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MDF尾气排放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8 05:39: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mdf尾气排放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造板尾气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mdf尾气排放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人造板生产线对尾气排放基本属于自排放,对尾气成分没有进行控制,其中尾气中含量最大的是粉尘颗粒。
3.人造板生产线除了连续压机的烟气需要处理外,还有一些其它尾气,如纤维干燥管的干燥旋风排出的尾气,以及制胶车间、甲醛车间等排放的尾气,因此现在的人造板生产线的尾气排放仍然存在含尘量高且有害颗粒种类多,导致单一的沉降设备对含有甲醛和臭气的粉尘尾气清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mdf尾气排放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mdf尾气排放分离装置,包括:
6.尾气处理组件,所述尾气处理组件由粉尘沉降罐、输气管和第二过滤罐组成;
7.所述粉尘沉降罐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气管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排气管下端,所述粉尘沉降罐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杆;
8.所述粉尘沉降罐内部设置有沉降机构,所述输气管一侧设置有过滤机构;
9.所述沉降机构由粉尘沉降罐、输水管、密封盖体、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组成,所述密封盖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端固定连接有套环,所述套环活动套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下端固定连接有分水管,所述分水管底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枪,所述雾化喷枪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设置于粉尘沉降罐内部,所述第一过滤件位于雾化喷枪下方。
10.优选的,所述粉尘沉降罐内部固定连接有倾斜板,所述倾斜板位于粉尘沉降罐内壁下端,所述第二过滤件位于第一过滤件下方,所述粉尘沉降罐一侧与输气管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过滤机构由第一过滤罐和固定盖组成,所述第一过滤罐开设有空槽,所述空槽与第一过滤罐顶部贯通,所述固定盖底部固定连接有储物罐体,所述储物罐体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储物罐体开设的空腔内部设置有活性炭板,所述活性炭板呈圆柱状。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罐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所述第一过滤罐开设的空槽内部设置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与第一过滤罐开设的螺栓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储物罐体两侧均开设有排气槽,所述排气槽与输气管相适配。
13.优选的,所述输气管一侧设置有分支管,所述分支管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所述分支管通过连接件与输气管固定连接,所述分支管内部设置有椰维炭板。
14.优选的,所述输气管的尾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滤罐的底部,所述第二过滤罐内部
设置有第三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罐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第二过滤罐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气筒。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本实用新型利用排气管与人造板生产线的排放尾气管连接,被排放的尾气通过排气管进入到粉尘沉降罐内部,通过使用输水管与外部水管连接,通过使用水泵将清水通过输水管排入到分水管内部,雾化喷枪受到分水管的供水向下雾化洒水,尾气被排入到粉尘沉降罐内部时向上飘升,尾气中的粉尘颗粒接触到雾化的小水珠后,增加了自身重量,向下沉降到第二过滤件处,第二过滤件即起到阻拦尾气直接进入到输气管内部,又起到过吸附在水珠上粉尘的作用,部分清水通过第二过滤件进入到下方,堆积过多的水珠通过倾斜板向排水口处滑落,当沉降结束后打开排水口便可将堆积的水进行集中回收,进行二次利用来节约水资源;经过沉降后的尾气通过输气管进入到第一过滤罐内部并透过排气槽进入到储物罐体内部,储物罐体内部的圆柱形活性炭板对尾气中的甲醛进行第一次吸附过滤,经过活性炭过滤后的尾气再经过分支管处时,受到椰维炭板的吸附提供第二次吸附过滤,用于吸附甲醛的同时吸附臭气,最后经过输气管进入到第二过滤罐内部,第三过滤件底部开设有弯曲状的气孔,气孔呈蜂窝状,用于减缓气体上升和气体中有害颗粒的接触面,由第三过滤件对有害颗粒提供过滤阻拦,最后经过排气筒向外排出,通过这种尾气处理方式,解决了人造板生产线排放的尾气中有害杂质种类过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过滤罐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储物罐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粉尘沉降罐;2、排气管;3、排水口;4、输水管;5、支撑件;6、密封盖体;7、分水管;8、雾化喷枪;9、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11、倾斜板;12、输气管;13、第一过滤罐;14、储物罐体;15、固定盖;16、排气槽;17、连接件;18、分支管;19、第二过滤罐;20、第三过滤件;21、固定架;22、排气筒。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mdf尾气排放分离装置,包括:
24.尾气处理组件,尾气处理组件由粉尘沉降罐1、输气管12和第二过滤罐 19组成;
25.粉尘沉降罐1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气管2和排水口3,排水口3位于排气管2下端,粉尘沉降罐1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杆;
26.粉尘沉降罐1内部设置有沉降机构,输气管12一侧设置有过滤机构;
27.沉降机构由粉尘沉降罐1、输水管4、密封盖体6、第一过滤件9和第二过滤件10组
成,密封盖体6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件5,密封盖体6与粉尘沉降罐1的固定为可拆卸式,方便后期取出内部的第一过滤件9和第二过滤件 10进行清洗,支撑件5上端固定连接有套环,套环活动套接有输水管4,支撑件5上端的套环对输水管4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输水管4下端固定连接有分水管7,分水管7底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枪8,雾化喷枪8为现已有技术,起到将清水雾化喷洒的作用,扩大了降尘水洒射的面积,雾化喷枪8设置有多个,第一过滤件9和第二过滤件10设置于粉尘沉降罐1内部,第一过滤件9和第二过滤件10的过滤孔径为0.05mm,第一过滤件9位于雾化喷枪8下方,粉尘沉降罐1内部固定连接有倾斜板11,倾斜板11位于穿插输气管12的一端处于较高的位置,用于后期将透过第二过滤件10的水珠通过倾斜板11向排水口3处靠近,倾斜板11位于粉尘沉降罐1内壁下端,第二过滤件10位于第一过滤件9下方,粉尘沉降罐1一侧与输气管12固定连接。
28.过滤机构由第一过滤罐13和固定盖15组成,第一过滤罐13开设有空槽,空槽与第一过滤罐13顶部贯通,固定盖15底部固定连接有储物罐体 14,储物罐体14内部开设有空腔,储物罐体14开设的空腔内部设置有活性炭板,活性炭板对沉降后的尾气起到甲醛吸收的作用,活性炭板呈圆柱状,第一过滤罐13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采用螺栓将固定盖15与第一过滤罐13固定,且固定盖15与第一过滤罐13上端的相交处固定有密封圈,同时也方便后期拆卸衡欢储物罐体14内部的活性炭板,第一过滤罐13开设的空槽内部设置有固定盖15,固定盖15与第一过滤罐13开设的螺栓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储物罐体14两侧均开设有排气槽16,排气槽16与输气管 12相适配。
29.输气管12一侧设置有分支管18,分支管18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 17,分支管18通过连接件17与输气管12固定连接,分支管18内部设置有椰维炭板,椰维炭板由光触媒和碳纤维组成,对甲醛和臭气起到吸附的作用,分支管18通过连接件17与输气管12固定方便拆卸,使分支管18内部的椰维炭板能够更换,输气管12的尾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过滤罐19的底部,第二过滤罐19内部设置有第三过滤件20,第二过滤罐19外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架21,第二过滤罐19顶部固定连接有排气筒22,第三过滤件20底部开设有弯曲状的气孔,气孔呈蜂窝状,用于减缓气体上升和气体中有害颗粒的接触面,由第三过滤件20对有害颗粒提供过滤阻拦,最后经过排气筒22向外排出。
3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1.利用排气管2与人造板生产线的排放尾气管连接,被排放的尾气通过排气管2进入到粉尘沉降罐1内部,通过使用输水管4与外部水管连接,通过使用水泵将清水通过输水管4排入到分水管7内部,雾化喷枪8受到分水管 7的供水向下雾化洒水,尾气被排入到粉尘沉降罐1内部时向上飘升,尾气中的粉尘颗粒接触到雾化的小水珠后,增加了自身重量,向下沉降到第二过滤件10处,第二过滤件10即起到阻拦尾气直接进入到输气管12内部,又起到过吸附在水珠上粉尘的作用,部分清水通过第二过滤件10进入到下方,堆积过多的水珠通过倾斜板11向排水口3处滑落,当沉降结束后打开排水口3便可将堆积的水进行集中回收,进行二次利用来节约水资源;经过沉降后的尾气通过输气管12进入到第一过滤罐13内部并透过排气槽16进入到储物罐体14内部,储物罐体14内部的圆柱形活性炭板对尾气中的甲醛进行第一次吸附过滤,经过活性炭过滤后的尾气再经过分支管18处时,受到椰维炭板的吸附提供第二次吸附过滤,用于吸附甲醛的同时吸附臭气,最后经过输气管12进入到第二过滤罐19内部,第三过滤件20底部开设有弯曲状的气孔,气孔呈蜂窝状,用于减缓气体上升和
气体中有害颗粒的接触面,由第三过滤件20对有害颗粒提供过滤阻拦,最后经过排气筒22向外排出,通过这种尾气处理方式,解决了人造板生产线排放的尾气中有害杂质种类过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3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