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1:14: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2.油底壳是发动机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储存从发动机活塞连杆、轴承等机构润滑返回的机油,并通过吸油装置向发动机各个部位提供机油,以满足发动机的冷却及润滑需要。
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长上坡、长下坡、颠簸以及紧急刹车等工况。由于车辆上坡、下坡、颠簸以及紧急刹车等原因,会导致油底壳随发动机一起发生倾斜,进而油底壳内部的机油集中于油底壳处于较低位置的一端,导致油底壳内机油的液面低于吸油装置的吸油口,造成吸空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发动机内部缺少用于润滑的机油,短期缺油会导致发动机摩擦副受损降低使用寿命,长期缺油将直接导致发动机出现严重故障,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以解决车辆行驶过程中长上坡、长下坡、颠簸以及紧急刹车等工况下油底壳内部的机油集中于较低位置的一端造成吸油装置吸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壳体、隔板、吸油管以及单向阀,所述隔板固连于所述壳体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集油腔和储油腔,所述吸油管具有吸油口,所述吸油口位于所述储油腔内,所述隔板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口,所述单向阀安装于所述过油口,所述单向阀设置为自所述集油腔向所述储油腔单向导通的结构。
7.所述单向阀包括连接部以及弹性阀片,所述弹性阀片位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储油腔的一侧,所述单向阀具有密封状态和导通状态,在所述密封状态,所述弹性阀片与所述隔板相抵接,在所述导通状态,所述弹性阀片与所述隔板之间具有间隙。
8.所述过油口具有分隔筋,所述分隔筋将所述过油口分隔为多个过油通道,且所述过油通道朝向所述弹性阀片的投影沿所述弹性阀片的周向均匀分布。
9.所述分隔筋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过盈配合,所述连接部具有止挡结构,所述止挡结构位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集油腔的一侧,所述止挡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以使所述止挡结构与所述隔板发生止挡。
10.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弹性密封件,所述隔板还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吸油管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弹性密封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吸油管之间。
11.所述集油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一导流斜面,所述隔板固连于所述第一导流斜面。
12.所述隔板朝向所述储油腔隆起。
13.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导流斜面。
14.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通气盖,所述壳体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盖盖合于所述通气孔。
15.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储油腔中的侧壁具有多个向所述储油腔内部凸出的稳流筋。
1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在所述壳体内固定连接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的空间分为用于收集从发动机滴落的机油的所述集油腔和用于储存机油的所述储油腔,通过所述隔板的所述过油口使机油从所述集油腔流入所述储油腔,在所述过油口安装所述单向阀,使得机油只能单向地从所述集油腔流入所述储油腔,所述吸油管的所述吸油口位于所述储油腔内,由于所述隔板的存在使得发动机倾斜或发生大的震荡时,具有单向阀的所述隔板对具有流向所述集油腔趋势的机油形成阻挡,避免出现大量机油流入所述集油腔导致所述储油腔中的油量减少、液面降低的情况,始终保持所述储油腔内的液面高度高于所述吸油口的位置高度,保证发动机在机油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润滑,进而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与爬坡能力。
18.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单向阀包括所述弹性阀片,所述弹性阀片位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储油腔的一侧,所述单向阀具有所述密封状态和所述导通状态;当机油从所述集油腔流向所述储油腔时,机油对所述弹性阀片施加朝向所述储油腔方向的作用力,使所述弹性阀片产生弹性形变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导通状态,以供机油流入所述储油腔中;当机油从所述储油腔流向所述集油腔时,机油对所述弹性阀片施加朝向所述隔板的作用力,使所述弹性阀片产生弹性形变与所述隔板之间相互抵接,以封堵所述过油口,所述单向阀处于所述密封状态,防止机油从所述储油腔流入所述集油腔中;所述弹性阀片还使得所述单向阀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
19.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分隔筋将所述过油口分隔为多个过油通道,且所述过油通道朝向所述弹性阀片的投影沿所述弹性阀片的周向均匀分布,将单个所述过油口分隔成多个均匀分布的所述过油通道,分散由所述过油口通过的机油,使所述弹性阀片受到来自机油施加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防止所述弹性阀片某一区域受到较大的作用力,使所述弹性阀片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影响所述单向阀的使用寿命。
20.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吸油管之间设置弹性密封件,提高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吸油管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所述储油腔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吸油管之间的缝隙流入所述集油腔内,进一步提高所述隔板对所述储油腔内的机油的阻挡效果;同时所述弹性密封件本身具有弹性,由于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所述吸油管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发生反复碰撞产生较大的异响,而所述弹性密封件能够在所述吸油管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形成缓冲作用,极大程度上减少所述吸油管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发生的异响。
2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油腔的底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斜面,使滴落在所述第一导流斜面的机油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所述第一导流斜面流向所述隔板,并通过所述过油口流入所述储油腔中,以提高机油流向所述过油口的速度并减少所述集油腔中残留机油的情况,进而使所述储油箱中的机油储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补充。
2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所述排油口,所
述排油口的外周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流斜面,机油经过第二导流斜面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加速流向所述排油口,以提高发动机油底壳的排油效率,并且对所述储油腔中的杂质产生更大的冲刷力,使排油过程中机油能够携带更多的杂质排出。
2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具有多个位于所述储油腔中的所述稳流筋,发动机倾斜或发生大的震荡时,所述储油腔内的机油发生剧烈晃动,使得机油与所述壳体相互撞击产生较大声响,同时机油与所述壳体之间的不规则撞击可能会对所述单向阀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降低所述单向阀的使用寿命,而所述稳流筋的存在能够抵消一部分机油的内力,降低所述储油腔中液面的起伏程度,大大减小了机油与所述壳体相互撞击的力度,进而减小了机油与所述壳体相互撞击产生的声响,也减小了机油对所述单向阀的冲击力,提高所述单向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下的发动机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下的发动机油底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下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下的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1中的发动机油底壳的a区域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壳体;11集油腔;12储油腔;13第一导流斜面;14排油口;15第二导流斜面;16通气孔;17稳流筋;
32.2隔板;21过油口;211分隔筋;212过油通道;213第一安装孔;22第二安装孔;
33.3吸油管;31吸油口;
34.4单向阀;41连接部;411止挡结构;412引导面;42弹性阀片;
35.5弹性密封件;
36.6通气盖。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2.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壳体1、隔板2、吸油管3以及单向阀4,所述隔板2固连于所述壳体1以将所述壳体1内部分隔为集油腔11和储油腔12,所述吸油管3具有吸油口31,所述吸油口31位于所述储油腔12内,所述隔板2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油口21,所述单向阀4安装于所述过油口21,所述单向阀4设置为自所述集油腔11向所述储油腔12单向导通的结构。
43.具体地,所述隔板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部,并且所述隔板2的外周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保证所述隔板2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连接处的密封性,使机油无法从所述连接处通过;所述集油腔11在所述隔板2的上方,所述储油腔12在所述隔板2的下方,从发动机滴落的机油进入所述集油腔11,并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所述隔板2的所述过油口21流入所述储油腔12中。
44.在所述壳体1内固定连接所述隔板2,将所述壳体1内部的空间分为用于收集从发动机滴落的机油的所述集油腔11和用于储存机油的所述储油腔12,通过所述隔板2的所述过油口21使机油从所述集油腔11流入所述储油腔12,在所述过油口21安装所述单向阀4,使得机油只能单向地从所述集油腔11流入所述储油腔12,所述吸油管3的所述吸油口31位于所述储油腔12内,由于所述隔板2的存在使得发动机倾斜或发生大的震荡时,具有单向阀4的所述隔板2对具有流向所述集油腔11趋势的机油形成阻挡,避免出现大量机油流入所述集油腔11导致所述储油腔12中的油量减少、液面降低的情况,始终保持所述储油腔12内的液面高度高于所述吸油口31的位置高度,保证发动机在机油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润滑,进而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与爬坡能力。
45.作为本实用新型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单向阀4包括连接部41以及弹性阀片42,所述弹性阀片42位于所述隔板2朝向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所述单向阀4具有密封状态和导通状态,在所述密封状态,所述弹性阀片42与所述隔板2相抵接,在所述导通状态,所述弹性阀片42与所述隔板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弹性阀片42为碗状的橡胶阀片,所述弹性阀片42的外缘朝向所述隔板2,并且所述弹性阀片42的外径大于所述过油口21的外径。
46.所述单向阀4包括所述弹性阀片42,所述弹性阀片42位于所述隔板2朝向所述储油腔12的一侧,所述单向阀4具有所述密封状态和所述导通状态;当机油从所述集油腔11流向
所述储油腔12时,机油对所述弹性阀片42施加朝向所述储油腔12方向的作用力,使所述弹性阀片42产生弹性形变并与所述隔板2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单向阀4处于所述导通状态,以供机油流入所述储油腔12中;当机油从所述储油腔12流向所述集油腔11时,机油对所述弹性阀片42施加朝向所述隔板2的作用力,使所述弹性阀片42产生弹性形变并与所述隔板2之间相互抵接,以封堵所述过油口21,所述单向阀4处于所述密封状态,防止机油从所述储油腔12流入所述集油腔11中;所述弹性阀片42还使得所述单向阀4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
47.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图5所示,所述过油口21具有分隔筋211,所述分隔筋211将所述过油口21分隔为多个过油通道212,且所述过油通道212朝向所述弹性阀片42的投影沿所述弹性阀片42的周向均匀分布。
48.具体地,多个所述过油通道212以所述过油口2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轴,并沿圆周方向阵列分布,以组成一个所述过油口21,其中所述分隔筋211作为相邻所述过油通道212之间的分隔结构。
49.所述分隔筋212将所述过油口21分隔为多个过油通道212,且所述过油通道212朝向所述弹性阀片42的投影沿所述弹性阀片42的周向均匀分布,将原本单个所述过油口21分隔成多个均匀分布的所述过油通道212,以使机油通过所述过油口21时均匀分散至多个所述过油通道212中,进而使所述弹性阀片42受到来自机油施加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防止机油对所述弹性阀片42某一区域受到较大的作用力,使所述弹性阀片42产生不可逆的形变,影响所述单向阀4的使用寿命。
50.一个所述过油口21所包括的所述过油通道212的数量不做限制,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所述过油口21包括四个形状为四分之一圆的所述过油通道212,既能使机油分散均匀,又能保证所述过油口21的通孔面积足够大,还具有较低的加工难度,便于加工。
51.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个具体示例,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分隔筋211还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13,所述连接部4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13过盈配合,所述连接部41具有止挡结构411,所述止挡结构411位于所述隔板2朝向所述集油腔11的一侧,所述止挡结构41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3的孔径,以使所述止挡结构411与所述隔板2发生止挡。
52.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弹性阀片的材质相同,且二者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以省去后续装配的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53.进一步,所述连接部41具有引导面412,所述引导面412位于所述连接部41远离所述弹性阀片42的一端,所述引导面412可以是斜面、平面或者弧面;作为优选,如图4所示,所述引导面412为所述连接部41朝远离所述弹性阀片42一侧隆起的弧面。
54.安装所述单向阀42时,所述引导面412首先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3,随后所述第一安装孔213与外径较大的所述止挡结构411相互挤压,使所述止挡结构411发生弹性形变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3,并使所述连接部4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13过盈配合;所述单向阀42安装完成后,所述止挡结构411恢复原状并位于所述隔板2朝向所述集油腔11的一侧,所述止挡结构41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3的孔径,使所述止挡结构411与所述隔板2上端面形成止挡,并且所述弹性阀片42与所述隔板2下端面形成止挡,以防止所述单向阀42从所述隔板2脱落。
5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发动机油底壳还包括弹性密封件5,所述隔板2还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吸油管3的第二安装孔22,所述弹性密封件5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与所述吸油管3之间。
56.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与所述吸油管3之间设置弹性密封件5,提高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与所述吸油管3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所述储油腔12内的机油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22与所述吸油管3之间的缝隙流入所述集油腔11内,进一步提高所述隔板2对所述储油腔12内的机油的阻挡效果;同时所述弹性密封件5本身具有弹性,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所述吸油管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的内壁之间发生反复碰撞进而产生较大的异响,而所述弹性密封件5能够在所述吸油管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之间形成缓冲作用,极大程度上减少所述吸油管3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2之间发生的异响。
5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集油腔11的底壁设置有第一导流斜面13,所述隔板2固连于所述第一导流斜面13。
58.所述集油腔11的底壁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斜面13,使滴落在所述第一导流斜面13的机油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所述第一导流斜面13流向所述隔板2,使所述集油腔11中的机油集中在所述隔板2的上端面上,并通过所述过油口21流入所述储油腔12中,以提高机油流向所述过油口21的速度并减少所述集油腔11中残留机油的情况,进而使所述储油箱12中的机油储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补充。
59.进一步地,所述隔板2朝向所述储油腔12隆起。
60.所述隔板2具有向下凹陷的弧度,形成碗状结构,使所述隔板2具有聚流的效果,进一步加速所述集油腔11中的机油流入所述过油口21的速度,避免机油在所述集油腔11内积存。
6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口14,所述排油口14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导流斜面15。
62.所述壳体1的底部开设有所述排油口14,所述排油口14的外周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流斜面15,机油经过所述第二导流斜面15时,机油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加速流向所述排油口14,提高机油的流动速度,以提高发动机油底壳的排油效率,并且流动速度提高的机油能够对所述储油腔12中的杂质产生更大的冲刷力,使排油过程中机油能够携带更多的杂质排出。
63.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包括通气盖6,所述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16,所述通气盖6盖合于所述通气孔16。
64.作为优选,所述通气孔16开设于所述储油腔12中,并且所述通气孔16的位置靠近所述隔板2,以使所述通气孔16在所述储油腔12中具有具有较高的高度;所述通气盖6与所述通气孔16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以提高二者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机油从二者之间的缝隙渗出。
65.在对发动机油底壳进行排油时,所述壳体1内部气压与外界气压的平衡速度较慢,影响排油速度;而在所述壳体1的侧壁开设所述通气孔16,能够快速平衡壳体1内部气压与外界气压,保证排油速度,进而提高了排油效率。
6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储油腔12中的侧壁具有多个向所述储油腔12内部凸出的稳流筋17。
67.所述壳体1具有多个位于所述储油腔12中的所述稳流筋17,发动机倾斜或发生大的震荡时,所述储油腔12内的机油发生剧烈晃动,使得机油与所述壳体1相互撞击产生较大声响,同时机油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不规则撞击可能会对所述单向阀4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降低所述单向阀4的使用寿命,而所述稳流筋17的存在能够抵消一部分机油的内力,降低所述储油腔12中液面的起伏程度,大大减小了机油与所述壳体1相互撞击的力度,进而减小了机油与所述壳体1相互撞击产生的声响,也减小了机油对所述单向阀4的冲击力,提高所述单向阀4的使用寿命。
68.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69.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