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1.相关申请
2.本技术是申请号为201810330954.7、申请日为2018年4月13日、发明名称为“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携带使用的工具等保持于带状被安装体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背景技术:

4.目前,已知有用于将卷尺等工具安装在作业者的腰带上而携带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用于相对于腰带装卸的夹结构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具体而言,该夹结构构成为,具备夹主体和连结在夹主体上部的夹片,通过将腰带穿过夹主体与夹片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腰带插通部)来使用。
5.另外,该夹片构成为,具有弹性,通过以与夹主体连结的连结部为支点使夹片弹性变形,能够在夹片的下端部使夹片与夹本体分离。由此,能够无需卸下腰带即可进行保持器相对于腰带的装卸。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6338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保持器中,由于夹片可与夹主体分离,所以有可能会出现例如由于该保持器与外部接触而无意间使夹片被打开,从而导致保持器从腰带上脱落的情况。
10.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防止从带状被安装体脱落的结构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1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保持器主体,所述保持器主体具有可装卸地保持携带工具的携带工具保持部;以及
12.插入部件,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形成在所述保持器主体上的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而被卡合保持于该保持器主体,
13.通过用所述保持器主体和被卡合保持于该保持器主体的所述插入部件包围带状被安装体的周围,将所述携带工具用保持器保持于所述被安装体,
14.所述插入部件具有平坦的大致长方形板状的板部和从所述板部的一侧的平面突出的一对调整凸部,且所述插入部件具有用于与不同厚度的所述被安装体对应的厚度调整功能,所述厚度调整功能构成为:在将所述调整凸部朝向所述保持器主体一侧插入到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时,所述调整凸部与所述保持器主体抵接,在所述插入部件
和所述保持器主体之间产生与厚度较大的所述被安装体对应的间隙,在将所述调整凸部朝向所述保持器主体的相反侧插入到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时,所述调整凸部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的内表面抵接,在所述插入部件和所述保持器主体之间产生与厚度较小的所述被安装体对应的间隙。
15.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具有可防止从带状被安装体脱落的结构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附图说明
16.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17.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立体图;
18.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保持器主体的立体图;
19.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插入部件的立体图;
20.图4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安装到被安装体的过程的图;
21.图5(a)是示出防滑部件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将图5(a)的防滑部件安装到图1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保持器主体的状态的图;
22.图6是示出将连接件安装到图1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状态的图;
23.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正面图;
24.图8是图7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背面图;
25.图9是示出图7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保持器主体的立体图;以及
26.图10(a)是示出图7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插入部件的一个侧面的立体图;图10(b)是示出图7所示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的插入部件的另一侧面的立体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29.2保持器主体
30.3插入部件
31.3a板部
32.3b凸缘部
33.3c爪部
34.3d卡合部
35.3e第一引导凸部(引导凸部)
36.3f第二引导凸部(引导凸部)
37.3g调整孔
38.4携带工具保持部
39.4a收容空间
40.4b框架部
41.4c挡止部
42.5安装部
43.5a基部
44.5b第一凸部
45.5c第二凸部
46.5d第一开口部
47.5e第二开口部
48.5f倾斜面
49.5g凹部
50.6防滑部件
51.6a纵框部
52.6b横框部
53.6c突起
54.6d卡合爪部
55.7连接件
56.7a环状部
57.8环部
58.20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59.22保持器主体
60.23插入部件
61.23a板部
62.23b凸缘部
63.23c爪部
64.23d中板部
65.23h第一调整凸部
66.23i第二调整凸部
67.23j凹凸部
68.24携带工具保持部
69.24a收容空间
70.24b框架部
71.24c挡止部
72.25安装部
73.25a基部
74.25b第一凸部
75.25c第二凸部
76.25d第一开口部
77.25e第二开口部
78.25h第一凹部
79.25i第二凹部
80.25j第一防滑凸部
81.25k第二防滑凸部
82.25m导引部
83.25n缺口部
84.28环部
85.a,a’被安装体
86.b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8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例示说明。图1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
8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例如通过安装到缠绕在使用者的腰间的腰带等带状被安装体a来使用。另外,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具备保持器主体2和被插入保持器主体2而被卡合保持的插入部件3。
89.保持器主体2在其前面侧具有例如保持卷尺等携带工具(未示出)的携带工具保持部4,在其后面侧,具有用于安装到被安装体a的安装部5。在此,所谓的携带工具是指例如除了卷尺等工具类,还可以为用于收纳工具的包等。
90.在本实施方式中,携带工具保持部4构成为,通过将携带工具的一部分或利用螺丝等紧固方式固定在携带工具上的支架b等从上方插入,能够可装卸地保持携带工具。此外,虽然在本例中设为从上方插入的结构,但对携带工具的插入方向没有特别限定。
91.在本例的携带工具保持部4中,形成有收容携带工具的一部分或支架b的收容空间4a。收容空间4a由框状框架部4b划分形成,该框状框架部4b环绕着除了收容空间4a上方的前后左右方向及下方向。另外,携带工具保持部4具备挡止部4c,该挡止部4c构成为,配置在收容空间4a的上方且可滑动。框架部4b对配置在收容空间4a的支架b的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挡止部4c对配置在收容空间4a的支架b的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
92.挡止部4c构成为,当将支架b从上方插入收容空间4a时,沿斜下方滑动。由此,朝向收容空间4a的入口被开放,从而能够将支架b插入收容空间4a。挡止部4c还构成为,利用设置于其内部的弹簧的弹力朝向斜上方施力,当支架b通过后,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被收容在收容空间4a中的支架b通过挡止部4c被抑制从收容空间4a中拔出。由此,支架b和固定于支架b的携带工具被保持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当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卸下携带工具时,通过使挡止部4c向斜下方滑动,并将携带工具和支架b向上方拉起,能够很容易地卸下。
93.此外,携带工具保持部4只要是能够可装卸地保持携带工具的结构即可,并不对其形状或结构特别限定。
94.图2是保持器主体2的后面侧(安装部5侧)的立体图。保持器主体2的安装部5具有基部5a、从基部5a向后方突出的第一凸部5b和第二凸部5c。第一凸部5b和第二凸部5c为以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相互空开间隔配置的大致长方形的凸部,并从基部5a垂直突出。第一凸部5b上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第一开口部5d,第二凸部5c上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第二开口部5e。第一开口部5d和第二开口部5e配置在大致相同的直线上。
95.图3是插入部件3的立体图。插入部件3具有板部3a、凸缘部3b、一对爪部3c和卡合部3d。板部3a呈平坦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凸缘部3b设置在板部3a的长度方向(图3的y方向)的一端部,一对爪部3c设置在板部3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卡合部3d设置在该另一端部中一对爪部3c之间。
96.凸缘部3b通过抵接第一凸部5b的端面,使插入部件3停止插入第一开口部5d。爪部3c可向板部3a的宽度方向(图3的x方向)内侧弹性变形。爪部3c的前端部朝向板部3a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一对爪部3c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开口部5d和第二开口部5e的宽度。当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一开口部5d和第二开口部5e时,插入部件3的前端呈渐缩状的爪部3c向板部3a的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另外,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后,爪部3c与第二凸部5c的端面卡合,从而抑制插入部件3的拔出。卡合部3d的前端部从板部3a的厚度方向(图3的z方向)的一侧(图3的下方侧)突出,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一开口部5d后,卡合部3d的前端部与第一凸部5b的端面卡合,从而抑制插入部件3的拔出。
97.另外,插入部件3具有第一引导凸部3e(引导凸部)和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引导凸部)。第一引导凸部3e从板部3a的一个平面(图3中朝向z方向侧的上方的平面)突出,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从板部3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面突出。进而,插入部件3具有一对调整孔3g,该一对调整孔3g分别位于与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相邻的位置,且在板部3a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板部3a。通过设置这样的调整孔3g,可使板部3a上设置有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的部分向内侧弹性变形。由此,虽然板部3a的宽度的设置有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的区域变得比其他部分大,但通过使设置有该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的部分分别朝向一对调整孔3g向内侧弹性变形,设置有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的区域的宽度会弹性变小。因此,在将设置有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的部分插入第一开口部5d时,只需稍微用力即可将该部分按入第一开口部5d。
98.在将已插入到第一开口部5d的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时,第一引导凸部3e和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分别抵接第一开口部5d的内表面,从而将插入部件3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的姿态(相对的角度)限制在规定朝向。更具体而言,在将已插入到第一开口部5d的插入部件3的前端部(爪部3c和卡合部3d)即将插入第二开口部5e的稍前处,第一引导凸部3e和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分别开始抵接第一开口部5d的内表面。另外,第一引导凸部3e限制板部3a的厚度方向的朝向,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限制板部3a的宽度方向的朝向。此外,所谓的规定朝向是指,插入部件3的前端部与第二开口部5e的位置对应而变得容易插入的朝向。由此,由于能够将插入部件3的前端部引导至第二开口部5e,所以无需目视对齐,从而不必目视确认就能够正确顺利地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
99.第一引导凸部3e和一对第二引导凸部3f仅设置在板部3a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上。由此,能够使在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一开口部5d的过程中的滑动阻力降低,从而顺利地进行插入操作。此外,在本例中,将第一引导凸部3e和第二引导凸部3f仅设置在比板部3a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更靠凸缘部3b的一部分上。
100.第一开口部5d和第二开口部5e的形状基本上与插入部件3的截面形状对应。在第一开口部5d的内表面的基部5a侧形成有倾斜面5f,该倾斜面5f从第一开口部5d的入口开始朝向第一开口部5d的出口,以第一开口部5d的高度(与板部3a的厚度方向对应的长度)渐渐变小的方式倾斜。倾斜面5f是用于当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一开口部5d时,插入部件3的卡合部3d滑动而使该卡合部3d向板部3a的厚度方向内侧顺利地弹性变形的结构。
101.在第二开口部5e,形成有与插入部件3的卡合部3d对应的凹部5g,且构成为卡合部3d不与第二凸部5c卡合。
102.以下,参照图1、图4,对将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保持器1安装到带状被安装体a的方法进行说明。
103.如图4所示,在将插入部件3仅插入第一开口部5d的插入状态(未插入第二开口部5e的状态)下,以使被安装体a位于第一凸部5b与第二凸部5c之间的方式,从被安装体a的外侧配置保持器主体2。此外,在将插入部件3仅插入第一开口部5d的插入状态下,通过爪部3c和卡合部3d与第一凸部5b的端面卡合,插入部件3可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被卡定(防止拔出)保持。
104.接着,如图1所示,使插入部件3沿着被安装体a的内侧(使用者侧)通过而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如上所述,当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时,利用第一引导凸部3e和第二引导凸部3f的动作,将插入部件3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的姿态限制在规定朝向,并将插入部件3的前端部引导至第二开口部5e的位置。
105.当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时,一对爪部3c与第二凸部5c的端面卡合,从而抑制插入部件3的拔出。即,插入部件3被卡合保持于保持器主体2。这样,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相对于被保持体a的安装结束。在该状态下,被安装体a的周围被保持器主体2和插入部件3完全包围,从而不必担心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会从被安装体a脱落。
106.从被安装体a上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时,用手指夹住一对爪部3c而使其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在解除爪部3c与第二凸部5c的卡合的同时,使插入部件3向拔出方向(图4的上方)移动,从而将插入部件3从第二开口部5e拔出。由此,能够从被安装体a上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此外,在将插入部件3从第二开口部5e拔出后,由于通过其爪部3c和卡合部3d与第一凸部5b的端面卡合,插入部件3依然被保持于保持器主体2,所以不必担心会丢失插入部件3。
107.此外,也可以从使保持器主体2与插入部件3分离的状态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安装到被安装体a。即,也可以先将处于卸除插入部件3的状态的保持器主体2配置到被安装体a的规定位置,然后再将插入部件3插入保持器主体2的第一开口部5d和第二开口部5e来进行安装。同样地,从被安装体a上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时,也可以将插入部件3从第二开口部5e和第一开口部5d拔出而使该插入部件3从保持器主体2分离。
108.如以上所作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在被安装体a的周围被保持器主体2和插入部件3完全包围的状态下被卡合保持,以使插入部件3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不会被拔出。因此,能够解决诸如像夹结构那样由于与外部的接触等造成打开而导致保持器从腰带上脱落等问题。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能够防止从被安装体a脱落。另外,在例如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装卸于腰带时,在使用者将该腰带保持为卷在腰间的状态下,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的装卸。
10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中,通过在插入部件3上设置第一引导凸部3e和第二引导凸部3f,能够正确顺利地将插入部件3插入第二开口部5e。
110.图5(a)是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可装卸的防滑部件6的立体图。防滑部件6具备一对纵框部6a和一对横框部6b。在各纵框部6a上由多个突起6c形成有凹凸。另外,在一个横框部6b上设置有卡合爪部6d,该卡合爪部6d用于与第二凸部5c底切(undercut)卡合而将防滑部件6卡合保持于保持器主体2。
111.图5(b)示出将防滑部件6安装到保持器主体2的状态。将一对横框部6b配置为分别被第一凸部5b和第二凸部5c从外侧覆盖,并使卡合爪部6d与第二凸部5c卡合。
112.在已将处于防滑部件6已被安装于保持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安
装到被安装体a上的情况下,通过被夹在向插入部件3侧突出的纵框部6a与插入部件3之间,突起6c卡住被按压在纵框部6a上的被安装体a的表面,从而抑制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相对于被安装体a滑动。由此,能够对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相对于被安装体a的移动进行限制。
11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适用于安装到沿大致水平延伸的、所谓的横型带等被安装体a。即,形成为在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安装于水平方向的腰带的状态下,可从上方将支架b从携带工具保持部4的收容空间4a装卸的结构。
114.图6示出相对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可装卸的连接件7。通过将环状部7a配置在保持器主体2与插入部件3之间,能够将连接件7安装到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上。通过使用这样的连接件7,也能够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安装到带状被安装体a以外的环状部等,从而扩大可安装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的范围。另外,通过使连接件7与设置在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上的环部8卡合,能够将多个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连结使用。
115.例如,通过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安装到卷在使用者的腰间的横型带,并将另一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的连接件7与该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的环部8连结,可将处于下方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配置到比腰更靠下方。
116.由此,因为可将安装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的工具等配置到比向外侧突出的腰骨更靠下方,所以能够降低与安装于腰间的其他工具接触或与建筑物接触而损伤的可能性。
117.此外,也可以利用纽状或环状等连结部件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的环部8与携带工具连结,以防止携带工具掉落。
118.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1形成为适用于安装到横型带的结构,而图7、图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形成为适用于安装到例如背带(harness)型安全带的纵带部分等沿大致铅直方向延伸的带状被安装体a’的结构。即,在安装于沿大致铅直方向延伸的纵型带的状态下,携带工具保持部24的收容空间24a中的支架b的装卸方向变为上下方向。
119.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正面图,图8是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背面图。如图7、图8所示,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具备保持器主体22和被插入保持器主体22而被卡合保持的插入部件23。
120.如图7所示,保持器主体22在其前面侧具有保持例如卷尺等携带工具的携带工具保持部24;如图8所示,保持器主体22在其后面侧具有用于安装到被安装体a’的安装部25。在此,所谓的携带工具是指例如除了卷尺等工具类,还可以为用于收纳物品的包等,但没有特别限定。
121.在本实施方式中,携带工具保持部24构成为,通过将携带工具的一部分或利用螺丝等紧固方式固定在携带工具上的支架b等从上方插入,能够可装卸地保持携带工具。此外,虽然在本例中设为将支架b等从上方插入的结构,但对携带工具的插入方向没有特别限定。
122.在本例的携带工具保持部24中,形成有收容携带工具的一部分或支架b的收容空间24a。收容空间24a由框状框架部24b划分形成,该框状框架部24b环绕着除了收容空间24a上方的前后左右方向及下方向。另外,携带工具保持部24具备挡止部24c,该挡止部24c构成为,配置在收容空间24a的上方且可滑动。框架部24b对配置在收容空间24a的支架b的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挡止部24c对配置在收容空间24a的支架b的向
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
123.挡止部24c构成为,当将支架b从上方插入收容空间24a时,沿斜下方滑动。由此,朝向收容空间24a的入口被开放,从而能够将支架b插入收容空间24a。挡止部24c还构成为,利用设置于其内部的弹簧的弹力朝向斜上方施力,当支架b通过后,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被收容在收容空间24a中的支架b通过挡止部24c被抑制从收容空间24a中拔出。由此,支架b和固定于支架b的携带工具被保持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上卸下携带工具时,通过使挡止部24c向斜下方滑动,并将携带工具和支架b向上方拉起,能够很容易地卸下。
124.此外,只要携带工具保持部24为能够可装卸地保持携带工具的结构即可,并不对其形状或结构特别限定。
125.图9是保持器主体22的后面侧(安装部25侧)的立体图。保持器主体22的安装部25具有基部25a、从基部25a向后方突出的第一凸部25b和第二凸部25c。第一凸部25b和第二凸部25c为以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相互空开间隔配置的大致长方形的凸部,并从基部25a垂直突出。第一凸部25b上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第一开口部25d,第二凸部25c上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第二开口部25e。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配置在大致相同的直线上。
126.另外,在保持器主体22的基部25a上,形成有与第一凸部25b相邻的第一凹部25h和与第二凸部25c相邻的第二凹部25i。由此,当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安装到被安装体a’时,通过将被安装体a’向第一凹部25h和第二凹部25i按压,将插入部件23插入第二开口部25e的操作变得容易。
127.另外,在保持器主体22的基部25a上,设置有从基部25a垂直突出,其各自的前端形成有凹凸的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相互大致平行地空开间隔配置。另外,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配置在第一凸部25b与第二凸部25c之间,并相对于第一凸部25b和第二凸部25c垂直延伸。通过被夹在向插入部件23侧突出的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与插入部件23之间,可使被安装体a’被按压在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的前端。因此,设置在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的前端的凹凸卡住被安装体a’的表面,从而抑制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相对于被安装体a’滑动。由于被安装于纵型带等被安装体a’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可能会因自重而向下方移动,所以对抑制滑动特别有效。
128.此外,优选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与第一凸部25b空开间隔设置。通过如此设置,在第一防滑凸部25j和第二防滑凸部25k与第一凸部25b相互之间,由于形成了可伸进手指的空间,所以当将插入部件23从第一开口部25d拔出时,用手指夹住一对爪部23c而使其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操作变得容易。
129.另外,在保持器主体22上设置有导引部25m,该导引部25m用于使被安装体a’从其内侧穿过,并以所期望的角度维持保持器主体22相对于被安装体a’的姿态。在导引部25m上形成有用于使被安装体a’出入的缺口部25n。
130.导引部25m设置在安装于纵型带等被安装体a’时,是设置在上侧的位置。通过设置成如此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向前方倾斜。其结果是,由于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姿态稳定,所以携带工具相对于该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装卸操作变得容易。另外,缺口部25n的形状呈朝向上方变得狭窄。由此,从被安装体a’上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
20时,容易从导引部25m取出安装体a’,并且在使用时,被安装体a’难以从导引部25m脱落。
131.图10(a)是示出插入部件23的一个侧面的立体图,图10(b)是示出插入部件23的另一侧面的立体图。插入部件23具有板部23a、凸缘部23b、一对爪部23c和中板部23d。板部23a呈平坦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凸缘部23b设置在板部23a的长度方向(图10的y方向)的一端部,一对爪部23c设置在板部23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中板部23d设置在该另一端部中一对爪部23c之间。
132.凸缘部23b通过抵接第一凸部25b的端面,使插入部件23停止插入第一开口部25d。爪部23c可向板部23a的宽度方向(图10的x方向)内侧弹性变形。爪部23c的前端部朝向板部23a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一对爪部23c的最大宽度大于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宽度。当将插入部件23插入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时,其前端呈渐缩状的爪部23c向板部23a的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另外,当将插入部件23插入第一开口部25d时,爪部23c与第一凸部25b的端面卡合,从而抑制插入部件23的拔出。当将插入部件23插入第二开口部25e时,爪部23c与第二凸部25c的端面卡合,从而抑制插入部件23的拔出。
133.本实施方式的插入部件23具有用于与不同厚度的被安装体a’对应的厚度调整功能。具体而言,在本例中,插入部件23构成为,通过将其翻面使用,能够与不同厚度的被安装体a’对应。
134.如图10(a)所示,插入部件23上设置有第一调整凸部23h和第二调整凸部23i,第一调整凸部23h从板部23a的一个侧面(朝向z方向侧的上方的平面)突出,第二调整凸部23i从中板部23d的一个侧面(朝向z方向侧的上方的平面)突出。
135.在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安装到厚度较大的被安装体a’的情况下,以使第一调整凸部23h和第二调整凸部23i朝向基部25a侧的方式将插入部件23安装到保持器主体22;在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安装到厚度较小的被安装体a’的情况下,将插入部件23翻面,以使第一调整凸部23h和第二调整凸部23i朝向基部25a的相反侧的方式将插入部件23安装到保持器主体22。
136.通过配置为使第一调整凸部23h和第二调整凸部23i朝向基部25a的相反侧,在已将插入部件23插入到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情况下,第一调整凸部23h和第二调整凸部23i分别抵接第一开口部25d的内表面和第二开口部25e的内表面,基部25a与该插入部件23的与基部25a相对的面之间的距离(板部23a在厚度方向的距离)变得接近,从而即使是厚度较小的被安装体a’也能够被基部25a和插入部件23牢牢地夹住。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安装于纵型带等被安装体a’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滑动。
137.在插入部件23的板部23a的两侧的面上设置有凹凸部23j,该凹凸部23j用于防止安装于被安装体a’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滑动。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凹凸部23j由沿插入部件23的插入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突条形成,但不限于此。此外,在已将插入部件23插入到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状态(参照图8)下,凹凸部23j设置在不与第一开口部25d的内表面和第二开口部25e的内表面接触的位置。通过如此结构,插入部件23相对于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拔出和插入操作变得容易。
138.另外,在本例中,在已将插入部件23插入到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状态(参照图8)下,相对的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内表面形状与插入部件23的外表面形状构成为相同。由此,已插入到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的插入部件23由于
可移动至厚度方向的上限,所以被安装体a’的厚度的容许范围变大。
139.以下,对将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安装到带状被安装体a’的方法进行说明。
140.在将插入部件23仅插入第一开口部25d的插入状态(未插入第二开口部25e的状态)下,以使被安装体a’位于第一凸部25b与第二凸部25c之间的方式,从被安装体a’的外侧配置保持器主体22。此外,在将插入部件23仅插入第一开口部25d的插入状态下,通过爪部23c与第一凸部25b的端面卡合,插入部件23可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2被卡定(防止拔出)保持。
141.接着,使插入部件23沿着被安装体a’的内侧(使用者侧)通过而将插入部件23插入第二开口部25e。
142.当将插入部件23插入第二开口部25e时,一对爪部23c与第二凸部25c的端面卡合,从而抑制插入部件23的拔出。即,插入部件23被卡合保持于保持器主体22。这样,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相对于被保持体a’的安装结束。在该状态下,被安装体a’的周围被保持器主体22和插入部件23完全包围,从而不必担心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会从被安装体a脱落。
143.从被安装体a’上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时,用手指夹住一对爪部23c而使其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并在解除爪部23c与第二凸部25c的卡合的同时,使插入部件23向拔出方向移动,从而将插入部件23从第二开口部25e拔出。由此,能够从被安装体a’上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此外,在将插入部件23从第二开口部25e拔出后,由于通过其爪部23c与第一凸部25b的端面卡合,插入部件23依然被保持于保持器主体22,所以不必担心会丢失插入部件23。
144.此外,也可以从使保持器主体22与插入部件23分离的状态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安装到被安装体a’。即,也可以先将处于卸除插入部件23的状态的保持器主体22配置到被安装体a’的规定位置,然后再将插入部件23插入保持器主体22的第一开口部25d和第二开口部25e来进行安装。同样地,从被安装体a’卸下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时,也可以将插入部件23从第二开口部25e和第一开口部25d拔出而使该插入部件23从保持器主体22分离。
145.如以上所作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在被安装体a’的周围被保持器主体22和插入部件23完全包围的状态下被卡合保持,以使插入部件23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2不会被拔出。因此,能够解决诸如像夹结构那样由于与外部的接触等造成打开而导致保持器从腰带上脱落等问题。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能够防止从被安装体a’脱落。另外,在例如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装卸于纵型带上时,在使用者将该纵型带保持为安装于身体上的状态下,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装卸。
1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中,通过仅在插入部件23的一个面上设置第一调整凸部23h和第二调整凸部23i,能够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安装到不同厚度的多个被安装体a’。
147.此外,也可以利用纽状或环状等连结部件将携带工具用保持器20的环部28与携带工具连结,以防止携带工具掉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