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09:57: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


背景技术:

2.集流管是一种将各处气体或者液体进行汇流处理的管道,由于其通用性,其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随着采用集流管的行业越来越多,所应用的场所及流通的介质种类越来越多,对集流管的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般是通过集流管成型模具在集流管上冲压成型出多个成型孔。比如:申请号为202121867068.1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带夹紧机构的集流管冲压模具。该专利文件虽然能够实现对集流管的冲孔成型,但是根据集流管的使用场合不同,部分使用场合的集流管需要在集流管的成型孔处进行翻边处理,该专利文件无法实现集流管的孔翻边。由于集流管的孔翻边效率直接影响生产集流管的效率,所以如何快速完成集流管的孔翻边也是本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其包括底座、下模座、下腔板、顶料机构、上模座、上模板、上腔板、导向结构、弹性结构、固定座、上模芯、下模芯、延伸座、下模抽芯驱动机构、推料板、推料驱动机构及多个翻边刀,下模座装设于底座的顶部,下模座的顶面凹设有下嵌装腔及贯穿下嵌装腔的底壁设置的顶料通孔,顶料机构装设于底座并位于下模座的下方,顶料机构的顶料端能够突伸至顶料通孔内,下腔板嵌设于下嵌装腔内,下腔板的顶面凹设有下模腔,上模芯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座上,上模芯的另一端位于下模腔的上方,延伸座与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下模抽芯驱动机构和推料驱动机构均装设于延伸座,推料板位于上模芯的上方,推料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推料板沿着上模芯往复移动,固定座开设有过孔,下模芯贯穿过孔,上模芯位于下模芯的上方,上模芯的顶面凹设有多个翻边成型槽,多个翻边成型槽沿着上模芯的轴向排列设置,下模抽芯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模芯插入或拔出下模腔,上模板的顶面经由弹性结构与上模座的底面弹性连接,上模座经由导向结构与下模座导向地升降连接,多个翻边刀装设于上模座的底面,上模板的底面凹设上嵌装腔及贯穿上嵌装腔的顶壁设置的多个过刀孔一,上腔板嵌装在上嵌装腔内,上模芯突伸至上模腔内,上腔板的底面凹设有上模腔及贯穿上模腔的顶壁设置的多个过刀孔二,多个过刀孔一、多个过刀孔二、多个翻边成型槽和多个翻边刀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翻边刀依次贯穿过刀孔一、过刀孔二和上模腔后突伸至翻边成型槽内,上模芯与下模芯拼接以形成模芯组,上模腔与下模腔合模以形成料腔,模芯组位于料腔内,模芯组的外侧壁与料腔的内壁之间具有套料间隙。
6.进一步地,推料板经由滑动结构与下模座的顶面滑动连接。
7.进一步地,滑动结构包括与推料板连接的连接板、连接于连接板的滑动板及转动连接于滑动板的转轮,转轮与下模座的顶面滚动抵触。
8.进一步地,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还包括装设于底座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位于底座的另一端,限位机构用于打开或关闭料腔远离推料板的一端口。
9.进一步地,限位机构包括装设于底座的限位气缸及装设于限位气缸的活塞杆的升降板及装设于升降板的限位件,限位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料腔远离推料板的一端口。
10.进一步地,底座或/和延伸座装设有压紧机构,压紧机构用于将下模芯压紧在上模芯上。
11.进一步地,压紧机构包括装设于底座或/和延伸座的压紧气缸及装设于压紧气缸的活塞杆的压紧件,固定座的底面开设有与过孔连通的压紧孔,压紧件经由压紧孔突伸至过孔内。
12.进一步地,导向结构包括装设于下模座的导套及装设于上模座的导柱,导柱与导套滑动连接。
13.进一步地,弹性结构包括多个弹簧,多个弹簧呈矩形阵列分布,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模座的底面和下模板的顶面连接。
14.进一步地,上模座的底面装设有上等高限位柱,下模座的顶面装设有下等高限位柱,上等高限位柱用于与下等高限位柱抵触。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冲床的冲头与上模座连接,上模座与下模座处于开模状态,上模腔与下模腔处于打开的状态,将具有多个成型孔的集流管套设在上模芯外,使得集流管的下半部容设在下模腔内,此时,冲床的冲头带动上模座连带上模板、上腔板和多个翻边刀下移,使得上腔板与下腔板合模并夹持集流管,集流管固定在料腔内,与此同时,下模抽芯驱动机构驱动下模芯插入集流管内,且上模芯与下模芯拼接以形成模芯组,集流管套设在模芯组外,模芯组对集流管起到支撑的作用;随着冲头继续带动上模座下移,上模座压缩弹性结构,并带动多个翻边刀继续下移,下移的翻边刀依次贯穿过刀孔一、过刀孔二和上模腔后将成型孔的边缘冲压至翻边成型槽内,以实现对集流管上的多个成型孔进行向内翻边,完成集流管的孔翻边后,下模抽芯驱动机构驱动下模芯拔出翻边后的集流管,接着冲头带动上模座连带上模板和多个翻边刀上移并复位,使得上模座与下模座开模,上模腔与下模腔打开,此时,顶料机构的顶料端贯穿顶料通孔并将下腔板从下嵌装腔内抬起,被抬起的下腔板抵触翻边后的集流管上移,使得集流管与上模芯脱模,然后推料驱动机构驱动推料板沿着上模芯的上表面朝远离推料驱动机构的方向移动,使得推料板将脱模后的集流管推出本模具外,以实现孔翻边后的集流管的脱模和出料。在上模座与下模座相对升降的过程中,导向结构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了上模座升降的稳定性和位置精度。本实用新型通过模芯组对集流管进行支撑,提高了对集流管进行加工成型的质量,降低集流管在翻边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机率,保证了翻边后的集流管的质量,不但能够快速完成集流管的装夹和翻边,还能够自动化地实现翻边后的集流管的脱模和出料,大大地提高了对集流管进行翻边的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下模抽芯驱动机构和推料驱动机构后的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芯、下模芯、固定座、推料板和滑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底座;2、下模座;3、下腔板;4、顶料机构;5、上模座;6、上模板;7、上腔板;8、导向结构;9、弹性结构;10、固定座;11、上模芯;12、下模芯;13、延伸座;14、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5、推料板;16、推料驱动机构;17、翻边刀;18、下嵌装腔;19、顶料通孔;20、下模腔;21、过孔;22、翻边成型槽;23、上嵌装腔;24、过刀孔一;25、上模腔;26、过刀孔二;27、料腔;28、滑动结构;29、连接板;30、滑动板;31、转轮;32、限位机构;33、限位气缸;34、升降板;35、限位件;36、压紧机构;37、压紧气缸;38、压紧件;39、压紧孔;40、导套;41、导柱;42、上等高限位柱;43、下等高限位柱;44、模芯组。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4.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其包括底座1、下模座2、下腔板3、顶料机构4、上模座5、上模板6、上腔板7、导向结构8、弹性结构9、固定座10、上模芯11、下模芯12、延伸座13、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推料板15、推料驱动机构16及多个翻边刀17,下模座2装设于底座1的顶部,下模座2的顶面凹设有下嵌装腔18及贯穿下嵌装腔18的底壁设置的顶料通孔19,顶料机构4装设于底座1并位于下模座2的下方,顶料机构4的顶料端能够突伸至顶料通孔19内并用于抬升下腔板3,下腔板3嵌设于下嵌装腔18内,下腔板3的顶面凹设有下模腔20,上模芯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座10上,上模芯11的另一端位于下模腔20的上方,延伸座13与底座1的一端固定连接,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和推料驱动机构16均装设于延伸座13,下模芯12与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的驱动端连接,推料板15与推料驱动机构16的推料端连接,推料板15位于上模芯11的上方,推料驱动机构16用于驱动推料板15沿着上模芯11往复移动,固定座10开设有过孔21,下模芯12贯穿过孔21,上模芯11位于下模芯12的上方,上模芯11的顶面凹设有多个翻边成型槽22,多个翻边成型槽22沿着上模芯11的轴向排列设置,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用于驱动下模芯12插入或拔出下模腔20,上模板6的顶面经由弹性结构9与上模座5的底面弹性连接,上模座5经由导向结构8与下模座2导向地升降连接,多个翻边刀17装设于上模座5的底面,上模板6的底面凹设上嵌装腔23及贯穿上嵌装腔23的顶壁设置的多个过刀孔一24,上腔板7嵌装在上嵌装腔23内,上模芯11突伸至上模腔25内,上腔板7的底面凹设有上模腔25及贯穿上模腔25的顶壁设置的多个过刀孔二26,多个过刀孔一24、多个过刀孔二26、多个翻边成型槽22和多个翻边刀17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翻边刀17依次贯穿过刀孔一24、过刀孔二26和上模腔25后突伸至翻边成型槽22内,上模芯11与下模芯12拼接以形成模芯组44,上模腔25与下模腔20合模以形成料腔27,模芯组44位于料腔27内,模芯组44的外侧壁与料腔27的内壁之间具有套料间隙,套料间隙用于容设集流管;具体地,顶料机构4、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和推料驱动机构16均可以采用气缸。
25.在实际应用中,冲床的冲头与上模座5连接,上模座5与下模座2处于开模状态,上模腔25与下模腔20处于打开的状态,将具有多个成型孔的集流管套设在上模芯11外,使得
集流管的下半部容设在下模腔20内,此时,冲床的冲头带动上模座5连带上模板6、上腔板7和多个翻边刀17下移,使得上腔板7与下腔板3合模并夹持集流管,集流管固定在料腔27内,与此同时,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驱动下模芯12插入集流管内,且上模芯11与下模芯12拼接以形成模芯组44,集流管套设在模芯组44外,模芯组44对集流管起到支撑的作用;随着冲头继续带动上模座5下移,上模座5压缩弹性结构9,并带动多个翻边刀17继续下移,下移的翻边刀17依次贯穿过刀孔一24、过刀孔二26和上模腔25后将成型孔的边缘冲压至翻边成型槽22内,以实现对集流管上的多个成型孔进行向内翻边,完成集流管的孔翻边后,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驱动下模芯12拔出翻边后的集流管,接着冲头带动上模座5连带上模板6和多个翻边刀17上移并复位,使得上模座5与下模座2开模,弹性结构9弹性恢复,上模腔25与下模腔20打开,此时,顶料机构4的顶料端贯穿顶料通孔19并将下腔板3从下嵌装腔18内抬起,被抬起的下腔板3抵触翻边后的集流管上移,使得集流管与上模芯11脱模,然后推料驱动机构16驱动推料板15沿着上模芯11的上表面朝远离推料驱动机构16的方向移动,使得推料板15将脱模后的集流管推出本模具外,以实现孔翻边后的集流管的脱模和出料。在上模座5与下模座2相对升降的过程中,导向结构8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了上模座5升降的稳定性和位置精度。本实用新型通过模芯组44对集流管进行支撑,提高了对集流管进行加工成型的质量,降低集流管在翻边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机率,保证了翻边后的集流管的质量,不但能够快速完成集流管的装夹和翻边,还能够自动化地实现翻边后的集流管的脱模和出料,大大地提高了对集流管进行翻边的效率。
26.具体地,上模腔25与下模腔20合模以形成多个料腔27,模芯组44的数量与料腔27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该结构设计,以实现一次性对多个集流管进行孔翻边,提高了对集流管进行加工成型的效率。优选地,料腔27的数量为两个。
27.本实施例中,推料板15经由滑动结构28与下模座2的顶面滑动连接。在推料驱动机构16驱动推料板15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滑动结构28跟随推料板15同步移动,且滑动结构28与下模座2的顶面滑动连接,提高了推料板15的移动稳定性,且有利于推料板15稳定地推动翻边后的集流管。
28.本实施例中,滑动结构28包括与推料板15连接的连接板29、连接于连接板29的滑动板30及转动连接于滑动板30的转轮31,转轮31与下模座2的顶面滚动抵触。在推料板15往复移动的过程中,转轮31与下模座2滚动抵触,在提高了推料板15的移动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小了滑动结构28所受到的摩擦阻力,使得滑动结构28和推料板15的移动更加顺畅,且磨损小。
29.本实施例中,集流管的孔翻边模具还包括装设于底座1的限位机构32,限位机构32位于底座1的另一端,限位机构32用于打开或关闭料腔27远离推料板15的一端口。在上腔板7与下腔板3合模并夹持集流管后,限位机构32的限位端关闭/封堵料腔27的一端口,以实现对料腔27内的集流管进行限位。翻边完成后,限位机构32的限位端打开料腔27的一端口,有利于翻边后的集流管的出料。
30.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32包括装设于底座1的限位气缸33及装设于限位气缸33的活塞杆的升降板34及装设于升降板34的限位件35,限位件35用于打开或关闭料腔27远离推料板15的一端口。在实际应用中,限位气缸33驱动升降板34连带限位件35升降,使得限位件35关闭或打开料腔27的一端口。
31.本实施例中,底座1或/和延伸座13装设有压紧机构36,压紧机构36用于将下模芯12压紧在上模芯11上。在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驱动下模芯12插入集流管内后,压紧机构36的压紧端将下模芯12压紧在上模芯11上,以固定下模芯12,以保证在翻边过程中下模芯12的稳定,从而提高了对集流管进行孔翻边的质量。当需要将下模芯12拔出集流管时,压紧机构36释放对下模芯12的按压力,使得下模抽芯驱动机构14能够驱动下模芯12拔出集流管。
32.本实施例中,压紧机构36包括装设于底座1或/和延伸座13的压紧气缸37及装设于压紧气缸37的活塞杆的压紧件38,固定座10的底面开设有与过孔21连通的压紧孔39,压紧件38经由压紧孔39突伸至过孔21内。在实际应用中,压紧气缸37驱动压紧件38沿着压紧孔39升降,使得压紧件38压紧或释放下模芯12。
33.本实施例中,导向结构8包括装设于下模座2的导套40及装设于上模座5的导柱41,导柱41与导套40滑动连接。在上模座5相对下模座2升降的过程中,导柱41与导套40滑动配合,提高了上模座5相对下模座2升降的稳定性和位置精度。
34.本实施例中,弹性结构9包括多个弹簧,多个弹簧呈矩形阵列分布,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模座5的底面和下模板的顶面连接。弹簧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弹性好,使用寿命长。
35.本实施例中,上模座5的底面装设有上等高限位柱42,下模座2的顶面装设有下等高限位柱43,上等高限位柱42用于与下等高限位柱43抵触。在上模座5与下模座2合模的过程中,当上等高限位柱42与下等高限位柱43抵触时,以对上模座5的下移进行限位,证明集流管的孔翻边完成,防止下模座2连带翻边刀17过度下移而出现故障。
36.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