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适应多地形的无线传输井下救援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2022-09-06 18:39: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井下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应多地形的无线传输井下救援机器人。


背景技术:

2.在农村,机井是农村重要的灌溉和饮用水源,很多机井就在地头田边,有的井口用水泥板或石头掩盖,多数机井连基本的掩盖物都没有,周围也没有任何提示标语,难以使人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废弃的机井,由于长期不用隐蔽在丛生的杂草中,更是让人难以发现,悲剧时有发生。
3.井的口径有大有小,在大口径的井下救援工作展开较为容易,但当遇到小口径的井下救援时消防人员就需要倒掉着下到井里去,由于这种动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长期在井下保持这种姿势进行救援,对救援人员的威胁也很大,井下环境复杂,不了解井下情况贸然下井可能导致参与救援的人员一起被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多地形的无线传输井下救援机器人,旨在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适应多地形的无线传输井下救援机器人,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外弧面上等距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弧形板的底部安装有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所述弧形板的板身上安装有总控制装置,所述弧形板内弧面上设置有防磨垫层,且所述弧形板内弧面上固定安装有承重组件;
7.其中,任一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沿弧形板长度方向安装的一对固定座,一对所述固定座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下方的支撑板上安装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上转动连接有气压缸,所述气压缸的活动端安装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配合滑动在调节槽内,位于所述调节槽上方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衔接臂,所述衔接臂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车架,所述调节块与车架之间转动连接有推杆,所述支撑板、衔接臂以及车架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
8.通过气压缸活动端带动调节块在调节槽内滑动,滑动的调节块通过推杆推动车架以及衔接臂位移,当衔接臂垂直于车架时,此时车架距离弧形板最远,以此调节车架与井壁的贴合度,达到支撑弧形板的作用,装置下井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检测被困者位置高度并移动,被困者将承重带套在腋下,施救者通过拉绳拉起被困者,提高救援成功率。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车架包括结构梁,所述结构梁对应转动安装有行走履带,所述所述行走履带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承重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弧形板内弧面上的调节带和承重带,所述承重带位于调节带的下方,所述承重带靠近人体的一侧缝合连接有海
绵垫层,所述承重带远离弧形板的一端缝合连接有锁紧扣,所述调节带的端部与锁紧扣缠绕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调节带缠绕出锁紧扣一端的相对面上分别缝制连接有魔术贴子面和魔术贴母面,所述魔术贴子面和魔术贴母面粘贴连接,所述调节带背离魔术贴子面和魔术贴母面的一面设置有防滑垫。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弧形板外弧面上对称焊接有把手,所述把手上缠绕有拉绳。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其中一节所述车架上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信号连接至救援控制器,所述救援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报警器和遥控器;
14.其中,所述救援控制器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和无线通讯设备。
1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弧形板为镂空框架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压缸活动端带动调节块在调节槽内滑动,滑动的调节块通过推杆推动车架以及衔接臂位移,当衔接臂垂直于车架时,此时车架距离弧形板最远,以此调节车架与井壁的贴合度,达到支撑弧形板的作用,装置下井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检测被困者位置高度并移动,被困者将承重带套在腋下,施救者通过拉绳拉起被困者,提高救援成功率。
18.2、本实用新型中调节带的端部与锁紧扣之间长度可调节,以适用不同身形的被困者,减少被困者的体力消耗。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中:1、弧形板;2、防磨垫层;3、超声波测距传感器;4、固定座;5、支撑板;501、调节槽;6、转动座;7、气压缸;8、调节块;9、衔接臂;10、车架;1001、结构梁;1002、行走履带;1003、驱动电机;11、摄像头;12、调节带;13、承重带;14、海绵垫层;15、锁紧扣;16、魔术贴子面;17、魔术贴母面;18、防滑垫;19、把手;20、拉绳;21、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实施例
27.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多地形的无线传输井下救援机器人,包括弧形板1,弧形板1为镂空框架结构,可以减轻弧形板1的重量,同时弧形板1与井内壁间隙设置,尽量减少装置占用井内空间,弧形板1外弧面上等距安装有驱动组件,弧形板1的底部安装有超声波测距传感器3,超声波测距传感器3用于检测被困者位置高度,弧形板1的板身上安装有总控制装置,为了减少装置与被困者之间的摩擦产生的伤痕,弧形板1 内弧面上设置有防磨垫层2,且弧形板1内弧面上固定安装有承重组件;
28.其中,任一驱动组件包括沿弧形板1长度方向安装的一对固定座4,一对固定座4之间固定安装有支撑板5,支撑板5上开设有调节槽501,调节槽501 下方的支撑板5上安装有转动座6,转动座6上转动连接有气压缸7,气压缸 7的活动端安装有调节块8,调节块8配合滑动在调节槽501内,位于调节槽 501上方支撑板5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衔接臂9,衔接臂9远离支撑板5 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车架10,调节块8与车架10之间转动连接有推杆21,支撑板5、衔接臂9以及车架10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
29.应用中,为了贴合井壁,方便装置移动,气压缸7活动端带动调节块8 在调节槽501内滑动,滑动的调节块8通过推杆21推动车架10以及衔接臂9 位移,当衔接臂9垂直于车架10时,此时车架10距离弧形板1最远,以此调节车架10与井壁的贴合度,达到支撑弧形板1的作用。
30.具体的,请参阅图1-2,为了控制装置移动,车架10包括结构梁1001,结构梁1001对应转动安装有行走履带1002,行走履带1002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1003。
31.具体的,请参阅图1-3,为了提高施救成功率,减少被困者的体力消耗,承重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弧形板1内弧面上的调节带12和承重带13,承重带 13位于调节带12的下方,承重带13靠近人体的一侧缝合连接有海绵垫层14,承重带13远离弧形板1的一端缝合连接有锁紧扣15,调节带12的端部与锁紧扣15缠绕连接,调节带12的端部与锁紧扣15缠绕连接已是现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被困者将承重组件套在腋下,设置在承重带13上的海绵垫层14 减轻承重带13对人体的压迫,提高被困者的舒适度,防止二次伤害。
32.具体的,请参阅图,为了增强调节带12与锁紧扣15连接的牢固性,调节带12缠绕出锁紧扣15一端的相对面上分别缝制连接有魔术贴子面16和魔术贴母面17,魔术贴子面16和魔术贴母面17粘贴连接,调节带12背离魔术贴子面16和魔术贴母面17的一面设置有防滑垫18,被困者的双手可握在防滑垫18上,方便施救。
33.具体的,请参阅图1,为了便于施救者拉起被困者,弧形板1外弧面上对称焊接有把手19,把手19上缠绕有拉绳20。
34.具体的,请参阅图1,总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其中一节车架10上的摄像头11,摄像头11分别信号连接至救援控制器,救援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报警器和遥控器;
35.其中,救援控制器基于11th tiger lake x86架构多传感器融合时间同步控制器,救援控制器为外购件。
36.其中,无线通讯设备包括基于gprs、edge、wlan、wi-fi、3g和4g技术的无线通信接口。
37.应用中,摄像头11会将探测到的图像和井下气味信息传输给所述救援控制器,实
时监控井下情况,判断被困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状态。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气压缸7活动端带动调节块8在调节槽501内滑动,滑动的调节块8通过推杆21推动车架10以及衔接臂9位移,当衔接臂9垂直于车架10时,此时车架10距离弧形板1最远,以此调节车架10与井壁的贴合度,达到支撑弧形板1的作用,装置下井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3检测被困者位置高度并移动,被困者将承重带13套在腋下,承重带13上的海绵垫层14减轻承重带13对人体的压迫,调节带12的端部与锁紧扣15长度可调,以适用不同身形的被困者,施救者通过拉绳20拉起被困者,完成救援。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