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蒸汽式煮茶器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05:23: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蒸汽式煮茶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茶饮料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类之一,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人们需要快速的喝到泡开的茶水时,于是人们便研发出了能够快速泡茶的煮茶器。
3.但是现有的煮茶器都是将茶叶浸泡在水中不断地、反复地进行煮沸,然后才进行饮用,因此其口感并不是很佳。而且加之长时间的反复煮沸,使得茶叶或水中的很多矿物质也同时被反复煮沸,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蒸汽式煮茶器。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蒸汽式煮茶器,主要由本体,设置在本体上端的壳盖以及设置在本体下部的底座组成,在底座的内部设有加热电控系统,在本体的内部设有蒸汽回路系统;所述加热电控系统由电源插头、发热器、与电源插头相串接的开关,以及与开关和发热器相连接的温控系统组成;所述蒸汽回路系统则由水回路系统以及与该水回路系统相连通的加热管组成,所述加热管与发热器的表面紧固相连。
6.进一步地,所述的温控系统包括保险丝和温度控制器,所述保险丝的一端与开关的输出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依次经发热器和温度控制器后接地形成电回路;或者,所述的温控系统由保险丝、温度控制器、电阻及指示灯构成,所述保险丝的一端与开关的输出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依次经发热器和温度控制器后接地形成电回路,所述电阻的一端连接于保险丝与发热器的电路之间,其另一端则经指示灯后接地形成电回路。
7.所述水回路系统由设置在本体内部的储水腔,底部设有通孔的蒸煮腔,一端与储水腔相连通、另一端与加热管的进水口相连通的进水管,以及一端与加热管的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与蒸煮腔相连通的出水管组成。
8.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出水管的管路上还设有喷淋组件,该喷淋组件的蒸汽进口与出水管的末端相连通,喷淋组件的蒸汽出口则与蒸煮腔相连通。
9.所述喷淋组件由喷淋外壳、喷淋头以及固定在壳盖上的卡箍组成;所述喷淋头的内部为通腔,在该喷淋头一端的端头处设有与通腔相连通的导流口;所述蒸汽出口则设置在喷淋头远离导流口一端的端面上,且该蒸汽出口与喷淋头的内部通腔相连通;所述蒸汽进口设置在喷淋外壳的底部,其与出水管相连通;喷淋头设有导流口的一端内嵌在喷淋外壳的内部并通过转轴与喷淋外壳相连接;所述喷淋头的中部则卡嵌在卡箍的内部。
10.为便于操作,在所述蒸煮腔的内部设有漏斗,该漏斗的底部设有止回孔,在该止回孔的内部则设有止回装置;同时,漏斗的底部穿过蒸煮腔底部的通孔而位于蒸煮腔的底部外侧。
11.所述止回装置由止回杆,弹簧,设置在漏斗内侧底部的止回片以及与止回杆一端固定相连的止回帽组成;所述止回杆未连接止回帽的一端穿过止回孔与止回片相连接,而弹簧则套接在止回杆上并顶持在止回帽与漏斗外侧底部之间。
12.或者,本实用新型直接在蒸煮腔底部的通孔内部设有止回装置;该止回装置由止回杆,弹簧,设置在蒸煮腔内部的止回片以及与止回杆一端固定相连的止回帽组成;所述止回杆未连接止回帽的一端穿过通孔与止回片相连接,而弹簧则套接在止回杆上并顶持在止回帽与蒸煮腔外侧底部之间。
13.为便于对茶壶中的茶水进行保温,在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与发热器紧固相连的金属盘;所述的发热器为发热管、发热盘管或电热管。
14.为便于放置茶壶,在本体的中部位置处还设有供茶壶搁置的搁置区,该茶壶的顶部设有壶盖,在该壶盖上则设有位置与蒸煮腔的底部通孔相对应的开口。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底座内部的加热电控系统能有效的将饮用水加热转换成蒸汽,然后再由蒸汽对盛放在蒸煮腔中的茶叶进行蒸汽蒸煮,不仅能有效的避免茶叶在水中反复进行煮沸,而且还能有效的将饮用水中的颗粒物进行分离,从而保证茶水的口感和质量。
17.(2)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于茶叶的蒸煮,而且还可以适用于咖啡的蒸煮,以及其他适用于蒸煮的产品,因此其适用面非常广。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的结构在配置茶壶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所示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4所示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1-本体,2-底座,3-茶壶,4-蒸汽出口,5-喷淋头,6-卡箍,7-壳盖,8-观察孔,9-开关,10-喷淋外壳,11-出水管,12-储水腔,13-进水口,14-进水管,15-底腔,16-导流口,17-滤网,18-漏斗,19-阶槽,20-蒸煮腔,21-止回片,22-止回杆,23-止回帽,24-弹簧,25-金属盘,26-发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7.实施例1
28.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本体1可以由金属或塑料制作而成,在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壳盖7,该壳盖7通过转轴与本体1的上端部相连接,以便壳盖7在扣合时能将整个本体1的上端部进行密封。在本体1的下部设置有底座2,该底座2与本体1固为一体,同时,在本
体1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有一个空腔,该空腔与底座2一起形成一个供茶壶3放置的搁置区。
29.在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蒸汽回路系统和加热电控系统,蒸汽回路系统用于为加热电控系统提供加热的饮用水,并经加热电控系统加热后形成蒸汽用于煮茶或咖啡等固定饮料。
30.所述的蒸汽回路系统由水回路系统及加热管组成。其中,水回路系统由储水腔12、蒸煮腔20、进水管14和出水管11组成。所述的储水腔12和蒸煮腔20均设置在本体1的内部,两者之间相互隔离,且储水腔12和蒸煮腔20均具有敞口端。储水腔12用于存储饮用水,而蒸煮腔20则用于放置茶叶或咖啡等固体饮料,并供蒸汽用来蒸煮。
31.底座2的内部设有一个底腔15,该底腔15位于储水腔12的下部,所述进水管14全部设置在该底腔15内部,而出水管11的下半部分设置在底腔15的内部,其上半部分则位于储水腔20的内部。所述的加热管固定在底腔15内部并与加热电控系统中的发热器26紧固相连。
32.蒸煮腔20的底部设有一个通孔,该蒸煮腔20位于搁置区的正上方,以确保茶壶3放置在搁置区内部时,该通孔的位置正对茶壶3壶盖上的开口。
33.储水腔12的底部设有一个进水口13,进水管14的一端与该进水口13固定相连接,其另一端则与加热管的进水端相连接,而该加热管的出水端则与出水管11的进水端相连接。为了便于蒸汽能均匀的散发到蒸煮腔20的内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出水管11的出水端管路上还设有喷淋组件。
34.所述的喷淋组件由喷淋外壳10、喷淋头5以及卡箍6组成。其中,喷淋头5的内部为一个通腔,在该喷淋头5的一端端头处设有与该通腔相连通的导流口16,而在喷淋头5远离导流口16的一端端面上则设有蒸汽出口4,且该蒸汽出口4也与喷淋头5的内部通腔相连通。
35.喷淋外壳10的形状与喷淋头5的形状相匹配,连接时,该喷淋头5设有导流口16的一端正好能内嵌在喷淋外壳10的内部。同时,该喷淋头5还通过转轴与喷淋外壳10相连接,以确保喷淋头5设有蒸汽出口4的一端能绕该转轴转动。在喷淋外壳10的底部设有蒸汽进口,所述的出水管11的出水端则与该蒸汽进口相连接。即出水管11的出水端依次经蒸汽进口、喷淋头5的通腔、喷淋头5的蒸汽出口4后与蒸煮腔20相连通。
36.卡箍6设置在壳盖7上,而该喷淋头5的中部则内嵌在卡箍6的内部,以便当开启或关闭壳盖7时,喷淋头5可以在卡箍6的内部进行适当的移动,从而确保喷淋头5在开启或关闭壳盖7时不会出现左右位置的偏移,而能正好的使蒸汽出口4正对蒸煮腔20的敞开端。
37.为确保使用效果,出水管11和进水管14优先并排垂直设置,该出水管11和进水管14可以采用软性塑料、硬性塑料或金属材料制作而成。为便于观察储水腔12的储水量,在本体1的储水腔12位置处还设有观察孔8,同时在该观察孔8上还设有刻度线,以便使用者能清楚的了解储水腔12内部储存的饮用水的总量。
38.加热电控系统用于加热蒸汽回路系统中的加热管,为确保使用者的安全,本实用新型优先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来对加热管进行加热。
39.所述加热电控系统由电源插头、发热器26、开关9和温控系统组成,其中,该温控系统则由保险丝和温度控制器组成。连接时,开关9与电源插头的电源线相串接,开关9的输出端则依次经保险丝、发热器26和温度控制器后接地,从而形成一个电回路。
40.为确保使用效果,该发热器26优先采用发热管、发热盘管或电热管来实现,而温度
控制器则要与发热器26的功率和型号相匹配。一般而言,发热管或发热盘管采用200v 300w~800w功率的即可。当然,根据实际情况,该发热管或发热盘管的功率也可以任意配置,功率越大,则热传递的效率以及将液态的饮用水加热转成蒸汽的时间就越短。为了实现水电隔离,所述发热器26需要与加热管紧固连接在一起,即该加热管的外表面要与发热器26的外表面紧贴固定在一起。为了能充分的实现热交换,该加热管与发热器26的接触面积应尽可能的大。
41.所述的保险丝则可以采用市面上流通的各种厂家所生产的产品,例如可以采用sefuse sf系列的保险丝来实现。该系列的保险丝是采用金属做外壳、以热敏颗粒(有机化学物质)作为感热体的温度过热保险管。由于热敏材料的构造是不通电的,故内部阻抗小、具有截断电流大,可应用于10a~15a(ac)电路等特点。当然,该保险丝也可以由保险丝管来替代,其作用和功效均是相同的。
42.温度控制器用于确保加热管和发热器26的温度不会超过设定温度,一般而言可以采用ksd302常闭式温控器来实现。所谓的常闭式温控器是指在原始状态下,该温度控制器的内部触点为闭合状态,只有当温度超过预设的温度值时,该温度控制器的内部触点才会断开,从而实现温度控制的功能。或者,该温度控制器也可以采用温度可调的温度控制器来实现,例如采用带数字显示的可调温度器或旋钮式的可调温度器来实现。
43.为了能显示电源的通电情况,本实施例还可以在上述温控系统中再增加一个电阻和指示灯,即该方案中的温控系统由保险丝、温度控制器、电阻及指示灯构成。连接时,开关9与电源插头的电源线相串接,开关9的输出端则依次经保险丝、发热器26和温度控制器后接地,从而形成一个电回路;而电阻的一端连接于保险丝与发热器26的电路之间,其另一端则经指示灯后接地形成电回路。其中,电阻用于保护指示灯,起到限流作用,防止电流过大对指示灯造成损害。
44.该指示灯安装在开关位置处,即只要开关9导通,则该指示灯就会发光,以显示电路为导通状态,发热器26处于发热状态,整个煮茶器处于工作状态。
45.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在蒸煮腔20内进行蒸煮,因此本实施例在蒸煮腔20的内部设有漏斗18。该漏斗18的底部设有止回孔,在该止回孔的内部则设有止回装置。整个漏斗18的底部穿过蒸煮腔20底部的通孔而位于蒸煮腔20的底部外侧,即该漏斗18底部设置的止回装置需要露出一部分在蒸煮腔20的外部,以便茶壶3的壶盖上的开口能顶开止回装置,从而使得漏斗18的内部经止回装置后与茶壶3的内部导通。
46.该止回装置由止回片21、止回杆22,止回帽23及弹簧24组成。该止回片21设置在漏斗18的内侧底部,止回帽23则设置在漏斗18的底部外侧,止回杆22穿过漏斗18底部的止回孔,其一端与止回片21固定相连,其另一端则与止回帽23固定相连接。弹簧24则套接在止回杆22上,其一端固定在止回帽23上,其另一端则顶持在止回帽23与漏斗18外侧底部之间。
47.当茶壶3未放置在搁置区内部时,在弹簧24的作用下,会使得止回片21始终紧贴在漏斗18的内侧底部,从而密封住漏斗18底部的止回孔,使得过漏斗18内部的茶水不会经过止回装置流入茶壶3中。
48.当茶壶3放置在搁置区内部时,由于漏斗18的底部有一部分是露在蒸煮腔20的外部的,而茶壶3的高度正好与搁置区的高度相匹配,因此茶壶3的壶盖正好能顶持住止回帽23,从而使得止回杆22推动止回片21远离止回孔,进而解除对止回孔的密封,使得漏斗18的
内部经止回孔后与茶壶3壶盖上的开口相连通,茶水便可以经止回孔后流入茶壶3中。
49.为了能对放置在底座2上的茶壶3进行保温,因此在底座2上还设有一个金属盘25,该金属盘25也需要与发热器26紧固连接在一起,以便发热器26产生的热量能传递给金属盘25,从而对茶壶3进行持续不断的加热,以保持茶壶3内部茶水的恒温。
50.使用时,先将茶壶3放置在搁置区中。打开壳盖7,在卡箍6的作用下,喷淋头5便会绕喷淋外壳10上的转轴随壳盖7一起转动,将本体1内部的储水腔12和漏斗18显露出来,便于人们向储水腔12内装入饮用水,向漏斗18内装入待需要蒸煮的茶叶。为了便于清洗以及确保茶叶不会经止回孔流入茶壶3中,因此在漏斗18内还可以设置一个滤网17。该滤网17的结构需要与漏斗18相匹配,茶叶便可以直接放置在滤网17中。
51.为便于储水腔12内部的饮用水能全部被加热转换成蒸汽而进入到蒸煮腔20内,储水腔12底部的进水口13的高度位置要远远低于喷淋外壳10的高度位置。此时,储水腔12内部的饮用水在重力作用下会经进水管14流经加热管后进入到出水管11中。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出水管11内的水位高度将与储水腔12内部的水位高度持平。
52.当饮用水、茶叶都放入妥当后,再盖上壳盖7,打开开关9接通外部电源。发热器26和指示灯则同时处于工作状态,指示灯亮,发热器26进行加热。由于加热管是采用金属制作而成,且其与发热器26是紧贴在一起的,因此,发热器26便会向加热管进行热传递,从而使得加热管中的饮用水被加热蒸发,形成水蒸汽,由于水蒸汽的密度和水的密度不同,且在重力的作用下,该水蒸汽便会经出水管11流进喷淋外壳10中,然后再经喷淋头5的导流口16进入到喷淋头5的通腔内部,最后再经蒸汽出口4出来进入到滤网17的顶部,对滤网17中的茶叶进行充分的蒸煮。蒸汽在对茶叶经过蒸煮后便会形成液态,从而再经滤网17和止回孔后流进茶壶3中,直至储水腔12中的饮用水全部处理完毕为止。
53.当储水腔12中的饮用水在转移到茶壶3的过程中,发热器26还同时会对金属盘25进行加热,从而确保能对茶壶3中的茶水进行保温。当储水腔12中的饮用水全部转移到茶壶3后,该金属盘25也会持续不断的对茶壶3进行供热,从而使其保持恒温。
54.实施例2
55.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取消了喷淋组件,出水管11不再经喷淋组件与漏斗18相连通,而是直接与漏斗18相连通。即,从出水管11出来的水蒸汽不再经过喷淋组件来对滤网17中的茶叶进行蒸煮,而是直接将水蒸汽注入到漏斗18中,从而直接在漏斗18中对滤网17中放置的茶叶或咖啡等固体饮料进行蒸煮。
56.如此设置,便可进一步的省掉喷淋组件,能进一步的简化本实施例的结构,同样也会降低制作成本和降低制作难易度。
57.实施例3
58.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构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不同点。第一个不同点是,所述止回装置的位置设置不同;第二个不同点是,所述漏斗18的打开方式不同。
59.对于第一个不同点,由于蒸煮腔20的底部设有一个通孔,因此本实施例中无需漏斗18的底部再露出于蒸煮腔20的外部,而整个止回装置则是直接安装在该蒸煮腔20的通孔内部。
60.同样,该止回装置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仍由止回片21、止回杆22,止回帽23及弹簧
24组成。该止回片21设置在蒸煮腔20的内侧底部,止回帽23则设置在蒸煮腔20的外侧底部,止回杆22穿过蒸煮腔20底部的通孔后,其一端与止回片21固定相连,其另一端则与止回帽23固定相连接。弹簧24则套接在止回杆22上,其一端固定在止回帽23上,其另一端则顶持在止回帽23与蒸煮腔20外侧底部之间。
61.在蒸煮腔20底部的通孔位置处还需要设置一个形状与止回片21相匹配的阶槽19,止回片21则位于该阶槽19内部。当茶壶3放置在搁置区后,茶壶3的壶盖便会顶持住止回帽23,从而使得止回杆22推动止回片21远离阶槽19,进而使得蒸煮腔20、阶槽19、通孔及茶壶3的壶盖开口之间形成一个供茶水或咖啡溶液等流经的水通路。
62.为了确保该水通路更加通畅,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止回帽23上设置若干个通孔,以扩大水通路的流量,加速使得蒸煮腔20中的茶水或咖啡溶液等流进茶壶3中。在止回帽23上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的止回帽23上均可以设置。
63.对于第二个不同点,本实施例直接将漏斗18制作成一个矩形体、圆柱体或其他形状,但其底部需要制作成一个平面,以便整个漏斗18能沿着蒸煮腔20的底部移动。本实施例中的漏斗18采用抽插的方式固定在蒸煮腔20的内部。即,该蒸煮腔20是直接在本体1内部形成的一个半封闭的空腔,漏斗18的整体结构要与蒸煮腔20的形状相匹配,当漏斗18插入到蒸煮腔20内部时,其正好能与蒸煮腔20相吻合。
64.或者,该漏斗18的一侧通过转轴的方式固定在蒸煮腔20的腔壁上,当需要使用时,直接推动漏斗18的另一端,使整个漏斗18绕转轴转动,进而即可将漏斗18与蒸煮腔20相分离,便于向漏斗18中放置茶叶或咖啡等固体饮料。
65.实施例4
66.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增加了喷淋组件,即在出水管11的出水端管路上设置了喷淋组件。
67.该喷淋组件由喷淋外壳10、喷淋头5以及卡箍6组成。其中,喷淋头5的内部为一个通腔,在该喷淋头5的一端端头处设有与该通腔相连通的导流口16,而在喷淋头5的另一端的端面上则设有蒸汽出口4,且该蒸汽出口4也与喷淋头5的内部通腔相连通。喷淋外壳10的形状与喷淋头5的形状相匹配,即喷淋头5设有导流口16的一端正好内嵌在喷淋外壳10的,且该喷淋头5通过转轴与喷淋外壳10相连接,以确保喷淋头5设有蒸汽出口4的一端能绕该转轴转动。而在喷淋外壳10的底部则设有蒸汽进口,所述出水管11的出水端则与该蒸汽进口相连接。
68.当采用该结构时,所述漏斗18的侧壁上需要设置若干数量的孔。同时,在该漏斗18的上方位置处的本体1上还需要设置一个供喷淋头5喷射蒸汽的孔,以便当壳盖7扣合时,喷淋头5正好可以正对漏斗18的正上方,从而确保蒸汽能从蒸汽出口4进入到漏斗18中对茶叶进行蒸煮。
69.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