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弹性履带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1:26: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于履带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滚轮的上下振动的弹性履带。


背景技术:

2.用于履带装置的弹性履带具备:履带主体,其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以及芯骨,其在履带转动方向上空开大致相等间隔地埋设在履带主体内,另外,在履带主体的内周即接地相反面侧的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备滚轮用的滚动路,在履带主体转动时,滚轮的左右的轮体部在各滚动路上滚动。
3.在这种弹性履带中,与各滚动路相对应地设置从各芯骨的两侧在履带转动方向上伸出的伸出部,利用该各伸出部在履带主体的内部支承各滚动路,另一方面,在各芯骨的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交替配置从芯骨伸出的伸出量较长的长伸出部和伸出量较短的短伸出部,在履带主体转动时,滚轮的左右任一轮体部借助左右任一伸出部滚动。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713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8.在这样的弹性履带中,由于滚轮位于左右任一伸出部上,因此尽管一边在相邻的两个芯骨的各伸出部之间跨越一边使滚轮在滚动路上滚动,滚轮也不会落入各伸出部之间,能够防止因滚轮的上下运动引起的振动。
9.但是,以往的弹性履带的各芯骨的伸出部的左右宽度与滚动路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各伸出部的左右宽度较宽,而且相邻的两个芯骨的伸出部的顶端部之间的间隔短,因此存在履带主体在相邻的芯骨间弯曲时的弯曲性差、构成履带主体的橡胶等弹性体容易产生龟裂的问题。
10.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履带,该弹性履带在确保履带主体的弯曲性的同时,能够减少在各芯骨的伸出部上跨越时的滚轮的上下振动。
11.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2.本发明具备:履带主体,其主要由弹性材料构成;和芯骨,其在该履带主体内在履带转动方向上空开大致相等间隔埋设,在所述履带主体的接地相反面侧的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备滚轮用的滚动路,在所述各芯骨的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具备从所述各芯骨向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伸出而支承所述各滚动路的伸出部,相邻的两个所述芯骨的与所述各滚动路相对应的所述各伸出部的至少顶端部彼此在所述各滚动路的宽度内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配置,相邻的两个所述芯骨中的一个所述芯骨的所述伸出部的顶部和另一个所述芯骨的所述伸出部的顶端在履带转动方向上靠近或重叠配置。
13.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芯骨间的所述各伸出部中,一个所述芯骨的与一个所述滚动路
相对应的一个所述伸出部的端部和另一个所述芯骨的与另一个所述滚动路相对应的另一个所述伸出部的顶端在履带转动方向上接近或重叠配置。
14.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芯骨间的所述各伸出部中,一个所述芯骨的与所述各滚动路相对应的所述各伸出部的顶端部和另一个所述芯骨的与所述各滚动路相对应的另一个所述伸出部的顶端部彼此在履带转动方向上靠近或重叠配置。
15.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芯骨间的与所述滚动路相对应的所述伸出部的错开方向的相反侧,在所述滚动路内设置有与相邻的所述芯骨的所述伸出部在履带转动方向上分离的缺口部。
16.在所述各芯骨的与所述各滚动路相对应的两个所述伸出部,具有伸出长度不同的长伸出部和短伸出部,所述长伸出部和所述短伸出部相对于所述芯骨大致点对称地配置。
17.相邻的两个所述芯骨的与所述各滚动路相对应的两个所述伸出部的伸出长度可以大致相同。所述各伸出部是在履带厚度方向上较薄的扁平状,有时也配置在所述各滚动路的接地相反面侧附近。
18.也可以是,所述各芯骨在所述各伸出部之间的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中间,大致共面状地具备中间支承部,所述中间支承部支承所述各滚动路,所述各伸出部和所述中间支承部的所述滚动路侧在履带转动方向上为连续状。
19.也可以是,所述履带主体在相邻的所述各芯骨间在所述各滚动路的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具备从所述滚动路侧向接地面侧凹入的凹入部,所述滚动路是经由所述凹入部之间在履带转动方向上连续的平坦状。
20.发明效果
21.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能够确保履带主体的弯曲性,并且能够减少滚轮在各芯骨的伸出部跨越时的上下振动。
附图说明
22.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履带装置的侧视图。
23.图2是该弹性履带的接地相反面侧的立体图。
24.图3是该弹性履带的接地相反面侧的俯视图。
25.图4是该弹性履带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26.图5是该弹性履带的正面剖视图。
27.图6是该弹性履带的侧剖视图。
28.图7是该弹性履带的接地面侧的俯视图。
29.图8是该芯骨的立体图。
30.图9是该芯骨的俯视图。
31.图10是该芯骨的主视图。
32.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芯骨的俯视图。
33.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芯骨的俯视图。
34.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芯骨的俯视图。
35.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芯骨的俯视图。
36.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芯骨的俯视图。
37.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芯骨的俯视图。
38.4,弹性履带;5,滚轮;7、8,轮体部;9,履带主体;9a,接地面;9b,接地相反面;10,芯骨;12、13,滚动路;14,卡合部;20、21,引导突起;24~27,伸出部;24a~27a,缺口部;28、29,中间支承部;30、31,凹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图1~图10例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图7所示,履带装置1具备前后配置的链轮制的驱动轮2和从动轮3以及跨这些驱动轮2和从动轮3可转动地卷挂的弹性履带4,另外,弹性履带4由配置在驱动轮2与从动轮3之间的多个滚轮5引导。如图4所示,滚轮5在躯干部6的左右两侧具有轮体部7、8。各轮体部7、8既可以左右一体绕躯干部6的轴心旋转,也可以左右分别绕躯干部6的轴心旋转。
40.弹性履带4具备:环形带状的履带主体9,其主要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履带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芯骨10,其在履带转动方向空开大致相等间隔地埋设在履带主体9内;以及钢丝等抗拉体11,其相对于各芯骨10在履带主体9的接地面9a侧在履带转动方向上埋设在履带主体9内,在作为履带主体9的内周侧的接地相反面侧9b,与滚轮5的左右的轮体部7、8相对应地在履带转动方向上设置有左右一对滚动路12、13。
41.在履带主体9上,在履带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各芯骨10的卡合部14之间设置卡合孔15,并且在接地面9a侧相对于各卡合孔15在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驱动花纹块16、17。各驱动花纹块16、17在靠近卡合孔15的内侧具有宽幅部18,在远离卡合孔15的外侧具有窄幅部19。两侧的驱动花纹块16、17以在履带转动方向上左右交替对应的方式配置成锯齿状。驱动花纹块16、17与卡合部14、卡合孔15等相对应地左右交替地设置。
42.芯骨10是铸造或锻造制的,具备:卡合部14,其配置在各卡合孔15之间,且与驱动轮2、从动轮3的外周的凸部卡合;引导突起20、21,其从该卡合部14的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接地相反面9b侧在履带厚度方向上突出,且从左右两侧引导驱动轮2、从动轮3、滚轮5;扁平状的翼部22、23,其从各引导突起20、21向履带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伸出部24~27,其与所述各翼部22、23对应地设置,且从各翼部22、23向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突出。
43.引导突起20、21以在内侧表面从两侧引导驱动轮2、从动轮3并在外侧表面从内侧引导滚轮5的各轮体部7、8的方式,顶部侧形成为在履带转动方向上较长的俯视大致矩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引导突起20、21的顶部侧也可以是在履带转动方向上较长的俯视大致菱形状等其他形状。
44.各伸出部24~27从内部支承履带主体9的滚动路12、13,与履带主体9的两侧的滚动路12、13相对应地分别设置在芯骨10的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各伸出部24~27是履带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较薄的扁平状,以从滚动路12、13的内部支承滚动路12、13的方式,配置在比芯骨10的翼部22、23靠接地相反面9b侧的位置。
45.如图8~图10所示,在各芯骨10的翼部22、23上,在引导突起20、21的外侧附近有中间支承部28、29,伸出部24~27从该中间支承部28、29向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突出。中间支承部28、29与伸出部24~27同样地用于从内部支承履带主体9的滚动路12、13。中间支承部28、29为在履带转动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或大致矩形状,另外,各伸出部24~27从该中间支承部28、29的接地相反面9b侧向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两侧突出。中间支承部28、29、
伸出部24~27的接地相反面9b侧在大致相同高度形成为平坦状。
46.各芯骨10具备与左右的滚动路12、13相对应地从各中间支承部28、29向履带转动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四个伸出部24~27。各芯骨10的4个伸出部24~27中,与一个滚动路12相对应的一个伸出部25和与另一个滚动部路13相对应的另一个伸出部26在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伸出长度大致相同,为a,与一个滚动路12相对应的另一个伸出部24和与另一个滚动部路13相对应的一个伸出部27在履带转动方向上的伸出长度大致相同为b。
47.伸出部25、26的伸出长度a比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b长。而且,在履带主体9内相邻的两个芯骨10之间,形成有其伸出部25、26的顶端部彼此在履带转动方向上以重叠量c重叠的重叠部。
48.这样,在相邻的两个各芯骨10之间,通过将与一个滚动路12相对应的一个伸出部25的顶端和与另一个滚动路13相对应的另一个伸出部26的顶端彼此以重叠量c在履带转动方向上重叠,从而在履带主体9转动时,在滚轮5的左右的轮体部7、8在履带主体9的各滚动路12、13滚动时,也经由该重叠部分从一侧向另一侧依次跨越两个芯骨10进行移动,能够防止由于滚轮5落入伸出部25、26之间而引起的上下振动。因此,即使在履带主体9转动时,也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滚轮5的在各芯骨10之间的上下振动。
49.另外,各芯骨10的与各滚动路12、13相对应的各伸出部24~27的履带转动方向的顶端部彼此在各滚动路12、13的宽度内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因此,履带主体9一边弯曲一边卷挂于驱动轮2、从动轮3等时的履带主体9的弯曲性提高,其结果是履带主体9的弹性体的龟裂、剥离等减少,耐久性也提高。
50.即,在各中间支承部28、29,在其一个对角线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伸出长度a较长的长伸出部25、26和伸出长度b较短的短伸出部24、27,各伸出部24~27的顶端部侧在滚动路12、13的宽度内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配置。长伸出部25、26配置在远离引导突起20、21的一侧,短伸出部24、27配置在靠近引导突起20、21的一侧。中间支承部28、29、长伸出部25、26、短伸出部24、27大致点对称地配置。
51.需要说明的是,长伸出部25、26也可以配置在靠近引导突起20、21的一侧,短伸出部24、27也可以配置在远离引导突起20、21的一侧。
52.在相邻的两个各芯骨10之间,在一方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6的错开方向相反的一侧,在滚动路12、13内设置有与另一方芯骨10的伸出部25、27在履带转动方向上分离的缺口部24a、26a,在滚动路12、13的宽度内,一方长伸出部25、26与另一方缺口部24a、27a、另一方短伸出部24、27与另一方缺口部25a、26a分别在履带转动方向上相向。
53.由此,在各芯骨10之间,伸出部24~27和缺口部24a~27a在滚动路12、13内在履带转动方向上错开,因此,各伸出部24~27的顶端与缺口部24a~27a的最里侧的翼部22、23之间的间隔变长,在该较长的间隔部分形成充满了橡胶等弹性体的弹性部分。因此,在履带主体9弯曲时,履带主体9在相邻的芯骨10之间的较长的弹性部分弯曲,履带主体9的弯曲性提高,能够防止履带主体9的龟裂等,履带主体9的耐久性也提高。
54.另外,在履带主体9的伸出部24~27与缺口部24a~27a之间,滚动路12、13侧的履带主体9的弹性体等变厚,但由于各伸出部24~27的顶端与缺口部24a~27a的最里侧的翼部22、23之间的间隔变长,因此在该部分设置有凹入部30、31。凹入部30、31在滚动路12、13的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从滚动路12、13侧向接地面9a侧凹入。因此通过凹入部30、31能够
提高履带主体9在芯骨10之间的弯曲性。
55.另外,凹入部30、31从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进入滚动路12、13的一部分,滚动路12、13在该凹入部30、31之间成为在履带转动方向连续的平坦状。因此在通过凹入部30、31时,也能够防止滚轮5在滚动路12、13上的上下振动。需要说明的是,凹入部30与凹入槽33连接,所述凹入槽33从滚动路12的附近向履带主体9的接地相反面9b侧的外端连续。
56.例如,如图9所示,在将相邻的两个芯骨10之间的间隔设为d,将各芯骨10的伸出部25、26的顶端部在该间隔d的大致中央重叠的重叠量设为c的情况下,各伸出部25、26的伸出长度a为(d c)/2左右。
57.在该情况下,由于伸出部25、26的顶端到与其相对应的芯骨10的对应部位的间隔e为d-a,因此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b优选为其大致一半的(d-a)/2左右。由此,各滚动路12、13的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7与伸出部25、26之间的间隔f为(d-a)/2左右。
58.因此,在与各滚动路12、13相对应的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7和伸出部25、26之间,能够形成与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b大致相同程度的间隔f,在履带主体9弯曲时能够使伸出部24~27之间的弹性材料合理地弯曲。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方式的a~f的尺寸的大小关系仅为一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59.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芯骨10的伸出部25、26的伸出长度a为芯骨10之间的间隔d的一半左右,各伸出部25、26的顶端排列在芯骨10之间的大致中央的直线35上。即,各伸出部25、26的顶端侧的重叠量c构成为c=0。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b是伸出部25、26的伸出长度a的一半左右。其他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60.在该情况下,当滚轮5在滚动路12、13上滚动时,滚轮5从一个芯骨10的伸出部25向另一个芯骨10的伸出部26转移,因此能够防止由滚轮5在芯骨10相互间的上下运动引起的振动。
61.图12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芯骨10的伸出部25、26的伸出长度a比芯骨10间的间隔d的一半短,在芯骨10间的大致中央侧,各伸出部25、26的顶端侧在履带转动方向上以微小的间隔g靠近配置。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62.在该情况下,当滚轮5的直径与伸出部25、26间的间隔g相比足够大时,在滚轮5在滚动路12、13上滚动时,滚轮5不会落入伸出部25、26间的间隙部分,而是从一个芯骨10的伸出部25向另一个芯骨10的伸出部26转移,因此能够防止由滚轮5在芯骨10相互间的上下运动引起的振动。
63.图13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a比芯骨10间的间隔d的一半略长,在各滚动路12、13上的芯骨10间的大致中央侧,各伸出部24~27的顶端侧配置为在履带转动方向上以重叠量c重叠。其他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64.这样,即使在各滚动路12、13的对应的伸出部24、25和伸出部26、27的顶端部以重叠量c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滚轮5在芯骨10相互间的上下运动引起的振动。特别是,由于在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各滚动路12、13上分别有该伸出部24~27的重叠部,因此能够均等地支承滚轮5的左右的轮体部7、8,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滚轮5的左右两侧的上下运动。
65.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各伸出部24~27的侧缘24b~27b以微小的间隔靠近,因此如图13中双点划线所示,优选增大伸出部24~27的侧缘24b~27b相对于履带转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或者缩短伸出部24~27的顶端部侧的在履带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等,增大伸出部24~27的重叠部等的顶端侧之间的履带宽度方向上的间隔。由此能够防止履带主体9在各伸出部24~27之间产生龟裂。
66.图14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a设为芯骨10间的间隔d的一半左右,以各伸出部24~27的顶端在各芯骨10间的大致中央的直线35上按各滚动路12、13排列的方式构成为重叠量c=0。其他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67.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每个滚动路12、13上在履带宽度方向上呈连续状设置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7,因此能够防止由滚轮5在芯骨10相互间的上下运动引起的振动。
68.图15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芯骨10的伸出部24~27的伸出长度a比芯骨10间的间隔d的一半短,在芯骨10间的大致中央侧,各伸出部24~27的顶端侧在履带转动方向上以微小的间隔g靠近配置。其他结构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69.在该情况下,当滚轮5的直径与伸出部24~27间的间隔g相比足够大时,在滚轮5在滚动路12、13上滚动时,滚轮5不会落入伸出部24~27间的间隙部分,而是从一个芯骨10的伸出部24、26向另一个芯骨10的伸出部25、27转移,因此能够防止由滚轮5在芯骨10相互间的上下运动引起的振动。
70.图16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图16中(a)的伸出部24、25将基部24d、25d侧设为宽幅,将顶端部24e、25e侧设为窄幅,将各伸出部24、25的顶端部24e、25e侧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配置。图16中(b)的伸出部24、25在各芯骨10的相互相向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其基部侧端部分24f、25f和顶端侧端部24g、25g侧的斜边24h、25h,将各伸出部24、25的顶端侧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
71.这样,也能够将各伸出部24、25的顶端侧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配置。
72.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在履带主体9的外周侧构成左右两列花纹块列的驱动花纹块16、17的形状、构造、配置能够任意变更。
73.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在各芯骨10的两侧设置伸出部24~27,防止滚轮5跨各芯骨10相互间而移动时的滚轮5的上下振动,但也可以追加防止芯骨10相互间的横向偏移的功能。
74.芯骨10的伸出部24~27、中间支承部28、29也可以使其全部或一部分在滚动路12、13侧露出。在该情况下,各滚动路12、13也优选将伸出部24~27的接地相反面9b侧与其他部分构成为大致共面状,该大致共面部分在履带转动方向上连续。
75.芯骨10的与滚动路12、13相对应的伸出部24~27的错开部分位于滚动路12、13的宽度内,由此只要在滚动路12、13的宽度内在履带宽度方向上错开即可。在该情况下,与滚动路12、13相对应的伸出部24~27既可以构成为收纳在滚动路12、13的宽度内,也可以构成为一部分从滚动路12、13的宽度向外部探出。
76.在芯骨10的与滚动路12、13相对应的伸出部24~27上,可以相对于芯骨10大致点
对称地配置,也可以非对称地配置。另外,在对称地配置的情况下,除了点对称以外,也可以线对称地配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