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07 09:41: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与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采取工厂规模化生产,质量、精度可控,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损耗;同时,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度可控。相比传统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只需其1/3周期,且减少了现场作业,无粉尘、噪音、污水污染,无二次装修的大量建筑垃圾污染,因此,装配式住宅相对于现有的住宅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在相关技术中,装配式建筑包括承重结构、墙板和连接结构,墙板通过连接结构,例如螺栓等固定方式直接固定在承重结构,墙体的隔热保温效果仅依赖墙板自身的保温性能。
4.但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体的隔热保温仅依赖墙板自身结构,导致隔热保温效果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体的隔热保温仅依赖墙板自身结构,导致隔热保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所述墙体系统包括:
7.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个立柱,相邻两立柱之间连接有连接件,且立柱的内外两侧分别凸出于连接件的内外两侧;
8.墙板,所述连接件的内外两侧上分别固定铺设有若干块所述墙板,且前后两侧的墙板与固定框架围合出隔热空腔。
9.进一步的,邻近所述立柱的墙板的侧面抵紧在所述立柱上。
10.进一步的,相邻两立柱之间至少间隔设有两根连接件。
11.进一步的,相邻两立柱之间设有三根连接件,且三根连接件分别连接相邻两立柱的上端、下端和中间处。
12.进一步的,上下相邻的两连接件之间填充有保温层。
13.进一步的,所述立柱是空心的第一方管,所述连接件是空心的第二方管,所述第一方管的边长大于所述第二方管的边长,且所述第二方管与所述第一方管垂直连接。
14.进一步的,内侧的墙板与立柱的外表面平齐,外侧的墙板凸出于立柱的外表面。
15.进一步的,所述墙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至少一侧设有公企口或母企口,沿宽度方向相邻的两墙板通过公企口和母企口的卡扣实现定位和连接。
16.进一步的,位于转角处且两侧均与墙板的公企口抵触连接的立柱上包覆有护角,所述护角包括分别贴设并固定在所述立柱相邻两面上的第一包覆面和第二包覆面;
17.所述第一包覆面的内端和所述第二包覆面的内端相连,所述第一包覆面的外侧延伸至位于同侧的墙板的公企口内,并与同侧的墙板的外表面保持水平;
18.所述第二包覆面的外侧延伸至位于同侧的墙板的公企口内,并与同侧的墙板的外表面保持水平。
19.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是聚氨酯发泡板。
20.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1.(1)通过设置竖向的立柱承重,并通过设置横向的连接件来连接相邻两立柱,且使立柱的前后两侧都凸出于连接件的前后两侧,从而可以在连接件的前后两侧上留出铺设墙板的空间,墙板固定在连接件上,安装简单、方便;且前后两侧的墙板与框架之间会形成隔热空腔,该隔热空腔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体的隔热保温仅依赖墙板自身结构,导致隔热保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安装简单、隔热保温效果好的有益效果。
22.(2)邻近所述立柱的墙板沿墙板宽度方向的端面抵紧在所述立柱的侧面上,从而消除立柱与墙板之间的间隙,减小后期工作量。
23.(3)相邻两立柱之间设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件,且两根连接件分别连接相邻两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则墙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连接件上,从而使得墙板固定性更好。
24.(3)或者,相邻两立柱之间设有三根相互平行的连接件,且三根连接件分别连接相邻两立柱的上端、下端和中间,增设中间的该连接件能更进一步的加强与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墙板的固定性更好。
25.(4)上下相邻的两连接件之间填充有保温层,从而提高墙体系统的保温性能。
26.(5)立柱是空心的第一方管,连接件是空心的第二方管,立柱和连接件均空心,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且立柱和连接件均为方管,便于和墙板配合,形成平整的墙面。
27.(6)对于位于拐角处,且两侧均与公企口抵触连接的立柱,其未与墙板连接的两外表面上包覆有护角,该护角不仅可以增强该立柱的强度和承重能力,还可以起到找平立柱和墙板的作用。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的俯视图;
3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的结构爆炸图;
3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体的隔热保温仅依赖墙板自身结构,导致隔热保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
3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35.通过设置竖向的立柱承重,并通过设置横向的连接件来连接相邻两立柱,且使立柱的前后两侧都凸出于连接件的前后两侧,从而可以在连接件的前后两侧上留出铺设墙板的空间,墙板固定在连接件上,安装简单、方便;且前后两侧的墙板与框架之间会形成隔热空腔,该隔热空腔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体的隔热保温仅依赖墙板自身结构,导致隔热保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安装简单、隔热保温效果好的有益效果。
36.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37.图1~3分别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和爆炸图,如图1~3所示,墙体系统包括固定框架100和固定铺设在框架100内外两侧上的墙板200,内外两侧上的墙板200关于中间的框架100对称设置,且前后两侧的墙板200与固定框架100围合出隔热空腔,从而提高隔热保温效果,其中,内侧指的是面向室内的一侧,外侧指的是面向室外的一侧。
38.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框架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固定框架100包括沿着墙体走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个立柱110,相邻两立柱110之间通过连接件120连接,且立柱110的内外两侧分别凸出于连接件120沿厚度方向的内外两侧,从而便于容纳墙板200,且墙板200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连接件120的内外两侧上。
39.具体的,立柱110的下端固定在地面或其他平面上(例如楼板面),立柱的110上端竖直向上延伸,且相邻两立柱110之间相互平行,立柱110与连接件120可通过焊接固定。
40.本技术实施例的框架100通过设置竖向的立柱110承重,并通过设置横向的连接件120来连接相邻两立柱110,且使立柱110的前后两侧都凸出于连接件120的前后两侧,从而可以在连接件120的前后两侧上留出铺设墙板200的空间,墙板200固定在连接件120上,安装简单、方便;且前后两侧的墙板与框架100之间会形成隔热空腔,该隔热空腔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墙体的隔热保温仅依赖墙板自身结构,导致隔热保温效果不够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安装简单、隔热保温效果好的有益效果。
4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邻近所述立柱110的墙板200沿墙板200宽度方向的侧面抵紧在所述立柱110的侧面上。
42.具体的,相邻两立柱110之间的距离是墙板200宽度的整数倍,则相邻两立柱110之间,最左端和最右端的墙板200的侧面都正好抵触在立柱110上,从而消除立柱110与墙板200之间的间隙,减小后期工作量。
4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相邻两立柱110之间设有两根相互平行的连接件120,且两根连接件120分别连接相邻两立柱110的上端和下端,则墙板200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连接件120上,从而使得墙板200固定性更好。
44.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相邻两立柱110之间设有三根相互平行的连接件120,且三根连接件120分别连接相邻两立柱110的上端、下端和中间,增设中间的该连接件120能更进一步的加强与墙板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墙板200的固定性更好。
45.为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上下相邻的两连接件120之间填充有保温层500。例如,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500是聚氨酯发泡板。
46.聚氨酯发泡板是以异氰酸酯和聚醚为主要原料,聚氨酯发泡板在发泡剂、催化剂、
阻燃剂等多种助剂的作用下,通过专用设备混合,聚氨酯发泡板是经高压喷涂现场发泡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聚氨酯发泡板是一种具有保温与防水功能的新型合成材料,是目前所有保温材料中导热系数最低的,用在墙体中,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
47.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立柱110是空心的第一方管,连接件120是空心的第二方管,且所述第二方管与所述第一方管垂直连接。
48.具体的,立柱110和连接件120均空心,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且立柱110和连接件120均为方管,便于和墙板200配合,形成平整的墙面。
4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墙板200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公企口210和母企口220,且相邻两墙板200通过公企口210和母企口220的卡扣实现定位和连接。
50.具体的,公企口210一侧与连接件120抵紧,且与立柱210邻近的公企口210抵触在立柱210侧面上。与立柱210邻近的母企口220与立柱210围合出空腔,该空腔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
5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内侧的墙板200与立柱110的外表面平齐,外侧的墙板200凸出于立柱210的外表面,因此,后期只用处理一侧的厚度差。对于外侧墙板200与立柱210之间的厚度差,后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整,例如:
52.对于位于拐角处,且两侧均与公企口抵触连接的立柱110,其未与墙板连接的两外表面上包覆有护角300。所述护角300包括分别贴设并通过第二螺栓400固定在立柱110相邻两面上的第一包覆面310和第二包覆面320;所述第一包覆面310的内端和所述第二包覆面320的内端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包覆面310的外侧延伸至位于同侧的墙板200的公企口210内,并与该墙板200的外表面保持水平;所述第二包覆面320的外侧延伸至位于同侧的墙板200的公企口210内,并与同侧的墙板200的外表面保持水平。该护角300不仅可以增强该立柱110的强度和承重能力,还可以起到找平立柱110和墙板200的作用。
53.对于一侧与母企口220抵触连接的立柱110,其与邻近墙板200的厚度差可以通过涂抹材料(例如与墙板200外表面的材质相同的材料或者泥沙等)的方式来找平。
54.本技术实施例的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5.步骤s10:沿着墙体走向依次间隔设置若干个立柱110,且相邻立柱110之间通过连接件120连接,立柱110的内外两侧分别凸出于连接件120的内外两侧,且使连接120的外侧面与立柱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与墙板200的厚度相等,从而形成所述固定框架100;
56.步骤s20:在连接件120的内外两侧上分别对称铺设墙板200,且墙板200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连接件120上,外侧的墙板200与立柱110外表面平齐,内侧的墙板200超出立柱110外表面,立柱110的侧面与邻近的立柱110抵接;
57.步骤s30:给位于拐角处且两侧均与公企口210抵触连接的立柱110,其未与墙板200连接的两外表面上包覆上护角300,且护角300通过第二螺栓400固定在立柱110上。
58.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5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
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技术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技术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