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3-02-02 08:35: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全热交换新风机机内带有过滤净化部件,随着机组过滤净化时间长,机组的过滤网等部件会积灰尘、油脂等物质,这些物质在机组停机的时候散发异味在机内风道中,特别是新风经过高湿度时间段运行的时候,所产生的异味更加多。而且新风机停止一段时间再次运行时候,机组内部的风道或滤网上的异味会直接被风机吹到室内,特别是刚运行阶段,异味浓度很高,并且浓度高的异味空气往往带有细菌等不健康的物质,直接影响用户的健康,用户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机组将异味送入室内而影响用户健康和体验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存在异味的气体送至室外的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4.一种新风机组,包括:
5.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新风进风通道、新风送风通道和回风排风通道;
6.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控制机构具有使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的排污状态。
7.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回风进风通道和旁通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
8.所述控制机构包括:
9.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内,且所述第一风阀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二状态;
10.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风阀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断开的第四状态;
11.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六状态;
12.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处于所述第六状态。
13.新风机组还包括热交换芯体,所述热交换芯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新风进风通道、所述热交换芯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依次连通形成新风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所述热交换芯体和回风排风通道依次连通形成回风流道。
14.在所述第三风阀处于所述第六状态时,所述第三风阀将所述回风进风通道分隔成回风进风段和换热连通段,所述换热连通段与所述热交换芯体连通,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
换热连通段连通,且在所述第二风阀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所述新风送风通道与所述换热连通段连通。
15.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内,所述排风风机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内。
16.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一过滤机构,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二过滤机构,所述回风进风通道内设置有第四过滤机构。
17.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机构,所述第二过滤机构位于所述新风风机远离所述热交换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三过滤机构位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热交换芯体之间。
18.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入口,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到所述新风入口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新风入口到所述热交换芯体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19.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回风入口,所述第四过滤机构设置于所述回风入口处。
20.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共同围成旁通流道。
21.一种上述的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机组具有排污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22.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控制所述控制机构切换至排污状态。
23.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内,所述排风风机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内,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4.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控制所述排风风机启动,且所述新风风机停机。
25.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6.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控制所述排风风机以最大转速运行。
27.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8.获取新风机组的停机时长t1,并将停机时长t1与预设停机时长b进行比较;
29.若t1≥b,则在所述新风机组启动时,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
30.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1.获取新风机组处于排污模式的工作时长t2,并将工作时长t2与第一预设排污时长d进行比较;
32.若t2<d,则在所述新风机组再次启动时,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
33.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4.获取新风机组处于排污模式的工作时长t2,并将工作时长t2与第二预设排污时长c进行比较;
35.当t2=c时,所述新风机组退出排污模式。
36.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全热交换模式,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回风进风通道和旁通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内,且所述第一风阀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风阀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
风送风通道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六状态,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7.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全热交换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
38.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排风旁通模式,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回风进风通道和旁通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内,且所述第一风阀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风阀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六状态,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9.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风旁通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
40.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内循环模式,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回风进风通道和旁通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内,且所述第一风阀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风阀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六状态,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41.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内循环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
42.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纯新风模式,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回风进风通道和旁通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内,且所述第一风阀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风阀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六状态,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内,所述排风风机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内,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43.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纯新风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
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或所述第六状态,所述新风风机启动,所述排风风机停机。
44.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纯排风模式,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回风进风通道和旁通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连通,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内,且所述第一风阀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二风阀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三风阀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的第六状态,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内,所述排风风机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内,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45.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纯排风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所述排风风机启动,所述新风风机停机。
46.本发明提供的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利用控制机构将新风送风通道和/或新风进风通道与回风排风通道连通,将新风送风通道内和/或新风进风通道内产生的异味气体均送至室外,从而避免将异味气体送至室内而影响用户健康和舒适度,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5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51.图中:
52.1、壳体;11、新风进风通道;12、新风送风通道;13、回风进风通道;14、回风排风通道;2、热交换芯体;3、隔板;15、旁通流道;4、第一风阀;5、第二风阀;6、第三风阀;131、回风进风段;132、换热连通段;7、新风风机;8、排风风机;91、第一过滤机构;92、第二过滤机构;93、第三过滤机构;94、第四过滤机构;16、新风入口;17、回风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4.如图1至图4所示的新风机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新风进风通道11、新风送风通道12、回风进风通道13和回风排风通道14;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控制机构具有使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均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连通的排污状态。当气体存在异味时,表明此时气体流经的位置内存在细菌
等影响健康的物质,需要向该位置提供气流进行清洁并将清洁后的气体排出室外,为此,本技术利用控制机构将新风送风通道12和/或新风进风通道11与回风排风通道14连通,将新风送风通道12内和/或新风进风通道11内产生的异味气体均送至室外,从而避免将异味气体送至室内而影响用户健康和舒适度,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55.当新风机组进行全热交换时,新风依次流经新风进风通道11、热交换芯体2和新风送风通道12,最终排出壳体1向室内送入新风,室内回风流经回风进风通道13和回风排风通道14后排出室外,新风和回风在热交换芯体2处进行热交换,从而调节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如图1所示,图中带箭头的曲线为气体流动路线。
56.而当新风机组内存在异味气体需要排出室外时,需要使新风机组内的气体均向室外排出(也即新风机组切换至排污模式),特别是需要将新风进风通道11、新风送风通道12内的异味气体排出至室外,因此,需要将新风进风通道11、新风送风通道12与回风排风通道14进行连通,使得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通道11后通过旁通管路进入回风排风通道14排出室外,此时新风进风通道11内的异味气体会直接排出室外,从而避免异味气体进入室内,同时室内回风也可以通过新风送风通道12流入并通过旁通管路进入回风排风通道14内,利用室内气体将新风送风通道12内的异味气体带出并排出室外,最终保证送入室内的气体的清洁度。如图4所示,图中带箭头的曲线为气体流动路线。
57.所述壳体1内还形成有旁通流道15,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通过所述旁通流道15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连通,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均通过所述旁通流道15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连通。利用旁通流道15,将室内回风直接由旁通流道15送至回风排风通道14内,而不需要使室内回风经过热交换芯体2,降低新风机组的能耗。
58.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4,所述第一风阀4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15内,且所述第一风阀4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5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二风阀5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三风阀6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六状态,当所述控制机构处于所述排污状态时,所述第一风阀4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处于所述第六状态。
59.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热交换芯体2,所述热交换芯体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芯体2和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依次连通形成新风流道,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所述热交换芯体2和回风排风通道14依次连通形成回风流道。进入热交换芯体2的新风和回风可以进行热交换,实现对新风的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60.其中热交换芯体2包括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气体在流经热交换芯体2时,新风会依次经过第一芯体和第二芯体进行流动,回风会依次经过第二芯体和第一芯体进行流动。
61.为了保证新风送风通道12和回风排风通道14连通时,不需要由回风进风通道13进入室内回风而影响排污效果,在所述第三风阀6处于所述第六状态时,所述第三风阀6将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分隔成回风进风段131和换热连通段132,所述换热连通段132与所述热交换芯体2连通,所述旁通流道15与所述换热连通段132连通,且在所述第二风阀5处于所述
第三状态时,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与所述换热连通段132连通。回风进风通道13在壳体1上形成回风入口,利用第三风阀6将热交换芯体2和回风入口进行分隔,使得在新风送风通道12可以依次通过换热连通段132和旁通流道15与回风排风通道14连通,从而将新风送风通道12中的气体排出室外,实现了对新风送风通道12的清洁。
62.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所述新风风机7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内,所述排风风机8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内。新风风机7能够在新风送风通道12内产生负压,排风风机8在回风排风通道14内产生负压,在全热交换时,室外新风在新风风机7的负压作用下依次流经新风进风通道11、热交换芯体2、新风送风通道12后送入室内,室内回风在排风风机8的负压作用下依次流经回风进风通道13、热交换芯体2、回风排风通道14后排出室外;而在排污模式时,新风风机7停机,在第一风阀4、第二风阀5、第三风阀6的作用下,使得排风风机8产生的负压可以作用到新风进风通道11和新风送风通道12,使得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通道11、回风排风通道14后排出室外而将新风进风通道11内的异味气体带出,
63.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机构91,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内设置有第二过滤机构92,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内设置有第四过滤机构94。第一过滤机构91能够对进入壳体1内的新风进行过滤,第二过滤机构92则对经过热交换芯体2后的新风进行过滤,实现对新风的两级过滤,保证送入室内的新风质量。第四过滤机构94则会室内回风进行过滤,减少由室内回风带入壳体1内的杂质的含量,从而进一步保证新风机组的工作可靠。
64.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内还设置有第三过滤机构93,所述第二过滤机构92位于所述新风风机7远离所述热交换芯体2的一侧,所述第三过滤机构93位于所述新风风机7和所述热交换芯体2之间。利用第三过滤机构93对新风进行再次功率,从而与第一过滤机构91、第二过滤机构92共同实现对新风的三级过滤,进一步保证新风的质量。
65.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新风入口16,所述第一过滤机构91到所述新风入口16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新风入口16到所述热交换芯体2的距离的二分之一。确保气体能均匀通过第一过滤机构91,降低风道阻力。
66.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回风入口17,所述第四过滤机构94设置于所述回风入口17处。从而减少室内空气在回风进风风道内积尘的可能性。
67.优选的,回风入口17位于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的中间位置,使得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均能够根据需要由回风入口17处获取室内回风,结构简单。
68.新风机组还包括隔板3,所述隔板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隔板3与所述壳体1共同围成旁通流道15。
69.一种上述的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机组具有排污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70.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控制所述控制机构切换至排污状态。也即控制所述第一风阀4切换至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切换至第三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切换至第六状态。此时,将新风进风通道11、新风送风通道12与回风排风通道14进行连通,使得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通道11、热交换芯体2后通过旁通管路进入回风排风通道14排出室外,此时新风进风通道11内的异味气体会直接排出室外,从而避免异味气体进入室内,同时室内回风也可以通过新风送风通道12流入并通过旁通管路进入回风排风通道14内,利用
室内气体将新风送风通道12内的异味气体带出并排出室外,最终保证送入室内的气体的清洁度。如图4所示,图中的带箭头的曲线为气体流动路径。
71.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所述新风风机7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内,所述排风风机8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内,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72.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控制所述排风风机8启动,且所述新风风机7停机。此时,只需要排风风机8产生负压而将室内回风由新风送风通道12吸入,利用室内回风对新风送风通道12进行清洁排污。
73.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74.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控制所述排风风机8以最大转速运行,以便最快完成新风机组内的异味排出。
75.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76.获取新风机组的停机时长t1,并将停机时长t1与预设停机时长b进行比较;
77.若t1≥b,此时新风机组停机时间较长,其内部可能存在滋生细菌等问题,使得其会产生异味气体,则在所述新风机组启动时,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将可能存在的异味气体进行排出。
78.其中,b≥3小时,具体时间根据新风机组所处环境或用户需求等进行确定。
79.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80.获取新风机组处于排污模式的工作时长t2,并将工作时长t2与第一预设排污时长d进行比较;
81.若t2<d,表明此次新风机组并未充分的进行排污,则在所述新风机组再次启动时,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重新对新风机组进行排污,保证最终送入室内的新风的质量。
82.当所述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污模式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83.获取新风机组处于排污模式的工作时长t2,并将工作时长t2与第二预设排污时长c进行比较;
84.当t2=c时,所述新风机组退出排污模式。c的数值根据新风机组所处环境或用户需求等进行确定,优选的,以全部完成室内、室外侧异味空气全部排完至少一次时所需时间进行确定。
85.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全热交换模式,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4,所述第一风阀4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15内,且所述第一风阀4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5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二风阀5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三风阀6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六状态,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86.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全热交换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4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新风依次流经新风进风通道11、热交换芯体2和新风送风通道12,最终排出壳体1向室内送入新风,室内回风流经回风进风通道13、热交换芯体2和回风排风通道14后排出室外,新风和回风在热交换芯体2处进行热交换,从而调节新风的温度和湿度。
87.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排风旁通模式,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4,所述第一风阀4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15内,且所述第一风阀4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5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二风阀5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三风阀6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六状态,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88.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排风旁通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4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此时室内回风可以依次通过回风进风通道13、旁通流道15和回风排风通道14后排出室外。新风仍然可以根据需要依次通过新风进风通道11、热交换芯体2和新风送风通道12送入室内,只是在热交换芯体2中,新风并不会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也可以关闭新风风机7,仅开启排风风机8而将室内气体排出至室外。如图3所示,图中带箭头的曲线为气体流动路线。
89.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内循环模式,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4,所述第一风阀4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15内,且所述第一风阀4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5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二风阀5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三风阀6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六状态,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90.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内循环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4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切换至所述第三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如图2所示,图中带箭头的曲线为气体流动路线。
91.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纯新风模式,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4,所述第一风阀4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15内,且所述第一风阀4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5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二风阀5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三风阀6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六状态,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所述新风风机7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内,所述排风风机8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内,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92.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纯新风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4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或所述第六状态,所述新风风机7启动,所述排风风机8停机。此时仅新风风机7工作而使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即可。
93.所述新风机组还具有纯排风模式,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风阀4,所述第一风阀4设置于所述旁通流道15内,且所述第一风阀4具有关闭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一状态和打开所述旁通流道15的第二状态;第二风阀5,所述第二风阀5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二风阀5具有使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连通的第三状态和使所述回风进
风通道13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断开的第四状态;第三风阀6,所述第三风阀6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第三风阀6具有打开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五状态和关闭所述回风进风通道13的第六状态,所述新风机组包括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所述新风风机7设置于所述新风送风通道12内,所述排风风机8设置于所述回风排风通道14内,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94.当新风机组切换至所述纯排风模式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4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风阀5切换至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三风阀6切换至所述第五状态,所述排风风机8启动,所述新风风机7停机。此时仅将室内空气通过回风进风通道13、旁通流道15和回风排风通道14送至室外即可。
9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