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2: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名称为unmanned aerial vehicle,英文缩写为“uav”。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性地自主操作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等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无人机包括机身和起落架,在无人机停落在地面或者其他物体上时,起落架支撑无人机的机身。起落架包括第一支撑脚。
3.本技术的申请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第一支撑脚的第一转动轴线和机身的轴截面垂直,在第一支撑脚收起或者打开时,第一支撑脚远离机身的一端与机身的轴截面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在一些场合不适用,例如,当希望第一支撑脚收起时靠近机身,打开时远离机身的场合不适用,或者当希望第一支撑脚收起时远离机身,打开时靠近机身的场合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克服了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第一支撑脚远离机身的一端与机身的轴截面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在一些场合不适用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身和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驱动装置、第一传动轴和第一支撑脚,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机身,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转动,所述第一支撑脚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的第一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零,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机身的轴截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起落架还包括第二传动轴和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带动所述第二支撑脚转动,所述第二支撑脚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支撑脚的第二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零,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与所述机身的轴截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驱动单体,两个所述驱动单体均设置于所述机身,一所述驱动单体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连接,另一所述驱动单体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连接,一所述驱动单体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另一所述驱动单体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
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沿着所述第一转动
轴线转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沿着所述第二转动轴线转动。
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机身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沿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壁和第三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的两端;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一传动轴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轴带动所述第二支撑脚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脚远离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远离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的距离不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为所述第一壁沿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的宽度。
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机身的轴截面与所述机身的宽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的轴截面的两边。
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机身还包括第四壁,所述第四壁分别与所述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连接,所述第四壁、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围合形成收容腔;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收容腔凹陷形成凹部,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设置于所述凹部。
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环绕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机身的轴截面垂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重合;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环绕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转动,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机身的轴截面垂直,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重合。
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组件和同步轮,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机身,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同步轮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同步轮转动;所述同步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同步轮转动时,所述同步轮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环绕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所述同步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同步轮转动时,所述同步轮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环绕所述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转动。
14.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单元、主动轮和同步带,所述主动轮与所述驱动单元转动连接,所述同步带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同步轮,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转动,所述凹部靠近所述第四壁设置,所述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第四壁。
15.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脚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壁抵接,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抵接时,沿与所述第一壁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之间具有间隙。
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包括机身和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驱动装置、第一传动轴和第一支撑脚,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机身,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连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传动轴,进而驱动第一支撑脚,由于第一支撑脚的第一转动轴线与机身的轴截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第一支撑脚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的第一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零,从而第一支撑脚转动时,第一支撑脚远离机身的一端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或者远离机身,无人机的使用范围广。另外,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使得第一支撑脚朝向机身收起时,第一支撑脚远离机身的一端靠近机身,以及在第一支撑脚打开时,
第一支撑脚远离机身的一端远离机身,从而第一支撑脚收起时可收拢于机身,第一支撑脚打开以支撑无人机停落在地面时,对机身提供稳定的支撑。
附图说明
17.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机身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起落架的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壁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壁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25.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26.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27.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脚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9.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请参阅图1,无人机100包括:起落架1和机身2,所述起落架1设置于所述机身2。所述起落架1用于所述无人机100停落在地面上等时对机身2起支撑作用。
31.对于上述机身2,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身2设置第一壁21、第二壁22、第三壁23和第四壁24,沿所述机身2的宽度方向l1,所述第二壁22和第三壁23连接于所述第一壁21的两端。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与所述机身2的宽度方向l1垂直,所述第一壁21的中心线c1与所述机身2的宽度方向l1垂直,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经过所述第一壁21的中心线c1。所述第四壁24分别与所述第一壁21、第二壁22和第三壁23连接,所述第四壁24、第一壁21、第二壁22和第三壁23围合形成收容腔22s。所述第一壁21朝向所述收容腔22s凹陷形成凹部211,所述凹部211用于所述起落架1设置。
32.对于上述起落架1,请参阅图4,起落架1包括驱动装置10、第一传动轴20、第一支撑脚30、第二传动轴40和第二支撑脚50。所述驱动装置10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连接,所
述第一支撑脚30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所述第一传动轴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转动。所述驱动装置10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脚50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0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所述第二传动轴40带动所述第二支撑脚50转动。
33.对于上述驱动装置10,请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包括两个驱动单体101a,两个所述驱动单体101a均设置于所述机身2,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连接,另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连接,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另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
34.对于上述驱动装置10,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包括驱动组件101和同步轮102,所述驱动组件101设置于所述机身2,所述驱动组件101与所述同步轮102连接,所述驱动组件101用于驱动所述同步轮102转动。所述同步轮1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101驱动所述同步轮102转动时,所述同步轮102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转动。所述同步轮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组件101驱动所述同步轮102转动时,所述同步轮102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转动。
35.对于上述驱动组件101,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1包括驱动单元1011、主动轮1012和同步带1013。所述驱动单元1011设置于所述机身2。所述主动轮1012与所述驱动单元1011转动连接,所述同步带1013套设于所述主动轮1012和同步轮102,所述驱动单元1011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1012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同步轮10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第二传动轴40转动。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10还包括第一支架103、第二支架104、第一轴承105、第二轴承106、第三支架107、第三轴承108、第四支架109和第四轴承110。所述第一支架103、第二支架104、第三支架107和第四支架109均设置于所述机身2。所述第一支架103设置有第一通孔1031,所述第一轴承105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1031内,所述第二支架104设置有第二通孔1041,所述第二轴承106安装于所述第二通孔1041内,所述第一轴承105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轴承106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三支架107设置有第三通孔1071,所述第三轴承108安装于第三通孔1071内,所述第三轴承108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四支架109设置有第四通孔1091,所述第四轴承110安装于第四通孔1091内,所述第四轴承110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另一端设置。
37.值得说明的是,也可不设置上述第一支架103、第二支架104、第一轴承105、第二轴承106、第三支架107、第三轴承108、第四支架109和第四轴承110,也可实现驱动装置10驱动第一传动轴20和第二传动轴40的功能。
38.对于上述第一传动轴20和第一支撑脚30,请参阅图9,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10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转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之间的夹角a1大于零,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不重合。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2为锐角。由于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与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2为锐角,第一支撑脚3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
之间的夹角a1大于零,第一支撑脚30转动时,第一支撑脚30远离机身2的一端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2或者远离机身2。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锐角的角度范围在30至60度之间。
40.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传动轴20可沿着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转动。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时,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沿着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转动。
41.所述第一传动轴20可沿着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转动。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所述驱动组件101和同步轮102时,所述同步轮102的一端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沿着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转动。
42.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传动轴20可环绕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之间的夹角b1为锐角,所述第一方向o1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垂直,所述第二方向o2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重合,即所述第二方向o2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2为锐角。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时,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环绕所述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
43.请参阅图8和图9,所述第一传动轴20可环绕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之间的夹角b1为锐角,所述第一方向o1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垂直,所述第二方向o2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重合,即所述第二方向o2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2为锐角。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所述驱动组件101和同步轮102时,所述同步轮102的一端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环绕所述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
44.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轴20为万向轴。
45.当第一传动轴20环绕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从而驱动装置10驱动第一传动轴20转动,第一传动轴20带动第一支撑脚30环绕第二方向o2转动,即第一传动轴20带动第一支撑脚30环绕第一转动轴线w1转动,从而第一支撑脚30的转动灵活性好。
46.当无人机100的起落架1中的第一支撑脚30收起或者放下,第一传动轴20环绕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与第一传动轴30环绕一个方向转动的情况给用户带来的观感是不同的。
47.对于上述第一支撑脚30,请参阅图10,第一支撑脚30包括第一连接臂301、第二连接臂302和第一连接件303,所述第一连接臂30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3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0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30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301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之间的夹角m1为钝角。由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01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之间的夹角m1为钝角,则第一支撑脚30在转动远离所述机身2时,所述第二连接臂302的另一端更靠近所述机身2,从而无人机100的结构紧凑。
48.另外,当第一支撑脚30在转动远离所述机身2时,当第一支撑脚30转动特定的角度时,第一连接臂301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之间的夹角m1为钝角的情况,相对于第一连接臂301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之间的夹角m1为零的情况,无人机100的机身2距离第二连接臂302的另一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大,无人机100被第一支撑脚30辅助停在地面上时,无人机100的机身2被抬高,从而机身2的第一壁21上可设置更多的设备。
49.所述第二连接臂302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壁21抵接,所述第二连接臂302的另
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抵接时,沿与所述第一壁21垂直的方向l2,所述第一连接臂3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之间具有间隙,由于所述第一连接臂3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便于第二连接臂30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抵接。
50.所述第一连接件303设置于第一传动轴20与第一连接臂301之间,则可通过合理的选择第一连接件303的尺寸,从而调整第一传动轴20与第一连接臂301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起落架1和机身2的匹配性。
51.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303。
52.对于上述第二传动轴40和第二支撑脚50,请参阅图9,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10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50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40带动所述第二支撑脚50转动。所述第二支撑脚5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支撑脚50的第二转动轴线w2之间的夹角a3大于零,所述第二支撑脚5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支撑脚50的第二转动轴线w2不重合。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4为锐角。由于第二支撑脚50的第二转动轴线w2与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4为锐角,第二支撑脚5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第二支撑脚50的第二转动轴线w2之间的夹角a3大于零,第二支撑脚50转动时,第二支撑脚50远离机身2的一端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2或者远离机身2。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锐角的角度范围在30至60度之间。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轴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带动所述第二支撑脚50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脚30远离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脚50远离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的距离不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为所述第一壁21沿所述机身2的宽度方向l1的宽度。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与所述机身2的宽度方向l1垂直,所述第一传动轴20和第二传动轴40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的两边。从而在所述第一传动轴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带动所述第二支撑脚50转动时,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可与机身2的第一壁21抵接,即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收起时,可收拢至第一壁21,从而可减少对无人机100的拍摄视野的阻挡,且可减小无人机100飞行时的阻力。
55.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轴20和第二传动轴40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的所述凹部211,从而不因为第一传动轴20和第二传动轴40的设置增加无人机100的机身2在与第一壁21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5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8,所述驱动单元1011还设置于所述第四壁24,从而不因为驱动单元1011增加无人机100的机身2在与第一壁21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57.可以理解的是,请一并参阅图7

图9,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第一支架103、第二支架104、第一轴承105和第二轴承106时,所述第一支架103、第二支架104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轴承105后与所述同步轮10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轴承106后与所述同步轮102的另一端连接。换而言之,所述第一传动轴20通过所述第一支架103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所述第二传动轴40通过所述第二支架104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
58.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第三支架107和第三轴承108时,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轴承108套接后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连接,换而言之,所述第一
传动轴20还通过所述第三支架107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
59.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第四支架109和第四轴承110时,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轴承110套接后与所述第二支撑脚50连接,换而言之,所述第二传动轴40还通过所述第四支架109设置于所述第一壁21。
60.请参阅图5,所述第二传动轴40可沿着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转动。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另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时,另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沿着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转动。
61.所述第二传动轴40可沿着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转动。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所述驱动组件101和同步轮102时,所述同步轮102的另一端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沿着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转动。
62.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w1和第二转动轴线w2相对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对称设置,从而驱动装置10可同步驱动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同步运动,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相对于机身2的运动方向一致。
63.请参阅图6,所述第二传动轴40可环绕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转动,其中,所述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之间的夹角b2为锐角,所述第三方向o3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垂直,所述第四方向o4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重合,即所述第四方向o4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4为锐角。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时,一所述驱动单体101a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环绕所述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转动。
64.请参阅图8和图9,所述第二传动轴40可环绕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转动,其中,所述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之间的夹角b2为锐角,所述第三方向o3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垂直,所述第四方向o4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w2重合,即所述第四方向o4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4为锐角。所述驱动装置10包括所述驱动组件101和同步轮102时,所述同步轮102的另一端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环绕所述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转动。由于同步轮102的一端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环绕所述第一方向o1和第二方向o2转动,同步轮102的另一端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环绕所述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转动,即驱动装置10同时驱动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从而起落架1的结构紧凑,其在机身2上所占用的空间小。
65.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o1和第三方向o3重合。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o2和第四方向o4相对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对称,从而驱动装置10同时驱动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同步运动,第一支撑脚30和第二支撑脚50的相对于机身2的运动方向一致。
67.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轴40为万向轴。
68.当第二传动轴40环绕第三方向o3和第四方向o4转动,从而驱动装置10驱动第二传动轴40转动,第二传动轴40带动第二支撑脚50环绕第四方向o4转动,即第二传动轴40带动第二支撑脚50环绕第二转动轴线w2转动,从而第二支撑脚50的转动灵活性好。
69.对于上述第二支撑脚50,第二支撑脚50包括第三连接臂(未标示)、第四连接臂(未标示)和第二连接件(未标示),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4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
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由于所述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则第二支撑脚50在转动远离所述机身2时,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更靠近所述机身2,从而无人机100的结构紧凑。
70.另外,当第二支撑脚50在转动远离所述机身2时,当第二支撑脚50转动特定的角度时,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的情况,相对于第三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之间的夹角为零的情况,无人机100的机身2距离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大,无人机100被第二支撑脚50辅助停在地面上时,无人机100的机身2被抬高,从而机身2的第一壁21上可设置更多的设备。
71.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壁21抵接,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抵接时,沿与所述第一壁21垂直的方向l2,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之间具有间隙,由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便于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壁21抵接。
72.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二传动轴40与第三连接臂之间,则可通过合理的选择第二连接件的尺寸,从而调整第二传动轴40与第三连接臂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起落架1和机身2的匹配性。
73.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
74.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第二传动轴40和第二支撑脚50可不参照上述方式放置,也可实现本技术第一支撑脚30远离机身2的一端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2或者远离机身2的申请目的。换而言之,第二传动轴40和第二支撑脚50可参照现有技术中的第二支撑脚50的第二转动轴线w2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垂直的设置方式,不影响本技术第一支撑脚30远离机身2的一端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2或者远离机身2的申请目的。
75.值得说明的是,起落架1还设置控制器(图未示),控制器与所述驱动装置10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装置10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控制器还用于控制驱动装置10驱动所述第二传动轴40。所述控制器所涉及的程序步骤是采用现有程序步骤,控制器也是采用现有的处理器,例如:英特尔的i3处理器、amd锐龙处理器等等。
7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无人机100包括机身2和起落架1,所述起落架1包括驱动装置10、第一传动轴20和第一支撑脚30,所述驱动装置10设置于所述机身2,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10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轴20,所述第一传动轴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转动,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之间的夹角a1大于零,所述第一转动轴线w1与所述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2为锐角。通过上述方式,由于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与机身2的轴截面21s之间的夹角a2为锐角,且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之间的夹角a1大于零,从而第一支撑脚30转动时,第一支撑脚30远离机身2的一端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2或者远离机身2,无人机100的使用范围广。另外,通过合理的设计,例如,增加第一支撑脚30的长度,和/或,调整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支撑脚30的第一转动轴线w1之间的夹角a1,可使得第一支撑脚30朝向机身2收起时,第一支撑脚30远离机身2的一端靠近并收拢于机身2,以及在第一支撑脚30打开时,第一支撑脚30远离机身2的一端远离机身2,从而第一支撑脚30收起时可收拢于机身2,从而减小对拍摄视野的
遮挡,以及减小飞行阻力,第一支撑脚30打开以支撑无人机100停落在地面时,对机身2提供稳定的支撑。
7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