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10:57: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生产领域,特别是一种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桃皮绒因其手感柔软,光泽柔和高雅颇受市场青睐。其主要通过碱溶性材料和非碱溶性材料经熔融纺制而成,再经碱溶液开纤,除去碱溶性组分,得到只含非碱溶性组分的面料,面料的纤维细度可达0.06dpf。纺制这类超细纤维的关键在于喷丝组件,而符合这类纤维生产的喷丝组件主要包括海岛型喷丝组件和橘瓣型喷丝组件,目前海岛型纤维生产技术已很成熟,而橘瓣喷丝组件由于其设计和结构更较为复杂,对喷丝组件的制作精度要求更高。因此,在碱溶熔体和非碱溶熔体汇合时,常出现两相接触不好,留有空隙的情况,使得纤维生产纺制时易出现毛丝和断丝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分配板、橘瓣型喷丝板和喷丝板,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分别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分配板的各自流道流入所述橘瓣型喷丝板进行汇合,并从所述喷丝板喷出,所述橘瓣型喷丝板包括本体、橘瓣状喷丝孔和第一组分出孔,所述橘瓣状喷丝孔和第一组分出孔绕所述本体的中心呈圆周分布,所述橘瓣状喷丝孔包括第二组分出孔和凹槽,所述第二组分出孔和凹槽沿所述橘瓣状喷丝孔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凹槽的形状为中间内凹的长条形。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靠近所述橘瓣状喷丝孔的中心的第一端部和远离所述橘瓣状喷丝孔的中心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为环形结构,并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组分出孔的圆心位于相同半径的圆周上,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橘瓣状喷丝孔的边缘。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的环形结构的开口端沿所述橘瓣状喷丝孔的半径方向延伸形成凹槽边缘,并且凹槽边缘的中间部分向凹槽内部凹陷。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边缘的中间部分向凹槽内部凹陷的深度为0.02-0.05mm。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05-0.15mm。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分出孔的直径为0.15-0.4mm。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分出孔的直径为0.10-0.30mm。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橘瓣状喷丝孔和第一组分出孔位于所述本体的不同半径的圆周上,且沿所述本体的半径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分出孔绕所述本体的中心设有4圈,所述橘瓣状喷丝
孔绕所述本体的中心设有3圈。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分为碱溶熔体,所述第二组分为非碱溶熔体,所述碱溶熔体和非碱溶熔体分别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分配板的各自流道流入所述橘瓣型喷丝板汇合,所述碱溶熔体从所述第一组分出孔流出,并溢满所述凹槽,所述非碱溶熔体从所述第二组分出孔流出,并溢满所述橘瓣状喷丝孔中的所述凹槽以外的区域,最终从所述喷丝板喷出。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将橘瓣型喷丝板中的凹槽设计成中部内凹的形状,有助于碱熔体快速充满凹槽,避免了因熔体未充满而出现两相接触空隙,进而改善了纺织时断丝毛丝的问题。
16.(2)复合纤维经开纤后,相较于直线型凹槽,本实用新型的橘瓣型喷丝板的凹槽的截面积有所增加,这使得纤维的吸湿透气性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17.(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生产的纤维不仅具有高柔软度、强透气性和吸水性,而且熔融纺制时,纤维外观良好,无毛丝和断丝。
附图说明
18.包括附图以提供对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被并入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图示了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将容易认识到其它实施例和实施例的很多预期优点,因为通过引用以下详细描述,它们变得被更好地理解。附图的元件不一定是相互按照比例的。同样的附图标记指代对应的类似部件。
19.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的橘瓣型喷丝板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的橘瓣状喷丝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实施例一
25.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双组分橘瓣型喷丝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分流板2、第二分流板3、分配板4、橘瓣型喷丝板1和喷丝板5,第一分流板2、第二分流板3、分配板4、橘瓣型喷丝板1和喷丝板5通过螺丝6和销7固定连接。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分别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2、第二分流板3、分配板4的各自流道流入所述橘瓣型喷丝板1进行汇合,并从所述喷丝板5喷出,最终制备得到橘瓣型复合纤维。优选地,第一组分为碱溶熔体,第二组分为非碱溶熔体。
26.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2,橘瓣型喷丝板1包括本体11、橘瓣状喷丝孔12和第一组分出孔13,第一组分从所述第一组分出孔13中流出,第二组分从橘瓣状喷丝孔12中流出。
多个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形成橘瓣状喷丝孔组,多个第一组分出孔13形成第一组分出孔组,橘瓣状喷丝孔组和第一组分出孔组绕所述本体11的中心呈圆周分布,并且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和第一组分出孔13位于所述本体11的不同半径的圆周上,且沿所述本体11的半径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和第一组分出孔13以所述本体11的中心为圆心形成半径不同的多点环形分布。具体地,橘瓣状喷丝孔12的圈数为4圈,第一组分出孔13的圈数为3圈,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橘瓣状喷丝孔12和第一组分出孔13的圈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需要注意的是,在橘瓣状喷丝孔12的靠近本体11的中心一侧和远离本体11的中心一侧均设置有第一组分出孔13。因此,从第一组分出孔13流出的第一组分可以与橘瓣状喷丝孔12流出的第二组分汇合,最后两种熔体以此形态喷出得到双组分橘瓣型复合纤维。
27.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包括第二组分出孔121和凹槽122,所述第二组分出孔121和凹槽122沿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二组分出孔121和凹槽122以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中心作为圆心沿相同的半径环形点状分布。其中,所述凹槽122包括靠近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中心的第一端部1221和远离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中心的第二端部1222,所述第一端部1221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端部1221和所述第二组分出孔121的圆心位于相同半径的圆周上,所述第二端部1222位于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边缘。所述第一组分出孔13和所述第二组分出孔121贯穿所述本体11,所述第一组分出孔121的直径为0.15mm。所述第二组分出孔13的直径为0.10mm。所述凹槽122的形状为中间内凹的长条形,所述凹槽122的深度为0.05mm。碱溶熔体从第一组分出孔13中流出,溢满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凹槽122,同时,非碱溶熔体从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的第二组分出孔121中流出,碱溶熔体和非碱溶熔体在橘瓣状喷丝孔12中汇合。相比于直线型的凹槽,本实用新型的中间内凹的凹槽122能够使碱溶熔体快速充满凹槽122,避免了因熔体未充满而出现两相接触空隙,进而改善纺织时断丝毛丝等问题。
28.具体地,所述第一端部1221为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的两个开口端沿所述橘瓣状喷丝孔12半径方向延伸形成两个凹槽边缘,两个凹槽边缘的中间部分向凹槽内部凹陷。所述凹槽边缘的中间部分位于环形结构的开口端与橘瓣状喷丝孔12边缘的中间,长度优选为环形结构的开口端与橘瓣状喷丝孔12边缘的距离的三分之一,所述凹槽边缘的中间部分向凹槽内部凹陷的深度为0.02mm。
29.参考图3,
30.采用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复合纺丝的过程原理如下:
31.经计量后的碱溶熔体、非碱溶熔体分别依次经过第一分流板2、第二分流板3、分配板4的各自通道流出后进入橘瓣型喷丝板1汇合,其中,碱溶熔体从橘瓣型喷丝板1的第一组份出孔13流出,碱溶熔体从橘瓣状喷丝孔12中的第二组分出孔121流出,并快速溢满橘瓣状喷丝孔12的非凹槽区,碱溶熔体和非碱溶熔体在橘瓣型喷丝板1汇合,两相接触,最后两种熔体以此形态从喷丝板5中喷出得到橘瓣型复合纤维。
32.实施例二
33.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橘瓣型喷丝板1中所述第一组分出孔121的直径为0.30mm,所述第二组分出孔13的直径为0.20mm。所述凹槽122的深度为0.10mm,所述凹槽中间内凹的深度为0.04mm。其他部分内容与实施例一相同。
34.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措词

包括’并不排除在权利要求未列出的元件或步骤的存在。元件前面的措词“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多个这样的元件的存在。在相互不同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某些措施的简单事实不表明这些措施的组合不能被用于改进。在权利要求中的任何参考符号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制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