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21 07:36: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


背景技术:

2.市政道路主要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路、支路和立体交叉工程等,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强调通畅、可达性,同时考虑周边建设,例如地下管网、人行道、自行车道、绿化等,比起交通,还有人文关怀。
3.相关技术中,市政道路建设中,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通常采用护栏等结构进行分隔,而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常常采用画线、喷涂标识的形式进行分隔,即针对人行道喷涂行人标识,针对如自行车道喷涂自行车标识,并在相邻两道路间画分隔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在实际使用中,通过绘制的分隔线分隔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效果较差,非机动车容易驶入并侵占人行道,造成人流及车流交混,对行人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市政道路人车分流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依次铺设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所述非机动车道和所述人行道之间设置有缓冲带;所述缓冲带包括由所述非机动车道朝向所述人行道依次设置的警示阻挡组件和排水汇流槽,且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表面和所述人行道的表面分别设置有朝向所述排水汇流槽倾斜的排水坡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在铺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过程中在两者之间铺设警示阻挡组件并挖设排水汇流槽,同时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表面形成朝向排水汇流槽倾斜的排水坡度,从而使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表面的积水自然朝向排水汇流槽汇集,警示阻挡组件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道上行车人员的警示及阻挡作用,同时排水汇流槽作为第二重分隔结构,进一步形成对非机动车道上行车人员越界至人行道的阻碍,同时警示阻挡组件和排水汇流槽同时对人行道上行人形成警示阻挡作用,有利于减少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车流及人流的交混现象,提高对行人的保护,实现改善市政道路人车分流的效果。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警示阻挡组件包括若干沿所述非机动车道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分隔石,所述分隔石的顶面高于所述非机动车道的表面,且所述分隔石的顶面设置有灯带;所述分隔石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所述非机动车道表面积水导入排水汇流槽的排水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石沿非机动车道稳定铺设,形成对非机动车道上行车的阻碍作用,同时通过设置排水槽避免阻挡非机动车道上积水汇集至排水汇流槽内,灯
带在分隔石上形成对非机动车道上行车人员及人行道上行人的警示,减少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混问题。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分隔石的顶面开设有升降槽,所述灯带滑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槽内,且所述灯带和所述升降槽的槽底壁连接有缓冲弹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出现行人或行车下压灯带的情况时,缓冲弹簧形成对灯带的缓冲保护,减少灯带下压过程中与分隔石的冲击损伤。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分隔石的侧壁设置有蜂鸣报警器,所述升降槽的槽底壁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蜂鸣报警器报警的触发开关。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非机动车驶过灯带上方时,灯带下降并触碰触发开关,从而启动蜂鸣报警器警示人行道上行人注意,同理,当行人踏过灯带上方时,同步触碰触发开关并启动蜂鸣报警器警示非机动车道上的行车人员。
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排水汇流槽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杂质的滤网,所述滤网连接有挂接板,所述滤网通过所述挂接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排水槽的槽底壁。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网针对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上流向排水汇流槽的杂质进行过滤,同时滤网通过挂接板挂接在分隔石上,方便施工人员快速拆装并清理滤网堆积的杂质。
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排水槽的槽底壁形成有朝向所述排水汇流槽倾斜的导流弧面,所述挂接板贴合所述排水槽的槽底壁并与所述导流弧面相契合。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弧面及其上挂装的挂接板与导流弧面契合,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排水槽引导非机动车道上积水顺利导入排水汇流槽的效果。
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滤网顶面位于所述排水汇流槽两相对槽侧壁之间设置有种植壳,所述种植壳与所述排水汇流槽两相对槽侧壁之间均预留有空隙,所述种植壳内设置有用于栽培绿植的蓄水陶土,且所述种植壳沿所述排水汇流槽的延伸方向布置。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隙避免种植壳完全覆盖滤网,蓄水陶土在种植壳内吸收导入排水汇流槽的水源并储存,方便供施工人员种植绿植并为绿植提供必要水源,绿植在排水汇流槽内形成较为突出的绿化分隔带,进一步减少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人车交汇的问题。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滤网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种植壳的安装槽;所述种植壳包括底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其中两相背侧边的侧板一和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另外两相背侧边的侧板二,所述侧板二朝向所述底板的侧面固定有导柱,所述底板开设有供所述导柱可滑动插接的导孔,所述导孔内设置有抵推弹簧,且所述抵推弹簧连接所述导柱,两所述侧板二的相背侧面分别固定有插接板;所述安装槽的槽侧壁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抵推弹簧无压力状态下抵推所述插接板插接所述定位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便于快速校正并装配种植壳,通过同步推动两侧板二即可使插接板脱离定位槽,有利于快速拆装种植壳,提高种植壳及其内部绿植更换、护理的便捷性,抵推弹簧有利于将插接板稳定抵推插接定位槽,提高种植壳整体安装稳定性。
2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排水汇流槽的下方布置有用于连通城市排水管路的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上开设有进水孔,且所述集水管外壁包覆有透水土工布。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土工布在集水管外层形成过滤作用,减少外部杂质导入集水管并造成堵塞,集水管通过进水孔快速收集排水汇流槽内下渗的水源并输送至城市排水管路,提高路面积水的排放效果。
2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缓冲带还包括铺设在所述排水汇流槽和所述人行道之间的鹅卵石道,且所述鹅卵石道的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排水汇流槽倾斜的排水坡度。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鹅卵石道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形成第三重缓冲结构,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鹅卵石步道可供部分需要的行人行走,减少缓冲带占用实际使用道路的尺寸。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警示阻挡组件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道上行车人员的警示及阻挡作用,同时排水汇流槽作为第二重分隔结构,形成对非机动车道上行车人员越界至人行道的阻碍,警示阻挡组件和排水汇流槽同时对人行道上行人形成警示阻挡作用,有利于减少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车流及人流的交混现象,提高对行人的保护,实现改善市政道路人车分流的效果;2.安装槽便于快速校正并装配种植壳,通过同步推动两侧板二即可使插接板脱离定位槽,有利于快速拆装种植壳,提高种植壳及其内部绿植更换、护理的便捷性,抵推弹簧有利于将插接板稳定抵推插接定位槽,提高种植壳整体安装稳定性;3.鹅卵石道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形成第三重缓冲结构,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鹅卵石步道可供部分需要的行人行走,减少缓冲带占用实际使用道路的尺寸。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排水汇流槽、集水管、分隔石、过滤网和种植壳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蜂鸣报警器、灯带、种植壳和蓄水陶土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灯带、升降柱、缓冲弹簧和触发开关的剖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灯带、集水管延伸和蓄水陶土延伸的剖视图。
32.图6是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非机动车道;11、素土层;12、级配砂砾层;13、灰土层;14、透水混凝土层;15、找平层;16、塑胶层;2、人行道;21、透水砖;3、缓冲带;4、警示阻挡组件;41、分隔石;411、排水槽;412、导流弧面;413、升降槽;414、升降孔;415、嵌槽;42、灯带;421、升降柱;43、缓冲弹簧;44、蜂鸣报警器;45、触发开关;5、排水汇流槽;51、集水管;511、进水孔;52、透水土工布;6、滤网;61、挂接板;62、贴合板;63、安装槽;64、定位槽;65、空隙;7、种植壳;71、底板;711、导孔;72、侧板一;73、侧板二;731、导柱;732、插接板;74、抵推弹簧;8、蓄水陶土;9、鹅卵石道。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
36.参照图1和图2,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包括依次铺设的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之间设置有缓冲带3。缓冲带3包括由非机动车道1朝向人行道2依次设置的警示阻挡组件4、排水汇流槽5和鹅卵石道9,非机动车道1的表面、人行道2的表面和鹅卵石道9的表面分别设置有朝向排水汇流槽5倾斜的排水坡度。
37.需要说明是,参照图1,市政道路基础铺设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素土层11、级配砂砾层12、灰土层13、透水混凝土层14和找平层15,其中非机动车道1的表面铺设塑胶层16,人行道2的表面铺设透水砖21。非机动车道1的排水坡度控制在5%内,具体本实施例可采用3%,人行道2及鹅卵石道9的排水坡度控制在2.5%内,具体本实施例中可采用1.5%。
38.施工人员在铺设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过程中在两者之间铺设警示阻挡组件4、挖设排水汇流槽5并铺设鹅卵石道9,在非机动车道1、鹅卵石道9和人行道2的表面形成朝向排水汇流槽5倾斜的排水坡度,从而使非机动车道1、鹅卵石道9及人行道2表面的积水自然朝向排水汇流槽5汇集。
39.警示阻挡组件4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道1上行车人员的警示及阻挡作用,同时排水汇流槽5作为第二重分隔结构,进一步形成对非机动车道1上行车人员越界至人行道2的阻碍,警示阻挡组件4和排水汇流槽5同时对人行道2上行人形成警示阻挡作用,有利于减少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车流及人流的交混现象,提高对行人的保护,实现改善市政道路人车分流的效果。鹅卵石道9在人行道2和非机动车道1之间形成第三重缓冲结构,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鹅卵石步道可供部分需要的行人行走,减少缓冲带3占用实际使用道路的尺寸。
40.除此以外,排水汇流槽5将市政道路原本需要的排水结构布置在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之间,在未增加额外结构造成占用实际道路尺寸的基础上发挥其阻隔人车交混的作用。
41.参照图2和图3,警示阻挡组件4包括若干沿非机动车道1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分隔石41,分隔石41贴合在非机动车道1朝向排水汇流槽5的侧面,分隔石41的顶面高于非机动车道1的表面,且分隔石41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非机动车道1表面积水导入排水汇流槽5的排水槽411,排水槽411的槽底壁形成有朝向排水汇流槽5倾斜的导流弧面412。分隔石41沿非机动车道1稳定铺设,形成对非机动车道1上行车的阻碍作用,同时通过设置排水槽411避免阻挡非机动车道1上积水汇集至排水汇流槽5内,导流弧面412提高排水槽411的排水效果。
42.参照图3和图4,分隔石41的顶面向下开设有升降槽413,且升降槽413沿分隔石41长度方向延伸。分隔石41的顶面设置有灯带42,灯带42滑动设置在升降槽413内。灯带42的底面位于自身两端分别固定有升降柱421,对应的,升降槽413的槽底壁开设有供升降柱421可升降插接的升降孔414。升降孔414内设置有缓冲弹簧43,缓冲弹簧43的一端固定连接升降孔414的孔底壁,另一端固定连接升降柱421的底端。
43.除此以外,分隔石41朝向排水汇流槽5的侧壁设置有蜂鸣报警器44,本实施例中,每个分隔石41上设置有两个蜂鸣报警器44,且分隔石41长度方向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开设
有一个供蜂鸣报警器44安装的嵌槽415。升降槽413的槽底壁对应每个蜂鸣报警器44均设置有一个触发开关45,触发开关45用于控制蜂鸣报警器44报警,且每次触发开关45触发蜂鸣报警器44报警后,蜂鸣报警器44可设置为工作报警一到两分钟。
44.同时,灯带42可采用红色、橙色、蓝色等显眼的多种外壳颜色,在白天不点亮状态下依旧具备警示功能,在夜晚可控制点亮形成对行车及行人的警示,减少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混问题。当出现行人或行车下压灯带42的情况时,缓冲弹簧43形成对灯带42的缓冲保护,减少灯带42下压过程中与分隔石41的冲击损伤。当非机动车驶过灯带42上方时,灯带42下降并触碰触发开关45,从而启动蜂鸣报警器44警示人行道2上行人注意,同理,当行人踏过灯带42上方时,同步触碰触发开关45并启动蜂鸣报警器44警示非机动车道1上的行车人员。每个灯带42下方设置两个触发开关45并一一对应控制两个蜂鸣报警器44,降低无法触发蜂鸣报警器44进行预警的可能。
45.参照图2和图3,排水汇流槽5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杂质的滤网6,滤网6靠近分隔石41的一侧连接有挂接板61,滤网6通过挂接板61可拆卸连接排水槽411的槽底壁。具体的,挂接板61的横截面呈钩状,且挂接板61贴合排水槽411的槽底壁并与导流弧面相契合,此时挂接板61钩连在排水槽411远离滤网6的槽口下方。滤网6朝向鹅卵石道9的一侧连接有用以贴合排水汇流槽5的槽侧壁的贴合板62。
46.滤网6设置在排水汇流槽5内后,挂接板61和贴合板62提高滤网6的安置稳定性。滤网6针对非机动车道1及人行道2上流向排水汇流槽5的杂质进行过滤,同时滤网6通过挂接板61挂接在分隔石41上,方便施工人员快速拆装并清理滤网6堆积的杂质。挂接板61与导流弧面412契合,有利于引导非机动车道1上积水顺利导入排水汇流槽5。
47.参照图2和图3,滤网6顶面位于排水汇流槽5两相对槽侧壁之间设置有种植壳7,种植壳7与排水汇流槽5两相对槽侧壁之间均预留有空隙65,种植壳7内设置有用于栽培绿植的蓄水陶土8,种植壳7沿排水汇流槽5的延伸方向布置。空隙65避免种植壳7完全覆盖滤网6,蓄水陶土8在种植壳7内吸收导入排水汇流槽5的水源并储存,方便供施工人员种植绿植并为绿植提供必要水源,绿植在排水汇流槽5内形成较为显眼突出的绿化分隔带,形成阻隔效果,进一步减少非机动车道1及人行道2人车交汇的问题。
48.参照图3、图5和图6,滤网6的顶面开设有用于容纳种植壳7的安装槽63,具体的,种植壳7包括底板71、相对设置在底板71两长侧边的侧板一72和相对设置在底板71两宽侧边的侧板二73。
49.侧板二73朝向底板71的侧面固定有导柱731,本实施例中导柱731设置有三根,且三根导柱731沿侧板二73宽度方向依次均匀分布。底板71的侧端面开设有供导柱731可滑动插接的导孔711,导孔711数量与导柱731数量一一对应。导孔711内设置有抵推弹簧74,抵推弹簧74的一端固定连接导柱731的端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导孔711的孔底壁。两侧板二73的相背侧面分别固定有插接板732,对应的,安装槽63朝向插接板732的槽侧壁开设有定位槽64,导柱731完全插入导孔711内后,两侧板二73可插入安装槽63内并使两插接板732与两定位槽64一一对应,此时,抵推弹簧74无压力状态下抵推对应的插接板732插接定位槽64。
50.安装槽63便于快速校正并装配种植壳7,通过同步推动两侧板二73,使导柱731插入对应的导孔711内即可使插接板732脱离定位槽64,有利于快速拆装种植壳7,提高种植壳7及其内部绿植更换、护理的便捷性,抵推弹簧74有利于将插接板732稳定抵推插接定位槽
64,提高种植壳7整体安装稳定性。
51.参照图2和图5,排水汇流槽5的下方布置有用于连通城市排水管路的集水管51,集水管51布置在透水混凝土层14内,且集水管51的管顶面开设有进水孔511,进水孔511沿集水管51轴向均匀分布,同时集水管51外壁包覆有透水土工布52。透水土工布52在集水管51外层形成过滤作用,减少外部杂质导入集水管51并造成堵塞,集水管51通过进水孔511快速收集排水汇流槽5内下渗的水源并输送至城市排水管路,提高市政路面积水的排放效果。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铺设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分隔石41及其上装配的灯带42形成对非机动车道1上行车人员的第一重警示及阻挡作用,同时排水汇流槽5作为第二重分隔结构,进一步形成对非机动车道1上行车人员越界至人行道2的阻碍,减少非机动车道1和人行道2车流及人流的交混现象;在此基础上,鹅卵石道9在人行道2和非机动车道1之间形成第三重缓冲结构,一方面形成对非机动车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鹅卵石步道可供部分需要的行人行走,减少缓冲带3占用实际使用道路的尺寸;灯带42可采用红色、橙色、蓝色等显眼的多种外壳颜色,白天不点亮状态下具备警示功能,夜晚控制点亮后的灯带42形成对行车及行人的警示,减少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混问题;当出现行人或行车下压灯带42的情况时,灯带42下降并触碰触发开关45,从而启动蜂鸣报警器44警示人行道2上行人及非机动车道1上的行车人员注意;同时,绿植在排水汇流槽5内形成较为突出显眼的绿化分隔带,进一步减少非机动车道1及人行道2人车交汇的问题。
5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