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9:26: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集成房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集成房屋是一种可移动房屋,其相较于传统房屋的优势在于:易于拆迁、安装便捷、运输便捷、仓储并且可多次重复使用。集成房屋集成房屋由结构系统、地面系统、楼面系统、墙面系统、屋面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单元模块在工厂制造完成,房屋现场由单元模块装配完成。
3.集成房屋在组装时,通过可调节距离的连接结构对相邻单元模块进行组装固定,如公开号为cn 213174190 u的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包括左安装板;左安装板外壁的中部固定有调节板,调节板的右端位于板槽的内部,板槽开设于板壳的左侧,板壳固定于右安装板外壁的中部,板壳的内壁设置有稳固杆和轴承;轴承的内部设置有丝杆,丝杆的末端贯穿于板壳的外壁,丝杆的末端连接有转把,调节板的内部开设有螺纹槽,丝杆连接于螺纹槽的内部。
4.上述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转动丝杆的方式实现对左、右安装板位置的调整,虽然其能够实现间距调节,但是由于该结构中的调节板与装置主体垂直且始终突出于装置主体,无法对其进行折叠或收纳,给运输和携带造成不便。
5.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调节装置不便于收纳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远离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
9.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转动杆,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收纳转动杆的收纳槽,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在收纳槽的内部,所述转动杆转动到与壳体平行的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平行;
10.所述转动杆和滑动杆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之间通过插销件限位固定。
11.优选的,所述滑动槽和滑动杆的截面均为矩形结构。
12.优选的,所述滑动槽的槽口处向内延伸形成限位口,所述滑动杆位于滑动槽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面积大于限位口的面积。
13.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第二限位孔位置对应的第一条形槽。
14.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沿壳体长度方向的第二条形槽,所述滑动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拨杆,所述拨杆贯穿第二条形槽设置。
15.优选的,所述滑动杆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加固孔,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多个加固孔对应的第三条形槽,所述加固孔通过锁紧螺栓与第三条形槽固定。
16.优选的,所述收纳槽内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块,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在两个连接块之间。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8.通过设置滑动杆和转动杆,在不使用时,能够通过壳体上的滑动槽和收纳槽进行收纳,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本装置的体积,从而实现便携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壳体;11、滑动槽;111、限位口;12、收纳槽;121连接块;13、第一条形槽;14、第二条形槽;15、第三条形槽;2、滑动杆;21、第一连接板;22、第二限位孔;23、限位板;24、拨杆;25、加固孔;3、转动杆;31、第二连接板;32、第一限位孔;4、插销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便携性不足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28.通过设置滑动槽和收纳槽,可以分别实现对滑动杆和转动杆的收纳,能够将滑动杆与转动杆同时收纳在壳体内部,进而有效解决现有的房屋间距调节装置便携性较差的问题。
29.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30.如图1、2所示,一种便携式集成房屋间距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一端设有滑动槽11,滑动槽11沿着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滑动槽11内滑动设置有滑动杆2,滑动杆2远离壳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21;
31.壳体1的另一端设有转动杆3,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收纳转动杆3的收纳槽12,转动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31,转动杆3的另一端转动在收纳槽12的内部。
32.具体来说,如图3、4所示,本技术中壳体1为细长结构,且壳体1内部为空心设置,在壳体1的一端设有滑动槽11、另一端设有收纳槽12,其中滑动槽11内滑动设置有滑动杆2,而收纳槽12内转动设置有转动杆3,在运输或携带时,滑动杆2可以沿着壳体1的长度方向收缩到滑动槽11内,而转动杆3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收纳在收纳槽12内,使壳体1能够同时对转动杆3和滑动杆2进行收纳,从而起到便携的效果。
33.转动杆3转动到与壳体1平行的状态时,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31平行;
34.转动杆3和滑动杆2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32和第二限位孔22,第一限位孔32和第二限位孔22之间通过插销件4限位固定。
35.如图4所示,收纳槽12内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块121,转动杆3转动连接在两个连接块121之间,连接块121与转动杆3之间可以采用阻尼转动连接的方式,当转动杆3转动到收纳槽12内时,可以实现对转动杆3的固定,防止转动杆3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振动从收纳槽12内转出。
36.具体来说,如图6所示,转动杆3为细长结构,其在收纳状态和使用状态下均与壳体1平行,也就是说,转动杆3从收纳状态向外转动180度后,变换到使用状态,反之,转动杆3从使用状态向内转动180度后,可以变换到收纳状态。
37.在转动杆3处于使用状态时,固定在转动杆3上的第二连接板31和固定在滑动杆2上的第一连接板21之间处于平行状态,能够便于对相邻集成式房屋进行固定。
38.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当滑动杆2处于收纳状态、转动杆3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处于平齐状态,也就是说,此状态下,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可以固定在两平齐的集成房屋外壁上。
39.当滑动杆2逐渐向外滑动时,第二连接板31与第一连接板21之间逐渐远离,从而可以根据相邻两集成房屋之间的间距对第一连接板21的位置进行调整,使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31能够分别固定连接在两相邻集成房屋的侧壁上。
40.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滑动杆2绕其自身发生转动,使滑动杆2保持稳定滑动的状态,滑动槽11和滑动杆2的截面均为矩形结构。
41.如图4所示,滑动槽11的槽口处向内延伸形成限位口111,滑动杆2位于滑动槽11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3,限位板23的面积大于限位口111的面积。
42.也就是说,滑动杆2能够正常穿过限位口111,而限位板23被限位口111所阻挡,当滑动杆2向外滑动到极限位置时,可以在限位板23的作用下,防止滑动杆2从滑动槽11内完全滑出。
43.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滑动杆2在滑动槽11内来回滑动,可通过在限位口111处设置一圈橡胶圈,利用橡胶圈增加与滑动杆2之间的摩擦力,对滑动杆2起到一定的限位效果。
44.另外,在滑动杆2和转动杆3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32和第二限位孔22,第一限位孔32的数量至少设为两个,而第二限位孔22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限位孔22沿着滑动杆2长度的方向等距均匀分布,第一限位孔32和第二限位孔22之间通过u型的插销件4起到限位的作用,当滑动杆2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可以利用插销件4和第一限位孔32以及第二限位孔22的配合,使滑动杆2保持在该位置,不再滑动。
45.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滑动杆2在小范围内发生滑动的情况,第一限位孔32、第
二限位孔22和滑动杆2的截面均为非圆形结构。
46.进一步的,插销件4的数量设置有多组,可以固定在不同的第一限位孔32和第二限位孔22之间,进一步提高了对滑动杆2的限位效果。
4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48.本技术在满足间距可调节的基础上,还能够便于对转动杆3以及滑动杆2进行收纳,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提高便携性。
49.除此之外,相较于螺纹式的调节方式,本装置通过滑动杆2滑动的调节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调节的速度,而且便于对滑动杆2进行复位。
50.进一步的:
51.如图2、4所示,壳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第二限位孔22位置对应的第一条形槽13。
52.壳体1的下表面开设有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第二条形槽14,滑动杆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拨杆24,拨杆24贯穿第二条形槽14设置。
53.滑动杆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加固孔25,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多个加固孔25对应的第三条形槽15,加固孔25通过锁紧螺栓与第三条形槽15固定。
54.也就是说,第一条形槽13、第二条形槽14和第三条形槽15均沿着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第一条形槽13设置在第二限位孔22的一侧、第二条形槽14设置在加固孔25的一侧、第三条形槽15设置在拨杆24的一侧。
55.其中,第一条形槽13可以使部分第二限位孔22暴露出来,能够与第一限位孔32形成配合,可以通过两组插销件4分别对滑动杆2位于滑动槽11内、外两个部分进行限位固定。
56.其中,第二条形槽14使加固孔25暴露出来,工作人员在对滑动杆2进行初步固定后,可以通过将锁紧螺栓拧入加固孔25内的方式,将滑动杆2和壳体1的位置固定在一起,起到加固的效果。
57.最后,第三条形槽15的存在,可以使拨杆24的末端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方便操作人员控制滑动杆2的移动位置,另外,该拨杆24与滑动杆2之间也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一步便于对本装置进行打包携带。
58.工作原理:
59.在使用时,首先将转动杆3转动180度,使转动杆3从收纳槽12内移出,并且使第一连接板21与第二连接板31保持平齐的状态,接着将第一连接板21通过螺栓固定在位于外侧的集成房屋侧壁上,然后向外拉出滑动杆2,直到第二连接板31与相邻的集成房屋侧壁接触,此时,通过插销件4将滑动杆2和转动杆3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二连接板31固定到该集成房屋的侧壁上,最后,通过锁紧螺栓拧到加固孔25内实现加固,完成对本装置的调节及安装。
60.在使用完毕后,将各螺栓全部拆除,并拔出插销件4,然后将滑动杆2滑动到滑动槽11内、将转动杆3转动至收纳槽12内,完成对滑动杆2和转动杆3的收纳,从而便于对本装置进行携带和运输。
6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