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7:2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干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2.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这种茶是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现有技术中在对茶叶进行干燥时多采用立式干燥机和卧室干燥机,卧式干燥机的内部设有旋转的滚筒,可以将位于其内部的茶叶进行翻滚烘干,而立式干燥机则是通过在其内部设置一层一层的烘干盘,进而将茶叶摊铺在烘干盘上进行干燥的设备,虽然这种立式干燥设备存在结构简单、加料卸料方便等优点,但是其在实际的使用中仍然存在以下弊端:在将干燥后的茶叶卸出时,需要将烘干盘从干燥箱的内部抽出,然后再将烘干盘上的茶叶取下,而实际为了提高茶叶的烘干效率,烘干盘往往设置有多组,显然将其一个一个的取出卸料比较浪费时间,同时比较耗费体力,茶农长时间从事此项工作将会对胳膊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同时烘干盘的温度较高,将其取下还容易烫伤,且在实际烘干的过程中,部分紧贴烘干盘的茶叶在失水的过程中容易被烤糊且粘在烘干盘上。
3.因此,发明一种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包括烘干箱,所述烘干箱的内部设有用于将茶叶进行摊铺的烘干盘,烘干盘设有若干组,若干组烘干盘在烘干箱的内部自上往下等距排布,烘干盘的外围处设有外固定框,所述烘干箱的内部靠近外固定框的位置固定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与烘干箱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上与外固定框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安装通槽,安装通槽的内部通过销柱活动铰接有翻转板,翻转板的一端伸入第二腔室的内部,翻转板的另一端伸出第二腔室的外部与外固定框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设有控制外固定框绕销柱翻转的下压杆,下压杆在第二腔室的内部上下移动,下压杆位于翻转板的上方,所述烘干箱的正面设有箱门,烘干箱的底部设有下料口,所述外固定框可向靠近箱门或远离箱门的方向移动,所述下料口的底部设有将其密封的密封盖;所述外固定框的上表面设有将烘干盘覆盖的抖动布,所述抖动布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固定框相对应的两端,且抖动布靠近第二隔板的一端与外固定框相对应端的顶起组件连接,顶起组件带动抖动布靠近第二隔板的一端间歇的向远离外固定框上表面的方向移动。
6.优选的,所述外固定框的前后两侧均活动设有挤压杆,挤压杆垂直于外固定框的前后侧面设置,且外固定框的内部开设有供挤压杆弹性收缩的挤压气腔,所述烘干箱的后
侧内壁以及箱门的内壁均固定设有对挤压杆进行挤压的凸条,凸条在烘干箱的后侧内壁以及箱门的内壁自上往下均匀分布。
7.优选的,所述挤压气腔的内部滑动设有第一活塞板,第一活塞板平行于烘干箱的后侧板设置,所述第一活塞板面向烘干盘的一面通过压缩弹簧与挤压气腔靠近烘干盘的一端固连,第一活塞板背离烘干盘的一面与挤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挤压杆的另一端穿出外固定框前后侧壁的穿出槽。
8.优选的,所述顶起组件包括输气腔、第二活塞板、吊钟形筒体和顶杆,所述输气腔位于外固定框靠近第二隔板的一端,外固定框的顶部位于输气腔的上方固定设有吊钟形筒体,吊钟形筒体与输气腔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吊钟形筒体的内部滑动设有第二活塞板,第二活塞板的底部通过拉伸弹簧与输气腔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板的顶部与顶杆的底端固定连接,顶杆的顶部穿出吊钟形筒体的顶部与抖动布靠近第二隔板的一端连接,所述挤压气腔靠近烘干盘的一端通过外固定框内部的输气通道与输气腔的底部相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的第一活动杆,下压杆固定连接在第一活动杆的表面,所述第一活动杆的顶部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顶端穿出烘干箱的顶部与气缸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气缸的固定端连接在烘干箱的顶部。
10.优选的,所述烘干箱的内部还设有与第二隔板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烘干盘和外固定框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烘干箱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设有翻转的支撑杆,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供支撑杆伸出的旋出槽,且支撑杆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将外固定框的底部进行支撑。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与外固定框相对应的位置处转动连接有圆齿轮盘,支撑杆的一端与圆齿轮盘的齿牙面固定连接,圆齿轮盘转动时支撑杆发生偏转,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的齿牙组,齿牙组与圆齿轮盘相互啮合。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的第二活动杆,齿牙组固定连接在第二活动杆面向圆齿轮盘的一面,所述第二活动杆的顶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连,连接杆的另一端伸出烘干箱的顶部,第二活动杆顶端的连接杆以及第一活动杆顶端的连接杆均与烘干箱上方的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顶部的自由端与活动板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外固定框靠近第二隔板一端的底部开设有t形滑槽,所述翻转板靠近外固定框一端的顶部固定设有t形滑条,t形滑条与t形滑槽相互滑动连接。
14.优选的,所述外固定框靠近第一隔板的一端的顶部开设有压槽,抖动布靠近第一隔板的一端位于压槽的内部,且压槽的内部嵌设有将抖动布的端部压紧的压合件。
15.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发明通过设置可翻转的烘干盘和外固定框,进而当茶叶干燥完成以后可以将烘干盘上的茶叶直接卸下,这跟将烘干盘一个一个的抽出并将其上的茶叶取出相比,更加的高效且节省人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且在烘干盘逐渐偏转并将茶叶卸出的过程中,烘干盘将会发生间歇的振动,从而促进茶叶从烘干盘的表面脱落;2、本发明通过在烘干盘的上表面可拆卸设置有抖动布,抖动布避免了茶叶与烘干盘直接接触,进而避免茶叶被烤糊而影响口感,且避免茶叶在失去水分的过程中粘在烘干盘的表面,同时抖动布靠近第二隔板一端的反复上下移动,从而抖动布会在烘干盘的表面反复的抖动,这将会促进茶叶从烘干盘上远离第二隔板的一端下落,防止茶叶在抖动布的
表面粘连,且抖动的抖动布可以将茶叶打散,防止下料口堵塞;3、本发明中第一腔室的内部设有可翻转的支撑杆,当支撑杆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可以将外固定框靠近第一腔室的一端进行支撑,进而可以防止仅通过翻转板对外固定框进行支撑而降低翻转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发明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挤压杆与外固定框的连接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图5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发明中凸条在烘干箱内壁的分布示意图。
23.图8为本发明烘干盘和外固定框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烘干箱;2、箱门;3、下料口;4、活动板;5、连接杆;6、气缸;7、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9、第二腔室;10、第一腔室;11、圆齿轮盘;12、凸条;13、烘干盘;14、外固定框;15、第一活动杆;16、第二活动杆;17、下压杆;18、翻转板;19、密封盖;20、齿牙组;21、旋出槽;22、支撑杆;23、压槽;24、压合件;25、抖动布;26、输气腔;27、第二活塞板;28、吊钟形筒体;29、顶杆;30、t形滑条;31、t形滑槽;32、安装通槽;33、挤压杆;34、挤压气腔;35、输气通道;36、第一活塞板;37、穿出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27.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图8所示的一种白茶茶叶加工用干燥设备,包括烘干箱1,所述烘干箱1的内部设有用于将茶叶进行摊铺的烘干盘13,烘干盘13设有若干组,若干组烘干盘13在烘干箱1的内部自上往下等距排布,烘干盘13的外围处设有外固定框14,所述烘干箱1的内部靠近外固定框14的位置固定设有第二隔板8,第二隔板8与烘干箱1之间形成第二腔
室9,所述第二腔室9上与外固定框14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安装通槽32,安装通槽32的内部通过销柱活动铰接有翻转板18,翻转板18的一端伸入第二腔室9的内部,翻转板18的另一端伸出第二腔室9的外部与外固定框14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腔室9的内部设有控制外固定框14绕销柱翻转的下压杆17,下压杆17在第二腔室9的内部上下移动,下压杆17位于翻转板18的上方,所述烘干箱1的正面设有箱门2,烘干箱1的底部设有下料口3,所述外固定框14可向靠近箱门2或远离箱门2的方向移动,所述下料口3的底部设有将其密封的密封盖19;所述外固定框14的上表面设有将烘干盘13覆盖的抖动布25,所述抖动布2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固定框14相对应的两端,且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与外固定框14相对应端的顶起组件连接,顶起组件带动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间歇的向远离外固定框14上表面的方向移动。
28.本发明在实际操作时,最初状态下烘干盘13处于水平状态,当需要进行茶叶的干燥时,将箱门2打开,然后将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向烘干箱1的前侧拉动,将茶叶均匀的摊铺在抖动布25的上表面,每一组抖动布25上均摊铺完成后,此时将外固定框14再次推入烘干箱1的内部,然后将箱门2关闭,防止烘干箱1内部的热量流失,当干燥完成以后,此时将箱门2打开,然后通过控制第二腔室9内部的下压杆17的上移逐渐解除对翻转板18端部的下压力,进而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将会在其自身的重力下下移,烘干盘13远离翻转板18的一端将会逐渐向下倾斜,进而将抖动布25上表面的茶叶卸下,卸下后的茶叶将会从烘干箱1底部的下料口3卸出;同时由于抖动布25的一端与顶起组件连接,那么在烘干盘13逐渐偏转至倾斜状态将茶叶卸下的过程中,顶起组件将会启动,并间歇的带动抖动布25的一端向远离外固定框14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会带动抖动布25的抖动,抖动布25抖动时将会促进茶叶的下落,同时抖动布25的抖动还可以将茶叶起到打散的作用,避免茶叶之间相互粘连,茶叶的分散度变大可以有效的防止下料口3的堵塞;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顶起组件可以选择任一形式的将抖动布25的一端间歇的向远离外固定框14的方向移动的组件,如采用电动推杆,或通过气囊的膨胀与收缩,或者采用一系列的联动组件等等,以能实现将将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间歇的向远离外固定框14的方向移动为准。
29.为了使得茶叶落下的更加流畅,本发明通过设计使得烘干盘13在向下翻转的同时发生间歇振动,具体如下:所述外固定框14的前后两侧均活动设有挤压杆33,挤压杆33垂直于外固定框14的前后侧面设置,且外固定框14的内部开设有供挤压杆33弹性收缩的挤压气腔34,所述烘干箱1的后侧内壁以及箱门2的内壁均固定设有对挤压杆33进行挤压的凸条12,凸条12在烘干箱1的后侧内壁以及箱门2的内壁自上往下均匀分布。
30.在实际操作时,在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向下翻转的同时,此时外固定框14前后两个侧的可进行弹性收缩的挤压杆33将会依次经过烘干箱1后侧壁以及箱门2内壁的凸条12,当挤压杆33经过凸条12时,此时挤压杆33将会瞬间撞击凸条12,从而使得外固定框14和烘干盘13发生振动,而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在自身重力下有逐渐下移的趋势,进而挤压杆33也将逐渐的收纳在外固定框14内部的挤压气腔34内,此时凸条12对挤压杆33的限位解除,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将会再次向下翻转,也就是外固定框14上的挤压杆33每次撞向凸条12时都会发生振动,挤压杆33经过相邻两组凸条12时为加速状态,进而实现烘干盘13
和外固定框14的间歇抖动,起到促进下料的作用,防止茶叶在烘干盘13的表面粘连而不易从烘干盘13的表面脱落。
31.所述挤压气腔34的内部滑动设有第一活塞板36,第一活塞板36平行于烘干箱1的后侧板设置,所述第一活塞板36面向烘干盘13的一面通过压缩弹簧与挤压气腔34靠近烘干盘13的一端固连,第一活塞板36背离烘干盘13的一面与挤压杆33的一端固定连接,挤压杆33的另一端穿出外固定框14前后侧壁的穿出槽37。
32.在实际操作时,当挤压杆33移动至与凸条12接触的位置时,此时凸条12将会挤压挤压杆33远离烘干盘13的一端,并使得挤压杆33向挤压气腔34的内部收缩,而当挤压杆33移动至脱离凸条12的位置时,此时挤压杆33将会在与第一活塞板36固连的压缩弹簧的作用下伸出穿出槽37的外端口,与第一活塞板36固连的压缩弹簧起到让挤压杆33弹性复位的作用。
33.具体的,所述顶起组件包括输气腔26、第二活塞板27、吊钟形筒体28和顶杆29,所述输气腔26位于外固定框14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外固定框14的顶部位于输气腔26的上方固定设有吊钟形筒体28,吊钟形筒体28与输气腔26的内部相互连通,所述吊钟形筒体28的内部滑动设有第二活塞板27,第二活塞板27的底部通过拉伸弹簧与输气腔26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板27的顶部与顶杆29的底端固定连接,顶杆29的顶部穿出吊钟形筒体28的顶部与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连接,所述挤压气腔34靠近烘干盘13的一端通过外固定框14内部的输气通道35与输气腔26的底部相连通。
34.在实际操作时,如图5和图6中所示,当挤压杆33受到挤压时,此时与挤压杆33固连的第一活塞板36将会向挤压气腔34靠近烘干盘13的一端移动,此时挤压气腔34内部的气体将会受到第一活塞板36的挤压,并经过输气通道35进入输气腔26的内部,进入输气腔26内部的气体将会推动第二活塞板27的上移,进而使得顶杆29逐渐的伸出吊钟形筒体28的顶端,并将带动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上移,而当第一活塞板36在与之固连的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向远离烘干盘13的方向移动时,此时输气腔26内部的气体将会再次经过输气通道35进入挤压气腔34的内部,此时顶杆29将会在与第二活塞板27固连的拉伸弹簧的作用下下移,进而实现顶杆29反复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了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一端的反复上下移动,从而抖动布25会在烘干盘13的表面反复的抖动,这将会促进茶叶从烘干盘13上远离第二隔板8的一端下落,防止茶叶在抖动布25的表面粘连,且抖动的抖动布25可以将茶叶打散,防止下料口3堵塞;且茶叶摊铺在抖动布25上不直接与烘干盘13接触,进而避免茶叶被烤糊而影响口感,且茶叶直接与烘干盘13接触在失去水分的过程中容易粘在烘干盘13的表面,而抖动布25的设置则避免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35.所述第二腔室9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的第一活动杆15,下压杆17固定连接在第一活动杆15的表面,所述第一活动杆15的顶部与连接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5的顶端穿出烘干箱1的顶部与气缸6的自由端连接,所述气缸6的固定端连接在烘干箱1的顶部,气缸6的伸缩可以实现第一活动杆15的上下移动,进而实现下压杆17的上下移动,下压杆17下移时可以将翻转板18位于第二腔室9内部的一端下压,进而使得翻转板18逐渐处于水平状态,而当下压杆17上移时,翻转板18位于第二腔室9外侧的一端将会在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的重力下逐渐下沉,而翻转板18位于第二腔室9内部的一端将会逐渐上扬。
36.所述烘干箱1的内部还设有与第二隔板8相互平行的第一隔板7,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位于第一隔板7和第二隔板8之间,所述第一隔板7和烘干箱1之间形成第一腔室10,所述第一腔室10的内部设有翻转的支撑杆22,所述第一隔板7上开设有供支撑杆22伸出的旋出槽21,且支撑杆22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将外固定框14的底部进行支撑。
37.如图2和图3中所示,当支撑杆22旋转至水平状态时可以将外固定框14靠近第一腔室10的一端进行支撑,进而可以防止仅通过翻转板18对外固定框14进行支撑而降低翻转板18的使用寿命,而当支撑杆22逐渐的向下旋转时,此时支撑杆22将会逐渐的收纳在第一腔室10的内部,进而避免阻止外固定框14靠近第一腔室10的一端下沉;需要说明的是,旋出槽21的尺寸应较小,从而防止茶叶经过旋出槽21进入第一腔室10的内部,且第一隔板7的底端应不与烘干箱1的底部接触,进而进入第一腔室10内部的茶叶可以从第一腔室10的底部卸出,从而避免茶叶散落在第一腔室10的内部不易取出的情况发生。
38.所述第一腔室10的内部与外固定框14相对应的位置处转动连接有圆齿轮盘11,支撑杆22的一端与圆齿轮盘11的齿牙面固定连接,圆齿轮盘11转动时支撑杆22发生偏转,所述第一腔室10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的齿牙组20,齿牙组20与圆齿轮盘11相互啮合。
39.具体的,当齿牙组20上下移动时,齿牙组20将会与圆齿轮盘11啮合传动,进而带动圆齿轮盘11的转动,当齿牙组20上移时,此时齿牙组20将会带动圆齿轮盘1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支撑杆22向下翻转,反之,齿牙组20下移时,支撑杆22将会逐渐向上翻转。
40.所述第一腔室10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的第二活动杆16,齿牙组20固定连接在第二活动杆16面向圆齿轮盘11的一面,所述第二活动杆16的顶端与连接杆5的一端固连,连接杆5的另一端伸出烘干箱1的顶部,第二活动杆16顶端的连接杆5以及第一活动杆15顶端的连接杆5均与烘干箱1上方的活动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气缸6顶部的自由端与活动板4固定连接。
41.实际操作时,气缸6可以通过控制活动板4的上下移动,进而控制通过连接杆5与活动板4固定连接的第一活动杆15和第二活动杆16的上下移动,第二活动杆16的上下移动操控齿牙组20上下移动,进而控制支撑杆22的翻转,而第一活动杆15的上下移动控制下压杆17的上下移动,进而控制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的翻转。
42.所述外固定框14靠近第二隔板8一端的底部开设有t形滑槽31,所述翻转板18靠近外固定框14一端的顶部固定设有t形滑条30,t形滑条30与t形滑槽31相互滑动连接。
43.具体的,由于t形滑条30与t形滑槽31相互滑动连接,进而可以实现外固定框14沿t形滑条30的来回移动,当烘干盘13向烘干箱1的前侧移动时,此时可以将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从烘干箱1的内部抽出,从而便于将茶叶摊铺在烘干盘13表面的抖动布25上。
44.所述外固定框14靠近第一隔板7的一端的顶部开设有压槽23,抖动布25靠近第一隔板7的一端位于压槽23的内部,且压槽23的内部嵌设有将抖动布25的端部压紧的压合件24。
45.如图3中所示,抖动布25通过压合件24压设在压槽23的内部,进而当将压合件24从压槽23的内部取出时,即可实现抖动布25从外固定框14顶部的脱离,相应的,抖动布25靠近第二隔板8的一端可以通过挂接、栓接等方式与顶杆29顶端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将抖动布25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46.工作原理:本发明在实际操作时,最初状态下烘干盘13处于水平状态,当需要进行茶叶的干燥时,将箱门2打开,然后将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向烘干箱1的前侧拉动,将茶叶均匀的摊铺在抖动布25的上表面,每一组抖动布25上均摊铺完成后,此时将外固定框14再次推入烘干箱1的内部,然后将箱门2关闭,防止烘干箱1内部的热量流失,当干燥完成以后,此时将箱门2打开,然后通过控制第二腔室9内部的下压杆17的上移逐渐解除对翻转板18端部的下压力,进而烘干盘13和外固定框14将会在其自身的重力下下移,烘干盘13远离翻转板18的一端将会逐渐向下倾斜,进而将抖动布25上表面的茶叶卸下,卸下后的茶叶将会从烘干箱1底部的下料口3卸出;同时由于抖动布25的一端与顶起组件连接,那么在烘干盘13逐渐偏转至倾斜状态将茶叶卸下的过程中,顶起组件将会启动,并间歇的带动抖动布25的一端向远离外固定框14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会带动抖动布25的抖动,抖动布25抖动时将会促进茶叶的下落,同时抖动布25的抖动还可以将茶叶起到打散的作用,避免茶叶之间相互粘连,茶叶的分散度变大可以有效的防止下料口3的堵塞。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