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转移印花和数码印花联合的印花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2-08-08 01:38: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印花设备及印花工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转移印花和数码印花联合的印花工艺。


背景技术:

2.凹版印刷是使整个印版表面涂满油墨,然后用特制的刮墨机构,把空白部分的油墨去除干净,使油墨只存留在图文部分的网穴之中,再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获得印刷品。凹版印刷属于直接印刷。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且凹陷程度随图像的层次有深浅的不同,印版的空白部分凸起,并在同一平面上。随着国内凹印技术的发展,也已经在纸张包装、木纹装饰、皮革材料、药品包装上得到广泛应用。
3.但是,凹版印刷也存在局限性,其主要缺点有:印前制版技术复杂、周期长,制版成本高,并且采用挥发型溶剂,车间内有害气体含量较高,对工人健康损害较大。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转移印花和数码印花联合的印花工艺。
6.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转移印花和数码印花联合的印花工艺,应用于涤纶、丙纶材质织造而成的无纺布的印花,将热转印纸与无纺布复合,通过热转印处理将热转移纸表面的线图转印至无纺布,而后经由数码印花工艺于线图两侧边的空白区域进行印花,所述热转印处理的具体步骤包括:
7.布样选料整理,选用经由涤纶化纤或丙纶化纤材质编织或混纺织造而成的无纺布;
8.色浆配置,依照来样的样稿,选用深色或浅色的色浆,其中,深色和浅色的色浆采用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引光剂;
9.线图构样、批图,将配置的色浆打样至原纸,在原纸表面构图形成线图,烘干、轧光平整得到转移印花纸;
10.复合、热转印,将转移印花纸和无纺布于收卷机构平铺复合,经热转移机进行热转印,得到织物半成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应对涤纶以及丙纶这类化纤材质的织物进行印花时,首先通过热转印的方式在无纺布上印花形成具有特点形状的线图,由于线图的色浆用料采用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而成,借助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形成黏胶状的流体状并与瓜尔胶进行充分混合,且混合的聚乙烯醇实现色浆稳定的成膜于热转印纸的表面,在经热转印时,将线图高效的附着于无纺布,并将无纺布以线图作为基准划分为若干区域,而后通过数码打印的方式对无纺布进行直喷喷墨打印,具备良好的精度,且减少制版的时间和费用,由于无纺布上通过线图进行划分,深色的线图能对数
码打印时喷墨的色料进行遮掩,减弱喷墨喷印时的渗化问题,同时,掺入引光剂,能在固化后起到良好隔断、阻渗的作用,在喷墨喷印时,通过浅色的线图进行分隔,减少染料串色而出现渗化色斑的情况。
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数码印花工艺的具体步骤包括:
13.布样比对,对比布样与织物半成品的线图,并由数码印花机设定线图的边角作为定位标志点;
14.分色设计,依照设计的布样,经由控制电脑进行编织、描搞,借助分色设计系统划分色块区域;
15.样稿试验,通过彩色打样机开机试样,得到彩色样稿,对比彩色样稿与布样,调整分色设计系统的配色方案;
16.半成品预处理;
17.喷墨印花;
18.固色;
19.水洗、整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图设计时,首先与布样进行对比,并以线图的边角作为定位标志点,能提高数码印花时的精度,有利于对墨水用量的控制,避免多余墨水而造成串色、渗化的问题。
2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色浆配置的具体步骤包括:
22.无色色浆配置:将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反应釜中,50℃恒温搅拌均匀,在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粉末、滑石粉以及分散剂,单一方向搅拌10min至分散均匀后,再加入油性增稠剂以及引光剂,50℃下反应3小时,得到无色色浆;
23.色浆配色,依照所需线图的色阶,于无色色浆中添加活性染料,搅拌均匀后得到线图色浆。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色浆中添加纳米二氧化硅粉末和滑石粉,由于纳米二氧化硅具有极强的紫外和红外反射特性,添加到色浆中能对色浆形成屏蔽作用,达到抗紫外老化和热老化的目的,增加色浆的隔热性,在进行热转印操作时,实现转印至无纺布的线图具备良好的耐热性和稳定性。
2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其印花步骤还包括:
26.uv固化,将线图转印至无纺布后,经热风烘干方式设定热风温度50-60℃,对无纺布进行烘干,而后连续将无纺布送至uv隧道炉内,进行uv固化。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线图热转印至无纺布上后,将无纺布输送至uv隧道炉中进行固化,增强线图与无纺布的连接强度,具备良好的干湿摩性能,并且在后续数码喷墨印花时,消除渗化造成串色、色斑的情况。
2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其印花步骤还包括喷墨墨水选型,根据彩色样稿的线图中设定相应的定位标志点,选用相应色阶的水性染料。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数码喷墨打印时,依照线图上边角作为的定位标志点,实现数码喷墨进行配色时,能实现点对点的校色,提高数码印花的精度,且提高配色时墨水用量的精度。
3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其印花步骤还包括蒸化,将织物半成品经由uv固化操
作前,将织物半成品循环送入蒸化箱,设定蒸化温度为100-115℃,蒸化30-50min。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uv固化前将无纺布通过蒸化箱进行蒸化操作,通过高温蒸化使色浆能充分渗入无纺布的,具有良好的色牢度,而后在固化时,能使线图有效分隔织物,消除渗化。
32.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3.在应对涤纶以及丙纶这类化纤材质的织物进行印花时,首先通过热转印的方式在无纺布上印花形成具有特点形状的线图,由于线图的色浆用料采用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而成,借助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形成黏胶状的流体状并与瓜尔胶进行充分混合,且混合的聚乙烯醇实现色浆稳定的成膜于热转印纸的表面,在经热转印时,将线图高效的附着于无纺布,并将无纺布以线图作为基准划分为若干区域,而后通过数码打印的方式对无纺布进行直喷喷墨打印,具备良好的精度,且减少制版的时间和费用,由于无纺布上通过线图进行划分,深色的线图能对数码打印时喷墨的色料进行遮掩,减弱喷墨喷印时的渗化问题,同时,掺入引光剂,能在固化后起到良好隔断、阻渗的作用,在喷墨喷印时,通过浅色的线图进行分隔,减少染料串色而出现渗化色斑的情况。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框图;
35.图2为本发明中数码印花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37.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于转移印花和数码印花联合的印花工艺,应用于涤纶、丙纶材质织造而成的无纺布的印花,其印花步骤包括:将热转印纸与无纺布复合,通过热转印处理将热转移纸表面的线图转印至无纺布,并且将无纺布输送至循环送入蒸化箱,设定蒸化温度为100-115℃,蒸化30-50min,并采用热风烘干的方式对无纺布在50-60℃的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后将无纺布连续输送至uv隧道炉内,进行uv固化,而后经由数码印花工艺于线图两侧边的空白区域进行印花,热转印处理的具体步骤包括:
38.布样选料整理,选用经由涤纶化纤或丙纶化纤材质编织或混纺织造而成的无纺布;
39.色浆配置,依照来样的样稿,选用深色或浅色的色浆,其中,深色和浅色的色浆采用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以及引光剂;
40.线图构样、批图,将配置的色浆打样至原纸,在原纸表面构图形成线图,烘干、轧光平整得到转移印花纸;
41.复合、热转印,将转移印花纸和无纺布于收卷机构平铺复合,经热转移机进行热转印,得到织物半成品。
42.其中,数码印花工艺的具体步骤包括:
43.布样比对,对比布样与织物半成品的线图,并由数码印花机设定线图的边角作为定位标志点;
44.分色设计,依照设计的布样,经由控制电脑进行编织、描搞,借助分色设计系统划
分色块区域,并且对喷墨墨水进行选型,根据彩色样稿的线图中设定相应的定位标志点,选用相应色阶的水性染料;
45.样稿试验,通过彩色打样机开机试样,得到彩色样稿,对比彩色样稿与布样,调整分色设计系统的配色方案;
46.半成品预处理;
47.喷墨印花;
48.固色;
49.水洗、整理。
50.在本实施例中,色浆配置的具体步骤包括:
51.无色色浆配置:将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反应釜中,50℃恒温搅拌均匀,在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粉末、滑石粉以及分散剂,单一方向搅拌10min至分散均匀后,再加入油性增稠剂以及引光剂,50℃下反应3小时,得到无色色浆;
52.色浆配色,依照所需线图的色阶,于无色色浆中添加活性染料,搅拌均匀后得到线图色浆。
53.在应对涤纶以及丙纶这类化纤材质的织物进行印花时,首先通过热转印的方式在无纺布上印花形成具有特点形状的线图,由于线图的色浆用料采用瓜尔胶、聚乙烯醇、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而成,借助六偏磷酸钠、n,n-二甲基甲酰胺形成黏胶状的流体状并与瓜尔胶进行充分混合,且混合的聚乙烯醇实现色浆稳定的成膜于热转印纸的表面,在经热转印时,将线图高效的附着于无纺布,并将无纺布以线图作为基准划分为若干区域,而后通过数码打印的方式对无纺布进行直喷喷墨打印,具备良好的精度,且减少制版的时间和费用,由于无纺布上通过线图进行划分,深色的线图能对数码打印时喷墨的色料进行遮掩,减弱喷墨喷印时的渗化问题,同时,掺入引光剂,能在固化后起到良好隔断、阻渗的作用,在喷墨喷印时,通过浅色的线图进行分隔,减少染料串色而出现渗化色斑的情况。
5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