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用空调与流程

2022-12-31 19:22: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用空调。


背景技术:

2.冬季车用空调启动制热时,由于车内风道距离乘客的距离较近,若空调不做防冷风处理,很容易导致乘客吹冷风;若空调长时间不退出防冷风,也会导致乘客感受不到暖风影响乘车的舒适性。
3.经调研,较多车用空调厂家采用判定车内管温达到某一温度后退出或者采用压缩机开启多长时间强行退出,此类方法无法解决快速响应退出防冷风条件和乘客误吹冷风的问题。
4.也就是说,现有的空调因无法快速响应退出防冷风模式,导致用户误吹冷风的问题,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用空调。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在目标空调进入制热模式时,启动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且启动所述目标空调的压缩机,直到所述压缩机启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
8.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
9.可选地,在检测所述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10.在所述目标空调开机,并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确定所述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
11.若所述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为非制热模式,则控制所述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12.可选地,所述检测所述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包括:
13.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
14.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15.可选地,在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包括:
16.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检测所述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
17.当所述冷凝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的步骤;或,
18.当所述冷凝温度大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19.可选地,在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包括:
20.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21.可选地,所述检测所述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包括:
22.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
23.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时,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
24.可选地,在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之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包括:
25.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五温度阈值后,检测所述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
26.当所述冷凝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的步骤;或,
27.当所述冷凝温度大于所述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28.可选地,在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之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包括:
29.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五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3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31.检测模块,用于在目标空调进入制热模式时,启动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且启动所述目标空调的压缩机,直到所述压缩机启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
32.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
33.可选地,所述装置包括:
34.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之前,在所述目标空调开机,并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确定所述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
35.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为非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36.可选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37.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
38.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39.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
40.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检测所述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
41.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冷凝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的步骤;或,当所述冷凝温度大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42.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
43.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44.可选地,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45.第四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
46.第五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时,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
47.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
48.第六检测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五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之后,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五温度阈值后,检测所述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
49.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冷凝温度小于等于所述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所述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的步骤;或,当所述冷凝温度大于所述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50.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
51.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五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之后,当所述第二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五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52.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53.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54.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55.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56.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相关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5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因空调开机进入制热模式时,开始环境温度低而吹冷风,本技术在空调进入制热模式,启动防冷风,并在启动压缩机一段时间后,能够自动检测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对空调的防冷风模式进行控制,避免了现有的空调因无法快速响应退出防冷风模式,导致用户误吹冷风
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5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6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2.图2为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3.图3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用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7.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由终端和服务器所构成的硬件环境中。服务器通过网络与终端进行连接,可用于为终端或终端上安装的客户端提供服务,可在服务器上或独立于服务器设置数据库,用于为服务器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68.上述网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上述有线网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上述无线网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蓝牙。终端可以并不限定于为pc、手机、平板电脑等。
69.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可以由服务器来执行,也可以由终端来执行,还可以是由服务器和终端共同执行。其中,终端执行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也可以是由安装在其上的客户端来执行。
70.以由客户端来执行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的控制方法为例,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步骤s102,在目标空调进入制热模式时,启动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且启动目标空调的压缩机,直到压缩机启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
72.以车用空调为例,空调都有防冷风系统,如果空调开启时就吹出冷风,会非常影响用户体验,而且开始吹冷风还会因车内温度低下降,所以空调设计了防冷风系统。刚开启空调时,压缩机不会开始工作,需要预热,这个过程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不同空调预热的时间也不同。
73.在上述步骤s102之前,在目标空调开机,并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确定目标空调的
当前运行模式;若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为非制热模式,则控制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74.空调开机在t1秒(即上述第二预设时间)后执行判定空调模式判定,若判定模式为非制热模式立刻执行不进入防冷风,车内风机正常运行。
75.进一步地,若进入制热模式同时检测压缩机启动前立即启动防冷风,车内风机不运行,之后根据时时检测压缩机状态,直到压缩机启动t2秒(即上述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车外温度(即上述第一环境温度)。
76.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空调开机自动检测空调运行模式,避免模式误判定。
77.步骤s104,根据第一环境温度和第二环境温度控制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
7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空调开机自动检测空调运行模式,在确定是制热模式时,启动防冷风的控制逻辑,根据区域内的环境温度和区域外的环境温度,精确判定防冷风模式的控制条件。
79.本技术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在空调进入制热模式,启动防冷风,并在启动压缩机一段时间后,能够自动检测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对空调的防冷风模式进行控制,避免了现有的空调因无法快速响应退出防冷风模式,导致用户误吹冷风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
8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81.图2为本技术一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考图2所示,在本案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2包括: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当第一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82.举例说明,以车用空调为例,压缩机启动t2秒后,检测车外温度,如果车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a1时,在经过t3秒后,检测车内温度。
83.本实施例,通过检测车外温度初步判定空调所处环境,以便确定退出防冷风时升频速度合理,杜绝不合理导致的保护停机现象;根据车内温度判定是否进入防冷风,可以做到快速判定,从而精确地控制防冷风模式。
84.进一步地,参考图2,上述步骤s104包括:当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检测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当冷凝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步骤;或,当冷凝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85.举例说明,若车用空调的车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b1,则立即检测空调的冷凝温度,当空调冷凝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c1时,说明结合当前的车内温度、车外温度、空调冷凝温度,符合退出防冷风模式的条件,进而控制车用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86.另外,如图2所示,当空调冷凝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c1时,通过控制压缩机升频,快速达到提升冷凝温度,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返回检测车外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a1的步骤,以便再次检测冷凝温度,直到达到车用空调的退出防冷风模式的条件。
87.本技术,能够通过在不同环境下对热风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冷凝温度,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根据合理设置车外温度、车内温度及冷凝温度的关闭,确定不同的压缩机升频速度,以便可以快速达到退出防冷风条件。
88.通过上述步骤,不仅能够根据车内外的具体温度环境,快速判断直接退出防冷风还是不进入防冷风,另外还能根据压缩机频率和冷凝温度相结合,即通过提升压缩机频率,来提高冷凝温度,及时做到压缩机升频提升冷凝温度的速度,最终实现快速退出防冷风,使乘客感受到热风。
89.在本案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第二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90.例如,如果车用空调的车内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b1,则立即退出防冷风,车内风机按照设定档位吹风,之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车用空调的车温度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温度阈值b1后,不需要启动防冷风,进入正常的制热模式即可。
91.参考图2,在本案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2包括: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当第一环境温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
92.优选地,第一温度阈值与第五温度阈值可相等,比如设置第一温度阈值=第五温度阈值=-5℃。第二温度阈值与第五温度阈值可相等也可不相等,比如设置第二温度阈值为15℃,第五温度阈值为20℃。
93.以车用空调为例,如果车外温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a2,经过一段时间后,检测车内温度,判定车内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c2。
9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述步骤s104包括;当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后,检测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当冷凝温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的步骤;或,当冷凝温度大于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95.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温度阈值与第六温度阈值可相等也可不等,例如设置第三温度阈值为30℃,第六温度阈值为40℃。
9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温度阈值可根据车型、车型适应温度环境不同及空调的冷凝温度做出适应性调整,设置合理的温度阈值。
97.在本实施例中,车外温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a2时,经过一段时间后,检测车内温度,如果车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b2,立刻检测空调的冷凝温度,若冷凝温度大于第六温度阈值c2,立刻退出防冷风;如果冷凝温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c2,则控制压缩机升频,以便快速提升冷凝温度,经过一段时间后,返回检测车位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a2的步骤。从而能够根据车内外的具体温度环境,快速判断直接退出防冷风还是不进入防冷风,另外还能根据压缩机频率和冷凝温度相结合,及时做到压缩机升频提升冷凝温度的速度,最终实现快速退出防冷风,避免乘客误吹冷风的问题。
98.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上述步骤s104还包括:当第二环境温度大于第五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例如,在经过t4秒后,检测到t车内温度大于第五温度阈值b2,立即退出防冷风,车内风机按照设定档位吹风,之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风机按照设定运行)。
99.可选地,上述温度阈值,可以根据不同车型,对车外温度、车内温度及冷凝温度做好摸底,并设置合理的温度阈值;根据整车实际运行情况不同,比如公交车和客运车运行环境差异不同,确定不同的采样时间。
100.通过上述实施步骤,有效的避免了目前车用空调采用判定车内管温达到某一温度后退出或者采用压缩机开启多长时间强行退出,无法解决快速响应退出防冷风条件和乘客误吹冷风的问题。
101.下面结合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做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说明。
102.图3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空调开机在t1秒后执行判定空调模式判定,若判定模式为非制热模式立刻执行不进入防冷风,车内风机正常运行。
103.若进入制热模式同时检测压缩机启动前立即启动防冷风,车内风机不运行,之后根据时时检测压缩机状态,直到压缩机启动t2秒后检测车外温度。
104.若检测到t车外≤a1,t3秒后在检测t车内温度,若t车内>b1,立即退出防冷风,车内风机按照设定档位吹风,之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风机按照设定运行)。若t车内≤b1,立即检测空调冷凝温度tdc,若tdc>c1,立即退出防冷风,车内风机按照设定档位吹风,之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风机按照设定运行)。若tdc≤c1,压缩机升频1hz/t5秒,以便达到快速提升冷凝温度tdc,执行t6秒后在重新进入t外环≤a1进行持续判定,直至达到退出条件。
105.若检测到t车外>a2,t4秒后在检测t车内温度,若t车内>b2,立即退出防冷风,车内风机按照设定档位吹风,之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风机按照设定运行)。若t车内≤b2,立即检测空调冷凝温度tdc,若tdc>c2,立即退出防冷风,车内风机按照设定档位吹风,之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风机按照设定运行)。若tdc≤c2,压缩机升频1hz/t7秒,以便达到快速提升冷凝温度tdc,执行t8秒后在重新进入t外环≤a1进行持续判定,直至达到退出条件。
106.最终达到防冷风退出条件后进入制热正常运行模式直至制热关机,下次车用空调重新开机,完成整个制热防冷风控制流程。
107.时间和温度可以根据具体试验确定,例如:时间设置t1~t4每个可设定为2秒,t5=0.5秒,t7=1秒,t6=1秒,t8=3秒。温度阈值根据具体试验确定,例如,温度设置第一温度阈值与第四温度阈值相等,比如t外环=a1=a2=-5℃,t车内=b1=15℃,t车内=b2=20℃,tdc=c1=30℃,tdc=c2=40℃。
108.具体应用时需要对每个阶段设定的温度及检测时间做到详细的摸底,不同车型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值,达到快速退出防冷风又避免乘客误吹冷风。
109.通过上述实施步骤,可以智能判定防冷风进入条件避免误判断;使防冷风进入及退出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做到精细化,杜绝已往的根据车内管温或压缩机启动时间一刀切;可以有效的在未达到防冷风时与压缩机频率相关联,做到及时升频,避免了长时间等待;可以极大的提升客户的乘车舒适性。
110.基于上文各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的控制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11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装
置包括:检测模块40,在目标空调进入制热模式时,启动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且启动目标空调的压缩机,直到压缩机启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一控制模块42,连接至上述检测模块40,用于根据第一环境温度和第二环境温度控制目标空调的防冷风模式。
112.可选地,上述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在检测模块40检测目标空调所在区域外的第一环境温度和所在区域内的第二环境温度之前,在目标空调开机,并经过第二预设时间后,确定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当目标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为非制热模式时,控制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113.可选地,检测模块40包括: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当第一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经过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114.可选地,第一控制模块42包括: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二检测单元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当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检测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冷凝温度小于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步骤;或,当冷凝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115.可选地,第一控制模块42包括: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二检测单元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当第二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116.可选地,检测模块40包括:第四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第五检测单元,用于当第一环境温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时,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
117.可选地,第一控制模块42包括:第六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五检测单元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之后,当第二环境温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后,检测目标空调的冷凝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当冷凝温度小于等于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压缩机升频,并返回检测第一环境温度是否大于第四温度阈值的步骤;或,当冷凝温度大于第六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退出防冷风模式。
118.可选地,第一控制模块42包括: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五检测单元检测第二环境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之后,当第二环境温度大于第五温度阈值时,控制目标空调不进入防冷风模式。
11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120.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包括处理器111、通信接口112、存储器113和通信总线114,其中,处理器111,通信接口112,存储器113通过通信总线11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121.存储器11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122.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111,用于执行存储器11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
12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25.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