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适用于日化产品的水相除臭去味剂及其制备方法

2022-11-23 10:51: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日用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日化产品的水相除臭去味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除臭剂、去味剂是新兴的日用化工消费品种类,在个人护理、家居日化等产品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人们对异味的排斥和厌恶是与生俱来的,但生活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异味的来源。这些异味主要包括了以氨/胺类分子为代表的人体代谢物,以硫化氢、硫醇为代表的植物腐败气味,以甲醛为代表的工业制品异味,以及其他的包括醛、酮、羧酸、吲哚等多种化学分子类型的异味和臭味。消费者对于通过使用含有除臭去味组分的产品以消除生活环境中的各类异味、恶臭具有切实的需求。
3.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除臭去味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很长的历史上主要通过以香精香料为主要成分的香水、花露水等日化产品借助遮盖等手段降低人们对于异味以及恶臭的敏感性,但这在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减少异味分子的浓度。进入21世纪,具备消耗或者禁锢这些异味分子功能的除臭去味剂产品逐渐在日化产品领域兴起。现有的除臭剂主要包括物理除臭、化学除臭、生物除臭三种。其中物理除臭主要依靠活性炭、硅藻土等多孔吸附物质对异味分子进行吸附,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生物除臭剂则使用活性酶等生物制剂,抑制菌类的生长,避免因微生物生长导致的腐败发酵类异味的产生;而化学除臭剂则通过化学活性成分与异味分子特异性的结合,使异味分子消耗从而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具有效率高、起效快的优点。
4.然而,目前化学除臭活性成分的类型十分局限,常见的化学除臭活性成分包括一些天然植物来源的萜烯类物质以及环糊精、蓖麻油酸锌等种类。其中环糊精对于异味的去除效率较低,且在水中溶解度差,限制了其除臭效果的发挥,而蓖麻油酸锌、萜烯类化合物的成本较高,难以进行大规模应用。目前国内外对高效化学除臭剂的研究和开发尚未取得突破。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申请人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日化产品的水相除臭去味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除臭去味剂经过喷洒使用,使用方法简单,去味效果好,对织物使用不留渍,对一般物体表面无腐蚀、风干后不留痕迹,对家庭宠物、人体无刺激,无毒性。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适用于日化产品的水相除臭去味剂,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所含原料及各原料的重量份数为:
[0008][0009]
所述化学除臭活性成分为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1,3-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甘油单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
所述增溶剂为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碳醇聚氧乙烯醚、十三碳醇聚氧乙烯醚、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
所述低碳醇为乙醇、异丙醇、1,2-丙二醇、1,2-丁二醇、1,2-戊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2]
所述稳定剂为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3]
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磷酸二氢钾、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
一种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
(1)将0.1-1份化学除臭活性成分,与2-10份低碳醇混合,充分搅拌;
[0016]
(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加入0.2-5份增溶剂,充分搅拌至澄清;
[0017]
(3)向步骤(2)所得澄清混合物中加入70-95份去离子水,边加入边搅拌,直至溶液均一澄清;
[0018]
(4)向步骤(3)所得产物中加入稳定剂0.02-0.5份,加入ph调节剂0.02-0.5份,使得体系ph位于4-7.5的范围内,最后加入去离子水,使体系重量份数达到100份,持续搅拌至各成分溶解,即得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
[0019]
步骤(1)中,混合温度处于室温-60℃,搅拌速率不小于100rpm。
[0020]
步骤(2)中,混合温度处于室温-60℃,搅拌速率不小于100rpm。
[0021]
步骤(3)中,在搅拌下加入去离子水,混合温度处于室温-60℃,搅拌速率不小于200rpm。
[0022]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0023]
本发明除臭去味剂的除臭去味效率高,可以在较少使用量下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做成小包装,更便于随身携带。
[0024]
本发明除臭去味剂为水相,织物以及一般物体表面使用后无残留,不腐蚀,无痕迹,不会产生油渍污染。
[0025]
本发明配方兼容性好,可以根据需要引入多种类型的消毒杀菌剂以及表面活性剂、芳香剂等。
[0026]
本发明安全性高,对皮肤黏膜无刺激。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除臭效果评价装置示意图。
[0028]
图2为实施例1产品稳定性测试图。
[0029]
图3为对比例3稳定性测试图。
[0030]
图4为对比例4稳定性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0032]
实施例1
[0033]
一种水相除臭去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4]
(1)0.5份甲基丙烯酸辛酯与5份乙醇混合,于40℃下以25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混合至均匀;
[0035]
(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加入2.5份十三碳醇聚氧乙烯醚(c13-aeo2),于40℃下以250rpm的搅拌速率充分搅拌至澄清;
[0036]
(3)向步骤(2)所得澄清混合物中加入75份去离子水,边加入边搅拌,直至溶液均一澄清;
[0037]
(4)向步骤(3)所得产物中加入0.3份焦磷酸钠、0.2份柠檬酸,搅拌至溶解,使得体系ph为7.5,最后加入16.5份去离子水,使体系重量份数达到100份,持续搅拌至各成分溶解,即得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
[0038]
实施例2
[0039]
一种水相除臭去味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0]
(1)0.1份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与2份异丙醇混合,于室温下以10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混合至均匀;
[0041]
(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加入0.2份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于室温下以100rpm的搅拌速率充分混合直至溶液澄清;
[0042]
(3)向步骤(2)所得澄清混合物中加入95份去离子水,边加入边搅拌,直至溶液均一澄清;
[0043]
(4)向步骤(3)所得产物中加入0.02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份三乙醇胺,搅拌至溶解,使得体系ph为7.0,最后加入2.66份去离子水,使体系重量份数达到100份,持续搅拌至各成分溶解,即得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
[0044]
实施例3
[0045]
一种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6]
(1)将1份1,3-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与10份1,2-丙二醇混合,于50℃下以300rpm的搅拌速率,搅拌混合至均匀;
[0047]
(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加入5份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于60℃下以300rpm的搅拌速率,充分混合直至溶液澄清;
[0048]
(3)向步骤(2)所得澄清混合物中加入70份去离子水,边加入边搅拌,直至溶液均一澄清;
[0049]
(4)向步骤(3)所得产物中加入0.5份三聚磷酸钠、0.5份磷酸二氢钾,搅拌至溶解,
使得体系ph为6.8,最后加入13份去离子水,使体系重量份数达到100份,持续搅拌至各成分溶解,即得所述水相除臭去味剂。
[0050]
对比例1
[0051]
将实施例1中的化学除臭活性成分甲基丙烯酸辛酯替换为水,其余不变。所得澄清溶液即为对比例1。
[0052]
对比例2
[0053]
将实施例1中的化学除臭活性成分甲基丙烯酸辛酯替换为β-环糊精,其余不变。所得澄清溶液即为对比例2。
[0054]
对比例3
[0055]
将实施例2中的表面活性剂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替换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其余不变,即为对比例3。在加入去离子水时溶液发生乳化,呈现乳白色液体,不能达到澄清。
[0056]
对比例4
[0057]
将实施例3中的搅拌温度提升至70℃,其余不变。则在溶液配置过程中,加入去离子水后丙二醇丙酸酯不能溶解,所得混合液体明细分层。说明搅拌温度过高影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于化学除臭活性成分的增溶作用,在较高的搅拌温度下,除臭成分在水相中溶解效果不佳。
[0058]
测试例
[0059]
(1)稳定性测试
[0060]
将实施例1所得水相除臭去味剂溶液置于50℃恒温箱中放置48h,取出后溶液仍澄清透明,无沉淀、浑浊等现象,稳定性好。如图2所示。
[0061]
将对比例3所得液体置于50℃恒温箱中放置48h,取出后溶液破乳,表面可见明显油状物,下层呈浑浊色,稳定性不佳。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本发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于本发明所述的除臭去味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0062]
将对比例4所得液体置于50℃恒温箱中放置48h,取出后溶液破乳,表面可见明显油状物,下层呈浑浊色,稳定性不佳。如图4所示。
[0063]
(2)除臭效果测试
[0064]
将实施例1-3与对比例除臭去味剂用于对硫化氢、氨气等常见异味来源去除。
[0065]
2.1测试装置
[0066]
搭建如图1所示的气体吸收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瓶、气体吸收管、气泵三部分构成。锥形瓶容积为10l,上有一三孔胶塞使其密封,三孔胶塞中孔1通过乳胶管经过气体吸收管与气泵进气口相连接,气泵出气口通过乳胶管连回孔3,孔2位于锥形瓶口中心位置,用以喷洒除臭剂液体。气体吸收管与gb/t18204.25-2000中图1所示大型气泡吸收管相同。气泵型号为欧富牌电动气泵,型号为jy-017,出风流量为450l/min。
[0067]
2.2测试方法
[0068]
硫化氢去除率
[0069]
于气体吸收管内放入20ml 40g/l浓度的乙酸锌溶液作为硫化氢吸收液。用针筒向锥形瓶中注入10ml体积浓度为1%的硫化氢气体,等待气体扩散均匀后,锥形瓶内硫化氢浓度为1000ppm左右。从孔2用喷头向锥形瓶内喷洒除臭去味剂2ml,静置5分钟后,启动气泵。
此时锥形瓶中的气体被强制经过气体吸收管回流,持续1min使得装置内气体充分循环吸收。
[0070]
锥形瓶中残余的硫化氢气体被乙酸锌溶液吸收,吸收液参照gb/t 11060.1

1998碘量法进行后续化学滴定分析,通过计算吸收的硫化氢的量,最终计算得到除臭剂处理后锥形瓶内硫化氢气体的浓度c单位为ppm。当不喷洒除臭剂时,使用相同方法可以得到空白试验的硫化氢浓度记做c0。则硫化氢的去除率计算公式为:
[0071]
去除率=(c
0-c)/c0*100%
[0072]
氨气去除率
[0073]
于气体吸收管内放入20ml2.5 g/l稀硫酸作为氨气吸收液。用针筒向锥形瓶中注入10ml体积浓度为1%的氨气气体,等待气体扩散均匀后,锥形瓶内硫化氢浓度为1000ppm左右。从孔2用喷头向锥形瓶内喷洒除臭去味剂2ml,静置5分钟后,启动气泵。此时锥形瓶中的气体被强制经过气体吸收管回流,持续1min使得装置内气体充分循环吸收。
[0074]
锥形瓶中残余的氨气被稀硫酸溶液吸收,吸收液参照gb/t 18204.25-2000靛酚蓝分光光度法进行后续化学滴定分析,通过计算吸收的氨气的量,最终计算得到除臭剂处理后锥形瓶内氨气的浓度c单位为ppm。当不喷洒除臭剂时,使用相同方法可以得到空白试验的氨气浓度记做c0。则氨气的去除率计算公式为:
[0075]
去除率=(c
0-c)/c0*100%
[0076]
2.3测试结果
[0077]
测试得到的实施例与对比例的硫化氢与氨气的去除率结果如表1所示。
[0078]
表1
[0079] 硫化氢去除率氨气去除率实施例185.7%90.3%实施例286.0%85.6%实施例388.3%93.0%对比例130.4%50.5%对比例260.2%74.4%
[0080]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对硫化氢、氨气等常见异味来源去除率均高于85%,具有优秀的除臭去味效果。对比例1对于硫化氢和氨气的去除率分别为30.4%、50.5%,证明不加化学除臭成分的其余各种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除臭效果不佳。对比例2对于硫化氢和氨气的去除率分别为60.2%,74.4%,对比例3和4稳定性不佳,破乳分相,不是水相体系,不能进行除臭率测试;以上数据证明本发明所述化学除臭成分比β-环糊精的除臭效果更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