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净化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19:20: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净化模块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于空调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其带来的温度变化,对室内清新空气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区别于市面上的空调器只有净化风功能或者新风功能,两者兼而有之成为了空调器新的发展趋势。
3.为了满足空调器净化风功能和新风功能的单独或者同时使用,需要开启或者关闭净化风进风通道,而现有的空调器无法实现该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模块,以解决现有空调器无法实现净化风进风通道的开启或者关闭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化模块,包括进风支架、导风板和驱动部件,所述进风支架开设有净化风口和新风口,所述导风板活动安装于所述进风支架,所述导风板被配置为开启或关闭所述净化风口;所述驱动部件安装于所述进风支架,所述驱动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导风板运动。
6.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净化模块,当需要关闭净化风通道(如:需要单独使用净化模块的新风功能)时,可以利用驱动部件驱动导风板将净化风口关闭,切断净化风通断,仅使新风由新风口进入;当需要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时,可以再次利用驱动部件驱动导风板,将净化风口打开,使得空气能够由净化风口进入成为净化风,从而达到对室内空气净化的目的。这种净化模块的设置形式,实现了净化风进风通道开启或者关闭的独立控制,使得空调器兼具净化风功能和新风功能。
7.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风板平行且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导风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在所述净化风口的两侧与所述进风支架转动连接,多个所述导风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至少一个所述导风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净化风口开启,当多个所述导风板均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净化风口关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与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时转动连接,其中,任一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所述进风支架的转动轴线,平行且间隔于,该导风板相对于所述连杆的转动轴线。这种设置形式,利用多个导风板的同步运动实现净化风口的开启或关闭,控制策略简单,且只需一个驱动部件便可实现该功能,有效降低了成本。
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件还包括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电机轴与多个所述导风板中的一者驱动连接。该净化模块通过上述设置,不仅实现了净化风口的自动开启与闭合,而且,还在连杆与多个导风板之间构造出平行四边形机构,仅需要一台旋转电机,便可以实现多个导风板的同步转动,成本较低,且传动可靠。
9.进一步地,当多个所述导风板均处于第二位置时,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导风板呈搭接状态。该净化模块利用任意相邻的两个导风板的搭接状态,实现净化风口的关闭,有效地阻隔了净化风口处的空气流通,实现了对净化风口的可靠密封,从而使得在净化风通道关闭后,密封性能得以较大提高。
10.进一步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板分别为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一端面,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朝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呈角度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形成面面接触搭接。如此设置,增加了该两个导风板的有效搭接面积,有效避免了相互搭接配合的导风板因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变形等原因而导致的密封不严的情形。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第二配合面均为斜面,所述第一配合面延伸至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板面,所述第二配合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二端面的板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斜率相同;和/或,在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二配合面的搭接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间隔设定距离;和/或,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端面通过第一过渡面平滑连接;和/或,所述第二配合面与所述第二端面通过第二过渡面平滑连接。通过将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设置为斜面,使得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厚度不致减薄过多;通过使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间隔设定距离,能够避免因导风板变形而导致的闭合不严及异响的情形;通过设置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能够避免导风板端部过于锋利。
12.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端面的尺寸占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厚度尺寸的1/3~2/3;和/或,沿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端面的尺寸占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尺寸的1/3~2/3;和/ 或,所述第一配合面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板面的夹角为θ,15
°
≤θ≤ 30
°
,所述第二配合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配合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和/ 或,所述第一过渡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面均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为r, 10mm≤r≤50mm;和/或,所述设定距离为s,0.2mm≤s≤1mm。
13.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包括板体以及分别固设于所述板体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被配置为与所述进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板体与所述第一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板体的一面固设有枢接轴,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枢接轴,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板体的一面设置有限位筋。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对导风板的轴向移动进行限位,还能够使导风板与进风支架之间为线面接触,以减少异响。
14.进一步地,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连线,与导风板的排布方向呈夹角α,其中,45
°
≤α≤60
°
。如此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多个导风板中的主动板旋转时,对连杆产生的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达到最大化。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面设置有扁口槽,所述旋转电机的电机轴设置有扁口段,所述扁口段与所述扁口槽插接配合。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电机轴扭力向导风板的可靠传递。
16.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支架包括框体和固定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开口处的格栅,所述
格栅的镂空部位形成所述净化风口;在所述导风板的第二位置,所述板体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轴线的上沿,以及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轴线的下沿,其中,所述上沿低于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圆柱面。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导风板处于水平位置时与进风支架发生剐蹭。
17.进一步地,所述框体朝向所述净化风口的一面设置有加强筋,所述上沿的与所述加强筋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凹形缺口,所述凹形缺口被配置为避让所述加强筋。如此设置,在增强进风支架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利用导风板的凹形缺口实现让位,避免导风板转动过程中的干涉。
18.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支架侧向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所述旋转电机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耳板,每个所述连接耳板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孔相适配的连接孔,所述净化模块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穿过所述连接孔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如此设置,能够保证旋转电机在进风支架上的稳定安装。
19.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支架的侧向还开设有多个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数量与所述连接耳板的数量相同,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容纳所述连接耳板;所述容置槽的轮廓边缘设置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被配置为引导所述连接耳板进入所述容置槽。通过在进风支架设置容置槽,能够实现对连接耳板的容纳,从而实现对旋转电机的预定位,从而便于后续利用连接件将连接耳板与进风支架相连。而且,引导面的设置,还能够实现对连接耳板卡入容置槽过程的引导,从而提高旋转电机的装配效率。
2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器无法实现净化风进风通道的开启或者关闭的技术问题。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设置有上述净化模块。
22.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净化模块,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净化模块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主体结构的纵剖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导风板装配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导风板的侧视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进风支架的主视图;
32.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3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驱动部件安装于进风支架后的侧视图;
36.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驱动部件安装于进风支架后的纵剖示意图;
37.图14为图13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0-进风支架;200-导风板;300-驱动部件;400-连杆;500-新风阀; 600-新风电机;700-电机护罩;800-后蜗壳;
40.110-净化风口;120-新风口;130-框体;131-加强筋;132-固定孔; 133-容置槽;134-引导面;140-格栅;
41.211-第一配合面;212-第一端面;213-第一过渡面;221-第二配合面; 222-第二端面;223-第二过渡面;230-板体;231-上沿;232-下沿;233
‑ꢀ
凹形缺口;240-第一转轴;241-扁口槽;250-第二转轴;260-连接板;270
‑ꢀ
枢接轴;280-限位筋;
42.310-连接耳板;311-连接孔;
43.410-杆体;420-鹰嘴。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5.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模块,包括进风支架100、导风板200和驱动部件300,其中,进风支架100开设有净化风口110和新风口120,导风板200活动安装于进风支架100,驱动部件300 被配置为驱动导风板200运动。
46.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净化模块,当需要关闭净化风通道(如:需要单独使用净化模块的新风功能)时,可以利用驱动部件300驱动导风板 200将净化风口110关闭,切断净化风通断,仅使新风由新风口120进入;当需要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时,可以再次利用驱动部件300驱动导风板200,将净化风口110打开,使得空气能够由净化风口110进入成为净化风,从而达到对室内空气净化的目的。这种净化模块的设置形式,实现了净化风进风通道开启或者关闭的独立控制,使得空调器兼具净化风功能和新风功能。
47.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主体结构的纵剖示意图,图5为图4 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导风板200 装配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中,导风板200 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风板200平行且间隔排布,且多个导风板2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在净化风口110的两侧与进风支架100转动连接,多个导风板20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至少一个导风板200处于第一位置时,净化
风口110开启,当多个导风板200均处于第二位置时,净化风口110关闭;驱动部件300包括连杆400,连杆400与多个导风板200同时转动连接,其中,任一导风板200与进风支架100的转动轴线平行且间隔于该导风板200与连杆400的转动轴线。
48.这种设置形式,利用多个导风板200的同步运动实现净化风口110的开启或关闭,控制策略简单,且只需一个驱动部件300便可实现该功能,有效降低了成本。驱动部件300中的连杆400的设置,使得其中任何一个导风板200转动,其他导风板200能够跟随转动,保证了各导风板200运动的一致性。
49.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当多个导风板200均处于第二位置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导风板200呈搭接状态。
50.该净化模块利用任意相邻的两个导风板200的搭接状态,实现净化风口110的关闭,有效地阻隔了净化风口110处的空气流通,实现了对净化风口110的可靠密封,从而使得在净化风通道关闭后,密封性能得以较大提高。
51.本实施例中,当多个导风板200处于第二位置时,多个导风板200在净化风口110的四周还可以与进风支架100处于搭接密封状态。如此设置,能防止在净化风口110处于关闭状态时,气体由净化风口110的四周进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52.请继续参照图2、图3和图6,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300还包括旋转电机,具体地,旋转电机的电机轴与多个导风板200中的一者驱动连接。
53.当需要导风板2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时,启动旋转电机,使旋转电机的电机轴转动,在电机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与电机轴相连的导风板200转动;之后,上述与电机轴相连的导风板200作为主动板,其他导风板200作为被动板,在连杆400的作用下,主动板将动力传递至其他被动板,从而实现所有导风板200的共同转动,进而达到一个旋转电机驱动多个导风板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目的。
54.该净化模块通过上述设置,不仅实现了净化风口110的自动开启与闭合,而且,还在连杆400与多个导风板200之间构造出平行四边形机构,仅需要一台旋转电机,便可以实现多个导风板200的同步转动,成本较低,且传动可靠。并且,利用旋转电机进行驱动的形式,能够实现导风板200 的精准启闭,还能够实现导风板20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任意位置的停止,从而对风量进行精确控制。
55.另外,上述设置形式形成离心旋转结构,由多个导风板200中的主动板通过连杆400带动其余从动板转动,通过转轴与导风板200之间的关系,保证旋转行程不干涉。
56.本实施例中,由电机轴驱动的导风板200相对于进风支架100的转动轴线,与电机轴的轴线共线。如此设置,无需在电机轴和与其驱动连接的导风板200之间设置传动机构,不仅节省空间,降低成本,而且,传动精度较高。
57.本实施例中,导风板200的数量为七个,旋转电机与第四个导风板200 驱动连接。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多个导风板200的受力均衡性,而且,还能够保证旋转电机正转和反转的受力负载均衡性。
58.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为描述方便,将任意相邻两个导风板200定义为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具体地,第一导风板朝向第二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面211和第一端面212,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一端面212呈角度设置;第二导风板朝向第一导风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面221和第二端面222,第二配合面221与第二端面222呈角度设
置;其中,当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二配合面221形成面面接触搭接。
59.通过将处于闭合位置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导风板200设置为面面接触搭接,增加了该两个导风板200的有效搭接面积,有效避免了相互搭接配合的导风板200因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变形等原因而导致的密封不严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60.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211和第二配合面221均为斜面,具体地,第一配合面211延伸至第一导风板的远离第一端面212的板面,第二配合面221延伸至第二导风板的远离第二端面222的板面,且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二配合面221斜率相同。
61.通过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相配合的面设置为斜面,不仅能够保证相邻两个导风板200之间的有效面接触,从而达到密封效果,而且,还不会使导风板200的端部减薄过多,从而引起导风板200的端部结构强度变弱、导风板200使用寿命降低的不利情形。
62.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一导风板的板面的夹角为θ,15
°
≤θ≤30
°
,第二配合面221的倾斜角度与第一配合面211的倾斜角度相同。如此设置,在实现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二配合面221可靠配合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强度。
6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用于实现相邻两个导风板200面面接触的表面设置为竖直面,利用两个竖直面的配合实现相邻两个导风板200的面面接触配合。
64.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沿第一导风板的厚度方向,第一端面 212的尺寸占第一导风板的厚度尺寸的1/3~2/3。如此设置,在实现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二配合面221可靠配合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结构强度。
65.类似地,本实施例中,沿第二导风板的厚度方向,第二端面222的尺寸占第二导风板的厚度尺寸的1/3~2/3。该设置同样具有上述第一端面212 的尺寸比例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66.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二配合面221的搭接状态下,第一端面212与第二端面222间隔设定距离。如此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因导风板200可能存在的变形而导致的闭合不严以及异响的情形,在保证密封性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导风板200开启和闭合过程中的噪音。
67.本实施例中,设定距离为s,其中,0.2mm≤s≤1mm。s的上述取值范围,既能够带来防止因导风板200变形而导致的闭合不严以及异响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保证相邻两个导风板200配合面的有效搭接面积。
68.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一端面212通过第一过渡面213平滑连接。如此设置,不仅能够避免在第一配合面211与第一端面212之间形成锋利边缘,形成对装配人员的保护,而且,还能够减少该位置处的应力集中,使得导风板200在转动闭合过程中,不会因反复配合而带来端部的磕碰损伤。
69.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类似地,第二配合面221与第二端面 222通过第二过渡面223平滑连接。如此设置,不仅能够避免在第二配合面 221与第二端面222之间形成锋利边缘,形成对装配人员的保护,而且,还能够减少该位置处的应力集中,使得导风板200在转动闭合过程中,不会因反复配合而带来端部的磕碰损伤。
70.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面213和第二过渡面223均为圆弧面,其中,圆弧面的半径为r,10mm≤r≤50mm。如此设置,能够实现第一配合面211 与第一端面212之间、以及第二配合
231低于第一转轴240的外圆柱面。
81.通过将板体230的上沿231设置为低于第一转轴240的外圆柱面的形式,使得导风板200处于水平位置(第一位置)时,板体230与进风支架 100之间存在间隙,有效避免了板体230与进风支架100之间因干涉而发生剐蹭,以及避免了板体230转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噪音。
82.本实施例中,板体230的上沿231低于第一转轴240的外圆柱面1.5mm~ 2.5mm。
83.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局部结构剖视图。请继续参照图9,并结合图11,本实施例中,框体130朝向净化风口110的一面设置有加强筋131,上沿231的与加强筋131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凹形缺口233,其中,凹形缺口233被配置为避让加强筋131。
84.通过在框体130设置加强筋131,有效增加了进风支架100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在板体230的上沿231设置与加强筋131位置相对应的凹形缺口233,还能够实现对加强筋131的让位,使得在板体230转动过程中有效地避开加强筋131,防止导风板200与进风支架100之间发生干涉。
85.本实施例中,所有导风板200的结构相同。如此设置,便于对净化模块的多个导风板200进行加工和制造,同时,也降低了装配难度,并提高了装配效率。
86.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驱动部件300安装于进风支架100 后的侧视图,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净化模块的驱动部件300安装于进风支架100后的纵剖示意图。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进风支架 100侧向开设有固定孔132,固定孔132的轴线方向平行于导风板200的长度方向,旋转电机的外周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耳板310,每个连接耳板310 设置有与固定孔132相适配的连接孔311,净化模块还包括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其中,连接件被配置为穿过连接孔311并固定于固定孔132。
87.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旋转电机的外周设置多个相间隔的连接耳板310,利用连接件穿过各连接耳板310的连接孔311,并固定于与上述连接孔311 相对应的固定孔132中,能够实现旋转电机在进风支架100的稳定安装,减少空调器运行过程中产生于净化模块的振动。
88.本实施例中,连接件可以为螺栓,相应地,连接孔311为光孔,固定孔132为与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89.请继续参照图14,本实施例中,进风支架100的侧向还开设有多个容置槽133,容置槽133的数量与连接耳板310的数量相同,容置槽133被配置为容纳连接耳板310,其中,容置槽133的轮廓边缘设置有引导面134,引导面134被配置为引导连接耳板310进入容置槽133。
90.在将旋转电机装配至进风支架100的过程中,可以先将旋转电机的连接耳板310与容置槽133相对,然后,将旋转电机沿电机轴的轴线方向推入容置槽133中,再利用连接件将连接耳板310与进风支架100相连。
91.通过在进风支架100设置容置槽133,能够实现对连接耳板310的容纳,从而实现对旋转电机的预定位,从而便于后续利用连接件将连接耳板310 与进风支架100相连。而且,引导面134的设置,还能够实现对连接耳板 310卡入容置槽133过程的引导,从而提高旋转电机的装配效率。
9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由进风支架100的侧向看,容置槽133呈半环形。
93.请继续参照图14,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33的最高面高于固定孔132h,其中,1.5mm≤h≤3mm,并且,引导面134为平面,引导面134与水平方向夹角为ω,其中,30
°
≤ω≤45
°

94.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新风口120设置有新风阀500,新风阀500活动连接于进风支架100,进风支架100安装有新风电机600,新风电机600与新风阀500连接,用于驱动新风阀500开启或关闭新风口 120,以实现新风供给或切断新风供给。其中,新风电机600的外部罩设有电机护罩700,用于对新风电机600进行防护。
95.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设置有上述净化模块。
96.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净化模块,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净化模块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97.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还可以包括后蜗壳800,进风支架100安装于后蜗壳800,净化模块通过后蜗壳800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主体结构。具体地,净化模块如何设置,以及如何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净化风功能和新风功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获得的,本实施例并未对此进行改进,故不再进行赘述。
98.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99.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00.上述实施例中,诸如“上”、“下”、“侧”等方位的描述,均基于附图所示。
10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