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针刺机喂棉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6 21:13: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无纺织产品生产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刺机喂棉装置。


背景技术:

2.前述的针刺机喂棉装置从其名词释义可知其是将待针刺的纤维棉网喂给针刺机,由针刺机进行针刺后得到所需的无纺织产品。就成套无纺织产品生产线而言,主要包括开松机、梳理机、铺网机以及针刺机或水刺机,梳理机介于开松机与铺网机之间,由梳理机将开松机开松后的无纺织纤维梳理并输送至铺网机,由铺网机铺叠成所需厚度(也称所需克重)的棉网后输送给针刺机或水刺机对纤维进行缠结性刺合,形成无纺织产品。由于在铺网机与针刺机之间需要设置针刺机喂棉装置(也称“喂入装置”),否则无法使铺网机铺叠出的棉网直接进入针刺机,因而针刺机喂棉装置是成套无纺织产品生产线中的不可或缺的辅助装置,具体还可通过对并非限于例举的由中国专利cn204608332u推荐的“一种针刺机喂入装置及其针刺机”的阅读便可对其功用及工作原理得到充分理解。
3.已有技术中的针刺机喂棉装置由于采用同一套动力传动装置同时带动上喂入辊(也称“上插片辊”)、下喂入辊(也称“下插片辊”)、上喂入帘以及下喂入帘,因而无法单独地对上、下喂入辊与上、下喂入帘的速度分开调节,致使上、下喂入辊与上、下喂入帘两者之间的速比无法进行调节,例如当上、下喂入帘的速度显著慢于上、下喂入辊的速度时,往往会出现拥棉情形,造成意外牵伸或者不进棉。此外,由于上、下喂入帘之间的夹角不能调节,因而当纤维不同和/或所需生产的无纺织产品的克重不同而使铺网机铺出的棉网层不同时,通常只能以更换传动轮的措施来满足工艺要求,然而更换传动轮如链轮的工作颇为麻烦。鉴于前述因素,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上、下喂入辊与上、下喂入帘各自由不同的动力传动装置带动而得以满足依需对上、下喂入辊与上、下喂入帘之间的速比的调节要求并且避免造成意外牵伸或者喂棉功能丧失的情形发生、有利于对下喂入帘依需调整而使其与上喂入帘之间的开口大小满足工艺要求并且无需在纤维材质变化或棉网层的克重变化时对链轮规格进行更换的针刺机喂棉装置。
5.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针刺机喂棉装置,包括一机架,该机架包括一左墙板、一右墙板、一左底座、一右底座、一墙板前连接横梁和一墙板后连接横梁,左墙板的下部与左底座构成滚动副,右墙板的下部与右底座构成滚动副,左底座与右底座彼此左右平行并且支承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墙板前连接横梁固定在左墙板与右墙板的相向一侧之间的前方下部,而墙板后连接横梁固定在左墙板与右墙板的相向一侧之间的后方下部,在墙板前、后连接横梁的左端之间固定有一左支承板,而在墙板前、后连接横梁的右端之间固定有一右支承板;一上喂入辊和一下喂入辊,该上喂入辊与下喂入辊彼此上下平行并且下喂入辊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的前端上部,而右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右墙板的前
端上部;一上喂入帘和一下喂入帘,上喂入帘套置在上喂入帘主动辊以及上喂入帘从动辊上,上喂入帘主动辊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与右墙板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上喂入辊的长度方向的后侧,下喂入帘套置在下喂入帘主动辊以及下喂入帘从动辊上,下喂入帘主动辊在对应于所述上喂入帘主动辊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左墙板与右墙板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下喂入辊的长度方向的后侧,下喂入帘从动辊的左端转动支承在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的后端,而该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的前端在位于所述左墙板的右侧的位置套置在下喂入帘主动辊的左端的下喂入帘主动辊左轴头上,下喂入帘从动辊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的后端,而该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的前端在位于所述右墙板的左侧的位置套置在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上;一动力传动装置,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和一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左墙板的后端上部并且与所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的左侧偏后端升降连接,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设置在所述右墙板的后端上部并且与所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的右侧偏后端升降连接;所述动力传动装置包括喂入辊驱动机构和喂入帘驱动机构,喂入辊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左支承板的前端并且与所述的上喂入辊的上喂入辊左轴头以及下喂入辊的下喂入辊左轴头传动连接,所述上喂入辊的左端以及右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喂入辊驱动机构上,喂入帘驱动机构在对应于喂入辊驱动机构的右方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右支承板的前端并且与上喂入帘主动辊的上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以及下喂入帘主动辊的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传动连接。
6.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底座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循着左底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左底座导轨条,而在所述右底座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循着右底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右底座导轨条;在所述左墙板的前端下部的左侧以及后端下部的左侧各固定有一左墙板滚轮座,该左墙板滚轮座的下端伸展到左墙板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转动地设置有一左墙板滚轮,该左墙板滚轮与所述左底座导轨条构成滚动副;在所述右墙板的前端下部的右侧以及后端下部的右侧各固定有一右墙板滚轮座,该右墙板滚轮座的下端伸展到右墙板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转动地设置有一右墙板滚轮,该右墙板滚轮与所述右底座导轨条构成滚动副。
7.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底座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位于所述左底座导轨条的右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左底座齿条,而在所述右底座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位于所述右底座导轨条的左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右底座齿条,在左底座齿条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左底座齿条齿,在右底座齿条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右底座齿条齿;在所述左墙板的下部设置有一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该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包括一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一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一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和一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设置在一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之间,而该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以彼此纵向平行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左墙板的左侧,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固定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的左端,而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的右端通过轴承以水平状态转动地支承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上,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固定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的中部并且与所述左底座齿条齿相啮合;在所述右墙板的下部设置有一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该右
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包括一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一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一右底座齿条啮合齿轮和一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设置在一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之间,而该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以彼此纵向平行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右墙板的右侧,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固定在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的右端,而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的左端通过轴承以水平状态转动地支承在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上,右底座齿条啮合齿轮固定在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的中部并且与所述右底座齿条齿相啮合。
8.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的结构是与所述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结构相同的,该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包括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下喂入帘前升降座、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 和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的上部与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的左端铰接,而该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的右端与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固定板固定,该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固定板通过一组固定板螺钉与所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的左侧面的偏后端固定,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的下部探出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的下表面,下喂入帘前升降座通过下喂入帘前升降座固定板并且通过升降座固定板螺钉与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的下部固定,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固定在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的左端,该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通过一对驱动蜗杆轴承转动地支承在下喂入帘前升降座上,在该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 的位置构成有蜗杆螺纹,该蜗杆螺纹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的外壁上的蜗轮外螺纹相啮合,而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的中央位置的蜗轮内螺纹孔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螺纹配合,该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的下端构成有一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铰接头,该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铰接头通过丝杆铰接头轴与丝杆铰接头轴固定座铰接,而该丝杆铰接头轴固定座与所述左墙板的后端上部固定。
9.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墙板的上端后方的位置开设有一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在所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的位置构成有一左支承臂限位凸缘,该左支承臂限位凸缘探入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内并且与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滑动配合;在所述右墙板的上端后方的位置开设有一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在所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的位置构成有一右支承臂限位凸缘,该右支承臂限位凸缘探入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内并且与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滑动配合。
10.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墙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左支承板的前端的位置开设有一自左墙板的左侧贯通至右侧的左墙板拱门形孔;所述喂入辊驱动机构包括喂入辊驱动电机、喂入辊驱动减速箱、上喂入辊驱动链轮、下喂入辊驱动链轮、上过渡链轮、下过渡链轮、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和喂入辊传动链条,喂入辊驱动电机与喂入辊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喂入辊驱动减速箱连同喂入辊驱动电机在对应于所述左墙板拱门形孔的位置置在下喂入帘在所述左支承板的前端,该喂入辊驱动减速箱的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伸展到左墙板的左侧,在该喂入辊驱动减
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固定有一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链轮,上喂入辊驱动链轮固定在所述上喂入辊的左端的上喂入辊左轴头上,下喂入辊驱动链轮固定在所述下喂入辊的左端的下喂入辊左轴头上,上过渡链轮通过上过渡链轮轴承转动地设置在上过渡链轮轴的左端,而该上过渡链轮轴的右端与上过渡链轮轴座的上端左侧面固定,该上过渡链轮轴座的下端与所述左墙板的左侧固定,下过渡链轮通过下过渡链轮轴承转动地设置在下过渡链轮轴的左端,而该下过渡链轮轴的右端与左墙板的左侧固定,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设置在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座上,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的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柱伸展到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座的下方并且与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连接,而该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一对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导轨的相向一侧之间,该对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导轨与所述左墙板的左侧固定,所述上喂入辊的上喂入辊左轴头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上,所述上喂入辊驱动链轮位于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的左侧,所述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座的两端分别与一对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导轨的上端固定;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设置在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座上,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的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柱伸展到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座的下方并且与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连接,而该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一对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导轨的相向一侧之间,该对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导轨与所述右墙板的右侧固定,所述上喂入辊的上喂入辊右轴头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上,所述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座的两端分别与一对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导轨的上端固定,喂入辊传动链条依次套置在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链轮、上过渡链轮、上喂入辊驱动链轮、下喂入辊驱动链轮和下过渡链轮上。
11.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墙板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链轮与所述下过渡链轮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架,该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架的下端与涨紧链轮架固定板铰接,而该涨紧链轮架固定板与所述左墙板的左侧固定,在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架的上端右侧通过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轴转动地设置有一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该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与所述喂入辊传动链条传动配合;所述上喂入辊左、右调节作用缸为气缸或油缸。
12.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右墙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右支承板的前端的位置开设有一自右墙板的左侧贯通至右侧的右墙板拱门形孔;所述喂入帘驱动机构包括喂入帘辊驱动电机、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上喂入帘辊驱动链轮、下喂入帘辊驱动链轮、上涨紧过渡链轮、下涨紧过渡链轮和喂入帘辊传动链条,喂入帘辊驱动电机与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传动配合并且由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连同喂入帘辊驱动电机在对应于所述右墙板拱门形孔的位置固定在所述右支承板的前端,该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的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伸展到右墙板的右侧,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固定在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上喂入帘辊驱动链轮固定在所述上喂入帘主动辊的上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上,下喂入帘辊驱动链轮固定在所述下喂入帘主动辊的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上,上涨紧过渡链轮通过上涨紧过渡链轮轴承转动地设置在上涨紧过渡链轮轴的右端,而该上涨紧过渡链轮轴的左端与所述右墙板的右侧固定,下涨紧过渡链轮转动地设置在下涨紧过渡链轮轴的左端,而该下涨紧过渡链轮轴的右端与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架的上端左侧固定,该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架的下端与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
承铰接板铰接,而该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承铰接板与所述右墙板的右侧固定,喂入帘辊传动链条依次套置在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上喂入帘辊驱动链轮、下喂入帘辊驱动链轮和上涨紧过渡链轮上,所述下涨紧过渡链轮与喂入帘辊传动链条传动配合。
13.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喂入辊的长度方向间隔构成有上喂入辊导网环槽,各上喂入辊导网环槽连通于上喂入辊的圆周方向并且在对应于各上喂入辊导网环槽的位置设置有一上喂入辊导网环,在上喂入辊导网环的上喂入辊导网环开口的相向一端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开口连接耳,在开口连接耳上开设有至少一对连接耳连结片孔,两相邻的开口连接耳之间由开口连接耳连结片连接,在上喂入辊导网环的下部向前延伸有一上喂入辊导网板片,在所述下喂入辊的长度方向间隔构成有下喂入辊导网环槽,各下喂入辊导网环槽贯通于下喂入辊的圆周方向并且在对应于各下喂入辊导网环槽的位置设置有一下喂入辊导网环,该下喂入辊导网环的结构与所述上喂入辊导网环的结构相同,并且下喂入辊导网环的下喂入辊导网板片与两相邻的上喂入辊导网板片之间的空间相对应。
14.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喂入辊导网环以及所述的下喂入辊导网环均为塑料环。
1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动力传动装置包括有喂入辊驱动机构和喂入帘驱动机构,并且由喂入辊驱动机构驱使与其传动连接的上、下喂入辊动作,以及由喂入帘驱动机构驱使与其传动连接的上、下喂入帘动作,因而得以满足依需对上、下喂入辊与上、下喂入帘之间的速比调节要求,不会造成纤维棉网层的非正常意外牵伸以及出现影响乃至丧失喂棉功能的情形;由于增设了下喂入帘前、后调整机构,因而能对下喂入帘依需调整而使其与上喂入帘之间的出棉口处的开口大小满足工艺要求并且无需在纤维材质变化和/或棉网层的克重变化时对相应的链轮规格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17.图2为图1所示的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以及喂入辊驱动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18.图3为图1和图2所示的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的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19.图4为图1所示的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以及喂入帘驱动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20.图5为图1的a部放大图。
21.图6为图1和图5所示的上喂入辊导网环的结构图。
22.图7为本发明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24.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除另行说明的外,都是依据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
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5.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机架1,该机架1包括一左墙板11、一右墙板12、一左底座13、一右底座14、一墙板前连接横梁15a和一墙板后连接横梁15b,左墙板11的下部与左底座13构成滚动副,右墙板12的下部与右底座14构成滚动副,左底座13与右底座14彼此左右平行并且在使用状态下支承固定在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墙板前连接横梁15a固定在左墙板11与右墙板12的相向一侧之间的前方下部,而墙板后连接横梁15b固定在左墙板11与右墙板12的相向一侧之间的后方下部,在墙板前、后连接横梁15a、15b的左端之间固定有一左支承板15c,而在墙板前、后连接横梁15a、15b的右端之间固定有一右支承板15d;示出了一上喂入辊2和一下喂入辊3,该上喂入辊2与下喂入辊3彼此上下平行并且下喂入辊3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的前端上部,而右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右墙板12的前端上部;示出了一上喂入帘4和一下喂入帘5,上喂入帘4套置在上喂入帘主动辊41以及上喂入帘从动辊42上,上喂入帘主动辊4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与右墙板12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对应于前述上喂入辊2的长度方向的后侧,具体而言,上喂入帘主动辊41的左端通过上喂入帘主动辊左轴头412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左墙板11的前端上部,而上喂入帘主动辊41的右端通过上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411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右墙板12的前端上部,上喂入帘从动辊42的左端通过上喂入帘从动辊左轴头421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左墙板11的上端后方,而上喂入帘从动辊42的右端通过上喂入帘从动辊右轴头422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右墙板12的上端后方,下喂入帘5套置在下喂入帘主动辊51以及下喂入帘从动辊52上,下喂入帘主动辊51在对应于前述上喂入帘主动辊41的长度方向的下方的位置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左墙板11与右墙板12的相向一侧之间,并且对应于前述下喂入辊3的长度方向的后侧,下喂入帘从动辊52的左端转动支承在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后端,而该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前端在位于前述左墙板11的右侧的位置套置在下喂入帘主动辊51的左端的下喂入帘主动辊左轴头511上,下喂入帘从动辊52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522的后端,而该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522的前端在位于前述右墙板12的左侧的位置套置在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512上,具体而言,下喂入帘主动辊51的左端通过下喂入帘主动辊左轴头511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左墙板11的前端,该下喂入帘主动辊左轴头511对应于上喂入帘主动辊左轴头412的下方,而下喂入帘主动辊51的右端通过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512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右墙板12的前端,该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512对应于上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411的下方,下喂入帘从动辊52的左端通过下喂入帘从动辊左轴头523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后端,而下喂入帘从动辊52的右端通过下喂入帘从动辊右轴头524并且借助于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522的后端;示出了一动力传动装置。
26.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针刺机喂棉装置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和一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7,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设置在前述左墙板11的后端上部并且与前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左侧偏后端(也可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左侧后端)升降连接,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7设置在前述右墙板12的后端上部并且与前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522的右侧偏后端(也可称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522的右侧后端)升降连接;前述动力传动装置包括喂入辊驱动机构8和
喂入帘驱动机构9,喂入辊驱动机构8设置在前述左支承板15c的前端并且与前述的上喂入辊2的上喂入辊左轴头21以及下喂入辊3的下喂入辊左轴头31传动连接,前述上喂入辊2的左端以及右端转动地支承在前述喂入辊驱动机构8上,喂入帘驱动机构9在对应于喂入辊驱动机构8的右方的状态下设置在前述右支承板15d的前端并且与上喂入帘主动辊41的上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411以及下喂入帘主动辊51的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512传动连接。
27.继续见图1,在前述左底座13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循着左底座13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左底座导轨条131,而在前述右底座14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循着右底座14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右底座导轨条141;在前述左墙板11的前端下部的左侧以及后端下部的左侧各固定有一左墙板滚轮座111,该左墙板滚轮座111的下端伸展到左墙板11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转动地设置有一左墙板滚轮1111,该左墙板滚轮1111与前述左底座导轨条131构成滚动副;同样的道理,在前述右墙板12的前端下部的右侧以及后端下部的右侧各固定有一右墙板滚轮座121,该右墙板滚轮座121的下端伸展到右墙板12的下表面的下方并且转动地设置有一右墙板滚轮1211,该右墙板滚轮1211与前述右底座导轨条141构成滚动副。
28.在前述左底座1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位于前述左底座导轨条131的右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左底座齿条132,而在前述右底座14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位于前述右底座导轨条141的左侧的位置固定有一右底座齿条142,在左底座齿条132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左底座齿条齿1321,在右底座齿条142朝向上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右底座齿条齿1421。
29.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和图4,在前述左墙板11的下部设置有一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12,该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12包括一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1121、一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1122、一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123和一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1124,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1121设置在一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1122之间,而该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1122以彼此纵向平行的状态固定在前述左墙板11的左侧,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1124固定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1241的左端,而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1241的右端通过轴承以水平状态转动地支承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1121上,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123固定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1241的中部并且与前述左底座齿条齿1321相啮合;在前述右墙板12的下部设置有一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22,该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22包括一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1221、一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1222、一右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223和一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1224,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1221设置在一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1222之间,而该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限定条1222以彼此纵向平行的状态固定在前述右墙板12的右侧,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1224固定在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2241的右端,而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2241的左端通过轴承以水平状态转动地支承在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支承座1221上,右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223固定在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2241的中部并且与前述右底座齿条齿1421相啮合。
30.当要对针刺机或者需要对本发明针刺机喂棉装置进行诸如清洁保养和/或维修时,那么需要将本发明针刺机喂棉装置朝着远离由图7所示的针刺机10的方向位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由值机人员或者设备管护人员(通常为两人协同对左、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
构112、122进行同步操作)对前述左、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12、122操作,由于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22的结构以及作用机理即作用原理与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12相同,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12进行说明。由操作者将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112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其带动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1241转动,同时由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手轮轴11241带动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123,由于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123与左底座齿条132的左底座齿条齿1321相啮合,因而左底座齿条啮合齿轮1123循着左底座齿条132向后运动,与此同时,前述的左墙板滚轮1111循着左底座导轨条131向后滚动 ,从而使左墙板11以及以左墙板11为载体设置的部件也随左墙板11向后位移而位移,使本发明离开针刺机10,反之亦然。申请人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在操作人员对左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12操作的同时,由另一操作人员对右墙板前后位移操作机构122同步操作,也就是说,左、右墙板11、12的前后位移呈亦步亦趋关系。
31.请参见图2、图3并且继续结合图1,由于前述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7的结构是与前述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结构相同的,因而申请人仅对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该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包括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61、下喂入帘前升降座62、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63、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64、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65 和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66,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61的上部与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611的左端铰接,而该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611的右端与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固定板6111固定,该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铰接轴头固定板6111通过一组固定板螺钉与前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左侧面的偏后端固定,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61的下部探出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下表面,下喂入帘前升降座62通过下喂入帘前升降座固定板621并且通过升降座固定板螺钉6211与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61的下部固定,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63固定在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64的左端,该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64通过一对驱动蜗杆轴承641(图3示)转动地支承在下喂入帘前升降座62上,在该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64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65 的位置构成有蜗杆螺纹642,该蜗杆螺纹642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65的外壁上的蜗轮外螺纹(图3中未示出)相啮合,而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65的中央位置的蜗轮内螺纹孔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66螺纹配合,该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66的下端构成有一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铰接头661,该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铰接头661通过丝杆铰接头轴6611与丝杆铰接头轴固定座66111铰接,而该丝杆铰接头轴固定座66111与前述左墙板11的后端上部固定。在图3中还示出了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轴承651以及供安装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轴承651的台阶6511。
32.由于前述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7的结构及作用原理与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完全相同,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进行说明。
33.当用于生产无纺织产品的纤维材质变化和/或由前述的铺网机铺出的棉网层的克重改变时,那么依据工艺要求必须对下喂入帘5与上喂入帘4之间的开口大小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需要对下喂入帘5与上喂入帘4之间的夹角大小进行调整,具体是通过对下喂入帘5的进行调整来满足前述上、下喂入帘4、5之间的开口大小要求。调整过程是:由操作者对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63进行转动操作,由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63带动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64,由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驱动蜗杆64带动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
65,由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65与下喂入帘前升降蜗轮配合丝杆66螺纹配合,因而使下喂入帘前升降座62通过下喂入帘前升降侧板61使前述的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后端向上位移,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向对下喂入帘前升降操作手轮63反向操作,那么与前述相反的传动方式而使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后端向下位移。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下喂入帘前调整机构6调整的同时,由另一位操作者同时对下喂入帘后调整机构7进行相应的操作。也就是说下喂入帘前、后调整机构6、7的调整是同步且同时进行的。
34.继续参见图2和图4并且继续结合图1,在前述左墙板11的上端后方的位置开设有一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13,在前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左支承臂521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13的位置构成有一左支承臂限位凸缘5211,该左支承臂限位凸缘5211探入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13内并且与左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13滑动配合;在前述右墙板12的上端后方的位置开设有一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23,在前述下喂入帘从动辊右支承臂522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23的位置构成有一右支承臂限位凸缘5221,该右支承臂限位凸缘5221探入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23内并且与右支承臂限位凸缘弧形导槽123滑动配合。
35.由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左墙板1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左支承板15c的前端的位置开设有一自左墙板11的左侧贯通至右侧的左墙板拱门形孔114;前述喂入辊驱动机构8包括喂入辊驱动电机81、喂入辊驱动减速箱82、上喂入辊驱动链轮83、下喂入辊驱动链轮84、上过渡链轮85、下过渡链轮86、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87、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88和喂入辊传动链条89,喂入辊驱动电机81与喂入辊驱动减速箱82传动配合并且喂入辊驱动减速箱82连同喂入辊驱动电机81在对应于前述左墙板拱门形孔114的位置置在下喂入帘在前述左支承板15c的前端,该喂入辊驱动减速箱82的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821伸展到左墙板11的左侧,在该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821上固定有一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链轮8211,上喂入辊驱动链轮83固定在前述上喂入辊2的左端的上喂入辊左轴头21上,下喂入辊驱动链轮84固定在前述下喂入辊3的左端的下喂入辊左轴头31上,上过渡链轮85通过上过渡链轮轴承851转动地设置在上过渡链轮轴852的左端,而该上过渡链轮轴852的右端与上过渡链轮轴座8521的上端左侧面固定,该上过渡链轮轴座8521的下端与前述左墙板11的左侧固定,下过渡链轮86通过下过渡链轮轴承861转动地设置在下过渡链轮轴862的左端,而该下过渡链轮轴862的右端与左墙板11的左侧固定,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87设置在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座871上,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87的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柱872伸展到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座871的下方并且与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8721连接,而该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8721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一对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导轨87211的相向一侧之间,该对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导轨87211与前述左墙板11的左侧固定,前述上喂入辊2的上喂入辊左轴头21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8721上,前述上喂入辊驱动链轮83位于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8721的左侧,前述上喂入辊左调节作用缸座871的两端分别与一对上喂入辊左轴头支承座导轨87211的上端固定;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88设置在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座881上,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88的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柱882伸展到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座881的下方并且与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8821连接,而该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8821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一对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导轨88211的相向一侧之间,该对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导轨88211与前述
右墙板12的右侧固定,前述上喂入辊2的上喂入辊右轴头22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8821上,前述上喂入辊右调节作用缸座881的两端分别与一对上喂入辊右轴头支承座导轨88211的上端固定,喂入辊传动链条89依次套置在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链轮8211、上过渡链轮85、上喂入辊驱动链轮83、下喂入辊驱动链轮84和下过渡链轮86上。
36.由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左墙板11的左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链轮8211与前述下过渡链轮86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架115,该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架115的下端与涨紧链轮架固定板1151铰接,而该涨紧链轮架固定板1151与前述左墙板11的左侧固定,在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架115的上端右侧通过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轴11521转动地设置有一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1152,该喂入辊传动链条涨紧链轮1152与前述喂入辊传动链条89传动配合。
37.在本实施例中,前述上喂入辊左、右调节作用缸87、88为气缸,然而如果采用油缸代替前述的气缸,那么应当视为等效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38.当喂入辊驱动电机81工作时,由其带动喂入辊驱动减速箱82,由喂入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821带动喂入辊传动链条89,由该喂入辊传动链条89同时带动上、下喂入辊驱动链轮83、84,由上、下喂入辊驱动链轮83、84分别带动上、下喂入辊左轴头21、31,继而由上、下喂入辊左轴头21、31分别带动上、下喂入辊2、3转动,并且上喂入辊2逆时针转动,而下喂入辊3顺时针转动,从而将由上、下喂入帘4、5喂入的纤维棉网向前输向针刺机10。当要对上喂入辊2进行向上或向下位移的调节(即调整)时,那么可通过前述的上喂入辊左、右调节作用缸87、88的动作实现。当上喂入辊左、右调节作用缸柱872、882向上即向缸体内位移时,那么上喂入辊2相应向上位移,反之同例,不再赘述。
39.请重点见图4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右墙板1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右支承板15d的前端的位置开设有一自右墙板12的左侧贯通至右侧的右墙板拱门形孔124;前述喂入帘驱动机构9包括喂入帘辊驱动电机91、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92、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93、上喂入帘辊驱动链轮94、下喂入帘辊驱动链轮95、上涨紧过渡链轮96、下涨紧过渡链轮97和喂入帘辊传动链条98,喂入帘辊驱动电机91与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92传动配合并且由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92连同喂入帘辊驱动电机91在对应于前述右墙板拱门形孔124的位置固定在前述右支承板15d的前端,该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92的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921伸展到右墙板12的右侧,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93固定在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921上,上喂入帘辊驱动链轮94固定在前述上喂入帘主动辊41的上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411上,下喂入帘辊驱动链轮95固定在前述下喂入帘主动辊51的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512上,上涨紧过渡链轮96通过上涨紧过渡链轮轴承转动地设置在上涨紧过渡链轮轴961的右端,而该上涨紧过渡链轮轴961的左端与前述右墙板12的右侧固定,下涨紧过渡链轮97转动地设置在下涨紧过渡链轮轴971的左端,而该下涨紧过渡链轮轴971的右端与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架9711的上端左侧固定,该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架9711的下端与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承铰接板97111铰接,而该下涨紧过渡链轮轴支承铰接板97111与前述右墙板12的右侧固定,喂入帘辊传动链条98依次套置在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93、上喂入帘辊驱动链轮94、下喂入帘辊驱动链轮95和上涨紧过渡链轮96上,前述下涨紧过渡链轮97与喂入帘辊传动链条98传动配合。在图4中还示出了转动地支承于右墙板12上的下喂入辊右轴头
33。
40.喂入帘辊驱动电机91工作时,由其带动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92,由喂入帘辊驱动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921带动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93,由该喂入帘辊驱动主动链轮93带动喂入帘辊传动链条98,由该喂入帘辊传动链条98同时带动上、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411、512,由上、下喂入帘主动辊右轴头411、512分别带动上、下喂入帘主动辊41、51,从而使上、下喂入帘4、5周而复始地运动。具体而言,使上喂入帘4围绕上喂入帘主、从动辊41、4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行移的移运平面,使下喂入帘5围绕下喂入帘主、从动辊51、52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地行移的移运平面,将由前道的铺网机铺叠的无纺织纤维棉网层在上、下喂入帘4、5的挟持下输向前述的上、下喂入辊2、3后侧之间,以便由上、下喂入辊2、3的前侧之间输出,供给针刺机10。
41.请参见图5和图6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上喂入辊2的长度方向间隔构成有上喂入辊导网环槽23,各上喂入辊导网环槽23连通于上喂入辊2的圆周方向并且在对应于各上喂入辊导网环槽23的位置设置有一上喂入辊导网环231,在上喂入辊导网环231的上喂入辊导网环开口232的相向一端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开口连接耳233,在开口连接耳233上开设有至少一对连接耳连结片孔2331,两相邻的开口连接耳233之间由开口连接耳连结片234连接,在上喂入辊导网环231的下部向前延伸有一上喂入辊导网板片235,在前述下喂入辊3的长度方向间隔构成有下喂入辊导网环槽32,各下喂入辊导网环槽32贯通于下喂入辊3的圆周方向并且在对应于各下喂入辊导网环槽32的位置设置有一下喂入辊导网环321,该下喂入辊导网环321的结构与前述上喂入辊导网环231的结构相同,并且下喂入辊导网环321的下喂入辊导网板片3211与两相邻的上喂入辊导网板片235之间的空间相对应。
42.在本实施例中,前述上喂入辊导网环231以及前述的下喂入辊导网环321均为塑料环,即由塑料通过模具成型出上、下喂入辊导网环231、321。在图5和图6中,示出了每一个开口连接耳233上具有两个连接耳连结片孔2331,该两个连接耳连结片孔2331是根据需要供开口连接耳连结片234选择。此外,依据专业常识,在上、下喂入辊2、3转动的过程中,前述的上、下喂入辊导网环231、321是不转动的,具体还可参见图7的示意得到理解。
43.请参见图7,在图7中示出了上面已多次提到的针刺机10,以图7所示的位置状态为例,本发明的针刺机喂棉装置设置在针刺机10的左侧,由前道工序的铺网机铺叠的无纺织纤维棉网进入本发明的上、下喂入帘4、5之间,再进入上、下喂入辊2、3之间,并由上、下喂入辊2、3输出,再依次经图7所示的针刺机10的导入口101以及导棉辊102进入针刺机的针刺区域,由针刺机10的针板上的刺针对纤维棉网层进行针刺,形成无纺织产品。在前述过程中,喂入辊驱动机构8和喂入帘驱动机构9均处于申请人在上面已描述的工作状态,由于针刺机10对无纺织纤维棉网针刺成无纺织产品的过程属于公知技术,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44.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