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2022-08-24 10:57: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2.目前,绿色出行的理念被广泛的推广,相当多的年轻人会选择自行车出行。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人来说,由于现有的不可折叠的自行车的体积较大且笨重,不适于搬上搬下,更不能搭乘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因此,现在的可以折叠的自行车更加受广大用户的欢迎。现有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方式仅将前车轮和后车轮通过转轴连接进而并排折叠在一起,利用这种折叠方式的折叠自行车,折叠后的自行车的长度方向缩小,但是宽度方向很厚,依然存在自行车不方便携带和由于折叠后外形不规则导致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旨在解决现有折叠自行车不方便携带和由于折叠后外形不规则导致占用空间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折叠自行车包含:移动组件,移动组件包含前车轮和后车轮;
4.前车架组件,前车架组件设有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和第三前连杆,前车轮安装于第一前连杆,第三前连杆和第二前连杆均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前连杆;
5.后车架组件,后车架组件包含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后车轮安装于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均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后连杆;
6.固定结构,后车架组件和前车架组件通过固定结构转动连接;
7.在骑行状态时,第二前连杆和第三前连杆相对于第一前连杆展开,以及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相对于第一后连杆展开,并且,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住展开状态;
8.在收纳状态时,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并拢。
9.可选地,固定结构包含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第三转接件和第一轴,第二转接件与第三前连杆固定相连,第二前连杆和第三前连杆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转接件,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接件,第一转接件设有第一导向孔,第二转接件设有第二导向孔,第三后连杆设有第三导向孔;
10.第一导向孔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卡槽,第二导向孔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卡槽,第三导向孔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三卡槽;第一轴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轴贯穿设置于第一导向孔、第二导向孔和第三导向孔中,第三转接件可带动第一轴在第一导向孔、第二导向孔和第三导向孔内滑动以使得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相对展开或者相对收拢,并且在至少一个第一轴滑入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及第三卡槽中至少两个时,用于对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的位置固定。
11.可选地,在前车架组件和后车架组件在收纳状态位置时,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第三后连杆相互平行,并且前车轮和后车轮并排设置。
12.可选地,后车架组件还包括后叉,后叉的一端与第三后连杆连接,后叉的另一端与后车轮连接,后叉上设有第一容纳空间,前车轮可收纳于第一容纳空间内。
13.可选地,第三前连杆和第二后连杆均设有第三容纳空间,第三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前车架组件和后车架组件上的其他连杆,并且在前车架组件和后车架组件在收纳状态位置时,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第三后连杆相互平行,且前车轮和后车轮自上至下成直线排列。
14.可选地,后车架组件还包括车座,车座安装于第一后连杆,前车架组件设有第二容纳空间,车座可收纳于第二容纳空间中。
15.可选地,前车架组件还包含车头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包含升降杆和升降架,升降架与第一前连杆远离于前车轮的端部固定连接,升降杆与升降架可滑动地连接,车头可拆卸地设置在升降杆上,升降杆相对于升降架上升或下降以调节车头的高度和第二容纳空间的大小。
16.可选地,前车架组件还包含设置在第一前连杆上的第四转接件,并且,第四转接件沿第一前连杆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二前连杆和第三前连杆可转动连接于第四转接件,第一前连杆可绕第四转接件的中轴线转动。
17.可选地,折叠自行车还包含传动组件和脚踏板组件,脚踏板组件安装在后车架组件上,传动组件的输入端与脚踏板组件连接,传动组件的输出端与后车轮连接,脚踏板组件包含脚踏板支架和脚踏板,脚踏板支架的一端和传动组件的输入端驱动连接,脚踏板可翻转地连接于脚踏板支架的另一端。
18.可选地,传动组件包含第一链条、第二链条、第一齿盘和第二齿盘,第一齿盘和第二齿盘之间通过第一链条驱动连接,第一齿盘和脚踏板支架固定连接,第二齿盘和后车轮之间通过第二链条连接。
19.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的的前车架组件设有车把手、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和第三前连杆,车把手和前车轮分别安装于第一前连杆的两端,第三前连杆和第二前连杆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前连杆;后车架组件包含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后连杆;后车架组件和前车架组件通过固定结构转动连接,在骑行状态位置时,第二前连杆相对于第三前连杆呈现展开状态以及第二后连杆相对于第三后连杆呈现展开状态;在收纳状态时,第一前连杆、第二前连杆、第三前连杆、第一后连杆、第二后连杆和第三后连杆相互收拢,进一步减少了折叠后的自行车的体积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a的细节放大图;
25.图4为图1第三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图4中固定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8.图7为第三前连杆和第二转接件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第三后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折叠自行车的展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0为图9中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3.1、移动组件;11、前车轮;12、后车轮;2、前车架组件;20、车把手;201、第二容纳空间;21、第一轴;22、第一前连杆;23、第二前连杆;24、第一转接件;241、第一导向孔;2411、第一卡槽;251、第三前连杆;252、第二转接件;2521、第二导向孔;25211、第二卡槽;270、第一调节组件;2701、第二轴;2702、第二锁把手;2704、扭簧;021、第一装配端;022、第二装配端;271、第二调节组件;2710、升降杆;2711、第一锁把手;2712、升降架;031、通孔;26、车头;261、槽;29、前叉;3、后车架组件;300、第三容纳空间;31、车座;32、第一容纳空间;33、第一后连杆;331、第三锁把手;34、第二后连杆;36、第三后连杆;361、第三导向孔;3611、第三卡槽;372、传动组件;373、后叉;374、脚踏板组件;3740、后车轮输入端;375、脚踏板支架;376、脚踏板;38、第四转接件;39、减震组件;4、固定结构;41、第三转接件;301、第一链条;302、第二链条;303、第一齿盘;304、第二齿盘。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术语“容置”或“容纳”包含全部或部分“容置”或“容纳”,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包含包括:移动组件1、前车架组件2、后车架组件3和固定结构4。其中,移动组件1包含前车轮11和后车轮12(可以理解的是,前车轮11和后车轮12均设置在自行车上靠近地面的一侧,也就是移动组件1为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
39.前车架组件2设有车把手20、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车把手20和前车轮11分别安装于第一前连杆22的两端,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二前连杆23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前连杆22。可以理解的是,车把手20和前车轮11分别安装于第一前连杆22的两端(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者间接连接)。一般车把手20安装于自行车结构上远离于地面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连杆22是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前连杆22和第三前连杆251之间、第一前连杆22和第二前连杆23之间均是可相对转动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前连杆22和第三前连杆251之间、第一前连杆22和第二前连杆23之间设有铰接件、转轴等旋转部件。
40.后车架组件3包含车座31、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车座31和后车轮12分别安装于第一后连杆33的两端,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后连杆33的两端。也就是,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和第一后连杆33之间均是可相对转动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后连杆34、第三后连杆36和第一后连杆33之间均设有铰接件、转轴等旋转部件(可以为后述技术方案中的第一轴21)。
41.其中,后车架组件3和前车架组件2通过固定结构4转动连接,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在骑行状态位置时(即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是相对展开的状态),第二前连杆23相对于第三前连杆251以及第二后连杆34相对于第三后连杆36是展开的。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在收纳状态时(即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是相互靠近的状态),第二前连杆23相对于第三前连杆251以及第二后连杆34相对于第三后连杆36是收拢的状态。
42.如图6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结构4包含第一转接件24、第二转接件252、第三转接件41和第一轴21。其中,第二转接件252与第三前连杆251固定相连,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转接件24(即第一转接件24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可相对于第一转接件24发生相对转动)。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转接件252,第一转接件24设有第一导向孔241,第二转接件252设有第二导向孔2521,第三后连杆36设有第三导向孔361。第一轴21贯穿设置于第一导向孔241、第二导向孔2521和第三导向孔361中,第三转接件41可带动第一轴21在第一导向孔241、第二导向孔2521和第三导向孔361内来回移动以使得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第三前连杆251、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相对展开或者相对收拢。也就是第三转接件41可用作扳手辅助用户进行操作。
43.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导向孔241设有第一卡槽2411,第二导向孔2521设有第二卡槽25211,第三导向孔361设有第三卡槽3611。在第一轴21滑入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及第三卡槽3611时,用于对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第三前连杆251、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的位置固定。也就是,第一轴21同时滑入第一卡槽
2411、第二卡槽25211及第三卡槽3611时,可以实现对第一轴21对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的状态的进行固定,即使得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相对展开至骑行状态后固定或者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进行收拢后并固定。
44.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轴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向孔241、第二导向孔2521、第三导向孔361当中的一个或任意两个,通过多个第一轴21滑入滑出该第一轴21所在的导向孔的卡槽,同样也可以控制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第三前连杆251、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的位置固定状态。
45.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和第三卡槽3611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第一轴21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46.可选地,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和第三卡槽3611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的时候,第一轴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此时,多个第一卡槽2411沿着第一导向孔241的边缘间隔分布,多个第二卡槽25211沿着第二导向孔2521的边缘间各分布,多个第三卡槽3611沿着第三导向孔361的边缘间各分布,可选地,第一轴21每次可贯穿一个第一卡槽2411、一个第二卡槽25211和一个第三卡槽3611;并且在第一导向孔241、第二导向孔2521和第三导向孔361滑动的时候,当第一轴21滑动至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和第三卡槽3611的时候(本实施例所示),进而实现第一轴21对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形成预定角度(展开状态或者收拢状态)的控制。
47.可选地,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和第三卡槽3611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的时候,第一轴2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轴21间隔设置。
48.可选地,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和第三卡槽3611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的时候,第一轴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设置多个卡槽和多个第一轴21的目的在于实现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不同的展开角度或者不同的收拢角度,或者理解为自行车展开以及收拢的不同程度。
49.并且,不管设置卡槽和第一轴21的数量如何,在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位置相对固定的时候,至少有一个第一轴21对应贯穿一个第一卡槽2411、一个第二卡槽25211和一个第三卡槽3611当中的至少两个卡槽。也就是,一个第一轴21可贯穿一个第一卡槽2411和一个第二卡槽25211设置;
50.可选地,一个第一轴21可贯穿一个第一卡槽2411和一个第三卡槽3611设置;
51.可选地,一个第一轴21可贯穿一个第二卡槽25211和一个第三卡槽3611设置。
52.可选的,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三后连杆36可通过同一个铰接件连接,即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三后连杆36可绕同一铰接件旋转。
53.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向孔2521和第三导向孔361呈弧形,第一导向孔241为腰型孔。
54.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卡槽2411、第二卡槽25211、第三卡槽3611为半圆形通孔或者弧形槽孔或梯形孔,可便于第一轴21在第一导向孔241、第二导向孔2521和第三导向孔361内灵活滑动。
55.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折叠自行车,后车架组件3包含后叉373,后叉373的一端与第一后连杆33连接,后叉373的另一端与后车轮12可转动连接,后叉373上设有第一容纳空间32。可以理解的是,当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旋转至开度最小的时候,
也就是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是相对折叠的状态下,在本实施例的折叠方式中,前车轮11刚好收纳于第一容纳空间32内部。
56.一个实施例中,前车架组件2上靠近车座31的一端设有第二容纳空间201,当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旋转至开度最小的时候,也就是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是相对折叠的状态下,车座31可以收纳于第二容纳空间201内部,进一步减小了自行车的折叠后的体积大小。
57.一个实施例中,前车架组件2还包含车头26(其中,可以认为是车头26包含两个车把手20,或者理解为两个车把手20分别设置在车头26的两端;一个实施例中,两个车把手20可以固定;也可以可折叠的设置于车头26两端)和第二调节组件271。第二调节组件271包含升降杆2710和升降架2712,升降架2712与第一前连杆22上的靠近车头26的端部固定连接,升降杆2710的一端与升降架2712可滑动地连接,车头26可拆卸地设置在升降杆2710的远离于前车轮11的一端。当升降杆2710远离或靠近于升降架2712移动以用来调节第二容纳空间201的大小,以使得车座31可收纳于第二容纳空间201。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调节组件271包含第一锁把手2711,第一锁把手2711可以为座管夹,用于在调节升降杆2710的高度的时候,座管夹用于将升降杆2710固定在最终的位置,以调节车头26的高度。
58.一个实施例中,升降架2712设有沿第一前连杆22的延伸方向开设的通孔031(如图2所示)升降杆2710的一端穿插于通孔031中,也就是升降杆2710穿插于通孔031中并且沿着的第一前连杆22的延伸方向可以往返移动,一方面可以调节车头26相对于前车轮11和后车轮12的高度,满足多种人群的使用需求。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前连杆22为中空设置,并且第一前连杆22的截面内径大于升降杆2710的截面外径,升降杆2710的一端可以穿插于第一前连杆22中,也就是通孔031是第一前连杆22的一个开口。
59.另一方面,当用户想要收纳自行车的时候,可先将升降杆2710调节至最大限度,以使得车头26避开车座31,并且车座31处于第二容纳空间201的内部,以避免车座31和第一前连杆22产生干涉影响折叠自后的行车的体积的大小。一个实施例中,升降杆27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升降杆2710相互平行,并且夹持于升降架2712的两端,即两个升降杆2710之间的空间区域形成收纳车座31的第二容纳空间201。
60.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结构4包含第一转接件24和第二转接件252,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转接件24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一转接件24形成一组四边形连杆结构。第二后连杆34、第三后连杆36分别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转接件252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第三后连杆36和第二转接件252形成一组四边形连杆结构。其中,第一转接件24和第二转接件252可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两组四边形连杆结构之间是相对可以转动地,每组四边形连杆结构中的每个连杆可以相对转动以实现初级折叠,两组四边形连杆结构之间也是可以相对转动地,也就是,第一转接件24和第二转接件252之间是可转动地,以实现二级折叠。一个实施例中,两组四边形连杆结构之间设有铰接件、转轴等旋转部件。
61.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二转接件252是固定连接的。可以理解的是,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通过第三前连杆251或/和第二转接件252上的铰接件的旋转中心线转动一定的角度,以实现自行车的收纳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涉及的具有旋转作用的铰接件和旋转轴可以是同种部件)。
62.一个实施例中,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前连杆22和第二前连杆23、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一转接件24均是相互平行的,并且在第一前连杆22和第二前连杆23折叠至接近共线的状态下,第一前连杆22和第二前连杆23的长度之和接近于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一转接件24的长度之和。对应地,在折叠状态下,并且在第一后连杆33和第二后连杆34折叠至接近共线的状态下,第一后连杆33和第二后连杆34的长度之和接近于第三后连杆36和第二转接件252的长度之和。
63.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前连杆251和第二后连杆34上均设有第三容纳空间300,第三容纳空间300用于容纳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上的其他连杆。在本实施例中的附图5中所示,在自行车的折叠状态下,第三后连杆36和第一后连杆33可收纳于第二后连杆34的第三容纳空间300中,第一前连杆22和第二前连杆23可收纳于第三前连杆251上的第三容纳空间300中。也就是,在本实施例的折叠方式下,车座31、前车架组件2(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后车架组件3(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相互平行,并且前车轮11和后车轮12自上至下成直线排列,进一步减小了自行车的折叠后的体积大小。可以理解的是,当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上的各个连杆均为直连杆的时候,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是并排相互平行设置的,前车架组件2的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之间是接近共线设置的;后车架组件3的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之间是接近共线设置的。
64.可选地,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中任意一个的任意一个连杆上设有容纳另一个上的任意连杆的第三容纳空间300,也就是前车架组件2可容纳于后车架组件3或者后车架组件3可容纳于前车架组件2,此时,前车架组件2的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以及后车架组件3的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之间是接近共线设置的。
65.一个实施例中,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上的其中一个连杆上设有用于容纳同一个组件上的其他连杆的第三容纳空间300。
66.一个实施例中,前车架组件2还包含第四转接件38(如图2所示),第四转接件38设置在第一前连杆22或者升降杆2710上。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可转动连接于第四转接件38。并且,第四转接件38和第一前连杆22或者升降杆2710相互平行,即沿第一前连杆22或者升降杆2710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前连杆22或者升降杆2710可绕第四转接件38的中轴线转动以实现前车轮11的转向。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可以设置为第四转接件38的延长线与前车轮11的中心相互重合,在骑行状态下用户调头或者拐弯的时候,使得车头26(或者理解为前车架组件2)更加灵活。
67.一个实施例中,后车架组件3还包含减震组件39,减震组件39连接于第一后连杆33和后叉373。
68.一个实施例中,前车架组件2还包含减震组件39,减震组件39连接于第一前连杆22和前叉29,如图9所示的减震组件39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上任意一个或者两者之上均可以设置减震组件39。
69.一个实施例中,车座31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也是可以相对转动的,即车座31和第一后连杆33之间可转动地连接。一个实施例中,车座31和第一后连杆33通过铰接件、转轴等旋转部件转动连接,以使得车座31进一步地收纳折叠。另一方面,可调节角度的车座31可以进
一步提升用户的骑行体验。
70.在一个实施例中,后车架组件3还包含传动组件372和脚踏板组件374,传动组件372安装在后叉373上,传动组件372的输入端与脚踏板组件374的输出端驱动连接,传动组件372的输出端与后车轮12驱动连接。
71.一个实施例中,传动组件372包含第一链条301、第二链条302、第一齿盘303和第二齿盘304,第一齿盘303和第二齿盘304之间通过第一链条301驱动连接,第一齿盘303和脚踏板组件374的输入端驱动连接,第二链条302和后车轮12的后车轮输入端3740(也就是后车轮12的中心轴)之间通过第二链条302驱动连接以形成二级传动装置。
72.在一个实施例中,脚踏板组件374包含脚踏板支架375,脚踏板支架375的一端和传动组件372的输入端驱动连接,脚踏板支架375的另一端和脚踏板376可转动连接,脚踏板376上靠近脚踏板支架375的一端设有限位件(未图示),限位件(未图示)用于在脚踏板376远离于脚踏板支架375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制脚踏板376以停止转动,可以保证脚踏板376在用户踩踏的时候不会发生侧偏。
73.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方案还可以设置电机、控制器、电池等电动动力系统,即可以将本自行车做成电动自行车。
74.在一个实施例中,前车架组件2还包含第一调节组件270,第一调节组件270包含第二锁把手2702,车把手20和车头26可转动连接(车把手20和车头26之间设有铰接件或者旋转轴等部件),第二锁把手2702用于在车把手20朝向或远离于车头26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制车把手20以停止转动,也就是防止用户在骑行自行车的时候,车把手20会转动进而影响安全。
7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270还包含第二轴2701(如图3所示)和扭簧2704,第二轴2701安装在车头26上远离于车把手20的一端,扭簧2704套设于第二轴2701上,扭簧2704具有第一装配端021和第二装配端022(如图6所示),第一装配端021和第二装配端022分别抵接于车把手20和车头26,车把手20上的靠近车头26一端设有与第二轴2701相互适配的槽261,槽261和第一装配端021形成对车把手20相对于车头26的转动方向的夹持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槽261和第一装配端021分别位于车把手20的旋转方向的两侧,一方面,槽261和第一装配端021对车把手20进行旋转方向上的限位,另一方面,当用户在旋转车把手20的时候,槽261和第一装配端021共同对车把手进行作用,并且方向相对,以形成沿车把手20旋转方向的对车把手20的加持力,以保证车把手20在调节到合适的角度后在通过第二锁把手2702对车把手20进行固定。一个实施例中,扭簧2704的弹性力使得车把手20和车头26是相互远离的状态,也就是扭簧2704的两端组成的开口靠近于车座31设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扭簧2704的弹性力使得车把手20和车头26是相互靠近的状态,也就是扭簧2704的两端组成的开口背离于车座31设置的(在本实施例中,车把手20是朝向车座31折叠的。一个实施例中,车把手20也可以朝向地面或者背离于地面折叠)。
76.另一方面,扭簧2704的第一装配端021和第二装配端022分别抵接于车把手20和车头26,可以为旋转车把手20提供一定的旋转辅助力。当自行车长期使用出现零部件磨损或者生锈的情况下,车把手20旋转会受到阻尼力,也就是在用户旋转折叠车把手20的时候,扭簧2704可以为旋转车把手20提供一定的旋转辅助力,方便用户操作,完成自行车的快速折叠功能。
77.一个实施例中,车座31和第一后连杆33之间也是调节的,为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群或者骑行体验感,车座31和第一后连杆33之间设有第三锁把手331,具体地,第三锁把手331可以为座管夹。
78.可选场景中,本技术方案中零部件之间可转动连接的部分均可以设置转轴、铰接件等旋转部件,如转销或者合页等部件。
79.可选场景中,本技术方案中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80.可选场景中,第二锁把手2702、第一锁把手2711和第三锁把手331均可以是相同的结构部件,可以为座管夹;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锁把手2702、第一锁把手2711和第三锁把手331也可以为其他具有限位作用的部件。
81.如图9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的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第二实施例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82.本技术方案中的自行车的另一种折叠方式: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之间通过固定结构4旋转以达到折叠的技术效果,此时车座31和前车架组件2是相对的状态,同时车座31、前车架组件2(第一前连杆22、第二前连杆23和第三前连杆251)、后车架组件3(第一后连杆33、第二后连杆34和第三后连杆36)、前车轮11和后车轮12相互平行设置,但是可以不共线,此时,前车轮11和后车轮12处于相对并且并排设置的状态。
83.可选地,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容纳空间300。
84.可选地,两个升降杆2710之间的空间区域未形成收纳车座31的第二容纳空间201。
85.可选的,本技术方案的前车架组件2和后车架组件3以及固定结构4还可以反装,即前后车架倒置,后车架组件3做前车架组件2使用,前车架组件2做后车架组件3使用,对应地,车头26、车把手20、前车轮11等部件装于后车架组件3上,车座31等动力系统等装在前车架组件2上。
86.本技术方案还提出了两种是适用于前车架组件2的减震组件39:
87.减震前叉方案一,减震组件39含有竖管、左叉臂、右叉臂、左悬臂、右悬臂,左减震弹簧,右减震弹簧。左叉臂连接于竖管下端,左悬臂一端与左叉臂枢轴连接,左减震弹簧一端连接于左叉臂,左减震弹簧另一端连接于左悬臂相对于左叉臂对立的另一端;右叉臂连接于竖管下端,右悬臂一端与右叉臂枢轴连接,右减震弹簧一端连接于右叉臂,右减震弹簧另一端连接于右悬臂相对于右叉臂对立的另一端;左悬臂和右悬臂设有车轮轴安装孔。与车身连接安装时,车身转向轴套套设于竖管相对于左叉臂和右叉臂相对的另一端。
88.减震前叉方案二,减震组件39含有竖管一、竖管二、左叉臂、右叉臂,减震弹簧。竖管一和竖管二同一侧底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左叉臂和右叉臂固定连接于竖管一和竖管二固定连接的一端。竖管一和竖管二分别滑动连接于车身。减震弹簧一端连接于竖管一或竖管二固定连接的一端,减震弹簧另一端连接于车身。左叉臂和右叉臂设有车轮轴安装孔。与车身连接安装时,车身转向轴套套设于竖管一或竖管二相对于左叉臂和右叉臂相对的另一端。可选的,左叉臂和右叉臂可以加设减震部件。
89.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自行车具有以下优点:
90.1、解决现有折叠自行车不方便携带和由于折叠后外形不规则导致占用空间的问题;
91.2、本实用新型的车把手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折叠收纳,进一步缩小了折叠后的自行车的占用空间;
92.3、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具有两种灵活的折叠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人群的使用需求。
9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