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需求的逐渐增大,压力变送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针对压力变送器的研发及检测,通常需要搭建很多实验装置,进而实现大量的相关数据的采集,然而,在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和性能检测时,搭建大量实验装置的成本较高,所需时间较长,无法较快获取压力变送器的相关数据,对压力变送器的检测速度较慢,检测精确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或检测时,需要搭建大量实验装置,造成成本较高及检测精确度较低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包括:
5.介质容器、排水管道、用于检测所述排水管道的介质压力的压力变送器、用于调节所述排水管道的输出介质流量的第一阀门和用于接收压力变送器的关联参数数据的控制模块,所述排水管道包括:第一管道段和第二管道段;
6.所述第一管道段的一端与所述介质容器底部的第一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管道段连接,一个或多个所述压力变送器沿所述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均匀设置,所述压力变送器与所述第一管道段通过导压管连接,所述压力变送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
7.可选的,还包括:导压管阀门,所述导压管阀门设置于所述导压管,所述导压管阀门位于所述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之间。
8.可选的,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
9.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和第三温度变送器;
10.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与所述第二温度变送器分别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段靠近第一出水口的一侧,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和所述第二温度变送器沿所述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温度变送器与所述导压管连接,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和第三温度变送器分别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
11.可选的,所述第三温度变送器位于所述压力变送器和导压管阀门之间。
12.可选的,还包括:加热器和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的一端与介质源连接,所述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介质容器的进水口连接。
13.可选的,多个所述压力变送器包括: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所述导压管包括:第一导压管、第二导压管和第三导压管;
14.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沿所述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导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连接,所述第一导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二导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连接,所述第二导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三导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连接,所述第三导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一导压管、第二导压管和第三导压管均设有所述导压管阀门。
15.可选的,还包括:排水阀门,所述排水阀门的一端与所述介质容器的底部的第二出水口连接。
16.可选的,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段,所述第二阀门位于所述压力变送器远离所述第一阀门的一侧。
17.可选的,还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压力变送器与第一管道段连接,设置压力变送器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并设置第一阀门连接第一管道段和第二管道段,使得检测人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阀门的开合度,控制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流量,进而对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的大小进行相应控制,控制模块可以获取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方便对压力变送器进行检测,成本较低,检测精确度较高。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识:
[0021]1ꢀꢀꢀꢀꢀꢀꢀ
介质容器;
[0022]2ꢀꢀꢀꢀꢀꢀꢀ
排水管道;
[0023]3ꢀꢀꢀꢀꢀꢀꢀ
第一出水口;
[0024]4ꢀꢀꢀꢀꢀꢀꢀ
第二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7]
在下文描述中,探讨了大量细节,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更透彻的解释,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显而易见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以方框图的形式而不是以细节的形式来示出公知的结构
和设备,以避免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难以理解。
[0028]
发明人发现,目前,针对压力变送器的研发及检测,通常需要搭建很多实验装置,进而实现大量的相关数据的采集,然而,在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和性能检测时,搭建大量实验装置的成本较高,所需时间较长,无法较快获取压力变送器的相关数据,对压力变送器的检测速度较慢,检测精确度较低,因此,发明人提出一种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压力变送器与第一管道段连接,设置压力变送器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并设置第一阀门连接第一管道段和第二管道段,使得检测人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阀门的开合度,控制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流量,进而对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的大小进行相应控制,控制模块可以获取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方便对压力变送器进行检测,成本较低,检测精确度较高,实施较方便。
[0029]
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检测装置,包括:
[0030]
介质容器1、排水管道2、用于检测所述排水管道2的介质压力的压力变送器、用于调节所述排水管道2的输出介质流量的第一阀门和用于接收压力变送器的关联参数数据的控制模块,所述排水管道2包括:第一管道段和第二管道段;
[0031]
所述第一管道段的一端与所述介质容器1底部的第一出水口3连接,所述第一管道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管道段连接,一个或多个所述压力变送器沿所述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均匀设置,所述压力变送器与所述第一管道段通过导压管连接,所述压力变送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管道段的一端与介质容器1底部的第一出水口3连接,设置第一管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一阀门的输入端连接,使得检测人员或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阀门的开合度控制第一管道段的介质流量,进而实现对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的调节,通过设置压力变送器与所述第一管道段通过导压管连接,可是使得压力变送器能够较好地检测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通过设置压力变送器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使得控制模块可以获取压力变送器的关联参数数据,如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数据,通过沿所述第一管道段均匀设置一个或多个压力变送器,能够检测所述第一管道段的不同位置的介质压力,获取大量的压力变送器的关联参数数据,实施较方便,成本较低,检测精确度较高。例如:把第一阀门关闭,将介质容器 1注满水,或者其他介质,再打开第一阀门,通过调整第一阀门的开合度,可以控制水的流量,一个或多个压力变送器可以检测第一管道段不同位置的介质压力,控制模块可以获取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数据,实现对压力变送器的监测,精确度较高。
[003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可以是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或其他控制系统或设备。
[0033]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压管阀门,所述导压管阀门设置于所述导压管,所述导压管阀门位于所述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之间。通过设置导压管阀门,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对压力变送器的检测,例如:通过控制导压管阀门的开合度,可以控制压力变送器对第一管道段中的介质压力的检测。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流量计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通过设置流量计与第一管道段连接,并将流量计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控制模块可以实时获取第一管道段所排出的介质的流量,结合压力控制器对第
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数据,检测人员或研发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判断出第一管道段的介质的流量和压力是否存在对应的关系,进行可以扩展压力变送器测试流量的功能,为压力变送器的研发及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例如:关闭第一阀门,将介质容器1中注满水或其他介质,打开第一阀门,通过调整第一阀门的开合度,控制水或其他介质在第一管道段的输出的流量,一个或多个压力变送器将检测到的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传送至控制模块,流量计同时将第一管道段的流量数据传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同时接收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和流量数据,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和流量数据,判断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和流量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进而扩展压力变送器检测流量的功能,即建立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和流量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压力变送器检测第一管道段的介质压力,则可获取对应的管道流量的功能,实施较方便,不必搭建过多研发或检测设备,有效降低成本。
[0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和第三温度变送器;
[0036]
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与所述第二温度变送器分别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段靠近第一出水口3的一侧,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和所述第二温度变送器沿所述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温度变送器与所述导压管连接,所述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和第三温度变送器分别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在对压力变送器的研发过程中,通过会通过将压力变送器的温度作为管道中的介质的温度,但是,由于压力变送器和所述第一管道段存在一定的距离,即压力变送器是通过导压管与第一管道段进行连接的,与第一管道段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对压力变送器的研发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的第一管道段的温度数据及压力变送器的温度数据,来判断压力变送器的温度和第一管道段的温度的偏差,通过将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分别设置于压力变送器的两端,即通过第一温度变送器和第二温度变送器检测第一管道段两端的介质温度,同时设置第三温度变送器与导压管连接,用于检测导压管,即压力变送器的温度,并通过将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和第三温度变送器分别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可以获取第一管道段两端的温度数据以及压力变送器的温度数据,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上述温度数据判断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的温度的偏差,例如:关闭第一阀门,将介质容器1注满水或其他介质,第一温度变送器和第二温度变送器实时检测第一管道段两端的介质温度,并将检测的第一管道段两端的介质温度传送至控制模块,第三温度变送器实时监测压力变送器所在位置的介质温度并传送至控制模块,第三温度变送器与压力变送器向对应,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控制模块所接收的温度数据判断压力变送器温度和第一管道段温度之间的偏差,进而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或检测,实施较方便,精确度较高。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温度变送器位于所述压力变送器和导压管阀门之间。
[0038]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加热器和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的一端与介质源连接,所述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水口与所述介质容器1的进水口连接。通过设置加热器可以对进入介质容器1中的介质进行加热,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对进入介质容器1的介质温度进行调整,通过设置进水阀门,便于对介质容器1的进水开或关进行控制,方便实施,例如:关闭第一阀门,打开进入阀门和加热器,将进入介质容器1 的介质加热至预设温度,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实时检测第一管道段两
端的介质温度,第三温度变送器实时检测压力变送器的介质温度,控制模块获取上述第一管道段两端的介质温度和压力变送器的介质温度,当介质温度从预设温度降低至室内温度后,控制模块获取了大量的温度数据,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上述温度数据,判断压力变送器的介质温度与第一管道段两端的介质温度的差异,进而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或检测,可实施性较强。
[0039]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压力变送器包括: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所述导压管包括:第一导压管、第二导压管和第三导压管;
[0040]
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沿所述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导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连接,所述第一导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二导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连接,所述第二导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三导压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连接,所述第三导压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段连接,所述第一导压管、第二导压管和第三导压管均设有所述导压管阀门。通过设置第一导压管连接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设置第二导压管连接第二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同时设置第三导压管连接第二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即设置两个导压管连接第二压力变送器和第一管道段,并在第一导压管、第二导压管、第三导压管处均设置有导压管阀门,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调整对应导压管阀门的开合度,获取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的压力的变化值,进而可以判断在何种条件在压力变送器能够检测导压管的堵塞情况,例如:关闭第一阀门,将介质容器1注满水,打开所有导压管阀门,然后分别将导压管阀门慢慢关闭,控制模块获取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介质压力,通过将第二导压管或第三导压管慢慢关闭,获取第二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介质压力,通过将第二导压管和第三导压管慢慢关闭,获取第二压力变送器所检测的介质压力,相关人员通过上述步骤中获取的介质压力数据,可以判断在何种条件下压力变送器能够检测导压管的堵塞情况,进而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或检测,精确度较高,成本较低。
[0041]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水阀门,所述排水阀门的一端与所述介质容器1的底部的第二出水口4连接。通过设置排水拍门与介质容器1的底部的第二出水口4连接,可以通过控制排水阀门的开合,控制介质容器1的排水,实施较方便。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段,所述第二阀门位于所述压力变送器远离所述第一阀门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二阀门,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阀门的开合,控制介质是否输入第一管道段,进而提高检测过程的精确度。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通过将显示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可以将控制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压力变送器的关联参数数据,如介质压力、流量、温度等,方便相关人员辨识。
[0044]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介质容器1的进水口设置电加热器和进水阀门v01,在介质容器1底部的一侧的第二出水口4设有排水阀门v02,用于控制排水,在介质容器1 底部另一侧的第一出水口3设有排水管道2,所述排水管道2包括第一管道段和第二管道段,第一管道段的一端与第一出水口3连接,第一管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一阀门v04的进水端连接,第一阀门v04的出水端与第二管道段连接,第一管道段沿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一压力变送器,包括:p01、p02、p03,第一管道段沿第一管道段的排水方向还依
次设有多个第二压力变送器,包括:p04、p05、p06,第一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变送器均分别通过导压管与第一管道段连接,导压管上均设有对应的导压管阀门v05、v06、v07、v08、 v09、v10、v11、v12和v13,在p03和p04之间设有流量计f01,流量计与第一管道段连接,在第一管道段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温度变送器t01和第二温度变送器t02,在与第一压力变送器所对应的导压管上分别设有对应的第三温度变送器t02、t03、t04,在第一管道段上还设有第二阀门v03,所述第二阀门v03设置于第一压力变送器远离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的一侧,其中,第一压力变送器、第二压力变送器、第一温度变送器、第二温度变送器、第三温度变送器和流量计均分别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此处控制模块采用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显示模块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相关人员进行压力变送器研发或检测时,通过关闭v02、v04,打开v01、v03、v05、v06、 v07、v08、v09、v10、v11、v12、v13,将介质容器1注满水然后打开v04,通过压力变送器p01、p02、p03、p04、p05、p06,流量计f01将数据传送至分散控制系统,通过调整 v04的开合度,可以控制介质的流量。经过大量实验数据相关人员可以判断出管道介质的流量和压力是否存在对应的关系,如果存在,此时可以扩展压力变送器测量流量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关闭v02、v04,打开v01、v03、v05、v06、v07、v08、v09、 v10、v11、v12、v13,将介质通过加热器加热到预设温度,压力变送器p01、p02、p03、 p04、p05、p06,温度变送器t01、t02、t03、t04、t05将采集到的温度值传给控制模块,其中第一管道段两端的介质温度为温度变送器t01、t05的值。温度变送器t02、t03、t04 为压力变送器与管道连接的导压管的温度,当介质温度从预设温度降到室内温度后,控制模块采集了大量的数据,此时相关人员就可以判断传感器温度与管道温度的偏差;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导压管存在堵塞的现象通,通过本装置可以模拟现场导压管堵塞情况,从而判断压力变送器能否进行导压管堵塞功能检测,例如:在不同水压下,关闭阀门v02、v04,打开阀门v01、v03、v05、v06、v07、v08、v09、v10、v11、v12、v13,再分别将阀门 v05、v06、v07、v08、v10、v12慢慢关闭,通过显示模块实时监测压力变送器p01、p02、 p03、p04、p05、p06传感器的变化值并记录,将阀门v09、v11、v13慢慢关闭,通过显示模块监测压力变送器p04、p05、p06传感器的变化值并记录,将阀门v8、v09、v10、v11、 v12、v13慢慢关闭,用显示模块监测压力变送器p04、p05、p06传感器的变化值并记录,根据上述数据,相关人员就可以判断在何种条件下压力变送器能检测导压管堵塞情况,对压力变送器进行研发或检测,实施较方便,成本较低,采集数据时间较短,精确度较高。
[0045]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