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编织机纤维张力组合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6 19:49: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编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编织机纤维张力组合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的编织机在编织过程中,纤维张力多数仅通过携纱器上张力弹簧控制的。
3.采用此种方式虽可以实现编织机的连续规模化编织生产。但是由于每个携纱器上弹簧力值差异以及携纱器积存的毛纱以及机械上的卡滞等导致弹簧补偿纱线长度不一,造成编织的纤维预成型体,纤维表面分布不够精确,张力控制不均。易造成编织成型表面凸起及排布不均,表面纹理较差。进而造成后道拉挤过程中的拉挤力增大以及堵模现象,最终导致频繁拆卸模具,生产效率不高,且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经济效益不佳,也不复合国家提倡的节能,减耗及环保要求。
4.虽然可以采较好的弹簧材质来保证每个弹簧的力值一致以及优化携纱器机械机构防止机械卡滞,但在编织过程中的纤维毛羽,飞花始终会飘落其上,进而影响其纤维长度的补偿效果。也会影响后道纤维预成型体的编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机纤维张力组合补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问题的至少一种。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编织机纤维张力组合补偿装置,包括编织环座,所述编织环座上呈环状转动设有若干拨盘,任一拨盘上对称设有经纱线轴和纬纱线轴,且经纱线轴和纬纱线轴上均设有携纱器,携纱器内设有张力复位弹簧,编织环座上还设有张力补偿环装置,张力补偿环装置包括张力补偿环,经纱线轴和纬纱线轴上均设有纱线,纱线绕制后缠绕在芯轴上,芯轴贯通编织环座的中心位置,张力补偿环前侧与纱线抵接。
7.优选的,经纱线轴和纬纱线轴在编织环座上呈“8”字型运动,所述编织环座下端固定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放置于地面上;
8.所述张力补偿环装置包括:若干第一连杆和若干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可插入第一连杆中,且所述第一连杆可对第二连杆插入深度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插入位置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杆左侧设有述张力补偿环,所述张力补偿环左侧与纱线抵接;
9.所述张力补偿环的表面粗糙度加工为:ra《0.8μm。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右端固定设置在编织环座上,且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第一伸缩型槽,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第二伸缩型槽,所述第一伸缩型槽与第二伸缩型槽相配合,且所述第一伸缩型槽与第二伸缩型槽内设有导向销,所述导向销用于第二连杆在第一连杆内滑动时进行导向,所述第一伸缩型槽与第二伸缩型槽内还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用于
第二连杆在第一连杆内滑动到位时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连杆左侧固定连接张力补偿环。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左端固定连接张力补偿环,所述第二连杆右端固定连接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设置于第一连杆内,且所述第一移动块与第一连杆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块左端固定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前端与第一连杆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块右侧设有两个上下分设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u型板,所述第一u型板内固定设有第二弹簧。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内还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右端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杆后侧内壁上,所述第四弹簧左端固定连接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移动块左端固定连接移动杆,所述第二移动块与第一连杆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杆上下表面均固定设有若干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内壁上,所述移动杆左端固定连接第三移动块,所述第三移动块左侧设有两个上下分设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u型板。
13.优选的,所述第二u型板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u型板的横截面积,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u型板内部,所述第一u型板插入第二u型板内;
14.所述第一连杆侧壁上设有若干组上下对称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可插入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后侧抵接在第三移动块的中央位置。
15.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上固定设有若干限位凸起,所述第一连杆下端固定设有驱动箱,所述驱动箱右侧与编织环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箱前侧壁上设有螺栓,所述螺栓后侧固定连接螺纹杆,所述螺栓延伸进驱动箱内,且所述螺栓与驱动箱延伸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后侧与驱动箱后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上前后对称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螺纹杆上前后对称螺纹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下端与驱动箱下侧内壁滑动连接.
16.优选的,所述驱动箱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连杆上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移动板向上穿过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延伸进第一连杆内,两根所述移动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凹型限位块,所述凹型限位块与限位凸起相配合,所述驱动箱下侧内壁上还固定设有挡块。
17.优选的,所述张力补偿环内部设有第一固定圆盘,所述第一固定圆盘周侧通过若干固定杆与张力补偿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芯轴穿过第一固定圆盘,且芯轴与第一固定圆盘穿过位置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圆盘上还固定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左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圆盘,所述芯轴向左穿过第二固定圆盘,且所述芯轴与第二固定圆盘穿过位置滑动连接。
18.优选的,所述芯轴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上开设有若干滑动槽,所述第二固定圆盘上设有若干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有滑杆,所述滑杆远离芯轴一端固定连接弧形板,所述滑杆上固定连接伸出杆,所述伸出杆左侧延伸进滑动槽内,且所述伸出杆与滑动槽相配合;
19.所述第二固定圆盘右侧表面固定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左侧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向左穿过第二固定圆盘,且所述转动轴与第二固定圆盘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
附图说明
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图1的侧视图;
23.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示意图一;
24.图4为本发明的图3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经纱线轴和纬纱线轴编织路线图;
26.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示意图二;
27.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示意图三;
28.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示意图四;
29.图9为本发明的驱动箱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一固定圆盘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一固定圆盘与第二固定圆盘的连接示意图;
32.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固定圆盘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编织环座;2、芯轴;3、张力补偿环;4、拨盘;5、经纱线轴;6、纬纱线轴;7、支撑杆;8、纱线;9、携纱器;10、第一连杆;11、第一连杆;12、第一伸缩型槽;13、导向销;14、定位销;15、第一弹簧;16、限位杆;17、通孔;18、第三弹簧;19、移动杆;20、第二弹簧;21、第二移动块;22、第四弹簧;23、第三移动块;24、第二u型板;25、第一u型板;26、第一移动块;27、凹型环;28、凹槽;29、第二缓冲弹簧;30、第一缓冲弹簧;31、限位块;32、限位槽;33、驱动箱;34、限位凸起;35、移动板;36、凹型限位块;37、挡块;38、螺栓;39、螺纹杆;40、第一固定圆盘;41、连接杆;42、凸型块;43、第二固定圆盘;44、电动伸缩杆;45、弧形板;46、第一齿轮;47、滑杆;48、滑动槽;49、第一伸出杆;50、第二齿轮;52、电机;53、固定杆;54、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5.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实施例1
37.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编织机纤维张力组合补偿装置,如图1-9所示,包括编织环座1,所述编织环座1上呈环状转动设有若干拨盘4,任一拨盘4上对称设有经纱线轴5和纬纱线轴6,且经纱线轴5和纬纱线轴6上均设有携纱器9,携纱器9内设有张力复位弹簧,编织环座上1还设有张力补偿环装置,张力补偿环装置包括张力补偿环3,经纱线轴5和纬纱线
轴6上均设有纱线8,纱线8绕制后缠绕在芯轴2上,芯轴2贯通编织环座1的中央位置,张力补偿环3前侧与纱线8抵接。
38.其中,优选的,经纱线轴5和纬纱线轴6在编制环座1上呈“8”字型运动,所述编织环座1下端固定设有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7下端放置于地面上。
39.其中,优选的,所述张力补偿环装置包括:若干第一连杆11和若干第二连杆10,所述第二连杆10可插入第一连杆11中,且所述第一连杆11可对第二连杆10插入深度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连杆10与第一连杆11插入位置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杆10左侧设有述张力补偿环3,所述张力补偿环3左侧与纱线8抵接。
40.其中,优选的,所述张力补偿环3的表面粗糙度加工为:ra《0.8μm。
4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启动编织环座1上的若干拨盘4,经纱线轴5和纬纱线轴6在编制环座1上呈“8”字型运动,纱线8开设编织,纱线8编织完成后缠绕在芯轴2上,携纱器9内的张力复位弹簧实时提供张力补偿,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中进行限位,张力补偿环3与纱线8抵接,由于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中的深度不同,张力补偿环3对纱线8的张力也不同;
42.通过张力补偿环3表面特殊建工处理表面粗糙度ra《0.8μm,从而不会对纱线有磨损和损伤现象;
43.调节张力补偿环3的位置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纤维编织角度对张力补偿环高度的需求,如此既可以弥补因携纱器9单个弹簧力值差异及每个携纱器9上粘染毛纱造成机械卡滞导致弹簧补偿纱线长度不一的缺陷,从而使得后续纤维编织张力更加均匀,预成型体外观质量更加美观,同时又不会造成编织物的表面凸起以及厚度不均,克服了后道拉挤过程中拉挤力突变甚至堵模现象,从而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又提高了拉挤的生产效率;
44.结构简洁且灵活,采用携纱器张力复位弹簧张力补偿加张力补偿环装置的组合方案。通过调节张力补偿环3的位置来适应不同产品对纤维编织角度的要求,能更好的弥补使用单一携纱器纤维张力补偿装置,对后续编织张力补偿不均的缺陷,极大改善了纤维表面编织品质,减少了纤维浪费,从而提高了后道编织拉挤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开发纤维复合材料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新思路
45.实施例2
46.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4所示,所述第一连杆11右端固定设置在编制环座1上,且所述第一连杆11上设有第一伸缩型槽12,所述第二连杆10上设有第二伸缩型槽,所述第一伸缩型槽12与第二伸缩型槽相配合,且所述第一伸缩型槽12与第二伸缩型槽内设有导向销13,所述导向销13用于第二连杆10在第一连杆11内滑动时进行导向,所述第一伸缩型槽12与第二伸缩型槽内还设有定位销14,所述定位销14用于第二连杆10在第一连杆11内滑动到位时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连杆10左侧固定连接张力补偿环3。
4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第一连杆11右端固定设置在编织环座1上,将第二连杆10左侧固定连接张力补偿环3,当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中时,第一伸缩型槽12与第二伸缩型槽相配合,导向销13在第二连杆10与第一连杆11内滑动时进行导向,滑动到适合位置后,插入定位销14,对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的深度进行限位;通过设置导向销13和定位销14,可以有效的控制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的深度,从而控制张力补偿环3对纱线8的张力,有效提高了实用性,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使用灵活。
48.实施例3
49.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连杆10左端固定连接张力补偿环3,所述第二连杆10右端固定连接第一移动块26,所述第一移动块26设置于第一连杆11内,且所述第一移动块26与第一连杆11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块26左端固定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第一弹簧15,所述第一弹簧15前端与第一连杆11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块26右侧设有两个上下分设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u型板25,所述第一u型板25内固定设有第二弹簧20。
50.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11内还设有两个上下对称的第四弹簧22,所述第四弹簧22右端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杆11后侧内壁上,所述第四弹簧22左端固定连接第二移动块21,所述第二移动块21左端固定连接移动杆19,所述第二移动块21与第一连杆11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杆19上下表面均固定设有若干第三弹簧18,所述第三弹簧1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杆11内壁上,所述移动杆19左端固定连接第三移动块23,所述第三移动块23左侧设有两个上下分设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u型板24,所述第二u型板24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u型板25的横截面积,且第二弹簧2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u型板24内部,所述第一u型板25插入第二u型板24内;
51.所述第一连杆11侧壁上设有若干组上下对称的通孔17,所述通孔17内可插入限位杆16,所述限位杆16后侧抵接在第三移动块23的中央位置。
5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第一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中时,第一连杆10带动第一移动块26向右滑动,第一弹簧15拉伸;第二弹簧20压缩;第一移动块26上的第一u型板25与第三移动块23上的第二u型板24相配合,第二弹簧20带动第二u型板24向右移动,第三移动块23带动移动杆19向右移动,移动杆19带动第二移动块21向右移动,第三弹簧18拉伸,第四弹簧22压缩;
53.此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纱线8对张力补偿环3施加力时,第四弹簧22、第二弹簧20和第一弹簧15都会通过第一连杆10给纱线8一个反向的力,起到张力补偿的作用,当需要调整对纱线8的张力时,在通孔17内插入限位杆16,对第三移动块23的位置进行限制,第三移动块23不再向左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弹簧20的压缩位移和第一弹簧15的拉伸位移处于一个定值,从而精准控制张力补偿环3对纱线8的张力,且在限位杆16插入不同位置的通孔17时,第二弹簧20的压缩位移和第一弹簧15的拉伸位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张力补偿环3对纱线8的张力也会发生变化,可以有效的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纱线,有效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54.实施例4
55.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杆10左端与张力补偿环3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0上设有若干上下对称的限位槽32,所述第一连杆11包括:连接杆41和凹型环27,所述第二连杆10可插入连接杆41内,且所述第二连杆10与连接杆41插入位置滑动连接,所述凹型环27右侧固定连接在编制环座1,所述凹型环27上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杆41右端固定连接凸型块42,所述凸型块42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凸型块42与凹型环27螺纹连接,所述凹型环27内壁上固定设有第一缓冲弹簧30;
56.所述连接杆41内壁上设有若干上下对称的凹槽28,所述凹槽28内壁上固定设有第二缓冲弹簧29,所述第二缓冲弹簧2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31,所述限位块31可与限位
槽32相配合,所述第二连杆10右端可与第一缓冲弹簧30相抵接。
5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将凹型环27右侧固定连接在编织环座1上,连接杆41右端的凸型块42与凹型环27螺纹连接,将第二连杆10左端与张力补偿环3可拆卸连接,当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中时,第二连杆10上的限位槽32与限位块31配合,防止第二连杆10离开第一连杆11内,在第二连杆10的移动过程中,限位块31带动第二缓冲弹簧29压缩,当第二连杆10移动到一定位置后,第二连杆10右端与第一缓冲弹簧30抵接;通过第二连杆10上的限位槽32与限位块31配合,可以有效的限制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的深度,从而控制张力补偿环3对纱线8的张力,有效提高了实用性。
58.实施例5
59.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8-9所示,所述第二连杆10上固定设有若干限位凸起34,所述第一连杆11下端固定设有驱动箱33,所述驱动箱33右侧与编织环座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箱33前侧壁上设有螺栓38,所述螺栓38后侧固定连接螺纹杆39,所述螺栓38延伸进驱动箱33内,且所述螺栓38与驱动箱33延伸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39后侧与驱动箱33后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纹杆39上前后对称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螺纹杆39上前后对称螺纹连接有移动板35,所述移动板35下端与驱动箱33下侧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箱33上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连杆11上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移动板35向上穿过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延伸进第一连杆11内,两根所述移动板35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凹型限位块36,所述凹型限位块36与限位凸起34相配合,所述驱动箱33下侧内壁上还固定设有挡块37。
6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中后,当第二连杆10到达合适位置后,旋转螺栓38,螺栓38带动螺纹杆39旋转,两块移动板35相向移动,从而带动两个凹型限位块36相向移动,凹型限位块36与第二连杆10上的限位凸起34相配合,从而限制第二连杆10在第一连杆11中的位置;通过凹型限位块36与限位凸起34配合,有效的控制了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的深度,来控制张力补偿环3对纱线8的张力,提高了装置的功能性。
61.实施例6
62.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0-12所示,所述张力补偿环3内部设有第一固定圆盘40,所述第一固定圆盘40周侧通过若干固定杆53与张力补偿环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芯轴2穿过第一固定圆盘40,且芯轴2与第一固定圆盘40穿过位置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圆盘40上还固定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电动伸缩杆44,所述电动伸缩杆44左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圆盘43,所述芯轴2向左穿过第二固定圆盘43,且所述芯轴2与第二固定圆盘43穿过位置滑动连接。
63.其中,优选的,所述芯轴2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46,所述第一齿轮46上开设有若干滑动槽48,所述第二固定圆盘43上设有若干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有滑杆47,所述滑杆47远离芯轴2一端固定连接弧形板45,所述滑杆47上固定连接伸出杆49,所述伸出杆49左侧延伸进滑动槽48内,且所述伸出杆49与滑动槽48相配合;
64.所述第二固定圆盘43右侧表面固定设有电机52,所述电机52的左侧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54,所述转动轴54向左穿过第二固定圆盘43,且所述转动轴54与第二固定圆盘43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54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50,所述第二齿轮50与第一齿轮46啮
合连接。
6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启动电动伸缩杆44,带动第二固定圆盘43向左移动,当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启动电机52,转动轴54开始旋转,转动轴54带动第二齿轮50旋转,第二齿轮50带动第一齿轮46旋转,使得伸出杆49在滑动槽48内移动,带动滑杆47向远离芯轴2的一侧移动,使得弧形板45与纱线8抵接;
66.当张力补偿环3与纱线8抵接时,当第二连杆10与第一连杆11所配合形成的最大伸长量也不足以弥补纱线8的张力时,一是通过控制电动伸缩杆44的伸缩,从而改变弧形板45与纱线8的抵接位置,二是可以通过控制电机52的正转与反转,从而控制弧形板45与纱线8的抵接力度,通过改变抵接距离以及抵接位置,可以有效的控制弧形板45对纱线的张力,从而更好的起到张力补偿的效果,而第一固定圆盘40和第二固定圆盘43等结构均设置于芯轴2周侧,不会影响原有装置以及芯轴2的动作,更有效的改善了整个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提升了整个装置的完善性。
67.实施例7
68.在上述实施例1-6任一项的基础上,一种编织机纤维张力组合补偿装置,还包括:
69.第一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二连杆10与张力补偿环3接触面上,用于检测张力补偿环3对第二连杆10的力;
70.第二力传感器:安装在张力补偿环3与纱线8的接触面上,用于检测纱线8对张力补偿环3的力;
71.位移传感器:安装在第二连杆11上,用于检测第二连杆10插入第二连杆12的长度;
72.计时器:安装在车架1上,用于检测编织机的工作时长;
73.控制器、报警器分别安装在编织环座1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计时器和报警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计时器控制所述报警器工作;
74.步骤1: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计时器及公式(1)得到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
[0075][0076]
其中,k为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f2为第二力传感器检测值;m为位移传感器检测值,n为第二连杆10的数量,π为圆周率,r为张力补偿环外圆的半径;r为张力补偿环内圆的半径;l1为第一连杆11的长度;l2为第二连杆10的长度,t为计时器检测值;f1为第一力传感器检测值;e为自然常数,t为单位时间;
[0077]
步骤2:比较公式1计算的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与对应的预设张力补偿指数范围,当公式1计算的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不在预设张力补偿指数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
[007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先利用公式(1)计算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控制器将公式(1)计算的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与对应的张力补
偿指数范围进行对比,当公式(1)计算的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不在对应的预设张力补偿指数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提示人员张力补偿环3可能对纱线8的力较大或较小,需要及时检查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的深度,避免编织质量出现下降;当检查完成后,控制器和报警器重新工作,控制器接通第一力传感器、第二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计时器和报警器对张力补偿环装置的张力补偿指数进行预测。且通过设置报警器来实现报警并提醒人员检查第二连杆10插入第一连杆11的深度,能有效的提高纱线的编织质量,有效提升经济性和实用性。
[0079]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