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立式舵轮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仓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舵轮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2.市场对电动仓储叉车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立式舵轮作为电动仓储叉车的驱动单元,其与叉车车架的装配及调试所占工时较长,影响量产的效率。缩短舵轮装配工时,能够明显地提高产能。
3.目前主流的立式舵轮和车架的装配主要依靠悬臂吊、航车和人工,极少有用到工装。受结构形式影响,舵轮装配时存在以下三种问题:
4.装配时舵轮姿态难以调整,起吊过程中,由于立式舵轮自身机构的特殊性,其无法保持竖直状态。放入车架时必须靠人工调整为竖直。而常规叉车用舵轮自重均在100kg以上,调整极为困难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5.上支座安装不便,安装上支座时,需要往下按压克服减震弹簧的弹力方能对准安装孔。且安装时须从车架背面旋入螺栓,单人无法兼顾。
6.安装完成后,需要调试舵轮,保证舵轮主体能够上下滑动以起到减震作用。目前主要依靠杠杆来撬动舵轮主体,无法量化能够滑动的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舵轮装配工装,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舵轮装配调整困难,装配效率低的缺陷,实现对舵轮的搬运举升,提高装配的精准高度和装配效率。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舵轮工装,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有第一蜗轮组件和第二蜗轮组件;
9.举升机构,包括举升架和至少一组复合连杆组,所述举升架用以与舵轮本体连接,所述复合连杆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蜗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复合连杆组的第二端与所述举升架连接;
10.按压机构,包括四连杆组件,所述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蜗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四连杆组件的第二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复合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举升架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蜗轮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安装架旋转副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举升架的第二端旋转副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举升架包括连接板和呈u型的举升框、呈l型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举升框旋转副连接,所述过渡板的第二
端与所述第六连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过渡板的第三端与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旋转副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举升框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卡座,所述举升框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卡座,所述举升框的中部设有第三卡座,所述第一卡座、所述第二卡座和所述第三卡座均与所述舵轮本体卡固适配。
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第三卡座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有顶紧螺栓。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四连杆组件包括第七连杆、第八连杆、第九连杆、第十连杆和支撑杆,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蜗轮组件旋转副连接,所述第七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连杆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所述第八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连杆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所述第九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十连杆与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十连杆的第二端用以与所述舵轮上支座连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第十连杆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舵轮上支座下压适配的压板。
1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第一蜗轮组件包括第一蜗杆和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杆的第一端设有第一摇柄,所述第一蜗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所述第一蜗轮套设在第一传动杆上,所述第一传动杆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复合连杆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杆旋转副连接。
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第二蜗轮组件包括第二蜗杆和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蜗杆的第一端设有第二摇柄,所述第二蜗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所述第二蜗轮套设在第二传动杆上,所述第二传动杆可转动的设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杆旋转副连接。
1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所述安装架的底侧设有多个行走轮。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舵轮工装,通过设置安装架、举升机构和按压机构,安装架上设置第一蜗轮组件和第二蜗轮组件,举升机构包括用以与舵轮本体连接的举升架和至少一组复合连杆组,复合连杆组的第一端与第一蜗轮组件传动连接,第二端与举升架连接,按压机构包括四连杆组件,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蜗轮组件传动连接,第二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连接,实现通过第一蜗轮组件驱动复合连杆组件带动举升架的精准举升,将舵轮本体拒升至装配所需高度,第二蜗轮组件驱动四连杆组件下压舵轮上支座,克服弹簧弹力,保持按压状态,提高立式舵轮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舵轮装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舵轮装配工装中举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舵轮装配工装中举升机构的复合连杆组的几何构造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舵轮装配工装中按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舵轮装配工装中举升机构的四连杆组件的几何构造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式舵轮装配工装与舵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100:安装架;
ꢀꢀꢀꢀꢀꢀꢀꢀ
110:第一蜗轮组件;
ꢀꢀ
111:第一蜗杆;
30.112:第一蜗轮;
ꢀꢀꢀꢀꢀꢀ
113:第一摇柄;
ꢀꢀꢀꢀꢀꢀ
114:第一传动杆;
31.120:第二蜗轮组件;
ꢀꢀ
121:第二蜗杆;
ꢀꢀꢀꢀꢀꢀ
122:第二蜗轮;
32.123:第二摇柄;
ꢀꢀꢀꢀꢀꢀ
124:第二传动杆;
ꢀꢀꢀꢀ
130:行走轮;
33.200:举升机构;
ꢀꢀꢀꢀꢀꢀ
210:举升框;
ꢀꢀꢀꢀꢀꢀꢀꢀ
211:第一卡座;
34.212:第二卡座;
ꢀꢀꢀꢀꢀꢀ
213:第三卡座;
ꢀꢀꢀꢀꢀꢀ
214:限位板;
35.215:顶紧螺栓;
ꢀꢀꢀꢀꢀꢀ
220:过渡板;
ꢀꢀꢀꢀꢀꢀꢀꢀ
230:连接板;
36.240:第一连杆;
ꢀꢀꢀꢀꢀꢀ
250:第二连杆;
ꢀꢀꢀꢀꢀꢀ
260:第三连杆;
37.270:第四连杆;
ꢀꢀꢀꢀꢀꢀ
280:第五连杆;
ꢀꢀꢀꢀꢀꢀ
290:第六连杆;
38.300:按压机构;
ꢀꢀꢀꢀꢀꢀ
310:第七连杆;
ꢀꢀꢀꢀꢀꢀ
320:第八连杆;
39.330:第九连杆;
ꢀꢀꢀꢀꢀꢀ
340:第十连杆;
ꢀꢀꢀꢀꢀꢀ
341:压板;
40.350:支撑杆;
ꢀꢀꢀꢀꢀꢀꢀꢀ
400:舵轮本体;
ꢀꢀꢀꢀꢀꢀ
410:舵轮上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包括:安装架100,安装架100设有第一蜗轮组件110和第二蜗轮组件120;
43.举升机构200,包括举升架和至少一组复合连杆组,举升架用以与舵轮本体400连接,复合连杆组的第一端与第一蜗轮组件110传动连接,复合连杆组的第二端与举升架连接;
44.按压机构300,包括四连杆组件,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蜗轮组件120传动连接,四连杆组件的第二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4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架100用以安装支撑第一蜗轮组件110、第二蜗轮组件120、举升机构200和按压机构300。第一蜗轮组件110和第二蜗轮组件120作为动力输出结构,分别设于安装架100的相对侧。
45.举升机构200安装于安装架100上,具体包括举升架和至少一组复合连杆组,其中,复合连杆的组数可根据立式舵轮的宽度尺寸以及重量具体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两组平行设置的复合连杆组,实现对立式舵轮的稳定举升,防止发生侧翻。
46.举升架用以稳定卡持舵轮本体400,保证举升过程中舵轮本体400的稳定性。复合
连杆组的第一端即下端与第一蜗轮组件110传动连接,复合连杆组的第二端即上端与举升架连接,通过转动第一蜗轮组件110,复合连杆组的下端与第一蜗轮组件110同步转动,复合连杆组的上端带动举升架沿竖直方向上移,实现对舵轮本体400的举升,满足舵轮本体400装配高度的精确调整。
47.按压机构300包括四连杆组件,用以按压舵轮上支座410,实现舵轮本体400与车体的组装。其中,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即下端与第二蜗轮组件120传动连接,四连杆组件的第二端即上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410连接。也就是说,通过转动第二蜗轮组件120,四连杆组件的下端与第二蜗轮组件120同步转动,四连杆组件的上端沿竖直方向下移,实现对舵轮上支座410的下压,克服弹簧弹力,并保持按压状态,直至舵轮本体400与车体组装完成,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
48.值得说明的,第一蜗轮组件110和第二蜗轮组件120均具有自锁功能,保证举升、下压和组装过程中立式舵轮的稳定性,提高作业的安全系数。
4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复合连杆组包括第一连杆240、第二连杆250、第三连杆260、第四连杆270、第五连杆280和第六连杆290,第一连杆24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250的第一端均与举升架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第一连杆240的第二端和第三连杆260的第一端均与第五连杆280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第三连杆260的第二端与第一蜗轮组件110传动连接,第二连杆250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270的第一端均与安装架100旋转副连接,第四连杆270的第二端与第五连杆280的第二端均与第六连杆290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第六连杆290的第二端与举升架的第二端旋转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杆240为直杆且倾斜设置。第二连杆250两端相对倾斜,中部水平设置。第三连杆260为直杆且与第一连杆240相对倾斜设置。第四连杆270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杆260的倾斜方向相同,其第二端水平设置,且第四连杆270的中部朝其第一端的倾斜方向向下凹。第五连杆280为直杆且竖直设置。第六连杆290为直杆,并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与第一连杆240的倾斜方向相同。
50.也就是说,第一连杆240的下端和第二连杆250的第一端均与举升架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第一连杆240的上端和第三连杆260的上端均与第五连杆280的下端旋转副连接,第二连杆250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270的下端均与安装架100旋转副连接,第三连杆260的下端与第一蜗轮组件110传动连接,第四连杆270的上端和第五连杆280的上端以及第六连杆290的上端旋转副连接,第六连杆290的下端与举升架的第二端旋转副连接。
51.参见图3,第一连杆240的长度为bc,第二连杆250两端之间的连线长度为ac,第三连杆260的长度为ob,第三连杆260的下端与第二连杆250的第二端之间的连线长度为oa,第四连杆270两端之间的连线长度为ae,第五连杆280的长度为be,第六连杆290的长度为de,第六连杆290的下端与第一连杆240的下端之间的连线长度为dc,第六连杆290的下端与第四连杆270的下端之间的连线长度为ae,第六连杆290的下端、第五连杆280的下端和第四连杆270的下端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五连杆280的下端与第四连杆270的下端之间的连线长度为ab。
52.其中,be=bc=de=dc;ob=oa;ae=ac。o点(为第三连杆260的下端与第一蜗轮组件110的连接点)和a点(为第二连杆250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杆270的下端与安装架100的连接点)固定。由几何证明可得,ad〃ab=ae2‑
de2,即ad〃ab为定值。由圆的反演性质可知,df与af垂直。由于oa为安装架100上的两个固定点,故d点(为第六连杆290的下端与举升架的连接
点)的运动恒为竖直方向。从而带动舵轮做竖直方向的运动。
5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举升架包括连接板230和呈u型的举升框210、呈l型的过渡板220,过渡板220的第一端与举升框210旋转副连接,过渡板220的第二端与第六连杆290的第二端连接,过渡板220的第三端与连接板230的第二端旋转副连接,连接板230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240的第一端和第二连杆250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举升架包括举升框210、过渡板220和连接板230。举升框210呈u型,且水平设置。过渡板220呈l型,且竖直设置,也就是,过渡板220的长板水平设置,端板沿竖直方向朝下设置。连接板230竖直设置。过渡板220和连接板230的个数与复合连杆组的组数相同。
54.具体的,过渡板220的长板端与举升框210的中部连接,过渡板220的短板端与连接板230的上端连接,连接板230的下端与第一连杆240的下端和第二连杆250的第二端连接,第六连杆290的下端与过渡板220的拐角端连接。
5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举升框210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卡座211,举升框210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卡座212,举升框210的中部设有第三卡座213,第一卡座211、第二卡座212和第三卡座213均与舵轮本体400卡固适配。可以理解的是,举升框210的第一端设置第一卡座211,第二端设置第二卡座212,中部设置第三卡座213,实现对舵轮本体400的定位卡固支撑,保证舵轮本体400的稳定性。
5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第三卡座213设有限位板214,限位板214设有顶紧螺栓215。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舵轮本体400的定位卡固支撑,第三卡座213的上侧设置限位板214,限位板214上设置顶紧螺栓215,提高舵轮本体400与举升架的固定强度。
5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四连杆组件包括第七连杆310、第八连杆320、第九连杆330、第十连杆340和支撑杆350,第七连杆310的第一端与第二蜗轮组件120旋转副连接,第七连杆310的第二端与第八连杆320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第八连杆320的第二端与第九连杆330的第一端旋转副连接,第九连杆330的第二端与第十连杆34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十连杆340与支撑杆350的第一端铰接,支撑杆350的第二端与安装架100固定连接,第十连杆340的第二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4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七连杆310、第八连杆320、第九连杆330、第十连杆340和支撑杆350均为直杆。第七连杆310倾斜设置。第八连杆320倾斜设置,且与第七连杆310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九连杆330水平设置,且与第八连杆320和第十连杆340均垂直。支撑杆350竖直设置。
58.具体的,第七连杆310的下端与第二蜗轮组件120连接,第七连杆310的上端与第八连杆320的下端连接,第八连杆320的上端与第九连杆330的第一端连接,第九连杆330的第二端与第十连杆340的第一端连接,第十连杆340的第二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410的上侧连接。支撑杆350的下端与安装架100固定连接,第十连杆340与支撑杆350的上端铰接,铰接处靠近第十连杆340的第一端。
59.参见图5,第七连杆310的长度为pg,第八连杆320的长度为gh,第十连杆340的长度为hk,第十连杆340与支撑杆350的铰接点为j点,第七连杆310的下端与交接点之间的连线距离为pj,第十连杆340的第一端与交接点之间长度为jh,需满足pj jh<gh pg,舵轮上支座410需要按压的距离为0mm~50mm,第十连杆340的第二端的端点k的运动轨迹虽然为圆弧,但圆弧半径jk远大于jh,故k点的运动在小角度范围内近似于直线,实现对舵轮上支座410
的按压。
6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第十连杆340的第二端设有与舵轮上支座410下压适配的压板341。可以理解的是,第是连杆的第二端设置压板341,增加第十连杆340的第二端与舵轮上支座410的上侧的接触面积,提高对舵轮上支座410下压力的均匀性,便于立式舵轮的装配。
6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第一蜗轮组件110包括第一蜗杆111和第一蜗轮112,第一蜗杆11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摇柄113,第一蜗杆111的第二端与第一蜗轮112啮合,第一蜗轮112套设在第一传动杆114上,第一传动杆114可转动的设于安装架100上,复合连杆组的第一端与第一传动杆114旋转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蜗杆111水平设置,其第一端有第一摇柄113,方便操作转动第一蜗杆111。第一蜗杆111的第二端与第一蜗轮112啮合,第一蜗轮112套设在第一传动杆114上,第一传动杆114与第一蜗轮112同步转动。第一传动杆114的两端可转动的安装于安装架100的上侧,第三连杆260的下端与第一传动杆114连接,实现传动。
6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第二蜗轮组件120包括第二蜗杆121和第二蜗轮122,第二蜗杆121的第一端设有第二摇柄123,第二蜗杆121的第二端与第二蜗轮122啮合,第二蜗轮122套设在第二传动杆124上,第二传动杆124可转动的设于安装架100上,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传动杆124旋转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蜗杆121水平设置,并与第一蜗杆111平行,分别设于安装架100的两相对侧。第二蜗杆121的一端设有第二摇柄123,用以操作转动第二蜗杆121。第二蜗杆121的第二端与第二蜗轮122啮合,第二蜗轮122套设在第二传动杆124上,第二传动杆124与第二蜗轮122同步转动。第二传动杆124的两端可转动的安装于安装架100的上侧,第七连杆310的下端与第二传动杆124连接,实现传动。
6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立式舵轮工装,安装架100的底侧设有多个行走轮130。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架100的底侧设有多个行走轮130,方便推动安装架100,调整立式舵轮的位置。本实施例中,行走轮130设置四个。
6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舵轮工装,通过设置安装架、举升机构和按压机构,安装架上设置第一蜗轮组件和第二蜗轮组件,举升机构包括用以与舵轮本体连接的举升架和至少一组复合连杆组,复合连杆组的第一端与第一蜗轮组件传动连接,第二端与举升架连接,按压机构包括四连杆组件,四连杆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蜗轮组件传动连接,第二端用以与舵轮上支座连接,实现通过第一蜗轮组件驱动复合连杆组件带动举升架的精准举升,将舵轮本体拒升至装配所需高度,第二蜗轮组件驱动四连杆组件下压舵轮上支座,克服弹簧弹力,保持按压状态,提高立式舵轮的装配效率。
6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