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06 23:48: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中水即再生水,是指污水经过适当处理,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根本出路,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既能减少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相关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0526501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废水及中水回用处理系统,污水首先进入缺氧池进行缺氧水解,由于污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此时微生物处于缺氧状态,微生物为兼性微生物,它们能将污水中有机氮转化分解成nh3-n,并利用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nh3-n、no3-n转化成n2;接着,污水通过缺氧池再进入好氧池,在污水中溶解氧及营养适宜的条件下,其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在池体中填料上栖息形成生物膜,当有机物随污水流经填料时,即被生物膜吸附、降解,使污水水质得以净化;最后,污水由好氧池进入沉淀池,以去除剥落的生物膜及活性污泥,沉淀出水进入消毒池为后续过滤提供水源。该套处理系统使生活污水得以良好的处理,进一步的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净化。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风机对好氧池进行供氧,但是由于好氧池内水没有流动,这就导致没法确保好氧池内供氧均匀或供氧量增多,存在无法保证好氧池内氧气量充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好氧池内氧气不充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毒池以及清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内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好氧池内水循环的循环装置以及加氧装置,所述循环装置包括与所述好氧池连接的循环池、循环泵以及循环管,所述循环池内还设置有增氧装置,所述好氧池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循环池上方,所述循环泵输出端与所述循环管连接,所述循环管与所述加氧装置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缺氧池用于对污水进行缺氧水解,可将污水中的有机氮转化分解成nh
3-n,并利用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nh
3-n、n0
3-n转化成n2;紧接着,好氧池内的生物膜将有机物吸附、降解、使得污水水质得以净化;污水进入到沉淀池内用于去除剥落的生物膜及活性污泥,沉淀池出水进入到消毒池内进行后续为清水池提供水源;通过循环泵以及循环管,此时循环池内水与好氧池内水流动,既能保证氧气均匀的效果,同时也具有制氧的效果,进一步保证循环池内氧气均匀的效果,另外增氧装置用于给循环池内增氧,而加氧装置用于给好氧池内加氧,最终确保好氧池内污水氧气充足的效果。
8.可选的,所述加氧装置包括进水柱以及制氧组件,所述进水柱内设置有进水腔,所
述进水柱安装于所述好氧池上方,所述进水柱底部周壁开设有多个侧水口,所述循环管与所述进水柱连接,所述制氧组件用于朝向所述进水柱输入氧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从进水柱内进入到好氧池内时,此时制氧组件朝向进水柱内注入氧气,污水携带的氧气一起进入到循环内,既能保证含氧量也能保证含氧均匀的效果。
10.可选的,所述进水柱底部为凸起设置,所述侧水口倾斜设置且与所述好氧池内水平面夹角为锐角。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进入到进水柱后,从侧水口射出后与好氧池内壁发生冲击,此时在冲击点上方和下方均形成紊流,加强好氧池内污水流动的效果,因而确保氧气含量均匀。
12.可选的,所述进水柱顶端安装有注水柱,所述注水柱侧壁开设有多个接水口,所述注水柱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接水口开关的控制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接水口用于实现可以接入多个污水进口,即可实现污水与循环水之间充分混合,也可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14.可选的,所述控住组件包括密封塞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密封塞往复运动的往复件,所述密封塞滑动于所述注水柱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塞运动至对应数量的接水口上方时,此时位于密封塞下方的接水口即可接入循环书以及污水,实现对不同污水流量的选择效果。
16.可选的,所述增氧装置包括与所述好氧池出水口连接的渠道、与所述循环池转动连接的转动杆、多个安装于所述转动杆周壁的搅拌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杆转动的传动组件,所述搅拌叶位于所述循环池液面内的部分不大于其长度尺寸。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传动组件的作用下,转动杆被驱动转动,搅拌叶跟随转动杆一起转动,在搅拌叶转动过程中,对循环池液面进行搅拌拍打的效果,此时即可实现对循环池内加氧效果。
18.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渠道上的叶轮、与所述叶轮转动轴同轴固定的第一同步轮以及与所述转动杆同轴设置的第二同步轮、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同步轮与第二同步轮的同步带,所述渠道内水流动给所述叶轮提供转动的动力。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渠道内流动的水驱动叶轮转动,在同步带、第一同步轮以及第二同步轮的传动作用下,实现给转动杆提供动力的效果。
20.可选的,所述搅拌叶设置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为倾斜设置且沿着朝向转动杆的转动方向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出风孔倾斜方向沿着转动杆转动方向设置,出风孔降低在转动过程中的阻力,同时在搅拌叶进入到循环池内时,此时也降低搅拌叶的阻力,进一步保证搅拌叶的搅拌制氧效果。
22.可选的,所述渠道靠近于所述好氧池的出水口位置滑动连接有闸门,所述渠道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闸门往复运动的动力件,所述循环池内设置有用于触发所述闸门运动的触发组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触发组件的作用下,动力件被触发进而控制闸门下降,此时实现降低循环池内液面下降的效果,保证循环池液面位于转动杆轴线方向的下方,同
样的,工作人员也通过控制闸门位置,保证循环池内液面稳定的效果。
24.可选的,所述触发组件包括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浮球以及限制笼,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与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射线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所述动力件电性连接,所述限制笼安装于所述循环池的侧壁,所述浮球放置于所述限制笼内。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循环池内液面上升时,限制笼限制浮球运动的位置,浮球运动至红外线发射器与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位置时,此时红外线接收器触发动力件运动,进而实现对闸门位置的调节效果。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循环泵以及循环管,此时循环池内水与好氧池内水流动,既能保证氧气均匀的效果,同时也具有制氧的效果,另外增氧装置用于给循环池内增氧,而加氧装置用于给好氧池内加氧,最终确保好氧池内污水氧气充足的效果;2.转动杆被驱动转动,搅拌叶跟随转动杆一起转动,在搅拌叶转动过程中,对循环池液面进行搅拌拍打的效果,此时即可实现对循环池内加氧效果;3.动力件被触发进而控制闸门下降,此时实现降低循环池内液面下降的效果,保证循环池液面位于转动杆轴线方向的下方,同样的,工作人员也通过控制闸门位置,保证循环池内液面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好氧池、循环池、循环装置以及加氧装置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好氧池、进水柱以及注水注的剖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好氧池、循环池、循环装置以及加氧装置的上视图。
31.附图标记:1、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消毒池;5、清水池;6、循环池;7、循环泵;8、循环管;9、进水柱;10、制氧组件;11、侧水口;12、注水柱;13、接水口;14、密封塞;15、往复件;16、渠道;17、转动杆;18、搅拌叶;19、叶轮;20、第一同步轮;21、第二同步轮;22、出风孔;23、闸门;24、动力件;25、红外线发射器;26、红外线接收器;27、浮球;28、限制笼;29、同步带。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参照图1和图2,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厌氧池1、好氧池2、沉淀池3、消毒池4以及清水池5,缺氧池用于对污水进行缺氧水解,可将污水中的有机氮转化分解成nh
3-n,并利用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nh
3-n、n0
3-n转化成n2;紧接着,好氧池2内的生物膜将有机物吸附、降解、使得污水水质得以净化;污水进入到沉淀池3内用于去除剥落的生物膜及活性污泥,沉淀池3出水进入到消毒池4内进行后续为清水池5提供水源。
34.参照图2和图3,为了确保好氧池2内的氧气含量充足,好氧池2内设置有用于实现好氧池2内水循环的循环装置以及加氧装置,循环装置在保证好氧池2内水循环的同时,也
能够保证好氧池2内氧气含量的均匀,循环装置包括与好氧池2连接的循环池6、循环泵7以及循环管8,好氧池2的出水口位于循环池6的上方,即为好氧池2与循环池6存在高度差,当好氧池2内水进入到循环池6内时,此时也可在循环池6内实现造氧的效果,循环泵7输出端与循环管8连接,循环管8与加氧装置连接。
35.参照图2和图3,加氧装置包括进水柱9以及制氧组件10,进水柱9内设置有进水腔,进水柱9安装于好氧池2上方,进水柱9底部周壁开设有多个侧水口11,在本实施例中,侧水口11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两个侧水口11相对于进水柱9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设置,循环管8与进水管连接,进水柱9底部为凸起设置,即为进水腔的底壁为凸起设置,侧水口11倾斜设置且与好氧池2内水平面夹角为锐角;当水进入到进水柱9内的进水腔内时,此时水与进水腔底壁冲击,此时产生冲击力,水从侧水口11位置流出,由于侧水口11的倾斜设置,此时从侧水口11流出的水与好氧池2内壁冲击,此时在冲击点的上下侧形成两个紊流,实现进一步加强好氧池2内水循环的效果,加速水流动的同时,也保证氧气含量的均匀性。
36.制氧组件10用以朝向进水柱9输入氧气,制氧组件10可采用制氧泵或者风机进行制氧,且制氧组件10与进水柱9连通,通过制氧组件10朝向进水柱9内输入空气后,此时注入的氧气跟随进水柱9内水一起流向好氧池2内,且加剧其在水中的运动,进而实现好氧池2内氧气均匀的效果。
37.同样,污水也可以从进水柱9进入到好氧池2内,进水柱9顶端安装有注水柱12,注水柱12底端与进水柱9连通,其顶端为闭合设置,注水柱12侧壁开设有多个接水口13,本实施例中,接水口13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其中一个用于与循环管8连接,另外两个用于连接污水管,即为用于连接厌氧池1内的污水,厌氧池1内的污水通过泵吸与接水口13连接,此时即可保证污水进入到好氧池2内之前即可融入氧气,进一步保证对污水供氧的效果。
38.参照图2和图4,注水柱12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接水口13开或关的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密封塞14以及用于控制密封塞14往复运动的往复件15,往复件15可采用电缸或者气缸能够实现往复运动的即可,密封塞14采用橡胶塞或硅胶塞,保证注水柱12内的密封性,根据实际情况,可控制密封塞14运动至接水口13上方,密封塞14的尺寸大于接水口13的开口尺寸,例如当需要使用两个接水口13,此时控制密封塞14运动至两个接水口13的上方,进而实现两个接水口13的使用效果;即可实现控制污水或者循环水进入的流量。
39.增氧装置用于增加循环池6内的氧气,增氧装置包括与好氧池2出水口连接的渠道16、与循环池6转动连接的转动杆17以及多个安装于转动杆17周壁的搅拌叶18、以及用于驱动转动杆17转动的传动组件,渠道16位于循环池6上方,搅拌叶18位于循环池6液面内的部分不大于其长度尺寸,即为转动杆17的轴线所在水平面在循环池6液面上方,进而实现搅拌叶18对循环池6液面搅拌增氧的效果。
40.参照图2和图4,传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渠道16上的叶轮19、与叶轮19转动轴同轴固定的第一同步轮20以及与转动杆17同轴设置的第二同步轮21、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同步轮20与第二同步轮21的同步带29,叶轮19的叶片也部分位于渠道16的液面内,因此渠道16内水流动过程中对叶轮19提供使其转动的动力;在第一同步轮20、第二同步轮21与同步带29配合作用下,实现叶轮19对转动杆17的驱动效果。
41.为了进一步降低搅拌叶18在搅拌增氧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搅拌叶18设置有多个出风孔22,出风孔22为贯穿且倾斜设置,出风孔22沿着朝向转动杆17的转动方向设置,当搅拌
叶18转动至循环池6液面内时,此时水顺着出风孔22的位置流动,即可降低水对搅拌叶18转动过程中的阻力,确保搅拌叶18搅拌增氧工作的正常进行。
42.渠道16靠近于好氧池2的出水口位置滑动连接有闸门23,渠道16设置有用于驱动闸门23往复运动的动力件24,动力件24也可采用气缸或者电缸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电缸,循环池6内设置有用于触发闸门23运动的触发组件,触发组件包括红外线发射器25、红外线接收器26、浮球27以及限制笼28,红外线发射器25与红外线接收器26发射的射线与转动轴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红外线接收器26与动力件24电性连接,红外线接收器26控制连接有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与动力件24控制连接,限制笼28的长度尺寸等于循环池6的深度尺寸,且限制笼28固定于循环池6的侧壁,浮球27放置于限制笼28内,限制笼28保证不遮挡红外线发射器25与红外线接收器26发出的射线,且用于限制浮球27的浮动位置,随着循环池6内液面升高时,若液面升至转动轴的轴线位置时,此时浮球27运动至红外线发射器25与红外线接收器26之间,此时红外线接收器26控制动力件24工作,闸门23朝下运动,即为降低好氧池2流向循环池6内的流量,随着循环池6内水不断循环,此时即可降低循环池6内液面,当循环池6内液面降低至转动杆17轴线下方时,此时工作人员控制调节闸门23回位至初始位置,保证循环池6内液面稳定的状态。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中水回用降氮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好氧池2内水通过渠道16流向至循环池6内,此时循环池6液面若升高至转动杆17的轴线上方时,此时浮球27位于红外线发射器25与红外线接收器26之间位置,动力件24被触发,控制阀门下将降低流量,直至液面降低至转动杆17下方,工作人员再调节闸门23的位置,保证循环池6内液面稳定的状态。
44.渠道16水在流动过程中,叶轮19被驱动转动,在第一同步轮20、第二同步轮21以及同步带29的作用下,转动杆17被驱动转动,搅拌叶18发生转动,实现搅拌叶18搅拌制氧的效果;往复件15带动密封塞14运动,密封塞14运动至两个接水口13上方,将循环管8与一个接水口13连接,另一个接水口13与厌氧池1内污水管道连接,制氧组件10朝向进水柱9内进行吹气,此时污水以及循环水一起携带氧气流动至好氧池2内,且在好氧池2内形成两个紊流,保证好氧池2氧气充足以及氧气分布均匀的效果,保证好氧池2内生物膜对有机物进行吸附降解的效果。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