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9-01 00:20: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产品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繁荣昌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人们对自己时间的利用越来越苛刻,生活中,我们对于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够通过对设备的创新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提高使用效率,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它的发展给人们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带来了便捷,其种类和数量也正在与日俱增。
3.目前市场上的轮毂的旋压模具装置应用较为广泛,属于车辆制造产业,车毂作为车辆轮胎支撑架,对于其制造的要求非常高,目前铝合金轮毂有不同的生产方法,较常见的有重力铸造、低压铸造、铸造旋压、锻造等。
4.市场上的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有这样的缺点,现有的轮毂的双面旋压设备在进行不同产品操作时需要更换模具,不能对不同车毂毛坯进行固定,模具的价格和更换模具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制造成本,其次,现有的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在进行脱模时,速度过快,容易对完成旋压的车毂造成损伤,产生报废的情况,因此要对现在的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不能对不同车毂毛坯进行固定和脱模速度过快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第二电机和螺纹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上模具底端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柱。
7.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内部包括有第一电机、螺纹杆、脱模架和限位杆,所述下模具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套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壁套设有延伸至下模具顶端外侧脱模架,所述下模具的内部设置有贯穿脱模架的限位杆。
8.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的内部包括有齿轮轴、链条、齿轮柱、连接轴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套设有齿轮轴,所述齿轮轴的外壁套设有链条,所述链条远离齿轮轴一侧的内壁套设有齿轮柱,所述齿轮柱的内壁套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壁位于齿轮柱的一侧套设有第一齿轮。
9.优选的,所述螺纹柱的内部包括有螺纹块、第一支杆、滑动槽、第二支杆、夹合板和第二齿轮,所述螺纹柱的外壁套设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外壁均设置有第一支杆,且第一支杆有四组,所述上模具的内部开设有延伸至上模具底端外侧的滑动槽,所述第一支杆的底端设置有贯穿与滑动槽底端外侧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底端设置有夹合板,所述螺纹柱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
10.优选的,所述脱模架与螺纹杆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上模具顶端的内壁设置有套设于连接轴一端外壁的固定块。
11.优选的,所述螺纹块与第一支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螺纹柱与螺纹块通过螺纹连接。
12.优选的,上模具的外壁设置有上连接块,所述下模具的外壁位于上模具的下方设置有下连接块。
13.优选的,上模具底端的内壁设置有位于螺纹柱底端的外壁的支撑块,所述螺纹柱的底端位于支撑块的内部设置有限位盘。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5.1.操作人员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进行转动,第一电机转动推动脱模架上升,脱模架上升推动下模具顶端旋压结束的车毂进行缓慢上升,使刚旋压结束的车毂不会造成损伤,同时提高了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的安全系数。
16.2.操作人员开启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进行转动,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带动齿轮轴进行转动,齿轮轴转动带动齿轮轴外壁套设的链条进行转动,链条转动带动链条一侧内壁的齿轮柱进行转动,齿轮柱转动带动其内壁套设的连接轴进行转动,连接轴转动带动连接轴外壁套设的第一齿轮进行转动。
17.3.当对车毂的毛坯进行加工时,将毛坯放置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开启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转动,通过传导带动第一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进行旋转,第二齿轮旋转带动第二齿轮底端的螺纹柱进行转动,螺纹柱转动带动螺纹柱外壁套设的螺纹块上升,螺纹块上升拉动螺纹块外侧的第一支杆进行上升,第一支杆上升拉动第二支杆在滑动槽的内壁进行滑动,第二支杆滑动带动第二支杆底端的夹合板进行移动,四组夹合板将上模具下方的毛坯进行限位固定,使毛坯能快速有效的被固定,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效率,降低产品的报废率,节约了耗材成本。
18.4.螺纹块进行转动时通过转轴拉动第一支杆进行转动,第一支杆通过转轴拉动第二支杆在滑动槽内进行滑动,滑动槽对第二支杆进行限位。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20.图2为本发明剖视图;
21.图3为本发明螺纹块、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连接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螺纹杆与脱模架的连接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齿轮轴、链条和齿轮柱的连接示意图。
24.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201、第一电机;202、螺纹杆;203、脱模架;204、限位杆;3、第二电机;301、齿轮轴;302、链条;303、齿轮柱;304、连接轴;305、第一齿轮;4、螺纹柱;401、螺纹块;402、第一支杆;403、滑动槽;404、第二支杆;405、夹合板;406、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本发明中提到的电机为伺服电机可在市场或者私人订购所得。
27.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轮毂的双面旋压模具,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第二电机3和螺纹柱4,所述上模具1的下方设置有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的内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3,所述上模具1底端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柱4。
28.所述下模具2的内部包括有第一电机201、螺纹杆202、脱模架203和限位杆204,所述下模具2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201,所述第一电机201的输出端套设有螺纹杆202,所述螺纹杆202的外壁套设有延伸至下模具2顶端外侧脱模架203,所述下模具2的内部设置有贯穿脱模架203的限位杆204,操作人员启动第一电机201,第一电机201进行转动,第一电机201转动推动脱模架203上升,脱模架203上升推动下模具2顶端旋压结束的车毂进行缓慢上升,使刚旋压结束的车毂不会造成损伤,同时提高了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的安全系数。
29.所述第二电机3的内部包括有齿轮轴301、链条302、齿轮柱303、连接轴304和第一齿轮305,所述第二电机3的输出端套设有齿轮轴301,所述齿轮轴301的外壁套设有链条302,所述链条302远离齿轮轴301一侧的内壁套设有齿轮柱303,所述齿轮柱303的内壁套设有连接轴304,所述连接轴304的外壁位于齿轮柱303的一侧套设有第一齿轮305,操作人员开启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3的输出端进行转动,第二电机3的输出端带动齿轮轴301进行转动,齿轮轴301转动带动齿轮轴301外壁套设的链条302进行转动,链条302转动带动链条302一侧内壁的齿轮柱303进行转动,齿轮柱303转动带动其内壁套设的连接轴304进行转动,连接轴304转动带动连接轴304外壁套设的第一齿轮305进行转动。
30.所述螺纹柱4的内部包括有螺纹块401、第一支杆402、滑动槽403、第二支杆404、夹合板405和第二齿轮406,所述螺纹柱4的外壁套设有螺纹块401,所述螺纹块401的外壁均设置有第一支杆402,且第一支杆402有四组,所述上模具1的内部开设有延伸至上模具1底端外侧的滑动槽403,所述第一支杆402的底端设置有贯穿与滑动槽403底端外侧的第二支杆404,所述第二支杆404的底端设置有夹合板405,所述螺纹柱4的顶端设置有与第一齿轮305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406,当对车毂的毛坯进行加工时,将毛坯放置于上模具1与下模具2之间,开启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3的输出端转动,通过传导带动第一齿轮305进行转动,第一齿轮305转动带动第二齿轮406进行旋转,第二齿轮406旋转带动第二齿轮406底端的螺纹柱4进行转动,螺纹柱4转动带动螺纹柱4外壁套设的螺纹块401上升,螺纹块401上升拉动螺纹块401外侧的第一支杆402进行上升,第一支杆402上升拉动第二支杆404在滑动槽403的内壁进行滑动,第二支杆404滑动带动第二支杆404底端的夹合板405进行移动,四组夹合板405将上模具1下方的毛坯进行限位固定,使毛坯能快速有效的被固定,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效率,降低产品的报废率,节约了耗材成本。
31.所述脱模架203与螺纹杆20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上模具1顶端的内壁设置有套设于连接轴304一端外壁的固定块。
32.所述螺纹块401与第一支杆402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支杆402与第二支杆404通过转轴连接,所述螺纹柱4与螺纹块401通过螺纹连接,螺纹块401进行转动时通过转轴拉动第一支杆402进行转动,第一支杆402通过转轴拉动第二支杆404在滑动槽403内进行滑动,滑动槽403对第二支杆404进行限位。
33.所述上模具1的外壁设置有上连接块,所述下模具2的外壁位于上模具1的下方设置有下连接块。
34.所述上模具1底端的内壁设置有位于螺纹柱4底端的外壁的支撑块,所述螺纹柱4的底端位于支撑块的内部设置有限位盘。
35.综上所述。
3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