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脊椎手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08:53: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如下的脊椎手术装置,即,通过患者的身体中的背部(back),在脊椎(vertebral column)中对与退行性脊椎疾病相关的相邻的两个脊椎体(vertebral body)之间采用脊椎融合术。


背景技术:

2.通常,脊椎总共具有33个脊椎骨(以下,称之为脊椎体(vertebral body)),例如,颈椎具有7个脊椎体,胸椎具有12个脊椎体,腰椎具有5个脊椎体,骶椎具有5个脊椎体,尾椎具有4个脊椎体。并且,上述脊椎在颈椎、胸椎及腰椎中的多个脊椎体之间具有椎间盘(disc)。
3.其中,上述椎间盘为连接两个相邻脊椎体的强力的连接组织,当体重负荷时起到承重的功能。另一方面,上述脊椎为形成人体中心的器官,因错误姿势及生活习惯或老化而面临退行性损伤。
4.当进行了非手术治疗但预后不佳时,退行性脊椎疾病可以通过作为椎间融合术(interbody fusion)的手术来治疗。上述椎间融合术在颈椎及腰椎中的至少一个治疗位于与退行性脊椎疾病有关的两个脊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在两个脊椎体之间促进骨骼的直接融合。
5.为此,上述椎间融合术需要使用插入于两个脊椎体之间的椎间融合假体(spine cage)以及与椎间融合假体相结合的手术道具来执行。上述椎间融合假体作为人工椎间盘,支撑向脊椎施加的体重负荷,恢复两个脊椎体之间的间隔,对神经的压迫部位进行减压,来缓和神经病症状。
6.但是,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在脊椎体上位于脊椎体的中心区域并与脊椎体的松质骨相接触,因高于骨骼的弹性系数而引起沉降现象或者因表面特性而与纤维组织发生恶劣的骨结合,因此,在不稳定的手术环境下执行椎间融合术。
7.在脊椎采用椎间融合术期间,在两个脊椎体之间,椎间融合假体仅位于脊椎体的中心区域,因此,在进行椎间融合术之后,当对脊椎进行放射线拍摄时,在从矢状面(sagittal plane)及冠状面(coronal plane)观察的情况下,与脊椎相比,上述沉降现象在身体的左右及前后引起脊椎的不平衡。
8.此外,上述手术道具与椎间融合假体一同插入于患者的身体中的背部的切开部位并经过切开部位到达在脊椎中与退行性损伤有关的两个脊椎体之间,向两个脊椎体之间插入椎间融合假体。但是,上述手术道具为了查找两个脊椎体而需要患者的身体中的较大区域的切开部位。
9.并且,在向两个脊椎体之间插入椎间融合假体期间,在身体的切开部位中调节手术道具的位置以及在脊椎的椎间上通过手术道具旋转椎间融合假体的过程中,上述手术道具将身体的切开部位变形成与初始形状不同的形状,从而脊椎融合术变得艰难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手术伤口。
10.另一方面,上述脊椎融合术在发明名称为“脊椎手术用套管针”的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2155089号中也作为现有技术进行了类似地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如下情况的脊椎手术装置,即,在作为对于退行性脊椎疾病的手术治疗的脊椎融合术中,在脊椎体上预先防止椎间融合假体的沉降现象,当进行放射线拍摄时,在从矢状面及冠状面观察时,在身体的左右及前后维持脊椎的平衡,在手术期间,最少程度切开患者的身体,即使在身体的切开部位插入手术道具和椎间融合假体,也使身体的切开部位继续维持初始形状。
12.本发明的脊椎手术装置通过患者的身体中的背部,在脊椎中对与退行性脊椎疾病相关的相邻的两个脊椎体之间采用脊椎融合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椎间插入模块,以缩短(telescope)式折叠结构形成;椎间融合假体,与上述椎间插入模块相结合;以及椎间引导器,向上述患者的身体的切开部位插入来包围上述椎间插入模块及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并向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导入上述椎间插入模块和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当以沿着上述脊椎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脊髓为基准观察时,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在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与上述脊髓形成“十”字形状并与个别脊椎体的中心区域一同与上述个别脊椎体的两侧边缘相接触,靠近上述脊髓的位置的高度大于远离上述脊髓的位置的高度。
13.上述椎间插入模块可包括结合杆及依次包围上述结合杆的引导管和把持管,上述结合杆、上述引导管及上述把持管可形成上述缩短式折叠结构。
14.上述结合杆可包括:螺纹部,在前方,与上述椎间融合假体螺旋结合;滑行部,从上述螺纹部水平延伸;以及驱动器,在后方,从上述滑行部开始朝向上述螺纹部的相反侧延伸,上述螺纹部和上述驱动器位于上述引导管的一端及另一端的周边,当上述驱动器相对于上述引导管的上述另一端进行移动时,上述螺纹部可在上述引导管的一端进出。
15.当上述结合杆具有依次连接的螺纹部、滑行部及驱动器时,上述引导管可包括:滑动部,在前方包围上述螺纹部和上述滑行部并引导上述螺纹部和上述滑行部的移动;限制部,在后方,从上述滑动部开始朝向上述滑动部的相反侧延伸,包围上述驱动器并限制上述驱动器的移动;以及加压操作部,从上述限制部的外周面突出,上述滑动部和上述限制部沿着上述椎间插入模块的长度方向形成的长度可小于上述螺纹部、上述滑行部及上述驱动器的长度。
16.上述滑动部和上述限制部可相对于上述把持管进行移动,在上述滑动部中,在上述限制部的相反侧具有两个防旋转突起,当上述结合杆相对于上述引导管进行移动时,在上述滑动部中,使上述螺纹部在两个上述防旋转突起之间进出,在上述限制部中,向上述限制部的内部插入上述驱动器的一部分来使得上述驱动器的上述一部分的移动受限,在上述限制部中,可向上述限制部的外部露出上述驱动器的剩余部分来使上述驱动器的上述剩余部分自由移动。
17.当上述引导管沿着直线具有滑动部和限制部且在上述滑动部中包围上述结合杆的螺纹部和滑行部以及在上述限制部中包围上述结合杆的驱动器时,上述把持管可包括:两个夹子,在前方收容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并夹住上述椎间融合假体;以及进入部,在后方通过一端与两个上述夹子形成为一体,包围上述滑动部的一部分并使上述滑动部的剩余部分
进出,两个上述夹子与上述进入部可一同向上述椎间引导器插入上述椎间融合假体。
18.因上述驱动器相对于上述限制部进行相对旋转运动,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可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通过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螺纹槽与上述螺纹部螺旋结合,因上述滑动部相对于上述进入部进行水平运动,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向上述滑动部的两个防旋转突起扣入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两个防旋转槽,通过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移动来在上述进入部的对面被两个上述夹子夹住。
19.当上述把持管沿着直线具有两个夹子及进入部并通过上述进入部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露出结合杆的螺纹部和引导管的滑动部时,上述椎间融合假体能够以位于两个上述夹子之间来具有规定长度的方式具有如下的部件:对接部,在椎间融合假体的前方,位于上述进入部的相反侧;骨骼融合部,从上述对接部延伸;以及连接部,在椎间融合假体的后方,从上述骨骼融合部开始朝向上述对接部的相反侧延伸,上述连接部可通过在上述连接部的螺纹槽收容上述螺纹部来与上述结合杆螺旋结合,通过上述结合杆和上述引导管中的至少一个受到外力。
20.对于上述对接部、上述骨骼融合部及上述连接部而言,可在上述对接部中,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一侧周围具有第一外周面,在上述骨骼融合部中,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左侧周围具有第二外周面,在上述骨骼融合部中,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右侧周围具有第三外周面,在上述连接部中,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另一侧周围具有第四外周面,在上述对接部、上述骨骼融合部及上述连接部中,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下部最外围具有第五外周面,在上述对接部、上述骨骼融合部及上述连接部中,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上部最外围具有第六外周面。
21.上述第一外周面可位于远离上述进入部的位置,上述第四外周面与上述进入部相向,上述第一外周面和上述第四外周面可位于第二外周面、第三外周面、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之间并形成曲面,上述第一外周面的面积可小于上述第四外周面的面积。
22.上述第二外周面可在上述第一外周面与上述第四外周面之间连接上述第一外周面与上述第四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与第六外周面,上述第二外周面的高度可小于上述第三外周面的高度。
23.上述第三外周面可在上述第一外周面与上述第四外周面之间连接上述第一外周面与上述第四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与第六外周面,上述第二外周面的高度可大于上述第二外周面的高度,与上述第二外周面相比,可朝向上述第三外周面指向的方向相对凸出地弯曲。
24.上述第四外周面可具有贯通上述第四外周面的中心区域来形成于上述对接部的内部的螺纹槽,具有在上述第四外周面中位于上述螺纹槽的两侧部且贯通上述第四外周面并形成于上述对接部的上述内部的防旋转槽,上述结合杆的上述螺纹部在上述椎间融合假体中向上述对接部的上述螺纹槽扣入,上述滑动部的个别防旋转突起可在上述椎间融合假体中向上述对接部的上述防旋转槽扣入。
25.上述第五外周面和上述第六外周面可位于第一外周面与第四外周面之间,从上述第一外周面和上述第四外周面开始朝向上述第五外周面和上述第六外周面隆起,从上述第二外周面朝向上述第三外周面逐渐展开。
26.在第二外周面、第三外周面、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可具有多个骨骼储存孔,沿
着上述第二外周面与上述第三外周面之间的相同的虚拟水平线,多个上述第二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与多个上述第三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一一对应,沿着上述第五外周面与上述第六外周面之间的相同的虚拟垂直线,多个上述第五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与多个上述第六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一一对应。
27.上述第二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和上述第三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可通过沿着上述虚拟水平线位于上述第二外周面的上述个别骨骼储存孔与上述第三外周面的上述个别骨骼储存孔之间的第一共通孔连接,上述第五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和上述第六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通过沿着上述虚拟垂直线位于上述第五外周面的上述个别骨骼储存孔与上述第六外周面的上述个别骨骼储存孔之间的第二共通孔连接。
28.第一共通孔或第二共通孔可在上述第二外周面、第三外周面、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之间形成多个并被孤立,上述第一共通孔在上述第二外周面、第三外周面、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之间与上述第二共通孔交叉。
29.上述第五外周面可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上述左侧周围及上述右侧周围具有两个第一锯齿轨道,上述第六外周面沿着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上述左侧周围及上述右侧周围具有两个第二锯齿轨道。
30.上述第五外周面可在两个上述第一锯齿轨道之间具有多个上述骨骼储存孔,上述第六外周面在两个上述第二锯齿轨道之间具有多个上述骨骼储存孔。
31.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可具有在上述对接部与上述连接部之间通过贯通上述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来露出上述骨骼融合部的内部的骨骼储存大孔,在上述第五外周面中,在个别第一锯齿轨道与上述骨骼储存大孔之间具有骨骼储存孔,在上述第六外周面中,在个别第二锯齿轨道与上述骨骼储存大孔之间具有骨骼储存孔。
32.当沿着第五外周面及第六外周面的长度方向来在上述第五外周面的两侧边缘形成两个第一锯齿轨道以及在上述第六外周面的两侧边缘形成两个第二锯齿轨道时,在第一外周面或第四外周面中,上述第二外周面的高度可小于上述第三外周面的高度,当上述第二外周面的位置低于上述第三外周面的位置时,经过上述第一外周面或第四外周面的中心的垂直线与连接两个第一或第二锯齿轨道的斜线之间形成6
°
至12
°
的角度。
33.第二外周面或第三外周面的高度可在上述第二外周面或第三外周面的中心区域中达到9mm至13mm的范围,第五或第六外周面的长度在上述第一外周面与上述第二外周面之间达到40mm至50mm的范围,上述第五或第六外周面的宽度在上述第五或第六外周面的中心区域中达到16mm至22mm的范围。
34.上述对接部、骨骼融合部及上述连接部可包含钛(ti)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
35.当上述把持管沿着直线具有两个夹子及进入部并通过上述进入部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露出结合杆的螺纹部和引导管的滑动部且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夹住与上述螺纹部螺旋结合椎间融合假体时,上述椎间引导器可包括:柱形状的调节操作部,位于上述患者的上述身体的外部;调节支撑部,位于上述调节操作部上,位于上述身体的切开部位周边;以及调节隧道部,经过上述身体的上述切开部位并到达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的区域,上述调节隧道部在上述调节支撑部上收容上述椎间融合假体、两个上述夹子及上述进入部。
36.上述调节支撑部可在上述调节操作部附近形成一个本体并在远离上述调节操作
部的位置分成两个扶手,具有沿着个别扶手的长度方向依次位于上述个别扶手的弯曲部和支架,当上述支架被两个上述夹子和上述进入部按压时,上述弯曲部沿着上述个别扶手的长度方向改变上述弯曲部的高度。
37.上述调节支撑部可在上述调节操作部附近形成一个本体并在远离上述调节操作部的位置分成两个扶手,具有在个别扶手中与上述调节隧道部相接触的支架,当上述支架被两个上述夹子和上述进入部按压时,上述个别扶手在上述个别扶手的长度方向以直角展开。
38.当上述调节支撑部在上述调节操作部附近形成一个本体并在远离上述调节操作部的位置分成两个扶手时,上述调节隧道部可包括:出入通道,向两个上述扶手插入及固定,沿着远离两个上述扶手的方向延伸;以及进出通道,在个别扶手的相反侧与上述出入通道形成为一体,宽度相对于上述出入通道的宽度逐渐减小。
39.上述出入通道可具有两个出入引导叶片,固定于两个上述扶手,朝向个别扶手的内部,在下部侧及上部侧弯曲,上述进出通道具有进出引导叶片,朝向两个上述出入引导叶片之间的中心轴弯曲。
40.对于上述出入通道和上述进出通道而言,当上述结合杆和上述进入部在两个上述夹子之间移动时,在上述出入通道和上述进出通道中可收容上述椎间融合假体、两个上述夹子及上述进入部,通过上述进出通道及两个上述夹子向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导入上述椎间融合假体。
41.为使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在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与上述脊髓形成“十”字形状,上述结合杆的螺纹部可在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从上述椎间融合假体的螺纹槽分离,在上述滑动部中从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分离两个防旋转突起中的一个防旋转突起,通过剩余防旋转突起,使上述椎间融合假体在两个上述脊椎体之间相对于上述脊髓旋转。
42.本发明的脊椎手术装置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包括缩短式折叠结构的椎间插入模块、箱型的椎间融合假体以及隧道结构的椎间引导器,在患者的身体周边,在椎间插入模块的前端结合椎间融合假体,向患者的身体的切开部位插入椎间引导器,通过椎间引导器向外部露出患者的脊椎,向上述椎间引导器插入椎间插入模块和椎间融合假体,在椎间插入模块中改变折叠结构的长度并沿着椎间引导器向两个脊椎体之间导入椎间融合假体,在椎间插入模块中改变折叠结构的长度并旋转椎间融合假体来使椎间融合假体位于脊椎体的中心区域(=松质骨)和两侧边缘(=皮质骨),在作为对于退行性脊椎疾病的手术治疗的脊椎融合术中,使椎间融合假体位于脊椎体的松质骨和皮质骨上来预先防止椎间融合假体的沉降现象,当进行放射线拍摄时,在从矢状面及冠状面观察时,在身体的左右及前后维持脊椎的平衡,在手术期间,最少程度切开患者的身体,在身体的切开部位中沿着椎间引导器插入椎间插入模块和椎间融合假体,使身体的切开部位可以持续维持初始形状。
附图说明
43.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脊椎手术装置的简图。
44.图2为示出图1的脊椎手术装置中的椎间插入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45.图3的(a)部分为示出图2的椎间插入模块的立体图。
46.图3的(b)部分为部分示出图3的(a)部分的椎间插入模块的立体图。
47.图4的(a)部分为示出图1的脊椎手术装置中的椎间融合假体的立体图。
48.图4的(b)部分为详细示出在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中的骨骼融合部的剖视图。
49.图4的(c)部分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中的对接部的主视图。
50.图4的(d)部分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中的连接部的主视图。
51.图5为示出将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立起之后,在多方位观察长度(l)及宽度(w)及高度(h)及角度(α)的测定位置的附图。
52.图6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53.图7的(a)部分为从一侧方向示出图1的脊椎手术装置中的椎间引导器的立体图。
54.图7的(b)部分为从另一侧方向示出图7的(a)部分的椎间引导器的立体图。
55.图8的(a)部分为示出图7的(a)部分的椎间引导器中的调节支撑部的立体图。
56.图8的(b)部分为示出对于图8的(a)的调节支撑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57.图9为简要示出向图1的两个脊椎体之间导入椎间融合假体来在脊椎体上旋转椎间融合假体之后的脊椎体与椎间融合假体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轻松实施本发明。
59.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脊椎手术装置的简图。并且,图9为简要示出向图1的两个脊椎体之间导入椎间融合假体来在脊椎体上旋转椎间融合假体之后的脊椎体与椎间融合假体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60.参照图1及图9,本发明的脊椎手术装置180沿着一方向d,通过在患者的身体中的背部(back),在脊椎中对与退行性脊椎疾病相关的相邻的两个脊椎体之间采用脊椎融合术。简单地,脊椎手术装置180包括椎间插入模块60、椎间融合假体90、椎间引导器150。
61.在图2或图3的(a)部分中,上述椎间插入模块60以缩短(telescope)式折叠结构形成。在图4的(a)部分中,上述椎间融合假体90由箱型形成并与椎间插入模块60相结合。上述椎间引导器150沿着一方向d向患者的身体的切开部位插入来包围椎间插入模块60和椎间融合假体90并向两个脊椎体193、196之间插入椎间插入模块60和椎间融合假体90。
62.其中,当以沿着脊椎200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脊髓199为基准观察时,考虑到图1及图9,上述椎间融合假体90在两个脊椎体193、196之间与脊髓199形成“十”字形状,并与个别脊椎体193或196的中心区域一同与个别脊椎体193或196的两侧边缘191、192相接触,靠近脊髓199的位置的高度大于远离脊髓199的位置的高度。
63.图2为示出图1的脊椎手术装置中的椎间插入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3的(a)部分为示出图2的椎间插入模块的立体图,图3的(b)部分为部分示出图3的(a)部分的椎间插入模块的立体图。
64.参照图2及图3的(a)部分及图3的(b)部分,上述椎间插入模块60包括结合杆10及依次包围结合杆10的引导管30及把持管50。当考虑到图2及图3的(a)部分时,上述结合杆10、引导管30及把持管50形成缩短式折叠结构。
65.如图2所示,上述结合杆10包括:螺纹部3,在前方,与椎间融合假体(图1或图4的
(a)部分的90)螺旋结合;滑行部6,从螺纹部3水平延伸;以及驱动器9,在后方,从滑行部6开始朝向螺纹部3的相反侧延伸。
66.其中,当考虑到图3的(a)部分及图3的(b)部分时,上述螺纹部3和驱动器9位于引导管30的一端及另一端的周边。当驱动器9相对于引导管30的另一端进行移动(m1或r)时,上述螺纹部3在引导管30的一端进出。
67.当上述结合杆10具有依次连接的螺纹部3、滑行部6及驱动器9时,如图2所示,上述引导管30包括滑动部23、限制部26及加压操作部29。当考虑到图2及图3的(a)部分及图3的(b)部分时,上述滑动部23在引导管30的前方包围螺纹部3和滑行部6并引导螺纹部3和滑行部6的移动。
68.当考虑到图2及图3的(a)部分及图3的(b)部分时,上述限制部26在引导管30的后方,从滑动部23开始朝向滑动部23的相反侧延伸并包围驱动器9来使驱动器9的移动受限。如图2所示,上述加压操作部29从限制部26的外周面突出。
69.其中,当考虑到图2及图3的(a)部分时,上述滑动部23和限制部26沿着椎间插入模块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小于螺纹部3、滑行部6及驱动器9的长度。在图3a及图3b中,上述滑动部23和限制部26相对于把持管50进行移动(m2)。上述滑动部23在限制部26的相反侧具有两个防旋转突起22。
70.并且,在图3的(a)部分及图3的(b)部分中,当结合杆10相对于引导管30进行移动时,在滑动部23中,上述滑动部23和限制部26使螺纹部3在两个防旋转突起22之间进出,在限制部26中,通过向限制部26的内部插入驱动器9的一部分来使得驱动器9的一部分的移动受限,在限制部26中,通过向限制部26的外部露出驱动器9的剩余部分来使驱动器9的剩余部分自由移动。
71.当上述引导管30沿着直线具有滑动部23和限制部26且在滑动部23中包围结合杆10的螺纹部3和滑行部6,以及在限制部26中包围结合杆10的驱动器9时,如图2所示,上述把持管50包括两个夹子44及进入部48。
72.如图1所示,两个上述夹子44在前方收容椎间融合假体90并夹住椎间融合假体90。如图3的(a)部分及图3的(b)部分所示,上述进入部48在后方通过一端与两个夹子44形成为一体来包围滑动部23的一部分并使滑动部23的剩余部分进出。
73.其中,当考虑到图1时,两个上述夹子44与进入部48一同向椎间引导器90插入椎间融合假体90。另一方面,因驱动器9相对于限制部26进行相对旋转运动(r),上述椎间融合假体90在两个夹子44之间通过椎间融合假体90的螺纹槽(图4的(d)部分的g1)与螺纹部3螺旋结合。
74.并且,因滑动部23相对于进入部48进行水平运动(m2),上述椎间融合假体90在两个夹子44之间向滑动部23的两个防旋转突起22扣入椎间融合假体90的两个防旋转槽(图4的(d)部分的g2),通过在两个夹子44之间移动来在进入部48的对面被两个夹子44夹住。
75.图4的(a)部分为示出图1的脊椎手术装置中的椎间融合假体的立体图,图4的(b)部分为详细示出在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中的骨骼融合部的剖视图,图4的(c)部分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中的对接部的主视图,图4的(d)部分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中的连接部的主视图。
76.图5为示出将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立起之后,在多方位观察长度(l)及宽
度(w)及高度(h)及角度(α)的测定位置的附图,图6为示出图4的(a)部分的椎间融合假体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77.参照图4的(a)部分至图4的(d)部分和图5及图6,当上述把持管(图2的50)具有两个夹子(图2的44)及进入部(图2的48)并通过进入部44向两个夹子44之间露出结合杆(图2的10)的螺纹部(图2的3)和引导管(图2的30)的滑动部(图2的23)时,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椎间融合假体90以位于两个夹子44之间并具有规定长度的方式包括对接部83、骨骼融合部86及连接部89。
78.当考虑到图1及图4的(a)部分时,上述对接部83在椎间融合假体90的前方位于进入部48的相反侧。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骨骼融合部86从对接部83延伸。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连接部89在椎间融合假体90的后方,从骨骼融合部86开始朝向对接部83的相反侧延伸。其中,当考虑图1及图4的(d)部分时,上述连接部89通过在连接部89的螺纹槽g1收容螺纹部3来与结合杆10螺旋结合,通过上述结合杆10和引导管30中的至少一个受到外力。
79.如图4的(a)部分、图4的(c)部分及图4的(d)部分所示,对于上述对接部83、骨骼融合部86及连接部89而言,在对接部83中,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一侧周围具有第一外周面(未图示),在骨骼融合部86中,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左侧周围具有第二外周面(未图示),在骨骼融合部86中,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右侧周围具有第三外周面(未图示),在连接部89中,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另一侧周围具有第四外周面(未图示)。
80.并且,如图4的(a)部分、图4的(c)部分及图4的(d)部分所示,对于上述对接部83、骨骼融合部86及连接部89而言,在对接部83、骨骼融合部86及连接部89中,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下部最外围第五外周面s1具有第五外周面s1,在对接部83、骨骼融合部86及连接部89中,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上部最外围具有第六外周面s2。
81.当考虑到图1、图4的(a)部分及图4的(c)部分时,上述第一外周面位于从远离进入部48的位置。当考虑到图1、图4的(a)部分及图4的(d)所示,上述第四外周面与进入部48相向。上述第一外周面和第四外周面位于第二外周面及第三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s1及第六外周面s2之间并形成曲面,第一外周面的面积小于第四外周面的面积。
82.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第二外周面在第一外周面与第四外周面之间连接第一外周面与第四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s1与第六外周面s2,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第二外周面的高度小于第三外周面的高度。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第三外周面在第一外周面与第四外周面之间连接第一外周面与第四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s1与第六外周面s2,上述第三外周面的高度大于第二外周面的高度,与第二外周面相比,朝向第三外周面指向的方向相对凸出地弯曲。
83.如图4的(a)部分及图4的(d)部分所示,上述第四外周面具有通过贯通第四外周面的中心区域来形成于对接部83的内部的螺纹槽g1,具有在第四外周面中,位于螺纹槽g1的两侧部,贯通第四外周面并形成于对接部83的内部的防旋转槽g2。当考虑到图1、图2及图4的(d)部分时,上述结合杆10的螺纹部3在椎间融合假体90中向对接部83的螺纹槽g1扣入。
84.当考虑到图1、图2及图3的(b)部分及图4的(d)部分时,上述滑动部23的个别防旋转突起22在椎间融合假体90中,向对接部83的防旋转槽g2扣入。如图4的(a)部分所示,上述第五外周面s1及第六外周面s2位于第一外周面与第四外周面之间,从第一外周面和第四外
周面开始朝向第五外周面s1和第六外周面s2隆起,从第二外周面朝向第三外周面逐渐展开。
85.如图4的(b)部分所示,在第二外周面及第三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s1及第六外周面s2具有多个骨骼储存孔74,沿着第二外周面与第三外周面之间的相同的虚拟水平线,多个第二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74与多个第三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一一对应,沿着第五外周面s1与第六外周面s2之间的相同的虚拟垂直线,多个第五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74与多个第六外周面的骨骼储存孔74一一对应。
86.如图4的(b)部分所示,上述第二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和第三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通过沿着虚拟水平线位于第二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与第三外周面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之间的第一共通孔h1连接。如图4的(b)部分所示,上述第五外周面s1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和第六外周面s2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通过沿着虚拟垂直线位于第五外周面s1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与第六外周面s2的个别骨骼储存孔74之间的第二共通孔h2连接。
87.当考虑到图4的(b)部分时,上述第一共通孔h1或第二共通孔h2在第二外周面及第三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s1及第六外周面s2之间形成多个并被孤立。如图4的(b)部分所示,上述第一共通孔h1在第二外周面及第三外周面及第五外周面s1及第六外周面s2之间与第二共通孔h2交叉。如图4的(a)部分、图4的(c)部分及图4的(d)部分所示,上述第五外周面s1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左侧周围及右侧周围具有两个第一锯齿轨道78。
88.如图4的(a)部分、图4的(c)部分及图4的(d)部分所示,上述第六外周面s2沿着椎间融合假体90的左侧周围及右侧周围具有两个第二锯齿轨道78。并且,当考虑到图4的(a)部分至图4的(d)部分时,上述第五外周面s1在两个第一锯齿轨道之间具有多个骨骼储存孔74。当考虑到图4的(a)部分至图4的(d)部分所示,上述第六外周面s2在两个第二锯齿轨道78之间具有多个骨骼储存孔74。
89.与此不同,图4的椎间融合假体90可被图6的椎间融合假体120代替。上述椎间融合假体120也由对接部113、骨骼融合部116、连接部119形成。上述对接部113、骨骼融合部116、连接部119具有与图4的对接部83、骨骼融合部86及连接部89类似的形状,但上述骨骼融合部116具有与图4的骨骼融合部86不同的结构。
90.具体地,在上述骨骼融合部116中,第五外周面s3及第六外周面s4具有在对接部113与连接部119之间通过贯通第五外周面s3及第六外周面s4来露出骨骼融合部116的内部的骨骼储存大孔106,在第五外周面s3中,在个别第一锯齿轨道109与骨骼储存大孔103之间具有骨骼储存孔106,在第六外周面s4中,在个别第二锯齿轨道109与骨骼储存大孔103之间具有骨骼储存孔106。
91.另一方面,图4中,当沿着上述第五外周面s1及第六外周面s2的长度方向来在第五外周面s1的两侧边缘形成两个第一锯齿轨道78以及在第六外周面s2的两侧边缘形成两个第二锯齿轨道78时,如图5所示,在上述第一外周面或第四外周面中,第二外周面的高度h小于第三外周面的高度h,当第二外周面的位置低于第三外周面的位置时,经过第一外周面或第四外周面的中心的垂直线p1与连接两个第一或第二锯齿轨道78的斜线p2之间形成6
°
至12
°
的角度α。
92.并且,如图5所示,上述第二外周面或第三外周面的高度h在第二外周面或第三外
周面的中心区域中达到9mm至13mm的范围。上述第五或第六外周面s1、s2的长度l在第一外周面与上述第二外周面之间达到40mm至50mm的范围。上述第五或第六外周面s1、s2的宽度w在第五或第六外周面s1、s2的中心区域中达到16mm至22mm的范围。其中,图6的椎间融合假体120可具有与图5的椎间融合假体90相同的角度、高度h、长度l、宽度w的大小范围。
93.上述对接部83或113、骨骼融合部86或116及连接部89或119包含钛或聚醚醚酮。
94.图7的(a)部分为从一侧方向示出图1的脊椎手术装置中的椎间引导器的立体图,图7的(b)部分为从另一侧方向示出图7的(a)部分的椎间引导器的立体图。
95.并且,图8的(a)部分为示出图7的(a)部分的椎间引导器中的调节支撑部的立体图,图8的(b)部分为示出对于图8的(a)的调节支撑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96.参照图7的(a)部分、图7的(b)部分、图8的(a)部分及图8的(b)部分,上述把持管(图2的50)沿着直线具有两个夹子(图2的44)及进入部(图2的48)并通过进入部48在两个夹子44之间露出结合杆(图2的10)的螺纹部(图2的3)和引导管(图2的30)的滑动部(图2的23)且在两个夹子44之间夹住与螺纹部3螺旋结合的椎间融合假体(图1的90)时,如图7的(a)部分所示,上述椎间引导器150包括调节操作部143、调节支撑部146及调节隧道部149。
97.上述调节操作部143呈柱形状并位于患者的身体的外部。上述调节支撑部146经过患者的身体的切开部位并到达两个脊椎体(图1的193、196)之间的区域。其中,当考虑到图1和图7的(a)部分时,上述调节隧道部149在调节支撑部146上收容椎间融合假体90、两个夹子44及进入部48。
98.如图7的(a)部分、图7的(b)部分及图8的(a)部分所示,上述调节支撑部146在调节操作部143附近形成一个本体并在远离调节操作部143的位置分成两个扶手133、134,具有沿着个别扶手133或134的长度方向依次位于个别扶手133或134的弯曲部131和支架132。其中,当考虑到图1、图7的(a)部分及图8的(a)部分时,当支架132被两个夹子44和进入部48按压时,上述弯曲部131沿着个别扶手133或134的长度方向改变弯曲部131的高度。
99.与此不同,图8的(a)部分的调节支撑部146可被图8的(b)部分的调节支撑部170代替。具体地,上述调节支撑部170在调节操作部(图7的(a)部分的143)附近形成一个本体并在远离调节操作部143的位置分成两个扶手166、168,具有在个别扶手166或168中与调节隧道部(图7的(a)部分的149)相接触的支架164。其中,当考虑到图1及图8的(b)部分时,当支架164被两个夹子44和进入部48按压时,上述个别扶手166或168在个别扶手166或168的长度方向以直角展开。
100.另一方面,如图7的(a)部分及图8的(a)部分所示,当上述调节支撑部146在调节操作部143附近形成一个本体并在远离调节操作部143的位置分成两个扶手133、134时,如图7的(a)部分及图7的(b)部分所示,上述调节隧道部149包括出入通道137和进出通道139。如图7的(a)部分及图7的(b)部分所示,上述出入通道137向两个扶手133、134插入及固定并沿着远离两个扶手133、134的方向延伸。
101.如图7的(a)部分及图7的(b)部分所示,上述进出通道139在个别扶手133、134的相反侧与出入通道137形成为一体,宽度相对于出入通道137的宽度逐渐减小。并且,如图7的(a)部分所示,上述出入通道137具有两个出入引导叶片136,固定于两个扶手133、134,朝向个别扶手133或134的内部,在下部侧及上部侧弯曲。如图7的(a)部分所示,上述进出通道139具有朝向两个出入引导叶片136之间的中心轴弯曲的进出引导叶片138。
102.当考虑到图1至图3及图7时,对于上述出入通道137和上述进出通道139而言,当结合杆10和进入部48在两个夹子44之间移动时,在出入通道137和进出通道139中收容椎间融合假体90、两个夹子44、进入部48,通过进出通道137和两个夹子44向两个脊椎体(图1的193、196)之间导入椎间融合假体90。
103.当考虑到图1至图3及图9时,为使上述椎间融合假体90在两个脊椎体193、196之间与脊髓199形成“十”字形状,上述结合杆10的螺纹部3在两个脊椎体193、196之间,从椎间融合假体90的螺纹槽g1分离。当考虑到图2、图3及图9时,在上述滑动部23中,从椎间融合假体90分离两个防旋转突起22中的一个防旋转突起22,通过剩余防旋转突起22,在两个脊椎体193、196之间,使椎间融合假体90相对于脊髓199旋转。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