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01 20:3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如今,通过铸造工艺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不受尺寸、形状和重量的限制生产多种类型管道,但是通过铸造工艺得到的管道,其表面容易产生毛刺、残渣或者夹杂等缺陷,这就极大的影响管道的质量,因此,关于铸造管道表面处理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目前,对于铸造管道表面处理一般采用喷砂法,即利用空气携带磨料高速喷射在铸造管道表面对其进行处理,对于直径极大的铸造管道的内表面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手持喷砂设备进入铸造管道内对其内表面进行喷砂,对于直径极小的铸造管道的内表面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导管引导喷砂设备喷射出的磨料对其内表面进行处理,。
4.但是对于直径适中的铸造管道,此时相关工作人员既无法进入其内部,使用导管又无法很好的处理其内表面的铸造管道,从而会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6.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能够进入铸造管道内部,并对其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多个行走机构,所述多个行走机构轴对称设置在所述装置本体的周围,且所述多个行走机构分别和所述装置本体相连,其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外壳、自动旋转转盘、旋转接头、双向喷射器、导管和多个牵引杆,其中,所述双向喷射器、所述旋转接头、所述自动旋转转盘和所述外壳依次相连,所述旋转接头的轴线和所述自动旋转转盘的轴线处于同一轴线,所述导管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导管的一端和所述旋转接头远离所述双向喷射器的一端相连,所述导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外壳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多个牵引杆分别和所述外壳远离所述自动旋转转盘的一端相连;
8.每个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支架、两个行走轮、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线驱动装置、第二直线驱动装置和多个并排设置的连接杆,所述支架的中部设置有滑槽,其中,所述两个行走轮分别和所述支架的两端轴连接,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线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的一端和所述外壳的一端轴连接,每个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的一端轴连接,每个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架和所述外壳轴连接。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能够进入铸造管道内部,并对其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
10.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刹车片和电动卡钳,其中,所述刹车片和所述双向喷射器相连,所述电动卡钳和自动旋转转盘的基盘相连,所述电动卡钳用于限制所述刹车片转动。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流速计,所述流速计设置在所述导管远离所述喷射器的一端。
13.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4.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5.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如图所示:
19.100-装置本体;
20.101-外壳,102-自动旋转转盘,103-旋转接头,104-双向喷射器,105-导管,106-牵引杆,107-电动卡钳,108-刹车片,109-流速计;
21.200-行走机构;
22.201-支架,202-行走轮,203-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4-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5-连接杆,206-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4.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可用于直径适中的铸造管道的内表面的处理,例如,直径在0.至1.5米的铸造管道的内表面处理。
26.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00和多个行走机构200,多个行走机构200轴对称设置在装置本体100的周围,且多个行走机构200分别和装置本体100相连,其中,
27.装置本体100,包括:外壳101、自动旋转转盘102、旋转接头103、双向喷射器104、导管105、多个牵引杆106、控制器和接线端子,其中,
28.双向喷射器104、旋转接头103、自动旋转转盘102和外壳101依次相连,旋转接头103的轴线和自动旋转转盘102的轴线处于同一轴线,导管105设置在外壳101内,导管105的一端和旋转接头103远离双向喷射器104的一端相连,导管105的另一端贯穿外壳101并设置在外壳101的外部,多个牵引杆106分别和外壳101远离自动旋转转盘102的一端相连。
29.控制器设置在外壳101内,接线端子设置在外壳101上,自动旋转转盘102、控制器和接线端子依次相连。
30.如图3所示,每个行走机构200,包括:支架201、两个行走轮202、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4和多个并排设置的连接杆205,支架201的中部设置有滑槽206,其中,
31.两个行走轮202分别和支架201的两端轴连接,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4设置在滑槽206内,两个并排设置的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设置在支架201的两侧,每个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的一端和外壳101的一端轴连接,每个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的另一端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4的一端轴连接,每个连接杆205的两端分别与支架201和外壳101轴连接。
32.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可选用弹簧杆,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4可选用电推杆,控制器与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4相连。
3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将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送入铸造管道内部,随后相关工作人员将导管105接入喷砂机的排砂口,将接线端子接入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的电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最后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带动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在铸造管道内做往复运动,同时启动喷砂机和自动旋转转盘102,此时磨料沿双向喷射器104高速喷出射向铸造管道的内表面,而自动旋转转盘102带动双向喷射器104转动,最终实现对铸造管道内表面的全部喷砂处理。
34.具体而言,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牵引杆106将其装配在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上,安装完毕后,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将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放置在需要处理内表面的铸造管道的端部;
35.接着,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弹簧管将导管105远离双向喷射器104的一端和喷砂机的排砂口(出料口)连通,同时将接线端子和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通过线缆连通,此时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的电力系统为控制器供电,控制器为自动旋转转盘102和第二直线驱动装置204供电。
36.然后,通过调整行走机构200,使其尽可能的贴着在铸造管道的内表面,从而保证装置本体100在行进过程中稳定前行。
37.具体为,当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直径大于铸造管道时,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控制第二直线传动装置204缩短,此时第二直线传动装置204带动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伸长,同时带动支架201向外壳101靠近,进而带动整个行走机构200向装置本体100靠近,从而减小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的直径。
38.再然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将直径变小后的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送入铸造管道内部,在送入铸造管道内部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控制第二直线传动装置204伸长,此时第二直线传动装置204带动第一直线驱动装置203缩短,同时带动支架201向外壳101远离,进而带动整个行走机构200向装置本体100远离,直至行走轮202完全贴附在铸造管道的内表面上。
39.最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带动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在铸造管道内做往复运动,同时控制自动旋转转盘102转动和启动喷砂机,最终等待双向喷射器104对铸造管道内表面喷砂处理完毕即可。
4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能够进入铸造管道内部,并对其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
41.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0,还包括:刹车片108和电动卡钳107,其中,刹车片108和双向喷射器104相连,电动卡钳107和自动旋转转盘102的基盘相连,电动卡钳107用于限制刹车片108转动。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在铸造管道内且双向喷射器104转动异常时,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电动卡钳107和刹车片108可以快速停下旋转中的双向喷射器104。
43.具体而言,电动卡钳107和控制器连通,当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在铸造管道内部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观察到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或者铸造管道内部出现异响、异味、有较大的振动、抖动或者扬起较大的尘埃,相关工作人员便可一方面为喷砂机和自动旋转转盘102断电,另一方面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配合控制器启动电动卡钳107卡住刹车片108进而使双向喷射器104停止转动。
44.在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完全停止工作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将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从铸造管道内部取出即可。
45.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0,还包括:流速计109,流速计109设置在导管105远离喷射器104的一端。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在铸造管道的端部时,通过喷砂机的工作功率可以得知喷砂机喷出的磨料的速率从而间接知道双向喷射器104的喷射磨料速率,但喷砂机喷出的磨料需经过长长的弹簧管才能到达双向喷射器104,因此喷砂机喷出的磨料在到达双向喷射器104时速率会有明显的减小,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喷砂机的工作状况很难正确得到双向喷射器104的磨料喷射速率。
47.在导管105远离双向喷射器104的一端设置流速计109,相关工作人员便可通过流速计间接得知双向喷射器104喷射磨料的速率,一般情况下,双向喷射器104的每个喷头喷出的磨料的速率应略小于流速计109数值的一半,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流速计109的数值,便可以正确得知双向喷射器104的磨料喷射速率。
48.综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将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送入铸造管道内部,随后相关工作人员将导管105接入喷砂机的排砂口,将接线端子接入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的电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最后通过桁架、起重机或者机械臂等机械设备带动该铸造管道内表面处理装置在铸造管道内做往复运动,同时启动喷砂机和自动旋转转盘102,此时磨料沿双向喷射器104高速喷出射向铸造管道的内表面,而自动旋转转盘102带动双向喷射器104转动,最终实现对铸造管道内表面的全部喷砂处理。由此,能够进入铸造管道内部,并对其内表面进行喷砂处理。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