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及其中控屏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03 07:30: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中控屏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辆成为了大部分家庭中的主要代步工具。大多数的车辆上都配置有中控屏,用于播放视频、显示地图以及与驾乘人员进行人机交互来实现车辆的各种附加功能。
3.目前,中控屏固定在仪表台的中央位置。由于每个人的身高臂长不同,不同驾驶员在行驶中操作中控屏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身体位置和姿态,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车辆的中控屏固定在仪表台中央位置使得不同驾驶人员操控中控屏时需要调整身体位置和姿态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6.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中控屏系统,所述中控屏系统包括中控屏、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控制器,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分别与所述车辆的横梁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与所述中控屏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转轴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转轴彼此垂直,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转轴与车辆坐标系的y轴或z轴平行。
7.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转轴与车辆坐标系的z轴平行。
8.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以及与车辆坐标系的z轴平行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横梁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至所述横梁,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驱动连接。
9.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通过齿轮传动。
10.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轴具有与其同轴的圆柱腔,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圆柱腔内。
11.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以及与车辆坐标系的z轴平行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至所述横梁,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12.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中控屏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转轴驱动连接。
13.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轴垂直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中控屏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
14.在上述中控屏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控屏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的位置检测单元和身份获取单元,所述位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中控屏的位置信息,所述身份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所述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获取单元获取到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以及所述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向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和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发送控制信号。
15.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的转动来调节中控屏的姿态,使得中控屏的姿态与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高相匹配,无需驾驶人员调整坐姿便能够操控中控屏,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优选地,中控屏系统还包括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位置检测单元和身份获取单元,位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中控屏的位置信息,身份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控制器包括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身份获取单元获取到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以及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向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发送控制信号。这样,不同的驾驶人员驾驶车辆时,控制器能够根据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确定出与之对应的中控屏位置信息并控制中控屏处于对应的位置,中控屏位置的调节更加智能便捷,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6.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的中控屏系统。
17.需要说明的是,该车辆具有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的中控屏系统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中控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列表:
21.1、中控屏;2、第一转动机构;21、第一电机;211、齿轮;22、第一转轴;221、半齿轮结构;3、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2.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以是燃油车辆、电动车辆或者混合动力车辆等。
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基于背景技术提到的现有车辆的中控屏固定在仪表台中央位置使得不同驾驶人员操控中控屏时需要调整身体位置和姿态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中控屏系统,中控屏系统包括中控屏、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和控制器,第一转动机构分别与车辆的横梁和第二转动机构连接,第二转动机构与中控屏连接,控制器与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通信连接,第一转动机构的转轴和第二转动机构的转轴彼此垂直,第一转动机构的转轴与车辆坐标系的y轴或z轴平行。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的转动来调节中控屏的姿态,使得中控屏的姿态与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高相匹配,无需驾驶人员调整坐姿便能够操控中控屏,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6.下面结合图1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中控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如图1所示,车辆的中控屏系统包括中控屏1、第一转动机构2、第二转动机构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电机21和第一转轴22。第一电机21固定至车辆的横梁,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之同轴的齿轮211。第一转轴22与车辆坐标系的z轴平行,第一转轴22的下端部分与车辆的横梁(图中未示出)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转轴2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半齿轮结构221,半齿轮结构221与齿轮211啮合。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3与第一转轴2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22垂直,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与中控屏1的背板固定连接。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3均为步进电机。控制器与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3通信连接,用于控制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3的动作。
28.在车辆行驶之前,控制器可以根据用户的指令控制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3动作来调节中控屏1的位置。当第一电机21动作时,第一电机21驱动第一转轴22相对于车辆的横梁转动一定的角度,第二电机3和中控屏3相应地绕第一转轴22的轴线转动相同的角度,实现中控屏1左右方向的转动。当第二电机3动作时,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转动一定的角度,中控屏1相应地绕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的轴线转动相同的角度,实现中控屏1上下方向的转动。当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3均动作时,实现中控屏1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转动。
29.通过这样的中控屏系统,不同身高的驾驶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在车辆内的位置将中控屏1调整至合适的位置以便对中控屏1进行操作,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员无需再调整自身位置来操控中控屏1,降低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轴2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半齿轮结构221仅是一种具体的设置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其作出调整,如第一转轴22的外周面上也可以设置与之同轴的外齿轮。另外,第一电机21和第一转轴22通过齿轮传动仅是一种较为优选的设置方式,在
实际应用中可以对其作出调整,如在一种可行的设施方式中,第一电机21和第一转轴22之间可以采用带传动方式。控制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控制器,也可以是车辆的车机系统的控制器。
31.在另外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转轴22设置成具有与其同轴的圆柱腔,第一电机21设置在圆柱腔内,圆柱腔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转轴22同轴的内齿轮,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轴上的齿轮与内齿轮啮合。通过这样的设置,第一转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
32.在另外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以及与车辆坐标系的z轴平行的第一转轴,第一电机固定至车辆的横梁,第一电机的转轴与第一转轴同轴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机构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这样也能够减小第一转动机构所占的空间,使得结构相对紧凑。
33.在另外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机构设置成包括第二电机以及与第一转轴垂直的第二转轴,第二电机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中控屏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驱动连接。其中,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可以通过齿轮传动机构或者带传动机构连接。
34.在另外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机构设置成包括第二电机以及与第一转轴垂直的第二转轴,第二电机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同轴固定连接,中控屏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
35.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和第一摆杆,第一电机固定至车辆的横梁,第一转轴与车辆坐标系的y轴平行,第一转轴与车辆的横梁可转动地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同轴固定连接,第一摆杆的下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一摆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垂直,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中控屏固定连接。
36.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地,中控屏系统还包括与控制器通信连接的位置检测单元和身份获取单元,位置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中控屏的位置信息,身份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例如,位置检测单元为设置在中控屏上的陀螺仪,也可以是分别检测第一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和第二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的角度传感器。身份获取单元可以是人脸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声纹识别装置或其他形式的身份识别装置等。控制器包括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身份获取单元获取到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以及车辆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向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发送控制信号。
37.在某驾驶人员第一次驾驶车辆时,该驾驶人员根据自身情况手动设置中控屏的位置。位置检测单元获取设置后的中控屏的位置信息并发送至控制器,身份获取单元获取该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并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将该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以及其设置的中控屏的位置信息建立对应关系存储在控制器的存储单元中。在以后该驾驶人员再次驾驶该车辆时,身份获取单元将获取到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发送至控制器的处理单元,处理单元根据该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以及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确定出与该驾驶人员对应的中控屏位置信息,并自动控制第一转动机构和第二转动机构动作将中控屏的位置调整至对应的位置。这样,中控屏位置的调节更加智能便
捷,进一步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8.需要说明的是,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中控屏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直接从其他数据库或者云服务器直接导入。
39.在另外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辆的中控屏系统。
40.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