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叉车装置及叉车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叉车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叉车装置及叉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规叉车的叉具只能从事地面以上的运行作业,无法实施地面以下的运行作业。对于一些游艇、船舶工厂及俱乐部,需要对游艇进行搬运、从地面下水、从水面提上码头进行维修等各类特殊作业时,需要专用的设备。以往主要采用吊装方式,即使用起重机吊装,把游艇从水面吊上码头,或从码头吊下水面,这样的方式会使得作业成本较高,起重机占地面积大。如何使用常规叉车来实现地面以下的作业,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叉车装置及叉车,解决了叉车如何在地面以下工作的技术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包括:外门架,构造为装配在车体上,其中,所述车体构造为承载所述叉车装置进行移动;内门架,构造为与所述外门架滑动装配;叉具,构造为与所述内门架滑动装配,用于承载待运输对象;第一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外门架中,所述第一升降装置构造为:控制所述内门架相对于所述外门架滑动升降;以及第二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内门架中,所述第二升降装置构造为:控制所述叉具相对于所述内门架滑动升降。
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外门架,所述第一限位装置构造为:限定所述内门架相对于所述外门架的升降范围。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门架,且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电连接,配置为:探测所述内门架到达预设的最低极限位置时,向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以及第二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门架,且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电连接,配置为:探测所述内门架到达预设的最高极限位置时,向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感应机构,设置于所述内门架,所述第一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所述内门架到达所述最低极限位置,且所述第一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所述内门架到达所述最高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进一步配置为:探测所述第一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向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进一步配置为:探测所述第一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向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一步包括:第二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内门架,所述第二限位装置构造为:限定所述叉具相对于所述内门架的升降范围。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第二感应机
构,设置于所述内门架;第三感应机构,设置于所述内门架;以及第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叉具,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配置为:探测所述第二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向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并探测所述第三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向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所述叉具处于相对于所述内门架的最低点,且所述第三感应机构与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所述叉具处于相对于所述内门架的最高点。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门架内侧设有滑槽,所述内门架外侧设有匹配所述滑槽的滚轮,所述滚轮滑动装配于所述滑槽中,以支撑所述内门架相对于所述外门架的滑动升降。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举升机构,安装于所述外门架,所述第一举升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内门架联动,以带动所述内门架在所述最低极限位置和所述最高极限位置之间升降;其中,所述内门架底端由相对于所述外门架的最高点降至与所述外门架底端等高的行程小于所述第一举升机构的升降行程。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举升机构,安装于所述内门架;链轮,安装于所述第二举升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以及链条,一端固定在所述内门架上,另一端绕过所述链轮后固定在所述叉具上,所述链轮升降以改变所述链轮与所述叉具之间的所述链条的长度,进而控制所述叉具滑动升降;其中,所述链条与所述内门架的固定点的水平高度以及所述链条与所述叉具的固定点的水平高度,始终低于所述链轮的水平高度。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叉车,包括:车体,构造为承载着叉车装置进行移动;所述叉车装置,构造为装配在所述车体上;其中,所述叉车装置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叉车装置的结构。
14.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外门架装配在车体上后进行工作。第一升降装置能够驱动内门架升降,在需要在地面以下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内门架可以下降达到地面以下,叉具可由第二升降装置驱动移动至地面以下的低处进行工作;需要在地面以上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内门架可以上升达到地面以上,叉具可由第二升降装置驱动移动至地面以上的高处进行工作。例如在一些游艇、船舶工厂及俱乐部中,需要对游艇从地面搬运至岸边下方的水面时,叉具将游艇叉起后,车体承载叉车装置移动至岸边并驱动内门架向下移动,内门架的底端伸至地面以下,并达到叉具可以将游艇放置在水面上的高度;游艇开走后内门架上升,内门架底端上升至地面以上,车体便可以承载叉车装置开走离开岸边并继续下一轮搬运工作。
附图说明
15.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工作时的大致工作流程示意图。
17.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内门架处于最低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内门架处于最高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叉具处于内门架中最低点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叉具处于内门架中最高点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内门架回归至外门架中原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9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叉车装置,包括:外门架1、内门架2、叉具3、第一升降装置和第二升降装置;其中,外门架1构造为装配在车体上,车体构造为承载着叉车装置进行移动,例如可为四轮或履带式车具等;内门架2构造为与外门架1滑动装配;叉具3构造为与内门架2滑动装配,用于承载待运输对象;其中第一升降装置设置于外门架1中,第一升降装置构造为:控制内门架2相对于外门架1滑动升降,使得内门架2底端滑动升降至地面以下或地面以上;第二升降装置设置于内门架2中,第二升降装置构造为:控制叉具3相对于内门架2滑动升降。
26.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将外门架1通过摇摆油缸20装配在车体上后进行工作。第一升降装置能够驱动内门架2升降,需要在地面以下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内门架2可以下降并使得内门架2达到地面以下的工作范围,此时内门架2底端处于地面以下,叉具3可由第二升降装置驱动移动至地面以下的低处进行工作;需要在地面以上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内门架2可以上升达到地面以上的工作范围,此时内门架2底端处于地面以上,叉具3可由第二升降装置驱动移动至地面以上的高处进行工作。例如在一些游艇、船舶工厂及俱乐部中,需要对游艇从地面搬运至岸边下方的水面时,叉具3将游艇叉起后,车体承载叉车装置移动至岸边并驱动内门架2向下移动,内门架2的底端伸至地面以下,叉具3可以将游艇放置在水面上;游艇开走后内门架2上升,内门架2底端上升至地面以上,车体便可以承载叉车装置开走离开岸边并继续下一轮搬运工作。
27.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工作时的大致工作流程示意图。该叉车装置的叉具3从地面上方叉起被运输物后,行驶向岸边需进行地面以下工作的大致流程可以是图2中向左箭头指示的过程。当内门架2底端处于地面以上时,叉具3可在地面以上进行工作;当内门架2底端处于地面以下时,叉具3便可到达地面以下的范围进行工作。叉具3从地面下方工作后上升至地面以上,工作过程可以是图2中相反的顺序,大致流程可以是图中向右箭头指示的过程。
2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叉车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限位装置,设置于外门架,第一限位装置构造为:限定内门架相对于外门架的升降范围。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可限制内门架的运行高度范围,防止内门架过高或过低脱离外门架,第一限位装置可以是两个安装在外门架上的限位块;其中一个限位块安装在外门架中内门架底端能够达到的最高高度,对应于内门架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该限位块挡住内门架底端使得内门架无法继续上行;另一个限位块安装在外门架中内门架顶端能够达到的最低高度,对应于内门架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该限位块挡住内门架顶端使得内门架无法继续下行。第一限位装置也可以是传感装置,预先检测内门架能够到达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传感装置对内门架的高度进行实时监测,当内门架达到最高位置时,传感装置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使得第一升降装置停止继续上升内门架;当内门架达到最低位置时,传感装置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使得第一升降装置停止继续下降内门架。综上便可实现对内门架行程范围的限制,防止内门架过度上升或下降脱离外门架。
29.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内门架处于最低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内门架处于最高极限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装置包括: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其中第一传感器4设置于外门架1,并且第一传感器4与第一升降装置电连接,第一传感器4配置为:探测内门架2到达预设的最低极限位置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第二传感器5设置于外门架1,并且第二传感器5与第一升降装置电连接,第二传感器5配置为:探测内门架2到达预设的最高极限位置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
30.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来检测内门架2的运行高度,可预先设定好最低极限位置和最高极限位置,图3表示内门架2处于最低极限位置,第一传感器4检测内门架2达到最低极限位置;图4表示内门架2处于最高极限位置,第二传感器5检测内门架2达到最高极限位置。当第二传感器5检测到内门架2达到最低极限位置或最高极限位置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停止对内门架2的升降,从而实现对内门架2行程范围的限制。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感应机构6,设置于内门架2,第一感应机构6与第一传感器4位于同一高度时,对应于内门架2到达最低极限位置,且第一感应机构6与第二传感器5位于同一高度时,对应于内门架2到达最高极限位置;其中,第一传感器4进一步配置为:探测第一感应机构6与第一传感器4位于同一高度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其中,第二传感器5进一步配置为:探测第一感应机构6与第二传感器5位于同一高度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
32.可以预先在内门架2处于最低极限位置时,在内门架2上与第一传感器4的持平位置处设置第一感应机构6;并且预先设定第二传感器5的位置,使得在内门架2上升至最高极限位置时第二传感器5与第一感应机构6位于同一高度。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的检测方向朝向水平方向,从而能够检测到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感应机构6;当第一传感器4检测到与第一感应机构6位于同一高度时,此时对应内门架2下降达到最低极限位置,第一传感器4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此时状态可以是如图3所示;当第二传感器5检测到与第一感应机构6位于同一高度时,此时对应内门架2上升达到最高极限位置,第二传感器5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此时状态可以是如图4所示。综上,便可通
过第一传感器4、第二传感器5和第一感应机构6互相作用来实现对内门架2行程范围的限制。具体的,第一感应机构6可采用能够被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灵敏感应的物体制成,例如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采用主动式红外感应器时,第一感应机构6可使用带有红外反射涂层的感应板,将该感应板固定在内门架2上,当达到与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的持平位置时,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能够快速灵敏地感应到。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叉车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限位装置,设置于内门架,第二限位装置构造为:限定叉具相对于内门架升降范围,使得叉具在内门架中运行于最低点和最高点之内。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第二限位装置来限定叉具在内门架中的运行范围,防止叉具运行过度。具体的,可采用限位块的方式,在内门架中设置限位块来阻挡叉具的运行范围不超过最低点和最高点;也可采用传感方式来实时检测叉具的位置,当叉具达到所能运行的最高点或最低点时,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以使得叉具继续上升或下降。
34.图5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叉具处于内门架中最低点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叉具处于内门架中最高点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限位装置包括:第二感应机构7、第三感应机构8和第三传感器9;其中第二感应机构7设置于内门架2;第三感应机构8设置于内门架2;第三传感器9设置于叉具3,第三传感器9与第二升降装置电连接,第三传感器9配置为:探测第二感应机构7与第三传感器9位于同一高度时,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并探测第三感应机构8与第三传感器9位于同一高度时,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其中,第二感应机构7与第三传感器9位于同一高度时对应于叉具3处于相对于内门架2的最低点,且第三感应机构8与第三传感器9位于同一高度时对应于叉具3处于相对于内门架2的最高点。
35.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预先设定第二感应机构7和第三感应机构8的位置,使得叉具3处于内门架2中最低点或最高点时,第三传感器9与第二感应机构7或第三感应机构8位于同一高度。第三传感器9的检测方向为水平方向,从而能够检测到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二感应机构7或第三感应机构8。在叉具3下降达到内门架2中最低点时,第三传感器9检测到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二感应机构7,此时对应于图5所示的状态位置,叉具3处于内门架2中的最低点;在叉具3处上升达到内门架2中最高点时,第三传感器9检测到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三感应机构8,此时对应于图6所示的状态位置,叉具3处于内门架2中的最高点。本实施例通过第三传感器9来实现对叉具3高度范围的控制,使得叉具3只能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运行,以防叉具3过度上升或下降。具体的,第二感应机构7和第三感应机构8的制作方法可以与第一感应机构的制作方法相同或相似。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传感器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探测第二感应机构与第三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下降对应的启动信号;探测第三感应机构与第三传感器位于同一高度时,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上升对应的启动信号。
37.本实施例在实施时,当叉具下降达到最低点时,第三传感器不仅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还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下降对应的启动信号,即此时第一升降装置得到可以进行下降的启动信号,第一升降装置可以开始控制内门架执行下降;当叉具上升达到最高点时,第三传感器不仅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停止信号,还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上升对应的启动信号,即此时第一升降装置得到可以进行上升的启动信号,第一升降装置可以开始
控制内门架执行上升。
38.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当内门架处于最高极限位置,叉具也处于内门架中的最高点,叉具叉起货物后首先开始下降,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第二感应机构时,此时说明叉具达到了内门架的最低点,第三传感器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可以进行下降的启动信号,第一升降装置便可以开始控制内门架开始下降直至最低极限位置,下降至最低极限位置后叉具便处于地面以下的位置可以进行地面以下的工作。或者当内门架处于最低极限位置时,且叉具也处于内门架中的最低点,叉具叉起货物后首先开始上升,当第三传感器检测到第三感应机构时,此时说明叉具达到了内门架的最高点,第三传感器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可以进行上升的启动信号,第一升降装置便可以开始控制内门架开始上升直至最高极限位置,上升至最高极限位置后叉具便处于地面以上的最高位置。
39.图7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在内门架回归至外门架中原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叉车装置进一步包括:第四传感器12和第四感应机构13;其中,第四传感器12设置于外门架1,第四感应机构13设置于内门架2;当内门架2回归至外门架1中的原位时,即内门架2底端与外门架1底端基本持平,且内门架2顶端与外门架1顶端基本持平,此时状态可以如图7所示,第四传感器12与第四感应机构13相互持平,第四传感器12配置为: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可以进行上升或下降的启动信号。具体的,第一传感器4处于第二传感器5下方,第三传感器12处于第一传感器4和第二传感器5之间。
40.在一种完整的工作流程中,以内门架处于最低极限位置、且叉具处于内门架最低点为初始状态,工作流程可以如下:
41.1)、叉具首先和内门架位置相对保持不动,内门架开始上升,内门架上升至外门架中的原位时,第四传感器探测到与第四感应机构位于同一高度;
42.2)、第四传感器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上升启动信号,叉具单独上升直至最高点,第三传感器探测到与第三感应机构位于同一高度;
43.3)、第三传感器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上升启动信号,内门架带动叉具一同上升直至内门架达到最高极限位置,此时叉具也处于最高位置,叉具在高处叉起被运输物体后;
44.4)、内门架带动叉具一同下降,直至内门架下降至外门架中的原位时,第四传感器探测到与第四感应机构位于同一高度;
45.5)、第四传感器向第二升降装置发送下降启动信号,叉具单独下降直至最低点,第三传感器检测到与第二感应机构位于同一高度;
46.6)、第三传感器向第一升降装置发送下降启动信号,内门架带动叉具一同下降直至内门架达到最低极限位置,此时叉具也处于最低位置,叉具便可以在地面以下进行工作。
47.图8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门架内侧设有滑槽,如图8所示,内门架2外侧设有匹配滑槽的滚轮10,滚轮10滑动装配于滑槽中,以支撑内门架2相对于外门架中的滑动升降。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滚轮10和滑槽的配合结构,来支撑内门架2在外门架中的滑动升降。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门架处于最低极限位置或最高极限位置时,滑槽中有至少两个滚轮。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利用第一限位装置对内门架的行程范围进行限定,保证滚轮在最低极限位置和最高极限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始终保持至少两个滚轮在滑槽中,利用至少两个滚轮的相互限制,以防止内门架的上升下降轨迹偏离滑槽限定的上升下降方向。
49.图9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叉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举升机构11,安装于外门架1,第一举升机构11的动力输出端与内门架2联动,以带动内门架2在最低极限位置和最高极限位置之间升降;其中,内门架2底端由相对于外门架1的最高点降至与外门架1底端等高的行程小于第一举升机构11的升降行程。
50.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第一举升机构11驱动内门架2升降,第一举升机构11可采用举升油缸或其他类型的举升器。内门架2的底端从最高位置降至与外门架1底端等高时,该下降行程小于第一举升机构11的升降行程,则此时第一举升机构11还能够继续下降一段行程,使得内门架2的工作范围能够下降到地面以下。当第一举升机构11采用举升油缸时,在内门架2回归至外门架1中的原位时,举升油缸未到底,即还有一段行程h,举升油缸可以继续带动内门架2下降h的距离,该h距离可以保障内门架2不会脱离外门架1。第一举升机构11也可采用二级伸缩油缸,当内门架2达到最高极限位置时,二级伸缩油缸的一级油缸和二级油缸均伸出;当内门架2回归至外门架1原位时,一级油缸伸出且二级油缸缩入;当内门架2达到最低极限位置时,一级油缸和二级油缸均缩入。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举升机构14、链轮15和链条16;其中,第二举升机构14安装于内门架2;链轮15安装于第二举升机构14的动力输出端;链条16一端固定在内门架2上,另一端绕过链轮15后固定在叉具3上,链轮15升降以改变链轮15与叉具3之间的链条16的长度,进而控制叉具3滑动升降;其中,链条16与内门架2的固定点的水平高度以及链条16与叉具3的固定点的水平高度,始终低于链轮15的水平高度。
52.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链轮15起到动滑轮的作用,当第二举升机构15的动力输出端在下降或举升时,通过链轮15的作用便可带动叉具3执行升降动作。链条16与内门架2的固定点的水平高度以及链条16与叉具3的固定点的水平高度始终低于链轮15的水平高度,能够保证链条16能够始终不脱离链轮15,链轮15能够时刻起到带动叉具3升降的作用。具体的,第二举升机构15可采用举升油缸或其他类型的举升器。
53.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叉车,包括车体和叉车装置,叉车装置装配在车体上,车体构造为承载着叉车装置进行移动;其中,车体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车体相同,叉车装置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叉车装置的结构。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叉车在使用时,将外门架装配在车体上后进行工作。第一升降装置能够驱动内门架升降,在需要在地面以下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内门架可以下降达到地面以下,叉具可由第二升降装置驱动移动至地面以下的低处进行工作;需要在地面以上的区域进行工作时,内门架可以上升达到地面以上,叉具可由第二升降装置驱动移动至地面以上的高处进行工作。例如在一些游艇、船舶工厂及俱乐部中,需要对游艇从地面搬运至岸边下方的水面时,叉具将游艇叉起后,车体承载叉车装置移动至岸边并驱动内门架向下移动,内门架的底端伸至地面以下,并达到叉具可以将游艇放置在水面上的高度;游艇开走后内门架上升,内门架底端上升至地面以上,车体便可以承载叉车装置开走离开岸边并继续下一轮搬运工作。
55.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
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56.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57.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和设备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58.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5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