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与流程

2023-02-19 03:51: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2.红细胞寿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生理指标,可用于贫血、代偿期溶血、红细胞增多症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红细胞寿命是指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的存活时间,或者说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开始到血液循环起至最终破坏为止所持续的时间,正常人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据记载,最早于19世纪中叶就有学者利用非哺乳类动物红细胞有核的特征,通过给狗输入鸡血后观察记录外周血有核红细胞的消失时间。这种“打鸡血”的办法在今天看来显然不妥,因为异物被排斥清除的时间并不能代表其在自体内的生理存活期。将红细胞染色后回输,观察着色细胞的存活时间也是当时的一种设想,可一时找不到既不伤细胞又不会脱落掉色的染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以红细胞计数为观察指标,记录给动物大量放血或大量输血后血液红细胞计数恢复到原来水平所需的时间,结果是5~30天不等。这种“放血”或“补血”的办法同样不妥,因为失血后红细胞生成率大于死亡率、而输血后生成率又小于死亡率。病态康复时间显然不能代表红细胞的生理寿命。不过,所测结果却与当时的主流观点非常吻合。当时学界普遍认为,无核的红细胞必定是缺乏自我修复能力的,在血流的强烈冲击下“挤过”狭小的毛细血管网时肯定易碎,活期有限。
3.winfred ashby是第一位正确测定红细胞寿命的学者。1918年,得益于人类血型的发现和安全输血的开展,当时在梅奥医院(mayo clinic)深造的ashby尝试利用凝集反应在输血病人身上进行红细胞存活时间研究,方法是将o型血输给a型或b型血病人,再用抗a血清或抗b血清与输血后所采血样进行凝集反应,结果呈现自体红细胞凝集、输入o型红细胞分散的所谓差异性凝集现象。这样,定期采血作凝集反应便可追踪到分散红细胞在异体的存活时间,结果出乎意料的长,其中一例竞达到110天,大大超出当时主流的预期。尽管饱受争议,ashby随后的重复及多家实验室的验证还是得出大家今天耳熟能详的结论:人类红细胞寿命正常大约为120天。可惜,凝集法只能在异体研究,并不能用于临床病人的自体红细胞寿命测定。
4.20世纪中叶,核素标记(isotope label)示踪技术的问世终于为自体红细胞存活时间测定带来了一种“既无毒又不掉色的染料”。利用稳定核素
51
n-甘氨酸或放射性核素
59
fe掺入骨髓造血过程从而标记新生的红细胞,测定循环血液中的示踪核素从出现到消失的时间便是红细胞的存活时间;也可以利用
51
cr或
32
p等放射性化合物直接标记循环血液中从新生到衰老全部龄期的红细胞,继而通过测定血液放射性的消失速率算出红细胞的存活期。敏感、特异的核素示踪技术无可争议地验证了ashby凝集法的结论,无核红细胞的寿命其实并不短的观点终于在二战结束后渐成学界共识。因结果准确、标记测试又较为简单,
51
cr标记法被视作“金标准”并用于临床。鉴于全程示踪测试耗时太久,临床一般采取半生存
期测定法。方案之一如下:抽取静脉抗凝血10-20ml,铬51酸钠(na
251
cro4)混合后回输;于回输后1小时及第1、3、5、7、9天分别抽取抗凝血标本4-5ml、冷藏;各标本统一进行
51
cr放射性活度测定,绘制放射性消失速率曲线,求得红细胞半生存期。正常值为20~35天。遗憾的是,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因用户太少已停止铬51酸钠的生产。
5.20世纪末,生物素标记与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的普及为红细胞寿命测定带来了更先进的办法。生物素(biotin)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一方面在适当浓度下能与细胞膜无害性牢固结合,另一方面又与生物素结合蛋白(avidin)高度亲合。因此,以生物素体外标记一定量的红细胞后回输,随后定期采血标本加入荧光素交联抗生物素蛋白混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细胞。这样,从标记回输到血中荧光细胞消失时间便是红细胞寿命值。此外,利用抗生物素蛋白包被的玻璃珠还可将标记的红细胞从混合血中吸附分离,胶原酶消化洗脱,进行生理、生化及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从新生到衰老的全程观测。目前,生物素标记法已在动物试验中广泛应用。人体常规应用尚需更多的安全性评估,因已发现标记回输可诱导抗生物素抗体的产生。
6.耗时太长是上述各项标记测定法的严重缺陷,即便半生存期测定也要耗时10天。这使得测试只适用于机体红细胞生成与破坏速度基本相等的稳态时期,动态变化时并不适用。此外,耗时太长也使得试验难以在临床常规使用,基础研究也很不方便。
7.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强大的识别计数能力,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红细胞寿命快速测算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成熟红细胞由网织红细胞转化而来,稳态时网织红细胞的成熟量显然等于衰老红细胞的死亡量,这样,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除以血液网织红细胞的比例便是红细胞寿命。这是迄今为止最快的红细胞寿命测定法。问题是该算法将网织红细胞的成熟时间设定为一个常数(如1.2天)似不妥当,因为并无证据表明不同个体、不同状态下网织红细胞的成熟时间都是相同的。另一个问题是该算法并未考虑到失血引起的网织红细胞数量波动并不意味着红细胞寿命发生了变化。可见,网织红细胞计数至多只能作为稳态下红细胞寿命的粗略估算。
8.事实上,在探讨红细胞标记跟踪技术的同时,根据血红蛋白更新速度推算红细胞寿命的思路也在进行,其基本思想是按某一速率完成机体全部血红蛋白降解所需的时间便是此刻的红细胞预期寿命。检测指标主要有胆红素、铁、一氧化碳等血红素分解产物。根据粪、尿胆红素排泄率或尿含铁血黄素排泄率计算的红细胞寿命为20~200天不等。因肝胆、胃肠、肾脏等多因素影响,研究渐少。一氧化碳排泄率则经过半个过多世纪的研究,终于成功。
9.关于一氧化碳,早在19世纪末就在动物和人的血液中检出了它的存在,但来源不明。直到20世纪中叶,瑞典学者sjostrand t利用燃烧法检测发现呼气一氧化碳浓度高于吸气,这才提出内源一氧化碳的存在。1963年,美国生理学家一氧化碳burn rf利用重复呼吸技术及特异性更高的红外吸收测定法,不仅更加明确了内源一氧化碳的存在,而且还计算了内源一氧化碳的产率。所谓重复呼吸是指在封闭环境中的呼吸,气体因而不断地被重复呼出和吸入。实验发现,随着重复呼吸时间的推移血液碳氧化血红蛋白(cohb)浓度呈线性上升。显然,这是体内持续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向外排放累积的结果。10例正常人根据cohb变化计算的一氧化碳产率是0.42
±
0.07ml/hr。鉴于一氧化碳可能就是血红素代谢产物,一氧化碳burn rf于1966年报道了一氧化碳产率法计算红细胞寿命。其基本思路是,当机体血
红蛋白的合成速度等于分解速度时(稳态),血红蛋白总量除以每天的分解量显然等于平均红细胞寿命。假如每1mmol血红素可产生1mmol一氧化碳,算式可转化表达为血红素总量除以每天一氧化碳产量。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是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一氧化碳吸入稀释法求出总体血红蛋白量,继而通过测定重复呼吸法状态下血液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变化得出内源一氧化碳产率,最后计算总体血红蛋白量与内源一氧化碳产率之商便是红细胞寿命值。7例溶血性贫血病人一氧化碳产率法的结果与
51
cr标记法测试结果呈现高度直线正相关,但直线斜率是0.6而非1.0,一氧化碳产率法的结果短于
51
cr标记法测试。一氧化碳burn解释此系“多余一氧化碳”的缘故,因为若按照全身血红蛋白之血红素计算的一氧化碳产量只能占到实测值的74%。换言之,机体很可能还有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若扣除这多余的血红素,两法之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所有这些的假设与推测都是正确的。1970年,landaw sa予大鼠静脉注射
14
c-血红素,结果从呼气中检出
14
一氧化碳、从尿中检出
14
c-胆红素,确切证明一氧化碳来自血红素分解。1972年,lynch sr利用一氧化碳burn rf介绍的重复呼吸技术,测出血红蛋白分解只占内源性一氧化碳的70%,其余30%来自非血红蛋白分解。
10.或许是算法建立在诸多的假设与推测,加上重复呼吸技术及总体血容量测定的诸多不便,一氧化碳burn的方法并未受到重视,学界更多的是将呼气一氧化碳升高作为溶血性贫血的一项指标而已,美国儿科临床指南甚至推荐呼气一氧化碳测定作为监测新生儿溶血的金标准。直到1992年,长期从事呼气试验研究的strocchi a和levitt md等才将一氧化碳burn rf的方法改良简化成一氧化碳呼气试验后重新推出。levitt首先引入了肺泡气-空气一氧化碳浓度差等于内源一氧化碳的概念替代了重复呼吸的需要,继而又利用血容量和肺泡通气量数值相等可约除的概念省却血容量实测的需要,再则一氧化碳产率只按70%计算的办法将非血红蛋白血红素干扰轻易消除。方案最终简单到只需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和呼气一氧化碳分压两项参数,结果却一样令人满意。稳态、动态均可测定。临床终于有了可以常规开展的红细胞寿命测定方法。
11.马永健博士于21世纪初发明了首个全球可用在临床常规实施的红细胞寿命测定仪(见公开号为cn104111228a的专利),此后马永健博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新(比如公开号为cn106124749b、cn207318498u、cn109490466a的专利),使得红细胞寿命测定在临床常规实施中更简便快捷。
12.而以上一氧化碳呼气试验法测定红细胞寿命均是实验室测试方法,均需采集样本后再在实验室完成测试。实验室常规进行的一氧化碳呼气试验法测定红细胞寿命的采气方法是金标准采气方法的“吹气采气方法”,“吹气采气方法”是手拿肺泡气采集装置吹气嘴端靠近胸前,然后深吸一口气,并屏住呼吸10或者15秒后,通过吹气嘴吹气,尽量将腔体内气体呼出,舍弃吹气的前段300ml气体后将呼气收集到集气袋中。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即时监控红细胞寿命越来越需要,一氧化碳呼气试验法测定红细胞寿命本身是无创的,这为即时监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然而,临床上使用一氧化碳呼气实验法进行在线实时测定红细胞寿命就必须采取“自动采气方法”,“自动采气方法”是将采气前端连接到受试者的鼻腔/口腔处,并依据受试者呼气规律自动采集受试者呼气;“自动采气方法”与“金标准采气方法”存在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屏住呼吸10或者15秒”,这种差异将导致两种不同采气方法所采集的呼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存在差异。因此要使临床上在线实时测定红细胞寿命成为现
实,就必须解决“自动采气方法”与金标准采气方法的“吹气采气方法”的差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
1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5.获取受试者的呼吸频率以及基于自动采气方法采集的受试者的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16.基于预先拟合得到的呼吸频率与一氧化碳校正系数的校准关系式,确定当前的呼吸频率对应的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
17.基于校正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和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红细胞寿命。
18.优选地,所述校准关系式为:
19.e=a*p2 b*p c;
20.其中,a、b、c代表常数,e代表一氧化碳校正系数,p代表呼吸频率。
21.优选地,所述的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具体是根据计算式c1=endopco*e计算得到校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其中,c1代表校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endopco代表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
22.优选地,所述的计算红细胞寿命,具体是根据计算式计算,其中,rbc
span
表示所述红细胞寿命,k是常数,[hb]代表所述血红蛋白浓度,c1代表校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
[0023]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构造了一种红细胞寿命在线测量系统,包括:
[0024]
采气单元,基于自动采气方法在线采集受试者的呼气;
[0025]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收集的呼气的一氧化碳浓度;
[0026]
主控单元,用于控制采气单元、测量单元的运行,通过所述采气单元分析当前的呼吸频率以及通过所述测量单元获取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执行如前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027]
优选地,所述采气单元包括:
[0028]
采气前端,采集受试者的呼气;
[0029]
呼气收集器,连接所述采气前端,用于收集采气前端采集到的呼气;
[0030]
可调速气泵,设置在所述采气前端与呼气收集器之间的气路中,用于调整流速以控制所述呼气收集器对呼气的采集;
[0031]
二氧化碳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可调速气泵与呼气收集器之间的气路中,用于实时测试呼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0032]
三通电磁阀,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和呼气收集器之间的气路中,通过开通不同通路以控制所述呼气收集器是否收集呼气。
[0033]
所述主控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二氧化碳浓
度,根据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设置二氧化碳阈值,根据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实时测试到的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所述三通电磁阀的开关,使符合所述二氧化碳阈值要求的呼气进入所述呼气收集器,直至所述呼气收集器收集满呼气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测量一氧化碳浓度,根据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受试者的呼吸频率,利用所述一氧化碳浓度和呼吸频率执行前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034]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输入输出单元,用于输入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和/或体征信息和/或身份信息,输出受试者的红细胞寿命。
[0035]
优选地,所述血红蛋白浓度来自于所述系统自带的血红蛋白浓度传感器测试所得或其它独立的血红蛋白浓度测试仪器测试所得;
[0036]
所述测量单元包括非色散红外普通光源一氧化碳检测器或电化学一氧化碳检测器或非色散红外激光光源一氧化碳检测器。
[0037]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构造了一种基于前述系统实现的红细胞寿命在线测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38]
采气单元基于自动采气方法在线采集受试者的呼气;
[0039]
测量单元测量收集的呼气的一氧化碳浓度;
[0040]
主控单元通过所述采气单元分析当前的呼吸频率以及通过所述测量单元获取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执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041]
优选地,所述采气单元包括采气前端、呼气收集器、可调速气泵、二氧化碳检测装置、三通电磁阀;
[0042]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43]
将采气前端安装在受试者的鼻腔或者口腔处,受试者采用自动采气方法进行呼吸;
[0044]
可调速气泵启动,主控单元通过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二氧化碳浓度,根据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设置二氧化碳阈值;
[0045]
根据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实时测试到的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所述三通电磁阀的开关,使符合所述二氧化碳阈值要求的呼气进入所述呼气收集器同时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二氧化碳浓度,直至所述呼气收集器收集满呼气;
[0046]
将所述呼气收集器内的呼气通过气泵或负压装置或正压装置或气缸装置泵入所述测量单元,通过所述测量单元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依据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检测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稀释校正;
[0047]
主控单元根据收集气体过程中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受试者的呼吸频率;
[0048]
主控单元利用进行稀释校正后的所述一氧化碳浓度和呼吸频率执行如前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049]
实时显示红细胞寿命的测定信息。
[0050]
本发明的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基于预先拟合得到的呼吸频率与一氧化碳校正系数的校准关系式,确定当前的呼吸频率对应的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基于校正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和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红细胞寿命,如此可以解
决解决“自动采气方法”与金标准采气方法的“吹气采气方法”的差异问题,使临床上在线实时测定红细胞寿命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在红细胞寿命在线实时测定方面的技术空白。
附图说明
[005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2]
图1是本发明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0053]
图2是本发明红细胞寿命在线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3是本发明红细胞寿命在线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56]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0057]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定。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仅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范围的前提下,第一构成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类似地,第二构成要素也可以被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58]
本发明总的思路是:在计算红细胞寿命之前,利用呼吸频率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参考图1,本发明的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包括:
[0059]
s101:获取受试者的呼吸频率以及基于自动采气方法采集的受试者的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0060]
s102:基于预先拟合得到的呼吸频率与一氧化碳校正系数的校准关系式,确定当前的呼吸频率对应的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
[0061]
s103:基于校正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和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红细胞寿命。
[0062]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63]
实施例一
[0064]
参考图1,一种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0065]
s101:获取受试者的呼吸频率以及基于自动采气方法采集的受试者的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
[0066]
s102:基于预先拟合得到的呼吸频率与一氧化碳校正系数的校准关系式,确定当前的呼吸频率对应的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
[0067]
其中,所述校准关系式为:
[0068]
e=a*p2 b*p c;
[0069]
其中,a、b、c代表常数,经过大量实验,我们发现a、b、c取值可以为0.0022、-0.0505、1.5486。e代表一氧化碳校正系数,p代表呼吸频率。
[0070]
本步骤中,所述的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具体是根据计算式c1=endopco*e计算得到校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其中,c1代表校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endopco代表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
[007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endopco,可以是利用传感器等设备直接检测收集的呼气而得到的原始浓度,也可以是利用检测到的收集的呼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检测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稀释校正后的浓度,具体的稀释校正技术是现有的,此处不再赘述。
[0072]
s103:基于校正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和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红细胞寿命。
[0073]
本步骤中,所述的计算红细胞寿命,具体是根据计算式计算,其中,rbc
span
表示所述红细胞寿命。k是常数,具体是1.38。[hb]代表所述血红蛋白浓度。c1代表校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
[0074]
实施例二
[0075]
参考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红细胞寿命在线测量系统,包括:
[0076]
采气单元1,基于自动采气方法在线采集受试者的呼气;
[0077]
测量单元2,用于测量收集的呼气的一氧化碳浓度;
[0078]
输入输出单元4,用于输入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和/或体征信息和/或身份信息,输出受试者的红细胞寿命。
[0079]
主控单元3,用于控制采气单元1、测量单元2、输入输出单元4的运行,主要是通过所述采气单元1分析当前的呼吸频率以及通过所述测量单元2获取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执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080]
其中,在计算红细胞寿命时的所述血红蛋白浓度,来自于所述系统自带的血红蛋白浓度传感器测试所得或其它独立的血红蛋白浓度测试仪器测试所得。
[0081]
其中,测量单元2包括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可以采用非色散红外普通光源一氧化碳检测器或电化学一氧化碳检测器或非色散红外激光光源一氧化碳检测器。
[0082]
具体的,所述采气单元1包括:
[0083]
采气前端11,采集受试者的呼气;
[0084]
呼气收集器15,连接所述采气前端11,用于收集采气前端11采集到的呼气;
[0085]
可调速气泵12,设置在所述采气前端11与呼气收集器15之间的气路中,可基于脉冲宽度调制方式调整流速以控制所述呼气收集器15对呼气的采集;
[0086]
二氧化碳检测装置13,设置在所述可调速气泵12与呼气收集器15之间的气路中,用于实时测试呼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体可以采用快速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
[0087]
三通电磁阀14,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13和呼气收集器15之间的气路中,通过开通不同通路以控制所述呼气收集器15是否收集呼气。
[0088]
所述主控单元3,用于通过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13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二氧化碳浓度,根据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设置二氧化碳阈值,根据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13实时测试到的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所述三通电磁阀14的开关,使符合所述二氧化碳阈值要求的呼气进入所述呼气收集器15,直至所述呼气收集器15收集满呼气通过所述测量单元2测量一氧化碳浓度,根据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受试者的呼吸频率,利用所述一氧化碳浓度和呼吸频率执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更详细的寿命测量过程可以参考接下来的实施例三,此处先不做阐述。
[0089]
实施例三
[0090]
本实施例的是在实施例二的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红细胞寿命在线测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气单元1基于自动采气方法在线采集受试者的呼气;测量单元2测量收集的呼气的一氧化碳浓度;主控单元3通过所述采气单元1分析当前的呼吸频率以及通过所述测量单元2获取呼气中一氧化碳浓度,执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091]
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92]
s301:输入受试者血红蛋白浓度、体征信息、身份信息,根据受试者体征信息设定可调速气泵12的采气流量;体征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等。
[0093]
s302:将采气前端11安装在受试者的鼻腔或者口腔处,受试者采用自动采气方法进行呼吸;“自动采气方法”是依据受试者呼气规律自动采集受试者呼气,受试者不用“屏住呼吸10或者15秒”。
[0094]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步骤s301、s302可以调换顺序。
[0095]
s303:可调速气泵12启动,主控单元3通过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13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二氧化碳浓度,根据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设置二氧化碳阈值。
[0096]
s304:根据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13实时测试到的所述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所述三通电磁阀14的开关,使符合所述二氧化碳阈值要求的呼气进入所述呼气收集器15同时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二氧化碳浓度,直至所述呼气收集器15收集满呼气;
[0097]
关于s304中的二氧化碳阈值的设置,以及s305中的使符合所述二氧化碳阈值要求的呼气进入所述呼气收集器15的具体控制过程,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0098]
s305:将所述呼气收集器15内的呼气通过气泵或负压装置或正压装置或气缸装置泵入所述测量单元2,通过所述测量单元2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依据检测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检测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稀释校正;
[0099]
s306:主控单元3根据收集气体过程中记录的二氧化碳浓度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受试者的呼吸频率;
[0100]
具体的,按照时间记录二氧化碳浓度会得到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图,依据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图可以得到采气时间段“总的呼吸频次(比如附图的一个最大峰值代表
呼吸一次)”和“采气总时间”,然后将“总的呼吸频次”除以“采气总时间”即得到受试者的“呼吸频率p”。
[0101]
s307:主控单元3利用进行稀释校正后的所述一氧化碳浓度和呼吸频率执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方法计算红细胞寿命;
[0102]
s308:实时显示红细胞寿命的测定信息。
[0103]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红细胞寿命计算的校正方法、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基于预先拟合得到的呼吸频率与一氧化碳校正系数的校准关系式,确定当前的呼吸频率对应的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基于所述一氧化碳校正系数对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校正,基于校正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和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红细胞寿命,如此可以解决解决“自动采气方法”与金标准采气方法的“吹气采气方法”的差异问题,使临床上在线实时测定红细胞寿命成为现实,填补了国内外在红细胞寿命在线实时测定方面的技术空白。
[0104]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