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0:28: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发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新能源一般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随着新能源的兴起,传统能源发电也渐渐被取代,解决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核裂变能等能源发电而无法再生的问题,在利用新能源发电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与能源相匹配的发电装置来实现能源的转化工作,而利用风能进行发电工作时,需在高处设置桨叶,利用风力驱动桨叶转动,再通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可将风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力动能,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效益较高。
3.风力发电机因风量不稳定,故其输出的是13~25v变化的交流电,须经充电器整流,再对蓄电瓶充电,使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成化学能,但因自然界内的风有限,以及现有风力发电装置对于风能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建设的风力发电装置效益不能达到最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通过在外侧导流壳的内侧开设汇流槽将风流引导至中心导流壳处,且将汇流槽的结构设置为靠近中心导流壳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中心导流壳一侧的直径,从而实现对风流的收集以及增加流速;并且将中心导流壳设置为靠近汇流槽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汇流槽一侧的直径,风经由中心导流壳进行引导,通过减小风流过通道的大小,可以增加风的流速,从而最大限度利用风量,优化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5.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包括外侧导流壳(1),所述外侧导流壳(1)的内侧开设有汇流槽(6),所述外侧导流壳(1)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角条(8),多个所述连接角条(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中心导流壳(10),所述中心导流壳(10)靠近所述汇流槽(6)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汇流槽(6)一侧的直径,所述汇流槽(6)靠近所述连接角条(8)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连接角条(8)一侧的宽度。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槽(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汇流导向条(7)。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导流壳(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导流导向条(11)。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角条(8)的截面为v字型。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导流壳(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l型支撑架(2)。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l型支撑架(2)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弧座(4),所述固定弧座(4)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扣架(9),所述固定扣架(9)靠近所述固定弧座(4)一侧设置有转轴螺栓(5),所述转轴螺栓(5)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弧座(4)和所述固定扣架(9),两个所述固定扣架(9)远离所述固定弧座(4)一侧设置有紧固螺栓(12)。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l型支撑架(2)底部的拐角处固定连接有斜拉条(3)。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导流壳(10)的截面为三角形。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槽(6)的截面为梯形。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导流壳(1)远离所述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所述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内径。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通过在外侧导流壳的内侧开设汇流槽将风流引导至中心导流壳处,且将汇流槽的结构设置为靠近中心导流壳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中心导流壳一侧的直径,从而实现对风流的收集以及增加流速;并且将中心导流壳设置为靠近汇流槽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汇流槽一侧的直径,风经由中心导流壳进行引导,通过减小风流过通道的大小,可以增加风的流速,从而最大限度利用风量,优化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外侧导流壳;2、l型支撑架;3、斜拉条;4、固定弧座;5、转轴螺栓;6、汇流槽;7、汇流导向条;8、连接角条;9、固定扣架;10、中心导流壳;11、导流导向条;12、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因为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具有相同结构的相同部件或相同方法的相同步骤,如果示例性地描述了一实施例,则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仅描述与已描述实施例不同的结构或方法。
24.在整个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当一个部件描述为“连接”到另一部件,该一个部件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部件,或者通过第三部件“电连接”到另一部件。此外,除非明确地进行相反的描述,术语“包括”及其相应术语应仅理解为包括所述部件,而不应该理解为排除任何其他部件。
25.参照说明书附图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包括外侧导流壳1,外侧导流壳1的内侧开设有汇流槽6,通过开设汇流槽6,可以将流过汇流槽6
内壁的风进行引导,外侧导流壳1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角条8,多个连接角条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中心导流壳10。其中,汇流槽6靠近连接角条8一侧(即靠近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宽度大于远离连接角条8一侧(即远离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宽度,具体的,汇流槽6的截面为梯形,通过汇流槽6将流过汇流槽6内壁的风引导至中心导流壳10,并配合中心导流壳10减小风流过通道的大小,从而增加风的流速。连接角条8的截面为v字型,通过将连接角条8的截面设置成v字型,既可以对从外侧导流壳1一侧向另一侧流动的风进行引导,也可以在不影响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连接角条8的重量。中心导流壳10靠近汇流槽6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汇流槽6一侧的直径,具体的,中心导流壳10的截面为三角形(即中心导流壳10为三角锥结构),通过设置中心导流壳10可以将流过中心导流壳10外壁的风进行引导,从而配合流经汇流槽6内壁的风增加风的流速,可以优化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果。中心导流壳10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导流导向条11,通过对多个导流导向条11的使用,可以将流过中心导流壳10外壁的风分成多股进行引导,提高风的流动效率。汇流槽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汇流导向条7,通过对多个汇流导向条7的使用,可以将流过汇流槽6内壁的风进行引导,并将其分成多股提高风的流动效率。
26.在一实施例中,外侧导流壳1远离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内径。即外侧导流壳1远离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侧壁厚度小于靠近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侧壁厚度。通过设置外侧导流壳1远离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内径大于靠近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内径,以实现远离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进风通道直径大于靠近中心导流壳10一侧的进风通道直径,从而可以增加风的流速,从而最大限度利用风量。
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的风量控制装置,通过在外侧导流壳的内侧开设汇流槽将风流引导至中心导流壳处,且将汇流槽的结构设置为靠近中心导流壳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中心导流壳一侧的直径,从而实现对风流的收集以及增加流速;并且将中心导流壳设置为靠近汇流槽一侧的直径小于远离汇流槽一侧的直径,风经由中心导流壳进行引导,通过减小风流过通道的大小,可以增加风的流速,从而最大限度利用风量,优化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
28.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场景为:
29.在使用过程中,风从外侧导流壳1的一侧(远离中心导流壳10一侧)向另一侧(靠近中心导流壳10一侧)流动,在进入汇流槽6的内部后,首先经截面为梯形的汇流槽6进行引导,通过初步减小风流过通道的大小,可以增加风的流速,其次风经由截面为三角形的中心导流壳10进行引导,进一步减小风流过通道的大小,可以进一步增加风的流速,从而最大限度利用风量,优化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此外,通过在汇流槽6的内壁固定连接多个汇流导向条7以及在中心导流壳10的内壁固定连接多个导流导向条11,可以将进入汇流槽6内壁以及外侧导流壳1外壁的风分成多股,提高风的流动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同时,借助截面为v字型的连接角条8可以引导进风,避免风向紊乱。
30.参照说明书附图1、图2、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侧导流壳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l型支撑架2,l型支撑架2底部的拐角处固定连接有斜拉条3,l型支撑架2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弧座4。通过设置l型支撑架2和斜拉条3,以实现外侧导流壳1的固定。具体的,如图5所示,固定弧座4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扣架9,固定扣架9靠近固定弧座4一侧设置有转轴螺栓5,转轴螺栓5依次穿过固定弧座4和固定扣架9以实现固定弧座4和固定扣架9的连接,两
个固定扣架9远离固定弧座4一侧设置有同一个紧固螺栓12,通过紧固螺栓12将两个固定扣架9远离固定弧座4一侧固定,以实现与其他部件(例如固定杆等)的固定,从而将l型支撑架2以及设置于l型支撑架2上的外侧导流壳1固定于固件上,从而稳定收集风流。
31.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场景为:
32.在使用过程中,将两个固定扣架9绕转轴螺栓5在固定弧座4正面和背面的内部分别向正面和背面展开,将两个固定扣架9绕过风力发电装置主干的外部,然后借助紧固螺栓12穿过两个固定扣架9一侧的内部将两个固定扣架9进行连接,可以将固定在l型支撑架2顶端的外侧导流壳1支撑在风力发电装置桨叶的一侧,便于外侧导流壳1和中心导流壳10对风进行引导,增加风的流速,从而优化风力发电装置的发电效果。
3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