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的制作方法

2022-11-12 17:34: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滑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


背景技术:

2.防滑链作为雨雪天气汽车防滑的常用设备,对于汽车的安全行驶具有重要作用,安装好的防滑链在轮胎周侧需要保持适当的松紧度,防止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防滑链松脱,对车辆行驶造成危害,通常在汽车轮毂侧面会对防滑链进行张紧固定。
3.现有防滑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包式的防滑链,如公告号为“cn200984948y”和“cn21100079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记载的技术方案,此类防滑链包括外链、内链,以及连接在外链和内链之间的多条过渡链,这类防滑链使用时包围整个轮胎的胎面。另一种防滑链为应急链,主要是应急状态下使用,属于临时性使用;如公告号为“cn209869989u”、“cn201009693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记载的技术方案,此类应急链使用时捆绑在轮胎及轮毂上,仅覆盖于轮胎的部分胎面上。
4.参见上述在先专利中记载的应急链,使用时将过渡链布置于轮胎胎面上,两侧的连接片和锁紧片之间通过绕过轮毂内壁面的扎带捆紧。理想状态下,连接片和锁紧片位于轮胎胎面两侧,不影响车轮行驶。但其应急链的上述固定方式主要用于保证应急链与轮胎固定,不脱离,但无法提供应急链周向上的定位(此处的周向是以应急链所捆扎形成的环状为基准)。如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应急链很容易向内移动,如此外侧的锁紧片会移动至轮胎胎面上,容易被滚压损坏,且极容易导致车胎变形或被扎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该应急链采用防移位装置径向向内拉紧锁紧片,从而在应急链周向上的提供定位,从而确保行车安全,避免安全隐患。
6.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包括沿轮胎周向布置于不同位置且捆绑在轮胎及轮毂上的多条应急链单元;所述应急链单元包括用于布置于轮胎胎面上的过渡链,以及连接于过渡链内外两端部的连接片和锁紧片,以及端部与连接片相连的扎带;扎带的另一端绕过轮毂连接于锁紧片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移位装置,防移位装置包括多段径向布置且内端部相连的多组弹性拉紧组件,多组弹性拉紧组件的外端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多条应急链单元的锁紧片上。
8.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其中的应急链单元的结构及其使用方式与现有应急链基本相同,均是将应急链单元缠绕、捆扎在轮胎及轮毂上,其中的过渡链需要布置于轮胎胎面上,用于增大轮胎抓地力,放置打滑;而连接片和锁紧片之间通过扎带相连,扎带绕过轮毂内壁面,锁紧片用于捆紧扎带,调节松紧度。
9.在此基础上,本方案的应急链还配备有防移位装置,安装时防移位装置设置于车轮的外侧,防移位装置配备有径向布置的多组弹性拉紧组件,可以理解的,弹性拉紧组件的数量应当与应急链单元的数量一致,弹性拉紧组件的外端部连接于急链单元的锁紧片上。如此,弹性拉紧组件可基于其弹性而径向向内拉紧锁紧片,从而在应急链周向上的提供定位,如此锁紧片就不会如背景技术中记载那样,在行驶过程中移动至轮胎胎面上,从而确保行车安全,避免安全隐患。
10.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弹性拉紧组件包括弹性带,以及连接于弹性带外端部上的挂钩;所述锁紧片上设置有挂口,挂钩能够钩设在挂口上。此方案中,挂钩用于钩设在挂口上,拆装均较为方便;并且在弹性带的弹性绷紧状态下,挂钩一般难以从挂口上脱开,从而确保连接牢固。
11.在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两组弹性拉紧组件上的弹性带一体相连构成弹性拉绳,该弹性拉绳的中部经过轮胎的径向中心处。该技术方案中,两条弹性带采用同一根弹性拉绳,即弹性拉绳以其中部【车辆径向中心处】为界分为两条弹性带,用于分别连接两个应急链单元。此方案结构较为简单、构建成本较低,并且同一根弹性拉绳的抗拉伸能力较强,相比于多根弹性带内端相连的方案,此方案中的弹性绳抗拉伸强度更高。
12.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至少构建有两条弹性拉绳,两条弹性拉绳的中部交汇于轮胎的径向中心处并通过连接部件捆扎相连。此结构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将两条或以上的弹性拉绳捆绑在一起,每条弹性带均被径向绷紧,工作时,多条弹性带径向相互制约,从而避免某一条弹性带拉伸力度不足或过度拉伸。另一方面,基于此结构也能使弹性拉绳的中部经过轮胎的径向中心处,否者同一条弹性拉绳上的两端挂钩只能沿车轮径向呈180
°
布置,对其装配的轮毂形状约束较大;而该方案下,同一条弹性拉绳上的两端挂钩相对车轮可以任意角度布置,适用性较广。
13.在另外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多组弹性拉紧组件的弹性带内端部交汇于轮胎的径向中心处并通过连接部件相连。该方案中,每条弹性拉紧组件的弹性带均相互独立,且内端部均与连接部件相连接,从而在径向方向上向内拉紧锁紧片。
14.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带为弹性橡胶带,弹性橡胶带具有较好的弹性拉伸能力。
15.作为优选,所述挂钩为弹簧钩,弹簧钩的连接端盘旋缠绕成弹簧圈,弹簧圈套设在弹性带上并能够沿弹性带滑动;所述弹性带的外端部上构建有限制弹簧圈脱离的限位部件。该方案中,采用弹簧钩套设于弹性带上,一方面使挂钩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避免极端环境下挂钩被外力扯断,另一方面弹簧钩套设于弹性带并采用限位部件限位防脱,可使弹簧钩沿弹性带移动,有较大的拉扯空间;并且在不破坏弹性带的情况下,提供较强的防脱限位力。
16.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带的外端部上设有折弯部,限位部件为套设于弹性带及其折弯部上的限位挡圈。限位挡圈套紧在弹性带及其折弯部上,限位挡圈的内径会小于折弯位置的弹性带叠放宽度,而其外径会大于弹簧圈的最小内径,如此弹性带限制限位挡圈,而限位挡圈限制弹簧钩,具有较好的防脱效果。
17.作为优选,所述弹簧钩的弹簧圈至少部分处于其钩部的相对一侧,弹簧圈和钩部之间形成钩槽的槽口;所述挂口开设于锁紧片的侧壁上,弹簧钩悬挂在挂口上时,弹簧钩的弹簧圈处于锁紧片的端部外侧。即在悬挂后,挂口外侧的锁紧片均嵌入弹簧钩内,一方面在
使用时产生的拉扯、抖动都难以使锁紧片与弹簧钩脱开;另一方面,在悬挂状态时使弹簧钩贴合锁紧片,弹性带提交径向拉伸力。
附图说明
18.图1为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防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弹簧钩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弹性拉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7.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的应急链,包括防移位装置1,以及沿轮胎周向布置于不同位置且捆绑在轮胎及轮毂上的多条应急链单元2。
28.其中的应急链单元2包括用于布置于轮胎胎面上的过渡链21,以及连接于过渡链21内外两端部的连接片和锁紧片22,以及端部与连接片相连的扎带,扎带的另一端绕过轮毂连接于锁紧片22上。该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具有防移位装置1的应急链,其中的应急链单
元2的结构及其使用方式与现有应急链基本相同,均是将应急链单元2缠绕、捆扎在轮胎及轮毂上,其中的过渡链21需要布置于轮胎胎面上,用于增大轮胎抓地力,放置打滑。而连接片和锁紧片22之间通过扎带相连,扎带绕过轮毂内壁面,锁紧片22用于捆紧扎带,调节松紧度。对于应急链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9869989u”、“cn201009693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记载的方案实施,此处不作展开说明。
29.在此基础上,本方案采用如图1和2所示的应急链,其还配备有防移位装置1,防移位装置1包括多段径向布置且内端部相连的多组弹性拉紧组件,多组弹性拉紧组件的外端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多条应急链单元2的锁紧片22上。安装时防移位装置1设置于车轮的外侧,防移位装置1配备有径向布置的多组弹性拉紧组件,可以理解的,弹性拉紧组件的数量应当与应急链单元2的数量一致,弹性拉紧组件的外端部连接于急链单元的锁紧片22上。如此,弹性拉紧组件可基于其弹性而径向向内拉紧锁紧片22,从而在应急链周向上的提供定位,如此锁紧片22就不会如背景技术中记载那样,在行驶过程中移动至轮胎胎面上,从而确保行车安全,避免安全隐患。
30.在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弹性拉紧组件包括弹性带11,以及连接于弹性带11 外端部上的挂钩12。所述锁紧片22上设置有挂口221,挂钩12能够钩设在挂口221上。此方案中,挂钩12用于钩设在挂口221上,拆装均较为方便。并且在弹性带11的弹性绷紧状态下,挂钩12一般难以从挂口221上脱开,从而确保连接牢固。其中的弹性带11优选为弹性橡胶带,因为弹性橡胶带具有较好的弹性拉伸能力。
31.以上述方案为基础,可采用以下两种实施方案予以实施:
32.实施方案1可参考附图1、2和4所示,两组弹性拉紧组件上的弹性带11一体相连构成弹性拉绳10,该弹性拉绳10的中部经过轮胎的径向中心处。该技术方案中,两条弹性带11 采用同一根弹性拉绳10,即弹性拉绳10以其中部【车辆径向中心处】为界分为两条弹性带 11,用于分别连接两个应急链单元2。此方案结构较为简单、构建成本较低,并且同一根弹性拉绳10的抗拉伸能力较强,相比于多根弹性带11内端相连的方案,此方案中的弹性绳抗拉伸强度更高。
33.图中所示,至少构建有两条弹性拉绳10,两条弹性拉绳10的中部交汇于轮胎的径向中心处并通过连接部件捆扎相连,此处的连接部件在图中所示为橡胶带连接圈14。此结构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将两条或以上的弹性拉绳10捆绑在一起,每条弹性带11均被径向绷紧,工作时,多条弹性带11径向相互制约,从而避免某一条弹性带11拉伸力度不足或过度拉伸。另一方面,基于此结构也能使弹性拉绳10的中部经过轮胎的径向中心处,否者同一条弹性拉绳10上的两端挂钩12只能沿车轮径向呈180
°
布置,对其装配的轮毂形状约束较大。而该方案下,同一条弹性拉绳10上的两端挂钩12相对车轮可以任意角度布置,适用性较广。
34.实施方案2图略,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联想到:多组弹性拉紧组件的弹性带11内端部交汇于轮胎的径向中心处并通过连接部件相连。该方案中,每条弹性拉紧组件的弹性带11均相互独立,且内端部均与连接部件相连接,从而在径向方向上向内拉紧锁紧片22。
35.在上述两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挂钩12优选为弹簧钩。如图3所示,弹簧钩的连接端盘旋缠绕成弹簧圈121,弹簧圈121套设在弹性带11上并能够沿弹性带11滑动。所述弹性带 11的外端部上构建有限制弹簧圈121脱离的限位部件13。该方案中,采用弹簧钩套设于弹性带11上,一方面使挂钩12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避免极端环境下挂钩12被外力扯
断,另一方面弹簧钩套设于弹性带11并采用限位部件13限位防脱,可使弹簧钩沿弹性带11移动,有较大的拉扯空间。并且在不破坏弹性带11的情况下,提供较强的防脱限位力。
36.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钩的弹簧圈121至少部分处于其钩部122的相对一侧,弹簧圈121 和钩部122之间形成钩槽123的槽口124。所述挂口221开设于锁紧片22的侧壁上,弹簧钩悬挂在挂口221上时,弹簧钩的弹簧圈121处于锁紧片22的端部外侧。即在悬挂后,挂口 221外侧的锁紧片22均嵌入弹簧钩内,一方面在使用时产生的拉扯、抖动都难以使锁紧片22 与弹簧钩脱开。另一方面,在悬挂状态时使弹簧钩贴合锁紧片22,弹性带11提交径向拉伸力。
37.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带11的外端部上设有折弯部111,限位部件13为套设于弹性带 11及其折弯部111上的限位挡圈。限位挡圈套紧在弹性带11及其折弯部111上,限位挡圈的内径会小于折弯位置的弹性带11叠放宽度,而其外径会大于弹簧圈121的最小内径,如此弹性带11限制限位挡圈,而限位挡圈限制弹簧钩,具有较好的防脱效果。
38.采用上述结构的应急链在使用时,先将多条应急链单元2基于轮毂形状捆绑在轮胎及轮毂上的合适位置,然后将防移位装置1中的每条弹性拉紧组件外端部上的挂钩12卡入锁紧片 22上的挂口221内,从而完成安装。相较于现有应急链的安装仅多了一个步骤,却能够大大提升行车安全。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