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前端水箱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17:54: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前端水箱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参见图1和图2,传统的汽车车身结构中,现有前端水箱框架总成的现有框架本体10包括与车宽方向平行的上水箱安装横梁101、下水箱安装横梁102,上、下水箱横梁的两端设置有左机舱前立柱103、右机舱前立柱104,上、下水箱安装横梁与左、右机舱前立柱构成前端矩形框架结构用于安装汽车散热器、水箱、大灯、前保险杠等零部件。机舱前立柱与对应的前纵梁总成的前端通过焊接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汽车前端框架结构。前防撞梁2焊接总成单独通过螺接的形式与前纵梁5总成前端连接在一起。由于前端矩形框架焊接在前纵梁总成上,尺寸累计公差大,y向尺寸公差受前纵梁总成稳定性影响较大;x向前端矩形框架基本布置在碰撞变形溃缩区域,容易影响整车碰撞性能,且x向机舱布置空间也受到一定影响;后续若发生碰撞,由于前端矩形框架是焊接在前纵梁总成上,一旦损坏,其售后拆卸维修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端水箱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4.本发明所述的前端水箱框架总成,包括位于两根前纵梁之间的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上可拆卸连接有与前防撞梁固定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与框架本体的上横梁中部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与框架本体的立柱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架。
5.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与框架本体均通过螺栓连接。
6.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包括与框架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竖向部和与前防撞梁固定连接的横向部。
7.进一步,所述框架本体的左立柱和右立柱上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架,前防撞梁的左部固定于左立柱的两个第二支架的横向部之间,前防撞梁的右部固定于右立柱的两个第二支架的横向部之间。
8.进一步,所述框架本体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设有定位销,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定位销对应配合的定位孔。
9.进一步,所述框架本体顶部左、右端部与大灯安装支架的前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大灯安装支架的后端与边梁固定连接。
10.一种机舱总成,所述机舱总成包括上述的前端水箱框架总成。
11.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机舱总成。
1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发明所述框架本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多个与前防撞梁固定的支架组件,支架组件与框架本体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而能够实现快速安装与拆解,提高了售后维修便利性。并且在装配时,能够将框架本体先与前防撞梁、散热器、冷凝器、喇叭等组件线下集成
化分装,再上主线与车身前纵梁固定,提高了整车的集成化和模块化,降低框架本体的累积尺寸公差,提升了与框架本体连接的前罩锁的对中精度,有效保证了前保险杠、前大灯、前保险杠、前罩相互之间的配合间隙段差。
14.2、本发明由于所述框架本体直接通过支架组件与前防撞梁固定,在相同的前壁板总成与前防撞梁的x向长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支架组件的x向长度,能够使得框架本体尽可能地远离前壁板总成,进而增大了机舱x向空间,为其他零部件的布置或实现其他功能提供了足够的避让空间。
15.3、本发明所述框架本体安装在前防撞梁上形成一个整体,提升了车身前端框架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了正碰、偏置碰撞性能。
16.4、本发明由于框架本体与前纵梁无直接连接关系,使得前纵梁碰撞吸能溃缩区域的布置空间更充裕,有效避免了框架本体连接在前纵梁上对碰撞吸能溃缩的影响,保证了碰撞吸能效果。并且框架本体仅x向通过支架组件与前防撞梁固定,y、z向适应容差强,位置调节范围广,有效规避了现有框架本体焊接在前纵梁总成上导致现有框架本体y、z向精度不好控制的风险。
附图说明
17.图1是现有前端水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前端水箱框架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所述前端水箱框架总成的轴视图;图4是本发明所述前端水箱框架总成的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所述前端水箱框架总成的正视图;图6是第一支架与框架本体的连接示意图;图7是第二支架与右立柱的连接示意图;图8是第二支架与左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18.1—框架本体,11—上横梁,12—左立柱,13—右立柱,2—前防撞梁,3—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前纵梁,6—大灯安装支架,7—边梁,8—定位销,9—螺栓,10—现有框架本体,101—上水箱横梁,102—下水箱横梁,103—左机舱前立柱,104—右机舱前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20.参见图3至图5,所示的前端水箱框架总成,包括位于两根前纵梁5之间的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上可拆卸连接有与前防撞梁2固定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与框架本体1的上横梁11中部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3、与框架本体1的立柱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支架4。支架组件与框架本体1可拆卸连接,能够实现快速安装与拆解,提高了售后维修便利性。并且在装配时,能够将框架本体先与前防撞梁、散热器、冷凝器、喇叭等组件线下集成化分装,再上主线与车身前纵梁固定,提高了整车的集成化和模块化,降低框架本体的累积尺寸公差,提升了与框架本体连接的前罩锁的对中精度,有效保证了前保险杠、前大灯、前保险杠、前罩相互之间的配合间隙段差。
21.参见图3和图6,所述第一支架3包括与前防撞梁2顶板中部焊接固定的第一搭接
部、与与框架本体1的上横梁11中部螺栓连接的第二搭接部以及连接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的斜向连接段。第一支架3的第二搭接部通过两颗m8螺栓9与框架本体1的上横梁11中段前侧面可拆卸连接。
22.参加图3、图7和图8,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包括与框架本体1可拆卸连接的竖向部和与前防撞梁2固定连接的横向部。
23.所述框架本体1的左立柱12和右立柱13上分别螺栓连接有两个第二支架4,同一立柱上的两个第二支架4上下对称布置,前防撞梁2的左部固定于左立柱12的两个第二支架4的横向部之间,前防撞梁2的右部固定于右立柱13的两个第二支架4的横向部之间。
24.为了提高装配精度,在所述框架本体1的立柱前侧设有定位销8,在第二支架4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8对应配合的定位孔。
25.所述框架本体1顶部左、右端部与大灯安装支架6的前端部可拆卸连接,所述大灯安装支架6的后端与边梁7固定连接。
26.参加图4,由于所述框架本体1直接通过支架组件与前防撞梁2固定,在相同的前壁板总成与前防撞梁的x向长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支架组件的x向长度,能够使得框架本体1尽可能地远离前壁板总成,进而增大了机舱x向空间,为其他零部件的布置或实现其他功能提供了足够的避让空间。
27.所述框架本体1安装在前防撞梁2上形成一个整体,提升了车身前端框架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了正碰、偏置碰撞性能。
28.由于框架本体1与前纵梁5无直接连接关系,使得前纵梁碰撞吸能溃缩区域的布置空间更充裕,有效避免了框架本体连接在前纵梁上对碰撞吸能溃缩的影响,保证了碰撞吸能效果。并且框架本体仅x向通过支架组件与前防撞梁固定,y、z向适应容差强,位置调节范围广,有效规避了现有框架本体焊接在前纵梁总成上导致现有框架本体y、z向精度不好控制的风险。
29.一种机舱总成,所述机舱总成包括上述的前端水箱框架总成。
30.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机舱总成。
3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