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8:3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居住、办公环境要求的提升,空调器在实现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基础上,新增了能够向室内输送新风的新风模块;为了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的清洁程度以及新风向室内的输风效率,现有的新风模块中又增加了能够将室内污风排出室外的功能。现有空调器中,接线盒一般安装在新风模块的外侧,新风模块与空调器外壳之间需要余留一定宽度的避空区域,以保证接线盒安装后的使用安全以及其他部件的安装,然而增加排风功能的新风模块的体积较大,对空调器内部容置腔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新风模块与空调器外壳之间无法满足避空区域的宽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新风模块的体积较大,对空调器内部容置腔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接线盒安装后无法满足避空区域宽度要求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和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外部的污风输风管,所述壳体设有污风进风口、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污风出风口,所述污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形成污风进风通道段,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污风出风口之间形成污风出风通道段,所述污风输风管连通于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且所述污风输风管邻近所述壳体设置;所述外壳内设有容置腔,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容置腔,且所述污风输风管背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之间形成避空区域。
5.本发明提供的新风模块中,污风输风管外置于壳体,能够有效减少壳体内部通道的布置数量及排布复杂性,从而缩小壳体的体积,提高壳体的加工便捷度,并有效降低壳体及新风模块的后期维护成本。此外,在确保污风输风管向外输送污风的基础上,污风输风管邻近壳体设置,污风输风管与壳体的紧凑程度较高,相应地,污风输风管外侧壁与容置腔腔壁之间形成避空区域的宽度较大,从而满足接线盒安装于污风输风管外侧壁后,接线盒外侧与容置腔腔壁之间的距离要求,进而保证接线盒的使用安全以及其他部件的安装;并且合理布置新风模块和接线盒的安装位置,使得容置腔内各部件的布置更加合理、紧凑,相应减小空调器室内机的整体体积及其占用空间。
6.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下壳部和上壳部,沿前后方向,所述下壳部的顶部区域包括前布置区和后布置区,所述上壳部连通于所述下壳部的前布置区;所述第一连通口位于所述上壳部的后侧壁,所述第二连通口位于所述下壳部的后布置区。新风模块对容置腔高度方向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减小新风模块的径向尺寸;且污风输风管位于上壳部与下壳部围成的安装空间内,能够提高新风模块的紧凑性,并减少污风输风管向后凸出对避空区域的占用,相应减少污风输风管的后侧壁需要避让的宽度,进而增大污风输风管的有效
通风面积。
7.可选地,所述污风输风管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竖直避让管段和向后延伸的底部水平管段,所述竖直避让管段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连通口对应连通,所述底部水平管段后端部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对应连通;所述竖直避让管段的后侧壁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所述避空区域。污风输风管的最小有效输风宽度l较大,能够保证其输风效率,且数值避让管段整体前移,加工便捷度高、内风阻较小。
8.可选地,所述竖直避让管段与所述上壳部的最小间距为s,s∈[1mm,5mm]。竖直避让管段的前侧壁与上壳部的贴近度较高,当竖直避让管段的后侧壁位置一定时,竖直避让管段前后方向的有效输风宽度l相应增大,从而增大竖直避让管段对污风的有效输风面积及输风效率。
[0009]
可选地,所述竖直避让管段的上端部向前延伸有第一连接管段,所述第一连接管段的前端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直接连通;竖直避让管段的上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管段与上壳部连接,在实现竖直避让管段管内通道与第一连通口连通的基础上,无需额外使用连通段对两者进行连接,从而提高竖直避让管段与上壳部的连接便捷性。
[0010]
可选地,所述底部水平管段的后端部向下延伸有第二连接管段,所述第二连接管段的下端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直接连通。在实现底部水平管段与第二连通口连通的基础上,无需额外使用连通段对两者进行连接,从而提高底部水平管段与下壳部的连接便捷性,且两者的连接密封性能够得到保证。
[0011]
可选地,所述污风输风管为矩形管。污风输风管为形状规则的矩形管,加工便捷度较高,且加工精度能够得到保证,相应地,污风输风管与壳体连接时的相对位置精确度、连接密封性均较高,从而提高新风模块安装于空调器内的位置精确度。
[0012]
可选地,所述污风输风管的拐角处设有防涡流倒角。防涡流倒角的设置能够减缓污风输风管拐角处的弯折程度,相应提高气流于拐角处发生转向时的顺畅性,减少气流于拐角处形成涡流导致气流不畅并产生较大噪音情况的发生。
[0013]
可选地,所述污风输风管的后侧壁设有限位肋,所述限位肋用于对接线盒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限位肋能够对接线盒的安装位置进行预定位,从而提高接线盒的安装便捷性及其安装位置精确度。
[0014]
可选地,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与所述污风出风通道段之间通过第三连通口连通,所述污风出风口与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进风口为同一孔口,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污风进风通道段连通;所述壳体内设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改变所述污风进风口、所述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三连通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的封堵状态。污风通道的污风进风通道段和污风出风通道段同时作为新风通道,则壳体内的通道数目少、排布简单,其加工便捷度及组装便捷度较高、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壳体的体积小,能够有效减少新风模块对容置腔空间的占用;此外,新风进风口和污风出风口为同一孔口,使用时仅需连接一根新风管,结构简单,且对安装要求较低。
[0015]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包括过滤箱、风机和稳压筒,所述过滤箱包括清洁箱体和连通箱体,所述清洁箱体与所述风机的吸风口连通,所述稳压筒与所述风机的排风口连通;所述污风进风口设于所述清洁箱体,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稳压筒,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污风出风口均设于所述连通箱体。壳体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过滤箱的设置能够提高新
风洁净度,减少新风对室内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稳压筒的设置能够对进入其内的新风和污风进行稳流处理,从而提高新风流入室内的舒缓程度,以及有效减少污风排出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发明
附图说明
[001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室内机的爆炸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室内机的第一剖视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室内机第二剖视图的局部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的轴测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的剖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新风模式下的气流流向;
[0023]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的剖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排风模式下的气流流向;
[0024]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中污风输风管的第一形式剖视图;
[0025]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中污风输风管的第二形式剖视图。
[0026]
附图标记说明:
[0027]
10-新风模块;20-接线盒;30-外壳;31-容置腔;32-后围板;33-前围板;34-通风口;35-避空区域;40-新风管;51
′‑
顶部水平管段;52
′‑
竖直直通管段;100-壳体;110-新风进风口;120-新风出风口;130-污风进风口;140-第一连通口;150-第二连通口;160-污风出风口;170-第三连通口;181-过滤箱;1811-接头;182-风机;183-稳压筒;191-上壳部;192-下壳部;1921-前布置区;1922-后布置区;193-安装空间;200-污风输风管;210-避让区;220-竖直避让管段;230-底部水平管段;240-第一连接管段;250-第二连接管段;260-防涡流倒角;270-限位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30和新风模块10,如图4-图7所示,新风模块10包括壳体100和设置于壳体100外部的污风输风管200,壳体100设有污风进风口130、第一连通口140、第二连通口150和污风出风口160,污风进风口130与第一连通口140之间形成污风进风通道段,第二连通口150与污风出风口160之间形成污风出风通道段,污风输风管200连通于第一连通口140与第二连通口150之间,且污风输风管200邻近壳体100设置;外壳30内设有容置腔31,新风模块10安装于容置腔31,且污风输风管200背离壳体100的一侧与容
置腔31的腔壁之间形成避空区域35。
[0030]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新风模块10包括内部形成气流通道并用于安装阀门组件、吸风组件等气流流动相关组件的壳体100,还包括外置并连通壳体100内污风通道段以形成污风通道的污风输风管200;新风模块10安装于外壳30内部的容置腔31内,且污风输风管200背离壳体100的一侧侧壁与相应的容置腔31腔壁之间形成避空区域35。
[0031]
具体地,如图1所示,新风模块10安装于空调器,初始时,新风模块10的污风出风口160连接管道并通过外壳30上相对应的通风口34伸出以与室外环境连通,污风进风口130通过外壳30上相应的通风口34与室内环境连通。使用时,排风模式下,污风进风通道段、污风输风段200和污风出风通道段形成的污风通道处于连通状态,室内污风经与污风进风口130相对应的通风口34流入污风进风通道段内,随后依次流经污风输风管200和污风出风通道段后,经污风出风口160和管道排至室外,从而实现对室内污风的排出。
[0032]
其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均设置于壳体100内,壳体100内部的通道数量多、排布复杂,导致壳体100体积大、加工难度大及后期维护成本高;本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中,污风输风管200外置于壳体100,能够有效减少壳体100内部通道的布置数量及排布复杂性,从而缩小壳体100的体积,提高壳体100的加工便捷度,并有效降低壳体100及新风模块10的后期维护成本。此外,定义污风输风管200背离壳体100的一侧侧壁为其外侧壁、朝向壳体100的一侧侧壁为其内侧壁,具体地,外侧壁根据壳体的设置形式可以为污风输风管200的后侧壁、顶侧壁、前侧壁、左侧壁或右侧壁,污风输风管200邻近壳体100设置,即污风输风管200的延伸趋势与壳体100相应区域的外形一致,或污风输风管200的外侧壁朝向壳体100移近设置,在确保污风输风管200向外输送污风的基础上,污风输风管200与壳体100的紧凑程度较高,相应地,污风输风管200外侧壁与容置腔31腔壁之间形成避空区域35的宽度较大,从而满足接线盒20安装于污风输风管200外侧壁后,接线盒20外侧与容置腔31腔壁之间的距离要求,进而保证接线盒20的使用安全以及其他部件的安装。
[0033]
如图8所示为污风输风管200邻近壳体100设置的其中一种形式,污风输风管200的左侧壁为其外侧壁,将污风输风管200的外侧壁朝向壳体100移近距离d,则该外侧壁的外侧能够形成避让区210,相应地,该外侧壁与容置腔31腔壁之间避空区域35的距离也随之增大,以满足空调器对避空区域35的宽度要求;接线盒20安装于避让区210时,接线盒20随之靠近壳体100移动距离d,则接线盒20外侧壁与容置腔31腔壁之间宽度随之增大,从而保证接线盒20的安全使用以及该区域其他部件的安装,并且合理布置新风模块10和接线盒20的安装位置,使得容置腔31内各部件的布置更加合理、紧凑,相应减小空调器室内机的整体体积及其占用空间。
[0034]
如图1所示,外壳30可以包括前围板33和后围板32,两者前后对应连接,其中,位于下部的腔室作为容置腔31安装新风模块10,位于上部的腔室作为换热腔用于安装换热器等相关部件。具体地,污风输风管200的外侧壁可以为其后侧壁,则污风输风管200与后围板32之间形成避空区域35;距离d可以为10mm-20mm,优选为15mm,避空区域35前后方向的宽度要求可以为不小于25mm。
[0035]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100包括下壳部192和上壳部191,如图2所示,沿前后方向,下壳部192的顶部区域包括前布置区1921和后布置区1922,上壳部191连通于下壳部192的前布置区1921,上壳部191与后布置区1922之间围成安装空间193;第一连通
口140位于上壳部191的后侧壁,第二连通口150位于下壳部192的后布置区1922,污风输风管200位于安装空间193。壳体100的上壳部191和下壳部192沿上下布置,能够对容置腔31高度方向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以减少壳体100仅沿水平方向布置导致壳体10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尺寸较大,相应导致空调器室内机的下部区域径向尺寸较大,室内机占用空间大且外形规整性较差的情况。此外,第一连通口140位于第二连通口150的上前方,则污风输风管200安装于上壳部191与下壳部192围成的安装空间193内,能够充分利用下壳部192后布置区1922的上方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新风模块10的紧凑性,减少污风输风管200向后凸出对避空区域35的占用,对于相同尺寸的污风输风管200,本实施例的污风输风管200整体位置靠前,在满足避空区域35宽度要求的基础上,污风输风管200的后侧壁需要前移形成避让区210的宽度d相应较小,污风输风管200前后方向的最小有效输风宽度l相应增大,从而提高污风输风管200的有效通风面积,进而提高污风输风管200的输风效率。
[0036]
第一连通口140位于上壳部191的后侧壁,第二连通口150位于下壳部192顶部区域的后布置区1922,第一连通口140位于第二连通口150的前侧及上方,污风输风管200连接于第一连通口140与第二连通口150之间,则污风输风管200必然存在沿上下方向的延伸趋势以及前后方向的延伸趋势。具体地,如图8所示,虚线部分为污风排风管的后侧壁改进前的其中一种形式,改进前的污风排风管包括顶部水平管段51

和竖直直通管段52

,其中,顶部水平管段51

的前端口与第一连通口140连接,竖直直通管段52

的下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50上下对应连接;实线剖面线部分为本实施例改进后的形式,竖直直通管段52

的后侧壁自虚线位置向前移动距离d至实线剖面线位置形成避让区210,避空区域35的宽度相应增大避让区210的水平距离d,接线盒20安装于该避让区210时,接线盒20的后侧壁与容置腔31的后腔壁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其安全使用以及其他部件的安装要求。
[0037]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污风输风管200自上向下依次包括竖直避让管段220和向后延伸的底部水平管段230,竖直避让管段220的上端部与第一连通口140连通,底部水平管段230后端部的底部与第二连通口150对应连通;竖直避让管段220的后侧壁与容置腔31的腔壁之间形成避空区域35。这里是污风输风管200与壳体100邻近设置的另一种具体形式,且相较改进前的污风输风管,该形式污风输风管200的外侧壁朝向壳体100移近设置,同时污风输风管200的延伸趋势与壳体100相应区域的外形一致。如图9所示出的,虚线部分为污风排风管改进前的其中一种形式,该形式与图8中所示出的相同,污风输风管200改进前,其竖直直通管段52

与上壳部191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且改进前污风输风管200的最小有效输风宽度与第二连通口150的前后宽度a相等。实线剖面线部分为本实施例改进后的形式,改进后的污风输风管200的竖直避让管段220靠近上壳部191的后侧壁设置、底部水平管段230靠近下壳部192的顶壁设置,在实现连接第一连通口140和第二连通口150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靠近上壳部191的后方空间,一方面,竖直避让管段220的后侧壁相较底部水平管段230的后端前移距离d,以满足避空区域35的宽度要求,且竖直避让管段220的前侧壁相较改进前竖直直通管段52

的前侧壁前移靠近上壳部191,则改进后的竖直避让管段220前后方向的最小有效输风宽度l2要大于图8中改进后竖直避让管段220的最小有效输风宽度l1,从而有效确保污风输风管200对污风的排风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上壳部191后侧壁中的靠后区域为上壳部191整体的最大外形位置,竖直避让管段220与上壳部前后方向靠后区域的外形一致,在不影响整个竖直避让管段220前移形成避让区210宽度的基础上,竖直
避让管段220为直通管段,对污风的输送阻力小、输风效率高;并且底部水平管段230的延伸趋势与下壳部192相应区域的外形一致,,污风输风管200与壳体100的紧凑程度高、形状规则性高,其加工便捷度较高且其内风阻也较小,污风流经污风输风管200的过程更为顺畅。
[0038]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竖直避让管段220与上壳部191的最小间距为s,s∈[1mm,5mm]。竖直避让管段220与上壳部191的最小间距1mm≤s≤5mm,则竖直避让管段220的前侧壁与上壳部191的邻近度较高,当竖直避让管段220的后侧壁位置一定时,竖直避让管段220前后方向的有效输风宽度l2相应增大,从而增大竖直避让管段220对污风的有效输风面积及输风效率。较佳地,s∈[1mm,3mm],在确保竖直避让管段220与上壳部191不干涉的基础上,竖直避让管段220的有效输风宽度l2大于第二连通口150的前后宽度a。
[0039]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竖直避让管段220的上端部向前延伸有第一连接管段240,第一连接管段240的前端口与第一连通口140直接连通。竖直避让管段220的上端部与第一连通口14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竖直避让管段220的上端部通过第一连接管段240与上壳部191连接,在实现竖直避让管段220管内通道与第一连通口140连通的基础上,无需额外使用连通段对两者进行连接,从而提高竖直避让管段220与上壳部191的连接便捷性;且第一连接管段240与竖直避让管段220为一体件,两者的连接密封性能够得到保证,从而提高竖直避让管段220与第一连通口140连接的密封性,减少污风排出时经连接处外漏情况的发生。
[0040]
类似地,如图6和图7所示,底部水平管段230的后端部也可以向下延伸有第二连接管段250,第二连接管段250的下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50直接连通。第二连接管段250的设置,在实现底部水平管段230与第二连通口150连通的基础上,无需额外使用连通段对两者进行连接,从而提高底部水平管段230与下壳部192的连接便捷性,且两者的连接密封性能够得到保证。
[004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污风输风管200可以为矩形管。污风输风管200为形状规则的矩形管,加工便捷度较高,且加工精度能够得到保证,相应地,污风输风管200与壳体100连接时的相对位置精确度、连接密封性均较高,从而提高新风模块10安装于空调器内的位置精确度。
[0042]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污风输风管200的拐角处设有防涡流倒角260。防涡流倒角260的设置能够减缓污风输风管200拐角处的弯折程度,相应提高气流于拐角处发生转向时的顺畅性,减少气流于拐角处形成涡流导致气流不畅并产生较大噪音情况的发生。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该防涡流倒角260可以为直线型,也可以为圆弧形。
[0043]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污风输风管200的后侧壁设有限位肋270,限位肋270用于对接线盒2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安装接线盒20时,可以将接线盒20的顶部或其他相应的位置与限位肋270抵接,从而对接线盒20的安装位置进行预定位,随后使用螺钉等将接线盒20连接于污风输风管200的后侧壁,相应提高接线盒20的安装便捷性及其安装位置精确度。
[0044]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污风进风通道段与污风出风通道段之间通过第三连通口170连通,污风出风口160与新风模块的新风进风口110为同一孔口,新风模块的新风出风口120设于壳体100且与污风进风通道段连通;壳体100内设有阀门组件,阀门组件用于改变污风进风口130、第一连通口140、第二连通口150、第三连通口170和新风出风口120的封堵状态。这里是壳体100内新风通道、污风进风通道段和污风出风通道段的一种具体设置形式,其
中,新风进风口110(同时为污风出风口160)可以处于打开状态,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阀门组件改变其封堵状态;新风模式下,阀门组件封堵污风进风口130、第一连通口140和第二连通口150,并打开第三连通口170和新风出风口120,同时新风进风口110处于打开状态,则污风出风通道段与污风进风通道段连通形成新风通道,新风流向如图6中箭头指向所示,室外新风经管道和新风进风口110流入污风出风通道段,随后经第三连通口170流入污风进风通道段,进而经新风出风口120流至室内,完成对室内新风的补充;排风模式下,阀门组件封堵第三连通口170和新风出风口120,并打开第一连通口140、第二连通口150和污风进风口130,同时污风出风口160处于打开状态,则污风进风通道段、污风输风管200和污风出风通道段连通形成污风通道,污风流向如图7中箭头指向所示,室内污风经污风进风口130流入污风进风通道段,随后经第一连通口140流入污风输风管200,进而经第二连通口150流入污风出风通道段,随之经污风出风口160和管道排至室外,完成对室内污风的排出。
[0045]
壳体100内通道采用上述设置,一方面,壳体100内仅需设置污风进风通道段和污风出风通道段,两个污风通道段通过第三连通口170连通时作为新风通道使用,两个污风通道段通过第一连通口140、污风输风管200和第二连通口150连通时作为污风通道使用,从而大大简化壳体100内部的通道数目、排布形式,相应进一步提高壳体100的加工便捷度和组装便捷度,相应降低新风模块10的后期维护成本;并且上述设置使得壳体100及新风模块10的体积较小,从而提高新风模块10的运送便捷性,并减少新风模块10对容置腔31的空间占用,相应减少新风模块10安装对空调器外壳30形状造成的外凸或整体扩大等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污风通道的部分通道段同时作为新风通道,该新风模块中使用单个吸风组件即可实现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的气流驱动,从而进一步缩小壳体及新风模块的体积,并有效降低其成本。再一方面,新风进风口110和污风出风口160为同一孔口,则使用时仅需一根新风管40与该孔口连接并延伸至室外即可实现对新风的输入以及污风的排出,相应地,仅需在墙壁开设一个供新风管40伸出的过墙孔即可,从而进一步简化新风模块10的结构,提高空调器的使用便捷度,并减少空调器使用对墙壁造成的破坏。
[0046]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也可以为两条相对独立的通道,吸风组件可以包括两个驱动件,其中一个驱动件用于驱动新风通道的新风流动,另一个驱动件用于驱动污风通道的污风流动。
[0047]
具体地,新风模块10可以包括过滤箱181、风机182和稳压筒183,其中,风机182作为吸风组件用于驱动室外新风经新风通道输入室内环境或用于驱动室内污风经污风通道排出室外,过滤箱181安装于风机182的进风侧,稳压筒183连接于风机182的出风侧;如图6和图7所示出的,风机182的吸风口位于其后侧,过滤箱181自前向后包括清洁箱体和连通箱体,过滤箱181位于风机182的后方,且清洁箱体的前端与吸风口连通;风机182的排风口位于顶部,稳压筒183位于风机182的上方并与排风口连通。其中,连通箱体的内腔作为污风出风通道段,清洁箱体的内腔、风机182的风道以及稳压筒183共同作为污风进风通道段;污风进风口130设于清洁箱体且位于其内滤芯的下游,新风出风口120和第一连通口140均位于稳压筒183,第二连通口150、新风进风口110和污风出风口160均位于连通箱体,第三连通口170位于清洁箱体和连通箱体之间共用的侧壁,则过滤箱181的箱壳、风机182的蜗壳以及稳压筒183的桶壳共同形成新风模块10的壳体100,且其中过滤箱181的箱壳和风机182的蜗壳共同作为下壳部192,稳压筒183作为上壳部191。具体地,阀门组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
个单独的阀门,也可以为相互之间存在联动的阀门等,能够实现上述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的切换即可。
[0048]
其中,新风模块10采用上述结构,清洁箱体的滤芯位于新风通道,新风模式时,室外新风需要经过滤芯的过滤,从而提高补充至室内新风的清洁度;污风通道无需经过滤芯,以减少室内污风对滤芯造成的无效污染以及滤芯对污风流动形成的阻力。稳压筒183的内腔大于风机182风道的流通截面,则经风机182输送至稳压筒183内的新风或污风能够在稳压筒183内稳流,从而能够平缓、稳定地经新风出风口120流入室内或经第一连通口140流入污风输风管200,相应提高新风流入室内的舒缓程度,并且有效减少污风排出过程产生的噪声污染。
[0049]
较佳地,连通箱体的后侧壁可以设有接头1811,该接头1811的内孔同时作为新风进风口110和污风出风口160,通过该接头1811连接新风管40,以提高新风管40与连通箱体的连接便捷性。
[0050]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51]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