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非对称单侧悬挂式轨道车辆用双走行轴转向架

2022-09-15 02:5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用转向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于后期维护和检修、提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散热性、降低后期运维成本、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行平稳性和乘客乘坐舒适性的非对称单侧悬挂式轨道车辆用双走行轴转向架。


背景技术:

2.目前主流悬挂式单轨车辆走行部采用对称式的悬吊结构,其走行结构在俯视平面中心对称,吊臂位于中心位置,连接车体与转向架。转向架置于下方开口的钢制箱型轨道梁内,部分或全部被钢制箱型轨道梁包裹,尤其构架与车轮近乎完全包裹在箱形轨道内部。封闭的轨道梁使得转向架的检修和维护极为不便,且不利于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散热,加速了某些关键橡胶部件的老化,增加了后期的运维成本。
3.钢制箱型轨道梁需具有一定的横截面积来容纳体积较大的转向架,且轮系与轨道梁内壁接触,对制造精度要求高,增加了轨道梁的建设成本。
4.下方开口的箱型轨道梁使得道岔的设计尤为复杂,且车辆通过道岔时速度较慢,冲击较大,降低了运行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对称单侧悬挂式轨道车辆用双走行轴转向架。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非对称单侧悬挂式轨道车辆用双走行轴转向架,其中:包括转向架构架,位于转向架构架上的两根走行轴,设置在每一根走行轴上的至少一个走行轮;位于转向架构架两侧下方各设置有两个导向轮,位于转向架构架两侧下方各设置有至少一个稳定轮,该稳定轮位于导向轮下方;所述导向轮设置在导向轮侧臂上,所述稳定轮设置在稳定轮侧臂,所述导向轮侧臂和/或稳定轮侧臂与转向架构架固定为一体;
8.所述转向架构架的侧壁上固定有至少一根吊臂,该吊臂用于悬挂车厢,所述吊臂的下端具有用于与车厢或二系悬挂装置连接的连接部;
9.使用时,所述吊臂的内壁面与轨道的侧壁面具有间隙。
10.由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利于后期维护和检修、提高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散热性、降低了后期运维成本、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运行平稳性和乘客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一块吊臂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一块吊臂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两块吊臂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两块吊臂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三块吊臂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有三块吊臂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单轮稳定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单轮稳定实施例一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9.图9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10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一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1.图1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1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二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3.图1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14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三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5.图15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四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16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四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7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五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8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两轮导向两轮稳定实施例五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9.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30.1、转向架构架;2、走行轴;3、走行轮;4、导向轮;5、稳定轮;6、导向轮侧臂;7、稳定轮侧臂;8、车厢;9、吊臂;11、连接臂;13、装饰罩;19、二系悬挂装置;20、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32.参见附图1至18,非对称单侧悬挂式轨道车辆用双走行轴转向架,其中:包括转向架构架1,位于转向架构架1上的两根走行轴2,设置在每一根走行轴2上的至少一个走行轮3;位于转向架构架1两侧下方各设置有两个导向轮4,位于转向架构架1两侧下方各设置有至少一个稳定轮5,该稳定轮5位于导向轮4下方;所述导向轮4设置在导向轮侧臂6上,所述稳定轮5设置在稳定轮侧臂7,所述导向轮侧臂6和/或稳定轮侧臂7与转向架构架1固定为一体;
33.所述转向架构架1的侧壁上固定有至少一根吊臂9,该吊臂9用于悬挂车厢8,所述吊臂9的下端具有用于与车厢8或二系悬挂装置19连接的连接部;
34.使用时,所述吊臂9的内壁面与轨道20的侧壁面具有间隙。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结构,走行轮3、导向轮4和稳定轮5均可采用实心橡胶轮或充气橡胶轮,这就使得轨道20可以采用混凝土浇筑的轨道梁,对轨道梁的工艺要求和形位误差要求低,可大幅降低轨道梁的制造成本。吊臂9位于转向架构架1单侧,上面与转向架构架1刚性连接,下面通过二系悬挂装置19与车厢8连接,从横截面视图来看,该结构为非对称式。吊臂9在可用的空间内尽量与轨道20侧面保持尽可能小的距离,以提高走行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对吊臂9上下连接点位置的合理设计,可使得车厢8依靠单侧吊臂保持平衡。
35.参见附图7和8,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向轮4对应安装在一根导向轮侧臂6的底端,四根导向轮侧臂6的顶端对应与转向架构架1固定为一体,使得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
各有两根导向轮侧臂6;在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根稳定轮侧臂7,该稳定轮侧臂7位于与其同一侧的两根导向轮侧臂6的中间,所述稳定轮侧臂7的顶端与转向架构架1固定为一体,所述稳定轮5安装在稳定轮侧臂7的底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4与稳定轮5的采用实心橡胶轮或充气橡胶轮。
36.参见附图9和10,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向轮4对应安装在一根导向轮侧臂6的底端,四根导向轮侧臂6的顶端对应与转向架构架1固定为一体,使得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各有两根导向轮侧臂6;在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各设置有两根稳定轮侧臂7,该两根稳定轮侧臂7位于与其同一侧的两根导向轮侧臂6之间,所述稳定轮侧臂7的顶端与转向架构架1和/或其所在位置处的走行轴2的轴端固定为一体,所述稳定轮5安装在稳定轮侧臂7的底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4与稳定轮5的采用实心橡胶轮或充气橡胶轮。
37.参见附图11和12,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各设置有两根稳定轮侧臂7,所述稳定轮侧臂7的顶端与转向架构架1和/或其所在位置处的走行轴2的轴端固定为一体,所述稳定轮5安装在稳定轮侧臂7的底端;在每一根稳定轮侧臂7的中上部各固定有一根导向轮侧臂6,该导向轮侧臂6的外端对应安装有一个导向轮4,该导向轮4位于其所在稳定轮侧臂7的外侧。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4与稳定轮5的采用实心橡胶轮或充气橡胶轮。
38.参见附图13至16,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导向轮4对应安装在一根导向轮侧臂6的底端,四根导向轮侧臂6的顶端对应与转向架构架1固定为一体,使得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各有两根导向轮侧臂6;每一根导向轮侧臂6的底端固定有一根与其一体的稳定轮侧臂7,每一根稳定轮侧臂7的底端各安装有一个稳定轮5。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4与稳定轮5的采用实心橡胶轮或充气橡胶轮。附图13和14可以看出导向轮侧臂6与稳定轮侧臂7制作时制成一根整体,附图15和16可以看出导向轮侧臂6与稳定轮侧臂7制作时为两根独立,后期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连接为一个整体。
39.参见附图17和18,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转向架构架1的两侧各设置有两根l状的连接臂11,所述连接臂11的顶端与转向架构架1和/或其所在位置处的走行轴2的轴端固定为一体,将稳定轮侧臂7和/或导向轮侧臂6固定在连接臂11的末端;
40.当稳定轮侧臂7和导向轮侧臂6均固定在连接臂11的末端时,所述稳定轮5安装在稳定轮侧臂7的底端,所述导向轮4安装在导向轮侧臂6的顶端;
41.当只有稳定轮侧臂7固定在连接臂11的末端时,所述稳定轮5安装在稳定轮侧臂7的底端,所述导向轮4安装在稳定轮侧臂7的顶端;
42.当只有导向轮侧臂6固定在连接臂11的末端时,所述稳定轮5安装在导向轮侧臂6的底端,所述导向轮4安装在导向轮侧臂6的顶端。在该实施例中,导向轮4与稳定轮5可以采用相同尺寸的实心橡胶轮或充气橡胶轮。
43.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转向架构架1上方设置有装饰罩13,该装饰罩13与转向架构架1和/或吊臂9固定为一体。在该实施例中,装饰罩13具有造型美化、隔音降噪、安全防护等作用。
44.上述实施例方案可用于小运量的悬挂式prt车辆及各种捷运系统,也可用于悬挂式旅游观光车辆,也可用于中运量的悬挂式单轨车辆。上述所有实施例应用时,车辆运行姿态相对稳定,转向架结构简洁,对转弯半径没有过高要求,对轻量化没有过高要求。上述所
有实施例动力采用不限于受电弓受流驱动或车载动力驱动、动力电池驱动等驱动方式。
45.上述所有实施例中所述部件均为市场销售产品。
4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