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行车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12:32: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自行车变速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变速器。


背景技术:

2.在自行车变速装置中,通过将链条切换至不同直径的齿轮组上实现变速。在变速调节过程中,由于链条的长度固定,因此链条在不同直径的齿轮组之间切换时链条呈现松紧的变化。为了确保链条在变速过程中始终处于合适的张紧状态,自行车变速装置中通过设置在后拨链器中的链条引导件对链条进行张紧,链条从设置在链条引导件上的张紧轮上绕过,链条引导件与第二主体件之间设有用于产生扭力的扭簧,该扭簧的弹力促使链条引导件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将链条张紧;链条在不同齿轮组之间切换时,如果链条变松,链条引导件在弹簧的作用下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将链条张紧。
3.然而,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由于链条和齿轮组之间存在间隙或道路的崎岖会造成引起颠簸和振动,颠簸和振动过程中的惯性会促使链条引导件克服弹簧的弹力向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该过程中链条发生松弛,从而容易造成链条脱落,影响骑行的安全,同时在朝向第一转动方向进行换挡时,有可能造成换挡不平稳或不精准产生噪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保证链条不会从齿轮组上脱离、换挡平稳、精准、以及结构简单、成本低的自行车变速器。
5.本实用新型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自行车变速器,包括:
7.第一主体件,其用于安装在自行车车架上;
8.第二主体件,其与第一主体件活动联接;
9.链条引导件,其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上,所述链条引导件可相对第二主体件在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上旋转,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
10.转动轴,其一端与链条引导件联接,另一端转动穿设于第二主体件中,用于使链条引导件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上;
11.第一弹性元件,其设于第二主体件和链条引导件之间,用于使链条引导件保持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的趋势;
12.阻力发生装置,其设于第二主体件内,用于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与第二主体件之间产生阻力,所述阻力发生装置包括沿转动轴轴向活动设于第二主体件上的阻力座、弹性元件预压件、第二弹性元件、以及单向轴承。
13.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单向轴承套设于转动轴上且自由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同,所述阻力座可随单向轴承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而转动;所述弹性元件预压件设于所述转动轴远离链条引导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于阻力座和弹性元件预压件之间,用于推压阻力座沿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以使阻力座远离弹性元件预压
件的端面保持与第二主体件相顶触的趋势。
14.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阻力座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的端面设有第一齿状结构,所述第二主体件上设有与第一齿状结构相配合的第二齿状结构,所述转动轴带动单向轴承和阻力座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齿状结构与第一齿状结构相配合以将阻力座往靠近弹性元件预压件方向推进至第二齿状结构与第一齿状结构脱离,并由第二弹性元件推压阻力座至第一齿状结构与第二齿状结构重新相配合。
15.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单向轴承与转动轴之间设有第一衬套,所述阻力座沿转动轴轴向移动时带动第一衬套和单向轴承沿转动轴轴向移动。
16.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第一衬套与转动轴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衬套和转动轴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限位结构。
17.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单向轴承与阻力座之间设有第二衬套,所述单向轴承绕转动轴转动时带动第二衬套和阻力座转动,所述阻力座相对第二衬套沿转动轴轴向移动。
18.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第二衬套与阻力座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阻力座和阻力座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限位结构。
19.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链条引导件包括第一导板、第二导板、导轮、以及张紧轮,所述导轮和张紧轮分别铰设于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之间,所述第一导板靠近导轮的一端通过转动轴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上。
20.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第二主体件上转动安装有端盖,所述第二主体件靠近端盖的一侧设有可供第一弹性元件套设的环形安装槽,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为扭簧,其一端伸入环形安装槽中与第二主体件连接,另一端伸出环形安装槽与链条引导件连接。
21.如上所述自行车变速器,所述端盖远离第二主体件的一侧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导板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导板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转动轴连接。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自行车变速器,包括用于安装在自行车车架上的第一主体件、与第一主体件活动联接的第二主体件、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上的链条引导件、用于使链条引导件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上的转动轴、用于使链条引导件保持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的趋势的第一弹性元件、以及用于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与第二主体件之间产生阻力的阻力发生装置,通过第一弹性元件使链条引导件保持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的趋势以将链条张紧,链条引导件在颠簸和振动时会带动阻力发生装置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此时阻力发生装置会对第二主体件产生阻力,因此能够增大链条的张紧力,有效的防止链条从齿轮组上脱离,且换挡更加平稳、精准,同时大大简化了结构;
24.本技术阻力发生装置包括阻力座、弹性元件预压件、以及第二弹性元件,当单向轴承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会带动阻力座转动,阻力座转动过程中会与第二主体件之间产生摩擦力,同时阻力座在沿转动轴轴向移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且通过第二弹性元件推压阻力座沿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的方向移动,以使阻力座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的端面保持与第二主体件相顶触的趋势,则还需要克服第二弹性元件的推压力,该阻力发生装置结构简单,采用零件少,使得轴向设置的距离短,使本技术安装于自行车上时更加协调,避免向外凸出过多而影响美观和容易碰触;
25.另外,通过设置于阻力座和第二主体件的第一齿状结构和第二齿状结构,单向轴承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会带动阻力座的第一齿状结构的斜面与第二主体件的第二齿状结构的斜面相对移动产生摩擦力,进一步加大单向轴承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阻力,更能保证链条从齿轮组上脱离,而且结构简单,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视分解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剖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6.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具体实施例1,如图1-8所示的自行车变速器,包括用于安装在自行车车架上的第一主体件1、与第一主体件1活动联接的第二主体件2、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2上的链条引导件3、转动轴4、第一弹性元件5、以及设于第二主体件2内的阻力发生装置7。所述链条引导件3可相对第二主体件2在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上旋转,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所述转动轴4一端与链条引导件3联接,另一端转动穿设于第二主体件2中,用于使链条引导件3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2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设于第二主体件2和链条引导件3之间,用于使链条引导件3保持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的趋势;所述阻力发生装置7用于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与第二主体件之间产生阻力。具体地,所述阻力发生装置7包括阻力座 71、弹性元件预压件72、第二弹性元件73以及单向轴承74。通过第一弹性元件5使链条引导件3保持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的趋势以将链条张紧,链条引导件3在颠簸和振动时会带动单向轴承74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单向轴承74带动阻力座7沿第二转动方向转
动,此时阻力座7会对第二主体件2产生阻力,因此能够增大链条的张紧力,有效的防止链条从齿轮组上脱离,且换挡更加平稳、精准,同时大大简化了结构。
39.更具体地,所述单向轴承74套设于转动轴4上且自由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同;所述阻力座71沿转动轴4轴向活动设于第二主体件2上,且可随单向轴承74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而转动;所述弹性元件预压件72转动设于所述转动轴4远离链条引导件3的一端;所述第二弹性元件73设于阻力座71和弹性元件预压件72之间,用于推压阻力座71沿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72的方向移动,以使阻力座 71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72的端面保持与第二主体件2相顶触的趋势。当单向轴承74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会带动阻力座71转动,阻力座71转动过程中会与第二主体件2之间产生摩擦力,同时阻力座71 在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且通过第二弹性元件73 推压阻力座71沿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72的方向移动,以使阻力座 71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72的端面保持与第二主体件2相顶触的趋势,则还需要克服第二弹性元件73的推压力,该阻力发生装置7结构简单,采用零件少,使得轴向设置的距离短,使本技术安装于自行车上时更加协调,避免向外凸出过多而影响美观和容易碰触。
40.另外,所述阻力座71远离弹性元件预压件72的端面设有第一齿状结构101,所述第二主体件2上设有与第一齿状结构101相配合的第二齿状结构102,所述转动轴4带动单向轴承74和阻力座71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齿状结构102与第一齿状结构101相配合以将阻力座71往靠近弹性元件预压件72方向推进至第二齿状结构 102与第一齿状结构101脱离,并由第二弹性元件73推压阻力座71 至第一齿状结构101与第二齿状结构102重新相配合。通过设置于阻力座71和第二主体件2的第一齿状结构101和第二齿状结构102,阻力座71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齿状结构101与第二齿状结构102卡合,而单向轴承74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会带动阻力座71的第一齿状结构101逐渐脱离第二齿状结构102,并且第一齿状结构101逐渐脱离第二齿状结构102过程中,第一齿状结构101 的斜面与第二主体件2的第二齿状结构102的斜面相对移动产生摩擦力,当第二齿状结构102与第一齿状结构101完全脱离后,通过第二弹性元件73会将第一齿状结构101重新卡入第二齿状结构102中,阻力座71以此相对第二主体件2转动产生摩擦力,进一步加大单向轴承74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阻力,更能保证链条从齿轮组上脱离,而且无需结构简单,利于推广应用。
41.具体地,所述链条引导件3包括第一导板31、第二导板32、导轮33、以及张紧轮34,所述导轮33和张紧轮34分别铰设于第一导板31和第二导板32之间,所述第一导板31靠近导轮33的一端通过转动轴4转动安装在第二主体件2上。
4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体件2上转动安装有端盖6,所述第二主体件2靠近端盖6的一侧设有可供第一弹性元件5套设的环形安装槽 211,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为扭簧,其一端伸入环形安装槽211中与第二主体件2连接,另一端伸出环形安装槽211与链条引导件3连接。另外,所述端盖6远离第二主体件2的一侧设有供所述第一导板31 嵌设的定位槽61,所述第一导板31通过第一螺栓10与所述转动轴4 连接。设置定位槽221便于第一导板31的安装到位。同时还可采用定位柱将第一导板31直接固定于端盖6上。
43.再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铰接件81、第二铰接件82、以及弹性连接件83,所述第一铰接件81一端与第一主体件1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主体件2铰接,所述第二铰接件82一端与第一主体件1铰接,另一端与第二主体件2铰接,所述第一主体件1、第二主体件2、第一铰接
件81和第二铰接件82共同构成四连杆机构,以使第二主体件 2可相对第一主体件1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所述弹性连接件83一端与第一主体件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主体件2连接。通过弹性连接件83将第二主体件2横向向外偏压。
44.具体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单向轴承74与转动轴4之间设有第一衬套91,所述阻力座71 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时带动第一衬套91和单向轴承74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一衬套91与转动轴4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衬套91和转动轴4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动限位结构可采用设置扁位配合或通过键与键槽的卡接配合,以保证第一衬套91能够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的同时限制第一衬套91和转动轴4的相对转动。通过设置第一衬套91使得阻力座71能够推动单向轴承74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并且使得第一衬套91在转动轴4上移动时产生摩擦力,进一步加大了单向轴承74在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阻力。
45.具体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如图4-7所示,所述单向轴承74与阻力座71之间设有第二衬套92,所述单向轴承74随转动轴4一起转动时带动第二衬套92和阻力座 71转动,所述阻力座71相对第二衬套92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具体地,所述第二衬套92与阻力座71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阻力座 71和阻力座71相对转动的第二转动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动限位结构可采用设置扁位配合或通过键与键槽的卡接配合,以保证第二衬套 92能够相对阻力座71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的同时限制第二衬套92 和阻力座71的相对转动。通过设置第二衬套92,时单向轴承转动时带动阻力座转动,且阻力座71可相对第二衬套92沿转动轴4轴向移动。
46.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同时由于行业命名不一样,不限于以上命名,不限于英文命名。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