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密度测试的可循环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密度测试的可循环水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堆石坝填筑的密度试验一般采用挖坑灌水法进行测定,主要针对堆石料、过渡料垫层料、反滤料等,需要对挖坑前及挖坑后进行灌水,针对灌的水分别进行称重,两者的差值除以水的密度(取1g/cm 3
)为坑的体积,对坑内挖除的石料进行称重,即可算出填筑料的湿密度。
3.灌水常规做法采用电子秤称量,水桶为容器,需要不断进行人工加水,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增大了称量误差。同时该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试验的时效性。目前改进的方法均为增大水桶的容量(配备电子秤最大称量范围),降低称量误差,但该方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重复作业。有的实用新型对灌水方法提出改进,在洒水车上安装抽水泵来实现灌水时水的重复利用,但该方法无法精确测量水的体积,在使用时仍然需要配备测量水箱,操作不方便。
4.另外,该办法水的密度取值为1g/cm3,即对水质要求较高。
5.常规算坑内体积的方法,由于称量误差及水质问题,会影响湿密度的计算误差,进而影响到填筑料两大主控指标干密度及孔隙率的误差,对大坝填筑单元工程评定造成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水循环的装置来减少人工灌水的时间和误差以及对水质的影响,同时操作简单、方便。
7.具体地说,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用于密度测试的可循环水装置,包括量测水箱、自动抽水泵,量测水箱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分别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球阀,进水口通过塑料软管与自动抽水泵连接;量测水箱的侧壁设有水平底座,底座上固定放置万象水平仪。
9.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在量测水箱底部的调节平台。
10.进一步地,调节平台包括上螺旋杆、下螺旋杆、套筒和手柄,套筒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螺旋杆和下螺旋杆螺旋配套,套筒的中部焊接手柄;其中,上螺旋杆固定在量测水箱底部。
11.进一步地,调节平台具有4个,均匀分布在量测水箱底部。
12.进一步地,还包括平板拖车,平板拖车设有置物平台,调节平台固定在置物平台上。
13.进一步地,调节平台的下螺旋杆固定在置物平台上。
14.进一步地,自动抽水泵及用于给自动抽水泵供电的蓄电池放置在置物平台上。
15.进一步地,量测水箱为透明材质制成,在量测水箱侧壁设有刻度。
16.有益效果: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自动抽水泵来进行水的可循环利用,方便试验测试时水的取用。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在量测水箱底部的调节平台,通过调节平台能够精确调整量测水箱的水平状态,使得读取量测水箱内的水位时水平面与地面呈齐平,提高试验的准确性。调节平台均匀分布在量测水箱底部,能够更好地稳定量测水箱的位置,方便调节水箱水平角度。
18.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平板拖车,调节平台放置在平板拖车上,平板拖车方便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位置移动,操作更加轻松、不费力。自动抽水泵及供电的蓄电池可放置在置物平台上,蓄电池可拿下充电,方便使用。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简单,节省了人工灌水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提高了试验效率。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循环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循环水装置的量测水箱的平面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量测水箱上刻度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23.图4a是本实用新型可循环水装置的调节平台的主视示意图;
24.图4b是本实用新型可循环水装置的调节平台的左视示意图;
25.图4c是本实用新型可循环水装置的调节平台的俯视示意图。
26.标号说明:
27.1.量测水箱,2.平板拖车,3.调节平台,4.自动抽水泵,5.软管, 7.万象水平仪,8.水平底座,9.出水口,10.进水口,11.球阀,12.刻度,13.套筒,14.上螺旋杆,15.下螺旋杆,16.手柄,21.扶手,22.置物平台,23.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密度测试的可循环水装置,包括量测水箱1、自动抽水泵4,量测水箱1包括进水口10、出水口9,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连接有球阀11(出水口球阀未示出),转动球阀11控制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流大小和开启或关闭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10通过塑料软管5与自动抽水泵4连接;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如图2所示,在量测水箱1的侧壁设有水平底座8,水平底座8上固定放置万象水平仪7,在试验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万象水平仪7来判断地表与装置是否水平。优选实施例中,量测水箱1采用2cm的透明有机玻璃制作,尺寸为:长
×

×
宽(1.2m
×
1.2m
×ꢀ
1.5m),体积为2.16m3,侧壁设有精度为1mm的刻度,如图2和3 所示,方便观察读取数据;侧壁上的水平底座8采用2cm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制作,尺寸能够固定放置万象水平仪7。一些实施例中,水平底座和量测水箱可以为一体式制作形成,也可以是水平底座通过固定胶粘合固定在量测水箱侧壁。另一些实施例中,
水平底座上设有与万象水平仪底部大小相同的凹陷(图中未示出),万象水平仪位于凹陷内与水平底座固定。
30.一些实施例中,量测水箱1底部设有调节平台3,通过调节平台来调整量测水箱的水平度,从而可以精确的通过量测水箱侧壁的刻度来读取量测水箱内的水位,从而精确得到水的体积。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

图4c所示,调节平台3包括由20mm的钢管制作的上螺旋杆 14、20mm的钢管制作的下螺旋杆15、套筒13和由dn40钢管制作的手柄16,套筒内设有内螺纹,上螺旋杆和下螺旋杆侧壁设有外螺纹,套筒1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螺旋杆14和下螺旋杆螺旋15配套,套筒13的中部焊接手柄16。通过上螺旋杆14固定在量测水箱1底部来使调节平台与量测水箱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平台3具有 4个,均匀布置在量测水箱1底部的靠边150mm位置。操作手柄16 可旋转套筒13,调整套筒相对上螺旋杆和下螺旋杆的位置,实现调节平台上下伸缩,起到微调量测水箱的水平位置的作用。
31.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平板拖车2,如图1所示,平板拖车2设有扶手21和车轮23,可以拖拽扶手21自由移动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平板拖车2还设有水平的置物平台22,调节平台3的下螺旋杆15焊接在置物平台22上使调节平台3固定在平板拖车2上,也使量测水箱1被固定在平板拖车2上。自动抽水泵及供电的蓄电池 (图中未示出)放置在平板拖车2的置物平台22上,使用前,蓄电池可以拆卸进行充电,方便使用。平台拖车2根据量测水箱1的大小,采用槽钢、钢板、钢管和轮胎制作而成。
32.具体使用方法以土石坝填筑中堆石料为例,填筑层厚(压实厚) 80cm,密度套环尺寸为直径2m,高度20cm,在环内8cm处做标志。
33.堆石料碾压完成后,在本层碾压面随机取点,并布置密度套环,推动平板拖车2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拖至挖坑处,观察万象水平仪7 的气泡状态,边观察边微调手柄16,使万象水平仪7的气泡居中后保持装置稳定状态。将塑料软管与出水口9连接,关闭出水口9及进水口10的球阀11,可选择洒水车将量测水箱1灌满水,读取此时刻度12的水位,记录初始水位h。
34.再次观察万象水平仪7的气泡是否居中,若未居中,及时调整调节平台3的手柄16,直至万象水平仪7的气泡居中。
35.将塑料薄膜沿密度套环内部铺设到位后,打开出水口9的球阀 11,往坑内加水,待水位快淹没环内标志时,关小出水口9的球阀 11,调小出水量,控制水位至完全淹没环内标志时关闭9出水口的 11球阀,读取此时刻度12水位,记录下降水位h1,计算加水体积为 v1=1.2*1.2*(h

h1)。
36.将塑料软管接至进水口10,打开进水口10的球阀11后,启动 24v自动抽水泵,将坑内的水抽至量测水箱1内,抽取完成后关闭球阀11。
37.向碾压面下挖至要求深度,试坑挖好后放上相应尺寸套环,将塑料薄膜沿坑壁摊铺完成后,翻过套环压住薄膜四周。再次观察万象水平仪7的气泡是否居中,未居中,及时调整调节平台3的手柄16,读取此时刻度12水位,记录水位h。
38.将塑料软管与出水口9连接,打开出水口9的球阀11,通过软管往坑内加水,待水位快淹没环内标志时,关小出水口9的球阀11,调小出水量,控制水位完全淹没环内标志时关闭出水口9的球阀11,读刻度12水位,记录下降水位h1,计算加水体积为v2=1.2*1.2* (h

h1)。
39.将塑料软管与出水口9连接,使用自动抽水泵将坑内水抽回量测水箱1内,完毕后将该装置拖至不影响本层填筑区域备用。
40.通过两次测量,可以得出挖坑的体积为v=v2

v1,然后依据密度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堆石料的湿密度。
41.本实用新型装置可用于各种挖坑灌水法检测的施工项目中。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