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器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0:5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是机动车的优选电(电动马达)驱动的散热器风扇,其具备带有风扇叶轮凹部的风扇框架且具备包围外圈(罩圈)的风扇叶轮,其以能转动的方式布置或定位在风扇叶轮凹部内。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散热器风扇模块,尤其是作为预制结构单元。


背景技术:

2.现代内燃机、尤其是机动车中的四冲程发动机按照典型方式利用冷却液散热,为此通常应用由水、防冻剂和防腐剂组成的混合物。冷却液经由软管、管子和/或通道通过内燃机(缸盖和发动机缸体)以及也许由内燃机的受热负荷的附件,例如废气涡轮增压器、发电机或废气再循环散热器输送。在此,冷却液吸收内燃机产生的热能并且将其从上述组件中排出。被加热的冷却液流过安装在机动车正面的散热器,借助其按照热交换原理使气流吸收冷却剂的热能并且将其降温,之后,降温了的冷却剂重新回流至内燃机,由此冷却剂回路闭合。
3.内燃机、尤其是机动车的这种散热系统主要是排放向燃烧室的壁和气缸的壁给出的热量。因为升高的温度会损害内燃机,例如通过润滑膜剥离、燃料空气混合物的进气阀/排气阀燃烧等,所以应当主动使内燃机散热。为了通过散热器输送空气,在流动方向上在散热器前方(即,在上游)或散热器后方(即,在下游)设置散热器风扇,其通过皮带传动装置机械驱动或通过电动马达电驱动。
4.以电或电动马达式驱动或能驱动的机动车(例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通常包括电动马达作为电驱动系统,利用其能驱动一个或两个车桥。为了实现供电目的,电动马达按照典型方式与作为蓄电器的车辆内部(高压)电池连接。
5.这种电动马达作为电驱动机在运行时生成相对较少的废热,由此与内燃机相比仅需要更少的散热功率。然而,在电驱动或能电驱动的机动车中出现额外的问题,即,电池在例如超过45℃的高电池温度下开始劣化。这意味着,在这种温度升高情况下,电池内部出现电化学反应,它们损坏或完全损毁电池。
6.为了改进电动汽车,在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中往往期望所谓的快充操作,其中,车辆内部的电池在尽量短的时间间隔之内充电。在这种快充过程中出现相对较高的电流强度,其随后在充电过程中促使电池温度升高。
7.电池充电通常在车辆停车时实施,从而不存在用于散热的迎面风。为了改进电池快充模式下的散热功率,例如可以借助散热器风扇通过换热器生成散热气流。
8.下列实施方案涉及如下散热器风扇,其具备带有风扇叶轮凹部的风扇框架并且具备风扇叶轮,其以能转动的方式布置在风扇叶轮凹部内。风扇框架通常具有包围风扇叶轮凹部的框架环,其中,风扇叶轮按照典型方式具有外圈或罩圈,其在周边侧将风扇叶轮叶片的叶片尖端连接起来。在风扇叶轮的外圈和风扇框架的框架环之间形成环状间隙或中间空间形式的净间距,以下也称为环形间隙。
9.在这种散热器风扇运行期间,基于旋转风扇叶轮和固定散热器风扇框架之间的压
差出现所谓的逆流、泄漏流或间隙流。出现的间隙流由环境空气的分量和已输送气流的分量组成。在此,间隙流尤其表示这种(气)流:其在间隙范围内基于负压形成,并且其由于风扇叶轮的旋转而起旋,即,至少具有一定的角动量或切向流动分量。
10.起旋的间隙流在某种应用情况下导致风扇叶轮的叶片上的流动分离。由此破坏期望的空气输送。尤其是起旋的间隙流抵制主流,由此对散热风扇模块的流动特性产生负面影响。从散热器风扇的远离输送气流的压排侧至面对输送气流的抽吸侧的间隙流促使散热器风扇的效率已知的降低并且对散热系统的散热功率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该间隙流有时导致非常高的噪音生成,这会在机动车运行时降低乘客舒适度。
11.在此,环形间隙具有横截面按照典型方式大约是l形的间隙几何形状,其大致充当迷宫或间隙密封件,因而间隙流沿轴向方向减小。为了减少起旋,例如在间隙几何形状之内布置环形肋结构,其再次修正抽吸的起旋的间隙流的定向,这导致流动稳定。由此避免流动分离。
12.这种肋结构例如由us 7,762,769 b2和ep 1 862 675 b1已知。在此,已知的肋结构与框架环的兜槽或出口钟形件协同工作,其中,肋结构布置在兜槽的壁之间。
[0013]“出口钟形件”或“(框架环)兜槽”在此并且以下尤其理解为框架环的如下区域:其沿散热器风扇的轴向或输送方向大约u形弯曲,即,其框架环端面的框架环区段大致反向于输送方向定向。换而言之,在兜槽的区域内构成在轴向和径向方向上在三侧围成的空腔,肋结构至少部分布置在其内。
[0014]
这种出口钟形件或(框架环)兜槽需要相对较大的轴向结构空间,由此这种散热器风扇沿轴向方向是大型构造的。


技术实现要素:

[0015]
本发明任务在于说明一种特别适当的散热器风扇。尤其应当说明一种在轴向方向上结构空间特别紧凑的散热器风扇,其中,可以实现可靠减少间隙流。本发明任务还在于说明一种特别适当的散热器风扇模块。
[0016]
根据本发明,关于散热器风扇该任务利用权利要求1的特征解决,关于散热器风扇模块该任务利用权利要求10的特征解决。有利的实施方案和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关于散热器风扇实施的优点和实施方案有意义地可转用于散热器风扇模块,反之亦然。
[0017]
本发明散热器风扇尤其设置用于以及适用于机动车。散热器风扇具有风扇框架,其具有框架上侧和框架下侧以及风扇叶轮凹部作为框架上侧往框架下侧的贯通开口。具有外圈的风扇叶轮置入风扇叶轮凹部中,外圈使得从(中央)毂或毂罐出发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叶片的叶片尖端彼此连接。在散热器风扇运行时,风扇叶轮旋转,并且在此从框架上侧往框架下侧输送气流(主气流、输送气流)。因而,框架上侧尤其理解为散热器风扇的抽吸或入口侧,即,流入侧。相应地,框架下侧尤其理解为散热器风扇的压排或出口侧,即,流出或排出侧。
[0018]
外圈也被称为罩环或外带或者说罩带。在风扇叶轮的外圈和包围或限定风扇框架的风扇叶轮凹部的框架环(框架带)之间形成以下称为环形间隙的环状的间隙或中间空间,其环绕包围外圈。
[0019]
在环形间隙内引入肋结构,用以减少反向于输送方向定向的间隙流的起旋。肋结
构是用于间隙流的截止或(空气)引导结构并且由此在散热器风扇运行时起作用。在此,肋结构设计或实施成使得当起旋的间隙流流过环形间隙时,至少部分经由肋结构引导间隙流,由此减少间隙流的起旋。换而言之,间隙流在流过环形间隙时被消除起旋。
[0020]
根据本发明,框架环在框架下侧(即,压排或出口侧)上以框架环区段轴向延伸超出外圈。框架环区段是框架环的在框架下侧上轴向突出于外圈的区段或区域。在此,框架环区段平行于输送方向定向或相对于输送方向以倾斜角径向向内定向。由此实现特别适当的散热器风扇。因而,尤其可以实现关于轴向尺寸方面特别扁平构造的散热器风扇。
[0021]“轴向”或“轴向方向”在此和以下尤其理解为平行(同轴)于风扇叶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即,垂直于散热器风扇或风扇框架的端面的方向。相应地,在此和以下“径向”或“径向方向”尤其理解为沿着风扇叶轮或框架环的半径的垂直(横向于)风扇叶轮转动轴线定向的方向。“切向”或“切向方向”在此和以下尤其理解为沿风扇叶轮或框架环的周边的方向(周向方向、方位角方向),即,垂直于轴向方向且垂直于径向的方向。
[0022]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风扇优选被实施成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在此和以下理解为轴向抽吸和轴向送出散热空气的散热器风扇。这意味着,轴流风扇在轴向方向上向外输送(吹出)。输送方向(即,通过风扇叶轮旋转生成的气流或体积流的方向)因而大致平行于轴向方向定向。
[0023]“风扇叶轮”在本发明意义下尤其是旋转对称的组件,其具有尤其是毂罐形式的毂和一定数量的接驳在其上的叶片。在电动马达驱动的风扇叶轮中,毂是尤其通过突出于电动马达的轴与电动马达的连接,从而由电动马达生成的扭矩传递至风扇叶轮。叶片设置和/或设立成用于只要风扇叶轮处于旋转运动就生成空气体积流量。
[0024]“毂罐”在本发明意义下尤其是风扇叶轮的中心部分,其按照常见的罐的形式由底面和联接至其上的柱体面组成。尤其是,叶片布置、尤其是成形在柱体形的外壁上。毂罐布置在风扇叶轮的中间并且提供与驱动装置、尤其是(如果涉及电动马达驱动的风扇叶轮)与电动马达的连接。在该情况下,毂罐至少部分覆盖该驱动装置。
[0025]“叶片”在本发明意义下是扁平体,其在与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在径向方向上定向并且在该平面内新月形弯曲和/或相对于该平面倾斜。叶片在本发明意义下也理解为翼(风扇翼)或转子片。叶片布置在毂罐上并且设置、尤其是设立成用于只要风扇叶轮处于旋转运动就生成空气体积流量。
[0026]
在一个适当实施方案中,轴向突出的框架环区段实施成无兜槽式的。换而言之,框架环没有(框架环)兜槽或者说没有出口钟形件,即,没有三侧围成的空腔。这意味着,框架环区段平行于输送方向定向或相对于输送方向以倾斜锐角径向向内定向。“倾斜锐角”或“锐角”理解为小于或等于90
°
的角度,即,0
°
至90
°
之间的角度范围。
[0027]
该实施方案基于这样的知识,即,通过环形间隙或框架环区段的适当几何实施方案可以实现间隙流的类似于兜槽或出口钟形件那样的正面流动影响。在此,框架环区段尤其能简单制造并且与相同作用的兜槽相比优选需要较少的轴向结构空间。
[0028]
在一个有利改进方案中,从框架下侧的外圈端面(即,外圈的面对框架下侧的端侧的端面)至框架环区段的框架环端面的(虚拟)连接线相对于输送方向以锐角倾斜。在此,连接线在轴向径向剖面之内定向。连接线大致对应于外圈和框架环区段之间的间隙开口,间隙流经过其流入。通过尽量尖或平的角度确保了实现相对较大的入口面,从而间隙流能可
靠地引导经过肋结构。
[0029]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外圈端面和框架环端面之间的轴向间距大于或等于外圈端面和框架环端面之间的径向间距。在此,轴向间距尤其理解为端面的沿输送方向最深定向的点(即,大多数情况下面对框架下侧的点)之间的轴向间距。在此,框架环区段是框架环的沿轴向间距(即,外圈端面和框架环端面之间的区域)延伸的区域。在此,径向间距尤其理解为外圈端面的径向最外点和框架环端面的径向最内点的径向间距。
[0030]
输送方向和连接线之间的锐角对应于端面的径向间距与轴向间距的比例的反正切。由于轴向间距大于或等于径向间距或者说径向间距小于或等于轴向间距,输送方向和连接线之间的锐角在该实施方案中始终小于或等于45,即,在0
°
至45
°
之间的角度范围。所述角度优选例如在15
°
至45
°
之间,优选在20
°
至40
°
之间,尤其是大约25
°
。由此实现环形间隙的特别适当的开口。
[0031]
在一个可想到的实施方案中,外圈具有径向唇,其在框架上侧范围内在径向方向上与环形间隙对齐。换而言之,径向唇与框架上侧上的间隙开口对齐。径向唇径向突出于外圈的外周。在此,径向唇至少区段式部分搭接肋结构。
[0032]
框架环在框架上侧上在间隙开口范围内按照适当方式具有大约径向取向的阶梯错位部,即,连接框架环的两个大约轴向取向的区域的径向中间区域。在这里,径向唇相对于阶梯错位部径向对齐布置。因而在框架上侧上的间隙开口在径向唇和阶梯错位部之间构成。由此,外圈和框架环之间或者说径向唇和阶梯错位部之间的净宽度缩小,从而在框架上侧上构成特别狭窄的间隙开口。因而,通过径向唇使环形间隙在框架环的方向上缩小,从而径向唇和框架环按照迷宫密封类型协同工作。由此确保特别可靠地消除间隙流的起旋。
[0033]
本发明附加的或其他方面建议,肋结构具有一定数量的在周边侧分布布置的肋,它们至少区段式径向伸入环形间隙。在这里,肋结构优选地实施(构造)成具有局部周期性的(这意味着定期重复的)、优选类型相同的肋或肋元件,其中,进一步有利的是,肋在周向方向上等距离地布置。例如肋以大约10
°
的角偏移在周向或切向方向上布置。换而言之,肋结构例如由36个环绕布置在框架环的内周上的肋构成。
[0034]
在此,肋或肋元件例如具有径向逐渐汇中或偏心倾斜的肋斜坡。在垂直于轴向定向的剖面内,肋例如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备选地,肋例如被构造成肋间隙的薄的大致自由竖立的壁。在另一备选实施方案中,肋结构例如被构造成一定数量的具有肋效果的径向兜槽。
[0035]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肋结构一件式(即,一体式或单体式)成形于框架环的面对外圈的内周上。这意味着,不仅环形间隙的间隙几何形状,而且肋结构都与框架环的几何形状设计和实施有关。由此,框架环具有有利的功能整合,从而可以实现环形间隙或者说肋结构特别简单且灵活地匹配各自的应用。按照适当方式,框架环在此被构造成注塑成形件。
[0036]
在一个适当实施方案中,框架环区段相对于输送方向以倾斜角尤其是倾斜锐角径向向内定向。在这里,框架环区段至少区段式在径向方向上反扣外圈。优选在此,框架环区段径向反扣外圈的径向唇。由此,框架上侧上的间隙开口(其尤其是构造在径向唇和框架环的阶梯错位部之间)与框架下侧上的间隙开口(其尤其是构造在外圈端面和框架环端面之间)之间实现至少一个确定的径向偏移。换而言之,框架上侧上的间隙开口径向向外错开布置,框架下侧上的间隙开口径向向内错开布置。由此,进一步改善环形间隙作为迷宫密封的效果。
[0037]
在一个有利实施方案中,框架环在环形间隙区域内具有环绕的轮廓,其在间隙区域内至少区段式减小框架环和外圈之间的净宽度。在这里,该轮廓尤其促使环形间隙沿轴向方向的径向收缩。该轮廓例如被设计成框架环的径向向内取向的阶梯错位部和/或径向取向的径向唇或环形壁。在此,轮廓优选闭合的环绕,即沿框架环的共同内周布置,其中,附加地设置有肋结构,尤其是周期布置的肋。由此实现特别可靠和结构简单地消除间隙流的起旋。
[0038]
根据本发明的散热器风扇模块优选被设计成预装配的结构单元,其由前述散热器风扇和优选被实施为内转型装置的电动马达组成,其借助径向取向的横杆保持在风扇框架的风扇叶轮凹部内。在此,内转型装置的转子抗相对转动地布置在风扇叶轮的轮毂内,与此同时,定子借助横杆相对框架固定地保持。
[0039]“散热器风扇模块”在本发明意义下因而理解为如下这种散热器风扇:其电驱动(运行)或电动马达式驱动(运行)并且连同电动马达一起作为预装配部件(模块)提供。在此,风扇叶轮的保持优选借助(径向定向的)横杆实施,其将驱动装置的固定部分、尤其是电动马达的定子与散热器框架连接,与此同时,驱动装置的旋转部分、尤其是电动马达的转子与中央毂罐抗相对转动地连接,风扇叶轮的径向定向的叶片接驳、尤其是一体式(一件式、单件式)成形于毂罐上。
附图说明
[0040]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图中:
[0041]
图1以透视图示出散热器风扇模块,其具有风扇框架和以能转动的方式布置在框架侧的凹部内的风扇叶轮,风扇叶轮具有容纳电动马达的毂罐和一定数量的叶片,叶片的叶片尖端与外圈连接;
[0042]
图2以俯视图面朝框架上侧地示出散热器风扇模块;
[0043]
图3以俯视图面朝框架下侧地示出散热器风扇模块;
[0044]
图4以局部俯视图示出根据图2的肋结构的肋;
[0045]
图5以沿根据图3的剖线v-v的剖视图示出在风扇叶轮的外圈和限定框架侧的凹部的框架环之间的环形间隙的区域;
[0046]
图6以沿根据图3的剖线vi-vi的剖视图示出在风扇叶轮的外圈和限定框架侧的凹部的框架环之间的环形间隙的肋;
[0047]
图7以示意图示出根据图5和图6的环形间隙;并且
[0048]
图8至图15以示意图示出环形间隙的不同实施例。
[0049]
彼此对应的部件和方向说明在所有附图中用相同附图标记标识。
具体实施方案
[0050]
图1示出具有散热器风扇4的散热器风扇模块2的透视图。散热器风扇4具有风扇框架6和风扇叶轮8。
[0051]
在风扇框架6内构成风扇叶轮凹部10,其通过框架环12来限定。风扇叶轮8具有中央毂罐14,在其外侧上成形一定数量的叶片(风扇叶片)16,它们在径向方向r上取向。尤其如图2可见,在该实施例中,风扇叶轮8具有九个叶片16。这些叶片16在附图中仅示例性用附
图标记标识。
[0052]
与毂罐14连接的马达支架或保持环18居中布置在风扇叶轮凹部10之内,并且通过横杆20与风扇框架6机械连接。尤其如图3可见,在此,马达支架18借助十个横杆20保持在风扇叶轮凹部10之内。这些横杆20在附图中仅示例性用附图标记标识。
[0053]
未进一步示出的电动马达保持在马达支架18中,其转子被定子环绕。换而言之,电动马达尤其被构造为内转型装置。马达电子设备22(图3)借助在横杆20上引导的线路连接或能连接至电源,例如机动车车载网络。散热器风扇模块2为此用于在机动车内安装在前侧。在此,散热器风扇4尤其是被实施为轴流风扇。
[0054]
横杆20在由散热器风扇模块2在其运行中生成的气流的输送方向f上(这意味着在轴向方向a上)看,布置在风扇叶轮8后方。在此,输送方向f从图2所示的框架上侧或框架正面o往图3所示的框架下侧或框架背面u取向。因而,定子在风扇叶轮8的背面直接或通过马达支架18间接接驳至横杆20,横杆又与风扇框架6连接。因而,电动马达的定子与风扇框架6刚性连接,电动马达的转子连同风扇叶轮8一起以能转动运动的方式保持在风扇框架6的风扇叶轮凹部10内。
[0055]
布置在风扇叶轮凹部10内的风扇叶轮6在散热器风扇模块2运行中由电动马达朝向附图内用箭头d表示的转动方向旋转驱动。在此,转动方向d平行于风扇叶轮凹部10或者说框架环12的切向或周向方向。叶片16在该转动方向d上在其前缘16a上设计成凹形的而在其后缘16b上设计成大致凸形并且优选呈波浪形。
[0056]
叶片16在其叶片尖端16c上借助环绕的外圈24彼此连接或者说机械联接。此外,外圈24还用于在风扇叶轮8旋转运动期间稳定叶片16。还借助外圈24引导气流,改善风扇叶轮6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在(风扇叶轮侧的)外圈24和(凹部侧的)框架环12之间构成环绕的环形间隙26。
[0057]
散热器风扇模块2优选提供作为(预)装配的部件单元,因而具有由风扇框架6和风扇叶轮8构成的散热器风扇4以及电动马达,其转子抗相对转动地布置在风扇叶轮8的毂罐(风扇毂)14内,其定子借助在径向方向r上(径向)定向的横杆20相对框架固定地保持在风扇框架6的风扇叶轮凹部10内。
[0058]
在环形间隙26内引入肋结构28,其用于消除反向于输送方向f定向的间隙流的起旋。肋结构28是用于消除间隙流的起旋的(空气)引导结构并且就这样在散热器风扇4运行中起作用。环形间隙26因而被实施为肋间隙。
[0059]
在所示实施例中,肋结构28例如具有三十六(36)个在周边侧分布布置的肋或肋元件30,它们至少区段式径向伸入环形间隙26。肋30在周向方向上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说以大约10
°
的角度偏移沿周向或切向方向布置。
[0060]
肋30或肋元件作为肋间隙26的大致自由竖立的壁一件式地,即,一体式或单件式成形于框架环12的面对外圈24的内周32上。例如在图4可见,肋30具有径向逐渐汇中的肋斜坡。肋结构26的肋30在附图中仅示例性用附图标记标识。
[0061]
间隙几何形状,即,环形间隙26的几何横截面形状结合附图5和6的剖面图进一步示出。在此,剖面图沿图3的剖线v-v和vi-vi定向并且相应示出轴向径向剖面(即,以轴向方向a和径向方向r展开的剖面)图。在此,剖线v-v延伸经过环形间隙26的无肋区域,其中,剖线延伸穿过肋30。
[0062]
如图5和图6的剖视图清晰可见,框架环12在框架上侧o具有径向阶梯错位部34。阶梯错位部34在此沿径向方向r与外圈24的框架上侧的径向唇36对齐。外圈24连同径向唇36在所示剖面中具有大约l形横截面形状,其中,径向唇36作为水平l边在径向方向上在外圈24的外周之上延伸。在此,径向唇36沿径向方向r至少区段式搭接肋结构28或者说其肋30。在框架环12的阶梯错位部34和外圈24的径向唇36之间设置环形间隙26的框架上侧上的间隙开口38作为间隙流的流出口或排出口。
[0063]
框架环12在框架下侧u(即,风扇叶轮凹部10的压排或出口侧)的区域内以框架环区段或(框架)环延长部40轴向延伸超出外圈24。在图5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此,框架环区段40相对于输送方向以倾斜角nw径向向内定向。在所示实施例中,倾斜角nw大约45
°
。换而言之,框架环区段40径向向内弯曲或弯折。因而,框架环区段40至少区段式在径向方向r上反扣外圈24的径向唇36。框架环区段40是无兜槽式的,也就是没有框架环兜槽或出口钟形件。
[0064]
朝向框架下侧u,外圈24具有轴向端侧的外圈端面42,框架环区段40具有轴向端侧的框架环端面44。在外圈端面42和框架环端面44之间存在径向间距dr和轴向间距da。在此,轴向间距da表示大约径向定向的端面42、44之间的轴向间隔,其中,径向间距dr表示外圈端面42的径向最外边缘和框架环端面44的径向最内边缘之间的径向间隔。
[0065]
在图5和图6的实施例中,轴向间距da的尺寸大于径向间距dr的尺寸。尤其是,轴向间距da的尺寸大约是径向间距dr的尺寸的两倍。端面42、44之间的附图中虚线表示的连接线v(其示例性地从外圈端面42的径向外侧的下边缘指向框架环端面44径向内侧的下边缘)在此相对于输送方向f具有锐角w,其在所示实施例中大约为25
°
。在这里,连接线v大致相当于面对框架下侧u的间隙开口46,间隙流可流经该间隙开口。
[0066]
尤其在图6中可见,肋30被实施为框架环12的一件式成形的(径向的)材料加厚部。环形间隙26在肋30的区域内具有大约l形横截面形状,其关于间隙流充当迷宫密封。
[0067]
在附图7至15中以示意性和明显简化的视图示出不同的间隙几何形状和肋结构28。
[0068]
术语“大约”在说明角度时以下尤其表示说明的角度值的一定的角度范围,例如
±5°
。例如大约45
°
的角度理解为(45
±
5)
°
,即,理解为40
°
至50
°
之间的角度范围。关于长度说明或比例,例如关于径向间距dr和轴向间距da,术语“大约”理解为如下数值范围:其边界尤其可以结合几何关系根据与此相关的角度说明推导出。例如径向间距dr和轴向间距da在大约45
°
角度w情况下尺寸大约相等,尤其是,间距(dr/da)的比例在0.839(arctan(40
°
))至1.192(arctan(45
°
))之间。
[0069]
图7的实施例大致对应于根据图5和图6的前述实施例,其中,倾斜角nw和角度w分别为大约35
°

[0070]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框架环区段或环延长部40平行于输送方向f或轴向方向a定向。换而言之,倾斜角nw等于0
°
。在此,径向间距或径向间隔dr的尺寸大于轴向间距或轴向间隔da的尺寸,从而角度w大于45
°
,例如大约50
°

[0071]
框架环12在环形间隙26范围内,即,间隙开口38和46之间的范围内具有阶梯状轮廓48。以下也称为阶梯轮廓48的轮廓48环绕成形于内周32上并且促使形成环形间隙26的径向收缩。在图8的实施例中,阶梯轮廓48在此具有阶梯错位部,其以相对于输送方向形成的
角度倾斜或弯折延伸。换而言之,框架环12在阶梯轮廓48范围内以不再进一步说明的小于90
°
的锐角径向向内取向。
[0072]
图9的实施例示出一种间隙几何形状,其大约对应于图8的实施例,其中,阶梯轮廓48

具有径向取向的阶梯错位部,其使得框架环12在环形间隙26范围内以大约90
°
的角度径向向内取向。
[0073]
图10示出间隙几何形状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框架环区段40径向向内弯曲。在此,框架环区段40以大约90
°
的倾斜角径向向内弯曲,从而端面42、44大约彼此垂直定向。换而言之,框架环端面44大约轴向定向。在此,轴向间距da的尺寸大于径向间距dr的尺寸,其中,连接线v的角度w大约35
°

[0074]
图11示出具有平行于输送方向f定向的框架环区段40、具有径向阶梯错位部的阶梯轮廓48

的间隙几何形状。不同于图9的实施例,阶梯轮廓48

不是布置在间隙开口38的范围内而是布置在轴向对置的间隙开口46的范围内。尤其是阶梯轮廓48

的阶梯错位部大约布置在外圈端面42的轴向高度上。在此,肋30从阶梯错位部出发反向于输送方向f延伸。轴向间距da和径向间距dr的尺寸大致相等,从而连接线v的角度w大约是45
°

[0075]
图12示出一个实施例,其中,阶梯轮廓48在轴向突出的框架环区段40的区域内,即,沿输送方向f在轴向上布置在外圈端面42下方。在此,肋30从阶梯错位部出发反向于输送方向f延伸。换而言之,肋30至少部分地延伸超出框架环区段40。在这里,框架环区段40的框架下侧的、轴向取向的区域平行于输送方向f延伸,即,平行于轴向方向a或者说外圈24的纵向方向延伸。轴向间距da的尺寸大于径向间距dr的尺寸,其中,连接线v的角度w大约是30
°

[0076]
图13示出间隙几何形状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框架环区段40平行于输送方向f取向。在此,径向间距dr的尺寸大约是轴向间距da的尺寸的两倍。连接线v的角度w在此大约是65
°

[0077]
图14示出间隙几何形状的一个实施例,其中,阶梯轮廓48

的径向阶梯错位部大约布置在外圈24的一半轴向高度上。在此,肋30从阶梯错位部出发反向于输送方向f延伸。框架环区段40平行于输送方向f定向,其中,径向间距dr的尺寸小于轴向间距da的尺寸,并且其中,连接线v的角度w大约是35
°

[0078]
图15示出一个实施例,其中,框架环区段40平行于输送方向f构成。在此,如图13的实施例,径向间距dr的尺寸大约是轴向间距da的尺寸的两倍。在此,连接线v的角度w大约是65
°
。在该实施例中,框架环12具有环绕的轮廓50。以下也称为径向唇的轮廓50在此被构造成自由竖立的径向延伸的环壁,其大约布置在外圈24的一半轴向高度上。关于轴向方向a或输送方向f,肋30在此在径向唇50的上方和下方延伸。
[0079]
虽然在前述说明中已阐述了示例性实施方案,但应当注意,大量的变形方案是可行的。尤其是风扇框架6的这种本发明设计也适用于导出来自纯电运行的车辆的组件的废热。此外应当指出,示例性实施方案仅是示例,不应当以任何方式限制保护范围、应用及其结构。相反,通过前述说明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实施指南,其中,各种改变,尤其是关于所说明的组件功能和布置方案,可以在不脱离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实施,如其由权利要求及其等效特征的特征组合得到的那样。
[0080]
附图标记列表
[0081]2ꢀꢀꢀꢀꢀꢀꢀꢀꢀꢀꢀ
散热器风扇模块
[0082]4ꢀꢀꢀꢀꢀꢀꢀꢀꢀꢀꢀ
散热器风扇
[0083]6ꢀꢀꢀꢀꢀꢀꢀꢀꢀꢀꢀ
风扇框架
[0084]8ꢀꢀꢀꢀꢀꢀꢀꢀꢀꢀꢀ
风扇叶轮
[0085]
10
ꢀꢀꢀꢀꢀꢀꢀꢀꢀꢀ
风扇叶轮凹部
[0086]
12
ꢀꢀꢀꢀꢀꢀꢀꢀꢀꢀ
框架环
[0087]
14
ꢀꢀꢀꢀꢀꢀꢀꢀꢀꢀ
毂罐
[0088]
16
ꢀꢀꢀꢀꢀꢀꢀꢀꢀꢀ
叶片
[0089]
16a
ꢀꢀꢀꢀꢀꢀꢀꢀꢀ
前缘
[0090]
16b
ꢀꢀꢀꢀꢀꢀꢀꢀꢀ
后缘
[0091]
16c
ꢀꢀꢀꢀꢀꢀꢀꢀꢀ
叶片尖端
[0092]
18
ꢀꢀꢀꢀꢀꢀꢀꢀꢀꢀ
马达支架
[0093]
20
ꢀꢀꢀꢀꢀꢀꢀꢀꢀꢀ
横杆
[0094]
22
ꢀꢀꢀꢀꢀꢀꢀꢀꢀꢀ
马达电子设备
[0095]
24
ꢀꢀꢀꢀꢀꢀꢀꢀꢀꢀ
外圈
[0096]
26
ꢀꢀꢀꢀꢀꢀꢀꢀꢀꢀ
环形间隙
[0097]
28
ꢀꢀꢀꢀꢀꢀꢀꢀꢀꢀ
肋结构
[0098]
30
ꢀꢀꢀꢀꢀꢀꢀꢀꢀꢀ

[0099]
32
ꢀꢀꢀꢀꢀꢀꢀꢀꢀꢀ
内周
[0100]
34
ꢀꢀꢀꢀꢀꢀꢀꢀꢀꢀ
阶梯错位部
[0101]
36
ꢀꢀꢀꢀꢀꢀꢀꢀꢀꢀ
径向肋
[0102]
38
ꢀꢀꢀꢀꢀꢀꢀꢀꢀꢀ
间隙开口
[0103]
40
ꢀꢀꢀꢀꢀꢀꢀꢀꢀꢀ
框架环区段
[0104]
42
ꢀꢀꢀꢀꢀꢀꢀꢀꢀꢀ
外圈端面
[0105]
44
ꢀꢀꢀꢀꢀꢀꢀꢀꢀꢀ
框架环端面
[0106]
46
ꢀꢀꢀꢀꢀꢀꢀꢀꢀꢀ
间隙开口
[0107]
48、48
‘ꢀꢀꢀꢀ
轮廓/阶梯轮廓
[0108]
50
ꢀꢀꢀꢀꢀꢀꢀꢀꢀ
轮廓/径向肋
[0109]rꢀꢀꢀꢀꢀꢀꢀꢀꢀꢀ
径向方向
[0110]aꢀꢀꢀꢀꢀꢀꢀꢀꢀꢀ
轴向方向
[0111]fꢀꢀꢀꢀꢀꢀꢀꢀꢀꢀ
输送方向
[0112]oꢀꢀꢀꢀꢀꢀꢀꢀꢀꢀ
框架上侧
[0113]uꢀꢀꢀꢀꢀꢀꢀꢀꢀꢀ
框架下侧
[0114]dꢀꢀꢀꢀꢀꢀꢀꢀꢀꢀ
转动方向
[0115]
nw
ꢀꢀꢀꢀꢀꢀꢀꢀꢀ
倾斜角
[0116]
da
ꢀꢀꢀꢀꢀꢀꢀꢀꢀ
间距/轴向间距
[0117]
dr
ꢀꢀꢀꢀꢀꢀꢀꢀꢀ
间距/径向间距
[0118]vꢀꢀꢀꢀꢀꢀꢀꢀꢀꢀ
连接线
[0119]wꢀꢀꢀꢀꢀꢀꢀꢀꢀꢀ
角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