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布线部件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2:57: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布线部件。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导线线束,该导线线束具备电线束、添设于该电线束的基体及以在与所述基体之间夹着所述电线束的方式重叠于该基体的柔软且有缓冲性的包覆体。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2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线线束那样将线状传输部件束配置于基座部件上而成的布线部件中,期望减小高度尺寸。然而,例如如果伴随着连接目的地的增加,构成线状传输部件束的线状传输部件变多,则线状传输部件束变大,即使在将线状传输部件束配置于基座部件上的情况下,也存在无法抑制高度尺寸的风险。另外,特别是,更加要求抑制基座部件上的布线部件的高度尺寸。
8.因此,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线状传输部件束配置于基座部件上而成的布线部件中能够抑制基座部件上的高度尺寸的技术。
9.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0.本公开的布线部件具备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在至少一方的面上配置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的基座部件及将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保持为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状态的罩部件,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及未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在所述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至少分成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所述罩部件在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并覆盖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在所述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被设为将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捆扎而成的大束部。
11.发明效果
12.根据本公开,在将线状传输部件束配置于基座部件上而成的布线部件中,能够抑制基座部件上的高度尺寸。
附图说明
13.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布线部件的概略俯视图。
14.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15.图3是沿着图4的iv-iv线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16.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17.图5是示出布线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18.图6是绕远路径部的概念图。
19.图7是示出布线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20.图8是沿着图7的vii-vii线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0022]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0023]
本公开的布线部件如下所述。
[0024]
(1)一种布线部件,具备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在至少一方的面上配置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的基座部件及将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保持为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状态的罩部件,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具有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及未配置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在所述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至少分成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所述罩部件在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并覆盖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在所述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具有将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捆扎的大束部。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作为大束部而延伸,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分成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地延伸,所以,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能够抑制布线部件的高度尺寸。另外,罩部件在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基座部件,所以,抑制各线状传输部件束的线状传输部件混杂而布线部件的高度尺寸变成不希望的高度。由此,在将线状传输部件束配置于基座部件上而成的布线部件中,能够抑制基座部件上的高度尺寸。
[0025]
(2)在(1)的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将所述罩部件与所述基座部件固定的固定部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多个,在多个所述固定部之间设置有构成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的至少一个线状传输部件向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移转的转移区域。由此,在从大束部分为多条线状传输部件束时,不针对每个路径而设定线状传输部件束也行,容易适当地设定线状传输部件束的数量、各条线状传输部件束的粗细度等。
[0026]
(3)在(2)的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在一个所述转移区域中,构成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的两个以上的所述线状传输部件向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移转。由此,能够抑制转移区域在基座部件上广阔地分散。
[0027]
(4)在(1)至(3)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罩部件熔接并固定。由此,在布线部件中能够省略将罩部件与片材固定的部件。
[0028]
(5)在(1)至(4)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至少构成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的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包含具有包覆层的线状传输部件,该包覆层由与构成所述至少一方的面的材料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由此,通过罩部件将难以直接熔接于基座部件的线状
传输部件保持于基座部件上。
[0029]
(6)在(1)至(5)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在将被所述罩部件覆盖的所述多个线状传输部件分别设为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时,布线部件还具备包含传输线主体和覆盖所述传输线主体的包覆层并且配置于所述至少一方的面上的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包覆层熔接于所述至少一方的面。由此,将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直接固定于基座部件。
[0030]
(7)在(1)至(6)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包含配置于在所述至少一方的面上弯曲的路径的弯曲部,在所述弯曲部的两旁的位置处,所述罩部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由此,抑制在将线状传输部件拉向基座部件的外方时线状传输部件与基座部件沿着线状传输部件的延展方向发生错位。
[0031]
(8)在(1)至(7)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包含缠绕有胶带的带绕部,所述罩部件在覆盖所述带绕部的部分的侧方位置处,与所述基座部件固定。由此,在带绕部,线状传输部件束不易散开,在将罩部件与基座部件固定时,抑制将线状传输部件咬入到罩部件与基座部件之间。
[0032]
(9)在(1)至(8)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基座部件上设置有吸收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余长的余长吸收部。由此,在基座部件上,吸收线状传输部件的公差。
[0033]
(10)在(9)的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将所述罩部件与所述基座部件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余长吸收部包含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所述线状传输部件的路径以比最短路径绕远的路径延伸的绕远路径部。由此,能够简单地设置余长吸收部。
[0034]
(11)在(10)的布线部件中,所述罩部件也可以包含覆盖所述绕远路径部的部分。由此,抑制线状传输部件的余长部分冒出到外方。
[0035]
(12)在(1)至(11)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罩部件包含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带形片材,所述多个带形片材分别在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由此,不将罩部件设置于基座部件整体也行。
[0036]
(13)在(1)至(12)中的任一种布线部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从所述基座部件处的多个端部分别向所述基座部件的外方延伸出。由此,在基座部件上,容易保持为线状传输部件分成多个线状传输部件束的状态。
[0037]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0038]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布线部件的具体例子。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这些示例,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0039]
[实施方式1]
[0040]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布线部件。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布线部件10的概略俯视图。图2和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2和图4将相互不同的部分放大。图3是沿着图4的iv-iv线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0041]
布线部件10具备基座部件20、多条电线30和罩部件40。在这里,布线部件10还具备线状传输部件50。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固定于基座部件20。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
向基座部件20的固定方式不同。电线30是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个例子,线状传输部件50是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一个例子。
[0042]
将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基座部件20中配置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的面作为配置面21。在这里,在基座部件20中,单面被设为配置面21。基座部件20可以具有任何形状、构造。在这里,说明将基座部件20形成为片状的例子。
[0043]
在这里,基座部件20的形状形成为沿着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的路径的形状。具体来说,基座部件20具有与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的弯曲的路径相应地弯曲的部分。另外,基座部件20具有与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的分支的路径相应地分支的部分。基座部件20也可以形成为一个大的方形形状等。
[0044]
在这里,基座部件20具有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的2层构造。基座部件20既可以具有1层构造,也可以具有3层以上的构造。
[0045]
将第一层22的一方的表面设为基座部件20的配置面21。将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固定于第一层22。在这里,第一层22是基座部件侧熔接层。熔接层包含树脂材料,优选包含热塑性树脂材料。熔接层的树脂材料软化而熔接到熔接对方。上述树脂材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
[0046]
第一层22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层22也可以是具有均匀充实截面的片材(也称为非发泡片或者实心片等)。另外,例如,第一层22还考虑是发泡片等。另外,例如,第一层22还考虑是针织布、织布或者无纺织布等纤维材料片。
[0047]
第二层24由与第一层22不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具有不同的构造。第二层24提高第一层22所具备的功能,或者将第一层22不具备的功能追加给基座部件20。构成第二层24的材料除上述关于第一层22说明的材料之外,还可以是金属等等。第二层24的构造也可以是上述关于第一层22说明的构造中的任一种。将第二层24的一方的表面设为基座部件20的与配置面21相反的一侧的主面。
[0048]
在第一层22的另一方的表面与第二层24的另一方的表面相接触的同时,将第一层22与第二层24固定。第一层22与第二层24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但最好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来固定。例如,如果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中的至少一方是如纤维材料片或者发泡片那样在表面有空隙的片材,则树脂材料或者粘接剂进入到空隙而能够固定。由此,发挥所谓的锚固效应,将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牢固地固定。
[0049]
在这里,设为第一层22是树脂制的实心片、第二层24是纤维材料片来进行说明。在这里,设为将第一层22与第二层24熔接来进行说明。即,第一层22的树脂在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进入到第二层24的纤维之间后硬化。由此,维持第一层22的树脂进入到第二层24中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将第一层22与第二层24牢固地固定。
[0050]
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形成为相同的大小(相同的平面形状)。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也可以形成为一方大于另一方。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相接触的区域整体地固定。第一层22和第二层24也可以仅有相接触的区域的一部分固定。
[0051]
基座部件20也可以是柔软的部件。例如,通过使第一层22是以软质pvc等软质的树脂为材料的具有均匀充实截面的树脂层、第二层24是以pet为材料的无纺织布等,从而将基座部件20设为柔软的部件。例如,基座部件20也可以具有能够跟随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
50的弯曲的挠性。布线部件10也可以在设置有基座部件20的部分处能够实现向厚度方向的弯曲(折痕沿着基座部件20的主面那样的弯曲)。不过,基座部件20也可以是在厚度方向上无法变弯的部件。基座部件20也可以是当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了弯曲时能够不裂开地弯折的部件。基座部件20也可以是当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了弯曲时不能不裂开地弯折的部件。基座部件20也可以具有不能跟随电线弯曲的刚性。
[0052]
电线30是传输电的线状的部件。线状传输部件50是传输电或者光等的线状的部件。电线30具有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和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是电线30中的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区间。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是电线30中的位于配置面21上的区间。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是电线30中的未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区间。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是电线30中的位于配置面21的外方的区间。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和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可以在电线30处设置于任意位置。在这里,将电线30的中间部设为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将电线30的端部设为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电线30的中间部也可以设为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电线30的端部也可以设为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在这里,将基座部件配置区间设置于两个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之间。也可以将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设置于两个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之间。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和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分别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即可。基座部件20整体上形成为扁平的形状。通过将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固定于基座部件20,从而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将布线部件10保持为扁平的形态。
[0053]
设想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是将车辆中的构件彼此连接的部件。在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的端部,例如设置连接器c。通过该连接器c与设置于对方侧构件的连接器连接,从而将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连接到对方侧构件。即,本布线部件10被用作在车辆等中将各种构件彼此电(或者能够进行光通信地)连接的布线部件10。连接器c也可以固定于基座部件20。
[0054]
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的路径与成为连接目的地的构件的位置等相应地设定。通过将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固定于基座部件20,从而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将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保持为沿着与成为各自的连接目的地的构件的位置等相应的布线路径的状态。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以支线从干线分支的方式,固定于基座部件20。基座部件20也可以形成为固定支线的部分从固定干线的部分分支的形状。在这里,多条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在基座部件20上分支。
[0055]
多条电线30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分成多条电线束34地并行。各电线束34是多条电线30中的两个以上的电线30集合而成的。在这里,三条电线束34a、34b、34c从分支区域向第一朝向并行地延伸。两条电线束34d、34e从分支区域向第二朝向并行地延伸。两条电线束34f、34g从分支区域向第三朝向并行地延伸。从分支区域向第一、第二、第三朝向分别并行地延伸的电线束34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能够适宜地设定。由于电线束34的数量变多,能够减小例如布线部件10的高度尺寸。另外,由于电线束34的数量变少,能够减小例如布线部件10的宽度尺寸。电线束34是线状传输部件束的一个例子。能够将上述电线束34中的任意某两个设为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束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束最好是上述电线束34中的并行的电线束的组合中的任意某两个。
[0056]
三条电线束34a、34b、34c按分成三条的状态原样地从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向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延伸出,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集合。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设置将三条电
线束34a、34b、34c捆扎而成的大束部36。大束部36由胶带ta或者捆绑条等捆绑部件进行捆扎。大束部36也可以收容于波纹管或者防护具等外装材料并捆扎。多条电线30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具有作为大束部36而延伸的部分,并且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配置面处具有分成三条电线束34a、34b、34c而延伸的部分。构成大束部36的多条电线30在大束部36的一端侧连接到一个连接器c1。构成大束部36的多条电线30也可以在大束部36的一端侧分支而连接到多个连接器。
[0057]
在这里,从三条电线束34a、34b、34c移转到大束部36的部分设置于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三条电线束34a、34b、34c按分成三条的状态原样地从基座部件20的端部20a向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延伸出,连接到一个连接器c1。从三条电线束34a、34b、34c移转到大束部36的部分也可以设置于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此外,作为移转的部分,如上所述,示例出从三条电线束34a、34b、34c移转到大束部36的部分,但例如作为移转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从三条电线束34a、34b、34c至由于大束部而在宽度方向上最小的部位为止。另外,也可以理解为从三条电线束34a、34b、34c至由于大束部而在高度方向上最大的部位为止。
[0058]
两条电线束34d、34e按分成两条的状态原样地从基座部件20的端部20b向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延伸出,连接到一个连接器c2。两条电线束34d、34e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未设为大束部。另外,构成电线束34d的电线30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未通过胶带ta等而汇集。构成电线束34e的电线30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未通过胶带ta等而汇集。
[0059]
两条电线束34f、34g按分成两条的状态原样地从基座部件20的端部20c向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延伸出,分别连接到不同的连接器c3、c4。两条电线束34d、34e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未设为大束部。构成电线束34f的电线30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通过胶带ta等而汇集。构成电线束34g的电线30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通过胶带ta等而汇集。
[0060]
有时将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多条电线束34并行的部分称为并行路径部。在这里,设置有三条电线束34a、34b、34c的并行路径部、两条电线束34d、34e的并行路径部及两条电线束34f、34g的并行路径部这三个并行路径部。不过,不需要设置三个并行路径部,并行路径部的数量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还可以是四个以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并行路径部即可。例如,在多条电线30在基座部件20上不分支的情况下,并行路径部的数量为一个。另外,例如即使在多条电线30在基座部件20上分支的情况下,并行路径部的数量也可能为一个。例如,在图1中,在代替两条电线束34d、34e、34f、34g而仅有一条电线束从分支区域分别向第二、第三朝向延伸的情况下,并行路径部的数量为三条电线束34a、34b、34c的并行路径部这一个。
[0061]
在三个并行路径部中的一个并行路径部设置有大束部36。也可以将大束部36设置于多个并行路径部。最好在多个并行路径部中的在捆扎成一个时最粗的并行路径部设置大束部36。由此,通过将最粗的大束部36在基座部件20上设为并行路径部,从而能够抑制基座部件20上的布线部件10的高度尺寸。
[0062]
电线30包含芯线31和绝缘包覆部32。绝缘包覆部32是在电线30中位于最外侧的包覆层。线状传输部件50包含传输线主体51和包覆层52。包覆层52是在线状传输部件50中位于最外侧的层。例如,线状传输部件50既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周围的包覆层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屏蔽线、绞合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传输线主体传输电或者光等。传输线主体相当于包覆电线中的芯线,并相当于光缆中的芯和包层。
[0063]
作为电线30和传输电的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电线30和传输电的线状传输部件50的一部分等也可以被用作对空间发送或者从空间接受信号或者电力的天线、线圈等。
[0064]
另外,电线30和线状传输部件50既可以是单个线状物,也可以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绞合线、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用护皮覆盖它而成的缆线等)。
[0065]
罩部件40用于将电线30固定于基座部件20。线状传输部件50不经由罩部件40地固定于基座部件20。
[0066]
罩部件40覆盖多条电线束34。罩部件40固定于配置面21。罩部件40在多条电线束34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配置面21。电线束34夹在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之间。通过基座部件20和罩部件40而形成包围电线束34的周围的环状部。电线束34穿过环状部的内部空间。在电线束34的两侧方,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固定。由此,电线束34经由罩部件40而固定于基座部件20。
[0067]
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固定的部分被作为固定部fp。固定部fp沿着电线束34的并列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有三个以上。固定部fp也可以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遍及整体地连续设置。在这里,固定部fp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0068]
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任何固定方式。作为上述固定方式,既可以是接触部位固定,也可以是非接触部位固定,还可以将两者并用。在这里,接触部位固定是指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相接触的部分紧贴地固定。另外,非接触部位固定是指不是接触部位固定的固定方式,例如,缝线、罩、胶带等将罩部件40向基座部件20压入或者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夹入,并维持于该状态。下面,设为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处于接触部位固定的状态来进行说明。
[0069]
作为上述接触部位固定的方式,既可以是接触部位间接固定,也可以是接触部位直接固定,还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将两者并用。在这里,接触部位间接固定是指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经由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粘接剂、粘附剂、双面胶带等而间接地紧贴并固定。另外,接触部位直接固定是指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不经由另行设置的粘接剂等而直接紧贴并固定。在接触部位直接固定中,例如考虑通过使基座部件20和罩部件40中的至少一方中包含的树脂熔化而紧贴并固定。
[0070]
在形成上述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关于树脂,例如既考虑通过热而熔化,也考虑通过熔剂而熔化。即,作为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既可以是通过热实现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也可以是通过熔剂实现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优选的是,最好是通过热实现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
[0071]
此时,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手段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熔敷、熔接、焊接等公知的手段。在这里,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熔接而直接固定。罩部件40包含罩部件侧熔接层。
[0072]
罩部件侧熔接层与基座部件侧熔接层进行熔接。罩部件侧熔接层的材料、构造能够采用上述关于基座部件侧熔接层说明的材料、构造。罩部件40既可以是一层构造,也可以是将多个层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在罩部件40是层叠构造的情况下,罩部件侧熔接层最好在罩部件40的一方主面处出现。罩部件40既可以是与基座部件20相同的构造,也可以是其他构造。在罩部件40是与基座部件20不同的构造的情况下,作为罩部件40的构造,没有特别
限定,能够适宜地设定。例如,既可以罩部件40的厚度与基座部件20的厚度相同,也可以罩部件40的厚度比基座部件20的厚度厚,还可以基座部件20的厚度比罩部件40的厚度厚。
[0073]
在这里,罩部件40是与基座部件20不同的构造。在这里,罩部件40是仅有罩部件侧熔接层的一层构造。因此,罩部件侧熔接层的一方主面构成为罩部件40的一方主面,罩部件侧熔接层的另一方主面构成为罩部件40的另一方主面。
[0074]
罩部件40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但罩部件40最好形成为小于基座部件20。罩部件40最好形成为基座部件20的延展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基座部件20。在这里,罩部件40包含多个带形片材42。
[0075]
各带形片材42形成为基座部件20的延展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基座部件20。各带形片材42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相比电线束34形成为较短尺寸。各带形片材42覆盖电线束34的沿着延展方向的一部分。多个带形片材42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各带形片材42覆盖配置于其位置处的多条电线束34。在各带形片材42,在多条电线束34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固定部。通过将固定部fp设置于各带形片材42,从而固定部fp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0076]
电线束34包含配置于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弯曲的路径的弯曲部38。弯曲部38的角度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宜地设定。例如如果将直线部处的角度设为180度,则弯曲部38的角度是150度。弯曲部38的角度最好是90度至150度中的某一个值。
[0077]
在弯曲部38的两旁的位置处,罩部件40固定于基座部件20。在这里,电线束34未与基座部件20和罩部件40直接接合。因此,电线束34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20和罩部件40沿着延展方向运动。通过在弯曲部38的两旁的位置处,将罩部件40固定于基座部件20,从而抑制该电线束34的沿着延展方向的运动。弯曲部38的两旁的位置是指弯曲开始部分和弯曲结束部分的旁边的位置。即,在相对于一方的固定部fp1的另一方的固定部fp2侧的旁边的位置处,电线束34开始弯曲,在相对于另一方的固定部fp2的一方的固定部fp1侧的旁边的位置处,电线束34结束弯曲。
[0078]
即,电线束34在弯曲部38的一侧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在弯曲部38的另一侧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另外,将带形片材42a设置于弯曲部38的一旁的位置。另外,将带形片材42b设置于弯曲部38的另一旁的位置。如果将电线束34中的位于弯曲部38的一侧的部分沿着第一方向拉向端部侧而电线束34移动,则电线束34与带形片材42a、42b中的至少一方产生干扰,从而抑制移动。同样地,如果将电线束34中的位于弯曲部38的另一侧的部分沿着第二方向拉向端部侧而电线束34移动,则电线束34与带形片材42a、42b中的至少一方产生干扰,从而抑制移动。
[0079]
在这里,仅设置有一个分支区域。分支区域是一部分电线与另一部分电线分支的区域。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分支区域。
[0080]
在多个固定部fp之间设置有转移区域。转移区域是多条电线30中的至少一个电线30改变自身所属的电线束34的区域。在这里,在布线部件10处设置有一个转移区域。在布线部件10处也可以设置有多个转移区域。
[0081]
转移区域设置于分支区域。将设置于分支区域的转移区域设为分支转移区域。在分支转移区域中,属于一条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中的一部分电线30与另一部分电线30分支,所以,改变电线束34。在分支区域中,也可以是电线束中的一部分电线30不分支,电线束
34彼此分支。在该情况下,该分支区域不视为分支转移区域。
[0082]
转移区域也可以包含设置于并行区域的并行转移区域。例如,也可以在带形片材42a与带形片材42b之间,并行的三条电线束34a、34b、34c中的某一方的电线30迁移到其他电线束34而设为并行转移区域。
[0083]
在一个转移区域中,两个以上的电线30改变自身所属的电线束34。在这里,设置有一个分支转移区域。在该一个分支转移区域中,多条电线30改变自身所属的电线束34。
[0084]
将在转移区域中改变自身所属的电线束34的电线30的组合称为转移线对。在这里,转移线对包含并行转移线对和分支转移线对。并行转移线对是在经过转移区域后一边不分支地并行延伸一边改变电线束34的电线30的组合。并行转移线对可能在分支转移区域和并行转移区域这两者中产生。分支转移线对是在经过分支转移区域后伴随着进行分支而改变电线束34的电线30的组合。分支转移线对不会在并行转移区域中产生。
[0085]
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如果将电线束34a设为基准,则电线30a经过分支转移区域延伸到电线束34g,其他电线30延伸到电线束34f。因此,如果将电线束34a设为基准,则电线30a与其他电线30是并行转移线对。
[0086]
如果将电线束34b设为基准,则电线30b经过转移区域延伸到电线束34d,电线30c延伸到电线束34e,其他电线30延伸到电线束34g。因此,如果将电线束34b设为基准,则电线30b、30c是并行转移线对。另外,电线30b、30c与其他电线30是分支转移线对。
[0087]
如果将电线束34d设为基准,则电线30b经过分支转移区域延伸到电线束34b,电线30d延伸到电线束34f。因此,如果将电线束34d设为基准,则电线30b、30d是分支转移线对。
[0088]
如果将电线束34e设为基准,则电线30c经过分支转移区域延伸到电线束34b,其他电线30延伸到电线束34c。因此,如果将电线束34e设为基准,则电线30c与其他电线30是并行转移线对。
[0089]
如果将电线束34f设为基准,则电线30d经过分支转移区域延伸到电线束34d,其他电线30延伸到电线束34a。因此,如果将电线束34f设为基准,则电线30d与其他电线30是分支转移线对。
[0090]
如果将电线束34g设为基准,则电线30a经过分支转移区域延伸到电线束34a,其他电线30延伸到电线束34b。因此,如果将电线束34g设为基准,则电线30a与其他电线30是并行转移线对。
[0091]
此外,如果将电线束34c设为基准,则不存在转移线对。
[0092]
线状传输部件50配置于基座部件配置区间。线状传输部件50的包覆层熔接于配置面21。将线状传输部件50与配置面21熔接而成的部分称为熔接部wp。构成第一层22的树脂材料和构成包覆层52的树脂材料的种类相同。
[0093]
在这里,线状传输部件50在沿着延展方向空出间隔的多个部位处熔接于基座部件20。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沿着延展方向整体连在一起地固定于基座部件20。
[0094]
在这里,在电线束34和线状传输部件50并行的区间,固定部fp和熔接部wp沿着延展方向设置于相同的位置。不过,在电线束34和线状传输部件50并行的区间,固定部fp和熔接部wp也可以沿着延展方向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0095]
线状传输部件50包含多个(在这里是两个)。线状传输部件50既可以仅包含一个,也可以包含三个以上。在布线部件10具备线状传输部件50的情况下,至少包含一个即可。也
可以省略线状传输部件50。如图2所示,将与多条电线束34a、34b、34c一起向基座部件20的外方延伸出的线状传输部件50捆扎到大束部36。也可以不将与多条电线束34a、34b、34c一起向基座部件20的外方延伸出的线状传输部件50捆扎到大束部36。
[0096]
在这里,线状传输部件50的数量比电线束34的数量少。线状传输部件50的数量也可以与电线束34的数量相同或者比它多。在这里,线状传输部件50沿着多条电线束34的并列方向位于最外侧。线状传输部件50位于多条电线束34的外侧。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位于多条电线束34之间。
[0097]
两个线状传输部件50在一部分路径中并行,在分支区域中分支而相互向不同的朝向延伸。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包含在基座部件20上遍及整体地并行的线状传输部件。线状传输部件50也可以包含在基座部件20上遍及整体地不并行的线状传输部件。两个线状传输部件50的一端部连接到与连接电线30的连接器c3、c4不同的连接器c5。两个线状传输部件50的另一端部连接到连接电线30的连接器c1、c2。不过,线状传输部件5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这两者既可以连接到与连接电线30的连接器不同的连接器,也可以连接到相同的连接器。
[0098]
多条电线30包含具有由与构成配置面21的材料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的绝缘包覆部32的电线(下面称为异种线)。构成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树脂材料与构成第一层22的树脂材料和构成包覆层52的树脂材料的种类不同。
[0099]
例如,构成第一层22的树脂材料和构成包覆层52的树脂材料是pvc,构成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材料是与pvc不同的树脂材料。在该情况下,构成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材料只要是pvc以外,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是pe和pp等聚烯烃,也可以是硅树脂,还可以是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
[0100]
上述树脂材料也可以是无卤素。无卤素是指不含有卤素中的氯和溴,或者即使含有,也是微量。例如,按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将氯、溴各自的含有率是900ppm以下、氯和溴的总量含有率是1500ppm以下的情况定义为无卤素。无卤素的线状传输部件也称为无卤线(例如在电线的情况下是无卤电线)等。
[0101]
构成第一层22、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和包覆层52的材料的组合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构成第一层22的树脂材料和构成包覆层52的树脂材料是pe,构成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材料是与pe不同的树脂材料。
[0102]
在将基座部件侧熔接层以相同的条件分别熔接于罩部件侧熔接层和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情况下,基座部件侧熔接层与罩部件侧熔接层的熔接强度强于基座部件侧熔接层与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熔接强度。构成基座部件侧熔接层的树脂材料是与构成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树脂材料不同的种类,并且是与构成罩部件侧熔接层的树脂材料相同的种类,所以,容易使基座部件侧熔接层与罩部件侧熔接层的熔接强度强于基座部件侧熔接层与异种线的绝缘包覆部32的熔接强度。在这里,本说明书中的熔接强度例如能够使用通过相同种类的剥离试验(例如jis k6854的各试验)分别进行试验而得到的结果来评价。
[0103]
形成上述熔接状态的手段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超声波熔接、加热加压熔接、热气熔接、高频熔接等各种熔接手段。另外,如果通过这些手段来形成熔接的状态,则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和线状传输部件50设为通过该手段实现的熔接固定的状态。具体来
说,例如在通过超声波熔接来将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和线状传输部件50熔接的情况下,固定部fp和熔接部wp成为超声波熔接部。
[0104]
在各带形片材42,如图4所示,在沿着延展方向观察布线部件10时,罩部件侧熔接层中的沿着电线30的延展方向的一部分与基座部件侧熔接层熔接。即,各带形片材42未沿着电线30的延展方向整体地熔接到基座部件。在各带形片材42,在沿着电线30的延展方向的一部分处,存在未与基座部件侧熔接层熔接的部分。
[0105]
<实施方式1的效果等>
[0106]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布线部件10,多条电线30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作为大束部36而延伸,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分成多条电线束34地延伸。因此,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能够抑制布线部件10的高度尺寸。例如,如图3所示,能够使设置有多条电线束34a、34b、34c的部分的高度尺寸小于将它们捆扎而成的大束部36的高度尺寸。另外,罩部件40在多条电线束34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配置面21,所以,抑制各电线束34的线状传输部件混杂而布线部件10的高度尺寸变成不希望的高度。由此,在将电线束34配置于基座部件20上而成的布线部件10中,能够抑制基座部件20上的高度尺寸。
[0107]
另外,在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的多个固定部fp之间的转移区域中,一部分电线30改变电线束34。由此,在从大束部36分为多条电线束34时,不针对每个路径而设定电线束34也行。由此,容易适当地设定电线束34的数量、各条电线束34的粗细度等。例如,能够在某个区间处,使多条电线束34的粗细度一致,或者,与车辆的空间相应地改变特定的电线束34的粗细度。
[0108]
另外,在一个转移区域中,两个以上的电线30改变自身所属的电线束34。由此,能够抑制转移区域在基座部件20上广阔地分散。
[0109]
另外,在弯曲部38的两旁的位置处,罩部件40固定于基座部件20。由此,抑制在将电线30拉向基座部件20的外方时电线30与基座部件20沿着电线30的延展方向发生错位。
[0110]
另外,基座部件20与罩部件40熔接并固定。由此,在布线部件10中,能够省略将罩部件40与基座部件20固定的部件。
[0111]
另外,多条电线30包含具有由与构成配置面21的材料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的绝缘包覆部32的线状传输部件。由此,通过罩部件40将难以直接熔接于配置面21的线状传输部件保持于基座部件配置区间。
[0112]
另外,将线状传输部件50的包覆层熔接于配置面21。由此,不经由其他固定部件而将线状传输部件50直接固定到基座部件20。
[0113]
另外,多个带形片材42分别在多条电线束34的两侧及其之间的位置处固定于基座部件20。由此,不将罩部件40设置于基座部件20整体也行。
[0114]
另外,多条电线束34从基座部件20处的多个端部20a、20b、20c分别向基座部件20的外方延伸出。由此,在基座部件20上,容易保持为电线30分成多条电线束34的状态。
[0115]
[变形例]
[0116]
图5是示出布线部件10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117]
在变形例所涉及的布线部件110中,在基座部件20上设置有吸收电线30的余长的余长吸收部。余长吸收部吸收例如由于电线30的公差而产生的余长。构成一条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各自的余长可能为不同的值。在该情况下,由余长吸收部吸收的余长的大小在
构成相同的电线束34的电线30彼此间可能不同。
[0118]
余长吸收部包含绕远路径部35。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两个固定部fp之间。将该两个固定部fp中的一方设为第一固定部fp,将另一方设为第二固定部fp。绕远路径部35是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的电线30的路径以比最短路径绕远的路径延伸的部分。在这里,在电线30e、30f、30g设置有绕远路径部35。在电线30e、30f,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弯曲部38。
[0119]
图6是弯曲部38处的绕远路径部35的概念图。
[0120]
在图6中,设置于弯曲部38的两旁的固定部fp3、fp4是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线段l1是将固定部fp3与固定部fp4连结的线段。交点p是从固定部fp3沿着此前的延展方向延伸的直线与从固定部fp4沿着此前的延展方向延伸的直线的交点。线段l2是将固定部fp3与交点p连结的线段。线段l3是将固定部fp4与交点p连结的线段。三条线段是三角形t的三边。
[0121]
电线30在固定部fp3与固定部fp4之间沿着线段l1延伸时的电线30的路径为最短路径。电线30沿着比线段l1向外凸出的路径延伸,从而将电线30的路径设为绕远路径部35。电线30的路径也可以不比沿着线段l2、l3的路径向外侧凸出。电线30的路径也可以处于三角形t的内部。电线30的路径也可以比沿着线段l2、l3的路径向外侧凸出而设为绕远路径部35。电线30的路径也可以向三角形t的外方突出。
[0122]
返回到图5,在电线30g,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直线部。在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直线部的情况下,上述例子中的沿着线段l2、l3的路径与沿着线段l1的路径一致。在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直线部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电线30g在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蜿蜒行进。此时,电线30g在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以出现一个峰(谷)的方式蜿蜒行进。电线30g也可以在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以出现多个峰(谷)的方式蜿蜒行进。
[0123]
余长吸收部未必是绕远路径部35。余长吸收部也可以包含例如扭绞部。扭绞部是将构成电线束34的电线30扭绞而成的部分。在电线束34中的形成有扭绞部的部分处,电线30螺旋状地延展而吸收余长。也可以在形成有扭绞部的部分处,构成电线束34的全部电线30螺旋状地延展。在形成有扭绞部的部分处,不需要构成电线束34的全部电线30螺旋状地延展,一部分电线30螺旋状地延展即可。例如,当在形成有扭绞部的电线束34中存在不需要吸收余长的电线30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扭绞该电线30。即,在一条电线束34中,需要吸收余长的电线30也可以卷绕于不需要吸收余长的电线30的周边而设为扭绞部。
[0124]
也可以将绕远路径部35和扭绞部这两者设置于一条电线束34。也可以在一组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设置绕远路径部35和扭绞部这两者。例如,在两个固定部fp之间的电线束34的路径不是最短路径、并且在该两个固定部fp之间的电线束34处形成有扭绞部的情况下,能够视为在两个固定部fp之间设置有绕远路径部35和扭绞部这两者。也可以在一组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设置绕远路径部35,在其他组的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设置扭绞部。也可以将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一条电线束34,将扭绞部设置于其他电线束34。
[0125]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分支区域。绕远路径部35不需要设置于分支区域,可以设置于任何位置。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将绕远路径部35设定于多条电线30e、30f、30g。不需要将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多条电线30,也可以将绕远路径部35仅设置于
一条电线30。设定于多条电线30的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一组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设定于多条电线30的绕远路径部35不需要设置于一组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也可以分散地设置于多组第一固定部fp与第二固定部fp之间。
[0126]
在布线部件110中,罩部件40包含罩部分44。罩部分44是覆盖绕远路径部35的部分。在这里,罩部分44是与带形片材42不同的部件。罩部分44还覆盖在其之间设置有绕远路径部35的两个带形片材42。罩部分44的材料、刚性等可以是任意的材料、刚性等。罩部分44例如也可以是刚性高于带形片材42的基座部件20。
[0127]
在这里,罩部分44覆盖分支区域。罩部分44形成为与基座部件20的分支部分相应的形状。
[0128]
罩部分44固定于基座部件20。在这里,在基座部件20的侧方缘部的位置处,将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固定。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的固定部fp5沿着基座部件20的侧缘延伸。在这里,未将罩部分44与带形片材42固定。也可以将罩部分44与带形片材42固定。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在基座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处未固定。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也可以在基座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固定。在并行的多条电线束34之间,未将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固定。在并行的多条电线束34之间,也可以将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固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带形片材42。
[0129]
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任何固定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关于带形片材42与基座部件20的固定方式说明的固定方式中的某一种。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的固定方式既可以和带形片材42与基座部件20的固定方式相同,也可以不同。在这里,罩部分44与基座部件20进行熔接。
[0130]
根据这样的布线部件110,在基座部件20上设置有吸收电线30e、30f、30g的余长的余长吸收部。由此,在基座部件20上吸收电线30e、30f、30g的公差。另外,余长吸收部包含第一固定部fp3与第二固定部fp4之间的电线30的路径以比最短路径绕远的路径延伸的绕远路径部35。由此,能够简单地设置余长吸收部。另外,绕远路径部35被罩部分44覆盖,从而抑制电线30e、30f、30g的余长部分冒出到外方。
[0131]
图7是示出布线部件10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
[0132]
在变形例所涉及的布线部件210中,电线束34包含带绕部39。带绕部39是缠绕有胶带ta的部分。在实施方式1的布线部件10中,电线束34未由胶带ta捆扎,与此相对地,在本例的布线部件210中,电线束34由胶带ta捆扎。罩部件40在覆盖带绕部39的部分的侧方位置处,与基座部件20固定。由此,在带绕部39处,电线束不易散开,在将罩部件40与基座部件20固定时,抑制将电线30咬入到罩部件40与基座部件20之间。
[0133]
在这里,带绕部39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带绕部39也可以沿着电线束34的延展方向遍及整体地连续设置。将其他带形片材42盖到各带绕部39的位置。也可以是一个罩部件40覆盖沿着延展方向空出间隔的多个带绕部39。各带形片材42与基座部件20固定。
[0134]
在电线束34,设置带绕部39的部分与盖有带形片材42的部分也可以相对应。即,也可以将带形片材42无遗漏地盖到设置带绕部39的部分,在盖有带形片材42的部分处,无遗漏地设置带绕部39。
[0135]
在电线束34,设置带绕部39的部分与盖有带形片材42的部分也可以不对应。在设置带绕部39的部分处,也可以有不盖有带形片材42的部分。例如,当在电线束34中电线30的个数多的情况等下,也可以将带绕部39设置于带形片材42之间。由此,在带形片材42之间构成一条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不易散开。另外,例如,在弯曲部38处,也可以设置带绕部39。由此,在弯曲部38处,构成一条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不易散开。
[0136]
在盖有带形片材42的部分处,也可以有未设置有带绕部39的部分。例如,当在电线束34中电线30的个数少的情况等下,在盖有带形片材42的部分处,也可以未设置有带绕部39。由此,简化带绕作业。另外,例如在从干线部分支成支线部时,考虑干线部处的构成一条电线束34的电线30的数量比支线部处的构成一条电线束34的电线30的数量多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干线部处,也可以将带绕部39设置于电线束34,不将带绕部39设置于支线部。
[0137]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带绕部39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形状。带绕部39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偏平形状。
[0138]
除此以外,多条电线30也可以包含相比线状传输部件50更难熔接到配置面21的电线(下面称为难熔接线)。难熔接线除了上述异种线之外,还设想例如绞合线等。绞合线是将发送差动信号的一对包覆电线扭绞而成的。
[0139]
具体来说,如果将绞合线配置于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则沿着绞合线的延展方向,横向排列部分与纵向排列部分交替地连续。横向排列部分是两个包覆电线在与配置面21平行的方向上排列的部分。纵向排列部分是两个包覆电线在配置面21的法线方向上排列的部分。在绞合线处,为了不让噪声抑制效果降低,优选的是,横向排列部分和纵向排列部分尽可能不散乱。在将电线熔接到配置面21时,有时与加热一起进行冲压。此时,在对绞合线进行冲压时,用于不产生横向排列部分和纵向排列部分的散乱地得到良好的熔接强度的条件设定有时困难。因此,绞合线相比单芯线更难以熔接到基座部件20。
[0140]
另外,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的三条电线束34a、34b、34c的结构、两条电线束34d、34e的结构、两条电线束34f、34g的结构不限于上述,能够适宜地变更,还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两条电线束34d、34e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也可以设为大束部。
[0141]
另外,在如实施方式1的布线部件10那样设置多个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的情况下,将大束部36设置于多个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另外,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构成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中,也可以有不设为大束部36的电线30。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构成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中的至少一部分电线30在至少一个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中的某一个设为大束部36即可。在实施方式1的布线部件10中,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构成电线束34d、34f的电线30d在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未设为大束部36。在基座部件配置区间处构成电线束34的多条电线30也可以全部在至少一个非基座部件配置区间中的某一个设为大束部36。
[0142]
在上述例子中,转移区域与绕远路径部35一起设置于分支区域,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转移区域与绕远路径部35也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固定部fp之间。例如,也可以是转移区域与绕远路径部35中的一方设置于分支区域,另一方设置于弯曲部38。另外,即使在转移区域与绕远路径部35设置于相同的固定部fp之间的情况下,该固定部fp之间也可以是分支区域以外的固定部之间fp。例如,转移区域与绕远路径部35也可以一起设置于弯曲部38。即,绕远路径部35那样的设置于特定的固定部fp之间的余长吸收部也可以设置于与转移区
域相同的固定部fp之间。在该情况下,该固定部fp之间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分支区域、弯曲部38、直线部等任意的固定部fp之间。另外,也可以是绕远路径部35那样的特定的固定部fp之间的余长吸收部设置于第一固定部fp之间,转移区域设置于与第一固定部fp之间不同的第二固定部fp之间。在该情况下,第一固定部fp之间的位置和第二固定部fp之间的位置只要是相互不同的位置即可,各自的位置可以是分支区域、弯曲部38、直线部等任意的固定部fp之间。
[0143]
关于这样的余长吸收部与转移区域的位置关系,既可以应用于在构成为转移线对的电线30处设置绕远路径部35那样的余长吸收部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在与构成为转移线对的电线30不同的电线30处设置绕远路径部35的情况。即,构成为转移线对的电线30处的转移区域与设置于该电线30的余长吸收部既可以处于相同的固定部fp之间,也可以处于不同的固定部fp之间。另外,构成为转移线对的电线30处的转移区域与设置于与该电线30不同的电线的余长吸收部既可以处于相同的固定部fp之间,也可以处于不同的固定部fp之间。
[0144]
在上述例子中,设为由罩部件40覆盖的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是电线30来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第一线状传输部件与作为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线状传输部件50同样地是传输电或者光的线状传输部件即可。在上述例子中,全部电线束34仅由传输电的电线30构成,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在至少一条电线束34中也可以包含传输光的线状传输部件(例如光缆等)。另外,例如,也可以代替至少一条电线束34而采用仅由传输光的线状传输部件构成的线状传输部件束。
[0145]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宜地组合。
[0146]
附图标记说明
[0147]
10、110、210布线部件
[0148]
20基座部件
[0149]
20a、20b、20c端部
[0150]
21配置面
[0151]
22第一层
[0152]
24第二层
[0153]
30、30a、30b、30c、30d、30e、30f、30g电线(第一线状传输部件)
[0154]
31芯线
[0155]
32绝缘包覆部(包覆层)
[0156]
34、34a、34b、34c、34d、34e、34f、34g电线束(线状传输部件束)
[0157]
35绕远路径部
[0158]
36大束部
[0159]
38弯曲部
[0160]
39带绕部
[0161]
40罩部件
[0162]
42、42a、42b带形片材
[0163]
44罩部分
[0164]
50线状传输部件(第二线状传输部件)
[0165]
51传输线主体
[0166]
52包覆层
[0167]
c、c1、c2、c3、c4、c5连接器
[0168]
fp、fp1、fp2、fp3、fp4固定部
[0169]
wp熔接部
[0170]
l1、l2、l3线段
[0171]
t三角形
[0172]
ta胶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