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21:0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2.桥梁的作用:供铁路、道路、渠道、管线、行人等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交通线路时使用的建筑物。具体来说,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它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桥梁一般讲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是指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车辆运输荷载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结构安全的保证。
3.针对于桥梁施工在桥面架设前期,需要将主墩横跨设置于河岸中部,然后在主墩上架设下横梁。目前,由于主墩一般为纺锤状,在下横梁架设初期需要对下横梁的施工位置进行整体支撑,才能保证下横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下横梁的底端进行整体支撑,而提出的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及支撑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包括:两组侧边支撑组,两组所述侧边支撑组相对设置在下横梁的底端,且两组所述侧边支撑组分别与塔柱相连,所述侧边支撑组位于下横梁底端与塔柱夹角位置处;
7.横向支撑框架,所述横向支撑框架设置在下横梁的底端,所述横向支撑框架的两端分别坐落在两组侧边支撑组上;
8.其中,所述横向支撑框架的宽度与下横梁的宽度一致。
9.优选的,所述侧边支撑组包括:
10.锚固支架,所述锚固支架设置在下横梁的底部,且所述锚固支架与塔柱锚固相连,所述锚固支架的顶端呈水平设置;
11.弧形支撑框架,所述弧形支撑框架设置在所述锚固支架的顶端,所述弧形支撑框架一侧呈圆倒角状,所述弧形支撑框架上的圆倒角处抵接在塔柱和下横梁夹角处;
12.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撑框架上,且所述支撑架位于远离所述弧形支撑框架的圆倒角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横向支撑框架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框架包括:
14.多个支撑部,多个所述支撑部设置在两个所述弧形支撑框架之间,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弧形支撑框架相连;
15.其中,多个所述支撑部之间相互拼接。
16.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
17.连接框,所述连接框设置在下横梁的底端,且所述连接框坐落在支撑架上,所述连接框与所述支撑架相连;
18.支撑竖杆,所述支撑竖杆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框内,且所述支撑竖杆沿所述连接框的中线设置;
19.加强框,所述加强框呈方形,所述加强框内切于所述连接框与支撑竖杆组成的框形架内,且所述加强框的四角通过多个固定件分别与所述连接框、所述支撑竖杆相连。
20.优选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
21.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连接框的各顶点位置,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框通过所述连接件拼接相连。
22.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
23.弧形接板,所述弧形接板呈圆弧状,所述弧形接板的圆弧状与塔柱和下横梁的夹角位相适配;
24.其中,所述弧形接板的外壁抵接在塔柱和下横梁的夹角位处,所述弧形接板的内壁抵接在所述弧形支撑框架的圆倒角处。
25.优选的,所述弧形接板与塔柱的塔壁锚固相连。
26.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框架还包括:
27.多个承重板,多个所述承重板沿下横梁宽度方向设置在所述连接框的顶端,多个所述承重板在所述连接框顶端上相互平行;
28.抵接板,所述抵接板的底端设置在多个所述承重板的顶端,所述抵接板的顶端与下横梁的底端相抵接;
29.其中,所述抵接板与所述弧形接板相连。
30.优选的,所述承重板为工字板状,所述承重板的顶端与所述抵接板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承重板的底端抵接在连接框上。
3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系统,采用上述中的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
3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横梁的底端两侧设置两组侧边支撑组,在两组侧边支撑组之间设置有横向支撑框架,侧边支撑组对下横梁位于塔柱处进行支撑锚固,横向支撑框架对下横梁的底端中部进行支撑。即下横梁通过两组侧边支撑组、横向支撑框架,将自身整体进行完整支撑承载,侧边支撑组利用锚固支架将对下横梁的承载应力进行分散至塔柱,有效的保证了整个支撑结构的支护稳定。有效的实现了对下横梁的底端进行整体支撑。同时也保证了支撑结构对下横梁的支撑效果。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整体安装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中的横向支撑框架结构示意图。
37.图中标记如下所示:
38.1、塔柱;
39.2、下横梁;
40.3、横向支撑框架;31、抵接板;32、承重板;33、连接框;331、加强框;332、支撑竖杆;333、连接件;334、固定件;
41.4、弧形支撑框架;41、弧形接板;42、支撑架;43、锚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6.实施例一
47.参照图1-3,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通过将自身结构架设安装在下横梁2的底端,支撑结构利用自身结构对下横梁2进行整体支撑,让支撑结构对下横梁2的底端面和两侧进行支撑,同时支撑结构利用自身构造,将对下横梁2的承载应力进行分担至塔柱1上,以此保证所述支撑结构对下横梁2在施工时进行整体支撑效果,以便于下横梁2的后期施工。
48.具体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组侧边支撑组、横向支撑框架3。两组所述侧边支撑组相对设置在下横梁2的底端,且两组所述侧边支撑组分别与塔柱1相连,所述侧边支撑组位于下横梁2底端与塔柱1夹角位置处,所述侧边支撑组用于支撑承载整个支撑结构的支撑承载应力。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设置在下横梁2的底端,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的两端分别坐落在两组侧边支撑组上。具体的,为方便对侧边支撑组进行描述,在此以一组侧边支撑组进行
描述。一组所述侧边支撑组包括:弧形支撑框架4、支撑架42和锚固支架43。所述锚固支架43设置在下横梁2的底部,且所述锚固支架43与塔柱1锚固相连,所述锚固支架43的顶端呈水平设置。所述弧形支撑框架4设置在所述锚固支架43的顶端,所述弧形支撑框架4一侧呈圆倒角状,所述弧形支撑框架4上的圆倒角处抵接在塔柱1和下横梁2夹角处。所述支撑架42设置在所述弧形支撑框架4上,且所述支撑架42位于远离所述弧形支撑框架4的圆倒角处,所述支撑架42与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横梁2的底端两侧设置两组侧边支撑组,在两组侧边支撑组之间设置有横向支撑框架3,侧边支撑组对下横梁2位于塔柱1处进行支撑锚固,横向支撑框架3对下横梁2的底端中部进行支撑。即下横梁2通过两组侧边支撑组、横向支撑框架3,将自身整体进行完整支撑承载,侧边支撑组利用锚固支架43将对下横梁2的承载应力进行分散至塔柱1,有效的保证了整个支撑结构的支护稳定。有效的实现了对下横梁2的底端在施工时进行整体支撑。同时也保证了支撑结构对下横梁2在施工时的支撑效果。
49.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由多个支撑部组合而成,多个所述支撑部之间相互拼接而成。为方便描述,以一组靠近支撑架42处的支撑部进行描述。具体的,所述支撑部包括:连接框33、支撑竖杆332和加强框331。所述连接框33设置在两个弧形支撑框架4之间,且所述连接框33坐落在支撑架42上,所述连接框33与所述支撑架42相连。所述支撑竖杆332垂直设置在所述连接框33内,且所述支撑竖杆332沿所述连接框33的中线设置。所述加强框331呈方形,所述加强框331内切于所述连接框33与支撑竖杆332组成的框形架内,且所述加强框331的四角通过多个固定件334分别与所述连接框33、所述支撑竖杆332相连。即所述加强框331在所述连接框33与支撑竖杆332组成的框形架内,所述加强框331的四角分别内切连接在所述连接框33与支撑竖杆332组成的框形中线上。也即所述加强框331的中心与所述连接框33与支撑竖杆332组成的框形架的中心重合。通过在所述连接框33与支撑竖杆332组成的框形架内架设有加强框331,利用加强框331对所述连接框33与支撑竖杆332组成的框形架进行二次加固,有效的保证所述连接框33的支撑承载效果。即所述连接部由连接框33、加强框331和支撑竖杆332组成,所述连接框33的宽度可跟随着下横梁2的宽度进行设置,以便于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对下横梁2的底端进行整体支撑承载。也即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由多个连接部相互拼接而成,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的宽度可跟随着下横梁2的宽度进行设置,以便于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对下横梁2的底端进行整体支撑承载。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多个连接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所述连接框33的各顶点位置均设置有连接件333,相邻的两个连接框33通过所述连接件333拼接相连。即多个连接部通过连接件333拼接组成横向支撑框架3。
50.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让弧形支撑框架4与塔柱1和下横梁2的夹角位处进行贴合抵接。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弧形接板41,所述弧形接板41呈圆弧状,所述弧形接板41的圆弧状与塔柱1和下横梁2的夹角位相适配。所述弧形接板41的外壁抵接在塔柱1和下横梁2的夹角位处,所述弧形接板41的内壁抵接在所述弧形支撑框架4的圆倒角处。即所述弧形接板41的外壁弧度可以根据塔柱1和下横梁2的夹角位处角度范围进行设置,以便于更好的灵活调整弧形接板41与塔柱1和下横梁2的夹角位处的低级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弧形接板41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弧形接板41可与塔柱1的塔壁锚固相连。
5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让横向支撑框架3上对下横梁2的支撑承载应力均匀,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还包括:抵接板31和多个承重板32。多个承重板32沿下横梁2宽度方向设置在连接框33的顶端,多个所述承重板32之间在连接框33上相互平行。即多个承重板32在连接框33的顶端上沿着下横梁2的宽度方向设置,以便于将下横梁2的底端通过多个承重板32完整托起承重。所述抵接板31的底端设置在多个所述承重板32的顶端,所述抵接板31的顶端与下横梁2的底端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的增强所述支撑结构的连接强度,所述抵接板31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接板41相连,抵接板31通过两端与弧形接板41相连,间接的让抵接板31与塔柱1的塔壁相连,保证了所述抵接板31的支撑承载效果。
5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让承重板32将抵接板31上对下横梁2的支撑承载应力进行承载分散。所述承重板32为工字板状,所述承重板32的顶端与所述抵接板31的底端相连接,所述承重板32的底端抵接在连接框33上。也即在抵接板31和连接框33之间设置工字板状的承重板32,利用承重板32的工字状结构将支撑承载应力进行分散。
53.实施例二
54.本实用新型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采用了实施例一中的一种下横梁整体施工用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系统通过将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安装在下横梁2的底端,利用支撑结构对下横梁2的底端进行整体支撑防护,保证了下横梁2的整体稳定性,便于对桥梁进行后续施工。
5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系统在所述支撑结构的底端设置有竖向支撑。即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竖向支撑结构(图中未视出),所述竖向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框架3的底端,所述竖向支撑结构通过连接在横向支撑框架3的底端,对横向支撑框架3进行竖向支撑,以此更好的保证所述支撑系统在对下横梁2施工时进行整体支撑的稳定牢固。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