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乘员约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22:03: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安全气囊的乘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安全气囊装置广泛普及。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运作的安全装置,利用气体压力膨胀展开,并接住乘员以进行保护。安全气囊装置根据安装位置或用途有各种各样的种类。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置在车辆座椅两侧的侧部,向乘员的腋下膨胀展开的侧安全气囊。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0343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还有,众所周知,有一种技术则使用张力布来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位置。在这种技术中,当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张力布将安全气囊的外侧包围并保持且配置在乘员一侧。另外,此时,在安全气囊与张力布相接触的地方,预先将张力布与安全气囊相结合,以稳定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位置调整。张力布与安全气囊一起预先收纳在车辆座椅的侧部内侧。
9.这样一来,由于安全气囊在与张力布相结合的状态下收纳在车辆座椅的侧部,所以根据收纳形态不同,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可能会产生问题,导致发生对于落座的乘员不会向相同位置膨胀展开等问题。
10.但是,在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11.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与该安全气囊一起收纳的安全气囊调整用的张力布,不会缠绕或卡住而能够快速飞出的乘员约束装置。
12.解决问题的方法
13.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具备:安全气囊,其设置在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的侧部;张力布,其使膨胀展开的所述安全气囊靠近落座在所述车辆两用座椅上的乘员,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布的一端部保持在所述靠背部上部的卡止位置上,另一端部保持在所述车辆两用座椅的规定位置,所述张力布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表面上通过至少一处的结合部进行结合,被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收纳于所述车辆两用座椅中时,所述卡止位置与距离该卡止位置最远的所述结合部之间的沿着所述靠背部外形的第一距离,相比从所述卡止位置到可转动地保持所述靠背部的轴的旋转中心为止的沿着所述靠背部外形的第2距离要短。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发明,在使用张力布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位置时,能够抑制张力布缠绕或卡住。
附图说明
16.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座椅上的状态的图。
17.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18.图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座椅的侧部的张力布的收纳形态的说明图。
19.图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20.图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21.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说明图。
22.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约装置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座椅上。
24.(实施方式一)
25.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安装在车辆的座椅5上的状态的图。在图1中,示出了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前的状态。
26.以下,为了方便,使用在图中定义的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而进行说明。
27.座椅5具有靠背部4和落座部8。靠背部4的下侧的边缘部利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6而可转动地支承在落座部8的边缘部上。即,轴6可转动地保持靠背部4,靠背部4能够以轴6为轴在前后方向转动。
28.以下,在乘员落座于座椅5上的情况下,将乘员的右臂附近称为座椅5的右侧,将乘员的左臂附近称为座椅5的左侧,乘员落座于靠背部4的前侧的落座部8上。另外,在靠背部4的上部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支撑乘员头部的头枕部7。
29.乘员约束装置100包括安全气囊模块1和张力布2。安全气囊模块1设置在靠背部4的左右两侧。详细而言,在靠背部4的内部的框架(未图示)与覆外罩该框架的外罩之间收纳有安全气囊模块1。
30.在图1中,图示出了在靠背部4的右侧部设置有安全气囊模块1b,在靠背部4的左侧部设置有安全气囊模块1a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任意一个侧部设置安全气囊模块1。
31.在各安全气囊模块1中,收纳有后述的安全气囊3、接收来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喷出气体的充气器(未图示)等。
32.安全气囊3是例如将两块基布的周围缝制而成袋状的结构,并且例如在安全气囊模块1的内部配置所述充气器。乘员约束装置100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安全气囊3向前方展开并对乘员进行保护。
33.在图1中,为了方便,用点划线示出了张力布2。
34.张力布2是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对于一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至少一个张力布2。在靠背部4的左侧的侧部设置有张力布2a,在靠背部4的右侧设置有张力布2b(以下,将张力布2a、2b也称为张力布2)。张力布2预先收纳在靠背部4的侧部的内侧以及落座部8的侧部的内侧。
35.在张力布2中,上侧的一端部21安装在靠背部4的上部。靠背部4的上表面41大致呈长方形,头枕部7被设置为从上表面41立起。在靠背部4的上表面41,且在头枕部7的左右两侧保持有张力布2的一端部21。具体而言,张力布2a的一端部21a在头枕部7的左侧保持在靠背部4的内部的所述框架的卡止位置f1上,张力布2b的一端部21b在头枕部7的右侧保持在靠背部4的内部的所述框架的卡止位置f2上。
36.卡止位置f1、f2是靠背部4的上表面41中的头枕部7附近的位置。即,卡止位置f1是靠背部4的上表面41内的位置,而且是相对于与上表面41相连的左侧的侧面42之间的边缘而往中央侧(头枕部侧)有规定间隔的位置。另外,卡止位置f2是靠背部4的上表面41内的位置,而且是相对于与上表面41连续的右侧的侧面43之间的边缘往中央侧(头枕部侧)相隔规定距离的位置。
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位置f1、f2是固定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卡止位置f1、f2使其的位置可变。
38.另一方面,各张力布2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保持在落座部8的下侧固定部81上。即,左侧的张力布2a的另一端部22a和右侧的张力布2b的另一端部22b保持在下侧固定部81上。下侧固定部81例如包括两块金属板,各张力布2的另一端部22夹在该金属板之间。
39.各张力布2从靠背部4至落座部8收纳在这些侧部的内侧。张力布2a被收纳在靠背部4的左侧的侧部到落座部8的左侧的侧部上,张力布2b被收纳在靠背部4的右侧的侧部到落座部8的右侧的侧部。
40.具体而言,张力布2a从卡止位置f1到上表面41的左侧的端缘,并且,从与上表面41相连的左侧的侧面42沿着落座部8的左侧的侧面82而被收纳。张力布2b从卡止位置f2到上表面41的右侧的端缘,并且,从与上表面41相连的右侧的侧面43沿着落座部8的右侧的侧面83而被收纳。
41.各张力布2a、2b的中间部分穿过安全气囊模块1内,与安全气囊模块1内的安全气囊3相结合。即,安全气囊3在膨胀展开时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点的规定位置与张力布2缝合,而与张力布2结合。
42.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与车辆发生碰撞或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安全气囊3瞬间突破座椅5的外罩,向座椅5的前侧膨胀展开。另外,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同时,张力布2与安全气囊3一起从座椅5的两侧部飞出并保持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可以使安全气囊3配置在靠背部4的中心侧,即乘员侧。
43.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仅示出了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安全气囊3
同样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膨胀展开。因此,下面将参考图2对张力布2a的情况进行描述,并且将省略对张力布2b的描述。
44.如图2所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3从座椅5的侧面42的内侧撕破外罩朝座椅5的前侧膨胀展开。另外,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同时,张力布2a也飞出,包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外侧,使其配置在靠背部4的中央侧,即落座于座椅5上的乘员p侧,接住乘员p以进行保护。
45.此时,张力布2a必然地与安全气囊3的外侧面有局部接触。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安全气囊3和张力布2a的接触部中,将规定的部位缝合,使张力布2a局部地结合在安全气囊3上。在图2的例子中,张力布2a在通过“x”标记所示的两处结合部23a、24a被缝在安全气囊3上。在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4a中,结合部23a位于结合部24a的下方。另外,不限于此。在张力布2a中这样的结合部可以是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地方。
46.此外,在张力布2a中,以规定间隔设置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4a,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结合部23a到结合部24a之间进行连续缝合。
47.另外,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24a,通过缝制而将张力布2a和安全气囊3进行结合,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粘合剂固定,也可以用适当的钩定机构固定。
48.如此,在乘员约束装置100中,通过预先将安全气囊3和张力布2a进行结合,从而可以更加稳定地调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的位置。
49.另一方面,由于张力布2所具有的长度,如上所述,其可收纳在座椅5的靠背部4的侧部到落座部8的侧部的整个范围上。因此,在将张力布2收纳于座椅5的内侧时,不得不在轴6附近进行弯曲(参照图1)。
50.而且,以往,由于从张力布2的一端部21a、21b的卡止位置f1、f2到张力布2和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的长度长,所以包含该结合部的安全气囊3绕轴6而配置在落座部8的侧部。
51.但是,在落座部8的侧部配置有靠背部4的角度以及落座部8的高度的调整机构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落座部8中,不仅难以确保张力布2及安全气囊3的收纳空间,而且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则有在内侧缠绕、卡住等问题,可能会妨碍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
52.而且,由于根据车辆前后方向的靠背部4的倾斜角度不同,结合有张力布2的安全气囊3的弯曲情况不同,所以不能保证在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3相对于落座的乘员p而向同一位置膨胀展开,并且无法确保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的稳健性。
53.于此相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被构成为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54.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通过将卡止位置f1、f2与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24a的位置关系进行适宜配置,来消除上述问题。
55.以下参考图2和图3对这样的乘员约束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座椅5的侧部中的张力布2a的收纳形态的说明图。图3仅放大地示出靠背部4的左部分。实际上,在座椅5(靠背部4)的左右两侧,同样收纳张力布2a和张力布2b。因此,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张力布2a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省略关于张力布2b的说明。
56.如图2和图3可知,在张力布2a中,因为结合部23a比结合部24a远离卡止位置f1,所
以在结合部23a、24a中离卡止位置f1最远的最远部的距离为,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a即l1(第一距离)。另外,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是l2(第2距离)。
57.在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构成为距离l1比距离l2短。
58.也就是说,当折叠的安全气囊3被收纳于座椅5中时,从卡止位置f1、f2到所述最远部的沿着靠背部4外形的距离l1,相比从卡止位置f1、f2到轴6的旋转中心的沿着靠背部4外形的距离l2短。
59.当张力布2a收纳在座椅5的内侧时,如图3所示,从卡止位置f1经由上表面41的左侧的端缘,并从这样的端缘沿着与上表面41相连的侧面42而被收纳。而且,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距离l1比距离l2短,因此在张力布2a和安全气囊3中,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可以容易地配置在轴6的上侧的靠背部4的侧面42的内侧。另外,通过这样的结构,包括结合部23a、24a的安全气囊3的部分不会绕轴6而弯曲,能够防止在张力布2a和安全气囊3中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弯曲的状态收纳。
60.因此,当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可以极力抑制与安全气囊3相结合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缠绕、卡住,可以事先防止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受到阻碍,并且可以确保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的稳健性。
61.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对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并且将离卡止位置f1最远的结合部23a设为最远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与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仅是结合部23a的情况下,最远部成为结合部23a。另外,即使在将结合部23a到结合部24a连续缝制的情况下,最远部也成为结合部23a。
62.另外,张力布2不限于此,可以是其宽度宽的布,也可以是面积宽的布。另外,张力布2不限于带状。
63.(实施方式二)
64.在实施方式一中,以相对于各安全气囊3分别设置有一条张力布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各安全气囊3设置有2个张力布2。
65.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4中,仅示出了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情况。实际上,由于安全气囊3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膨胀展开,所以以下使用图4仅对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66.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左侧的一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侧的一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侧的一端部21c保持在卡止位置f1。另外,张力布2a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a和张力布2c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c保持在下侧固定部81中。张力布2a、2c一起收纳在座椅5的左侧的侧部。
67.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并且张力布2c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在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4a中,结合部23a位于结合部24a的下方,结合部23c和结合部24c中,结合部23c位于结合部24c的下方。
68.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也构成为,在张力布2a中的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4a中离卡止位置f1最远的结合部23a和卡止位置f1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张力布2c中的结合部23c和结合部24c中离卡止位置f1最远的结合部23c和卡止位置f1之间的距离,
相比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短。
69.也就是说,在张力布2a中,由于结合部23a相比结合部24a,离卡止位置f1远,所以结合部23a成为最远部,在张力布2c中,结合部23c相比结合部24c离卡止位置f1远,所以结合部23c成为最远部。
70.在张力布2a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的距离是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a即l3(第一距离),在张力布2c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的距离是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c即l4(第一距离)。另外,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是l2。
71.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构成为,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
72.这样一来,由于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所以张力布2a和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和张力布2c和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在收纳于靠背部4的内侧时均位于轴6的上侧。通过这样的结构,张力布2a和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和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不会以绕轴6而弯曲,结合部23a、24a及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不会以弯曲的状态被收纳。
73.因此,容易将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a、2c收纳于座椅5中。并且,当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可以极力抑制张力布2a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在座椅5内缠绕、卡住,并且可以事先防止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受到阻碍,确保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的稳健性。
74.另外,在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从张力布2a中的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a的距离l3和从张力布2c中的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c的距离l4相同。
75.因此,当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和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收纳在靠背部4的侧部时,被收纳在相同位置。由此,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与距离l3和距离l4不同的情况相比,在张力布2a、张力布2c和安全气囊3中,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3c所涉及的部分能够早期且一起飞出。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调整安全气囊3的位置。
76.以上,以相对于一个安全气囊3分别设置了两个张力布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张力布。
77.对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78.(实施方式三)
79.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5中,仅示出了乘员p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情况。实际上,由于安全气囊3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的膨胀展开,所以以下仅使用图5对在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80.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左侧的一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侧的一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侧的一端部21c保持在卡止位置f1上。另外,张力布2a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a和张力布2c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c保持在下侧固定部81上。张力布2a、2c一起收纳在座椅5的左侧的侧部。
81.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的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结合部23a位于结合部24a的下方。另外,张力布2c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结合部23c和结合部24c中,结合部23c位于结合部24c下方。
82.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和张力布2c的上侧部分形
成为一体。即,张力布2a的上侧的一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侧的一端部21c在规定范围内缝合,形成为一体化部2d。一体化部2d形成于张力布2a的结合部24a及张力布2c的结合部24c与上侧的卡止位置f1之间。另外,一体化部2d也可以使用粘合剂形成。
83.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也配置为,在张力布2a、2c中的,与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中离卡止位置f1最远的最远部与卡止位置f1之间的距离,相比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短。
84.也就是说,在张力布2a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结合部23a)的距离是l3,在张力布2c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结合部23c)的距离是l4。另外,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是l2。在实施方式三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也与实施方式二相同配置为,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
85.因此,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不会以绕轴6而弯曲,结合部23a、24a以及结合部23c、24c的所涉及的部分不会在弯曲状态下被收纳。
86.因此,容易将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a、2c收纳于座椅5中。并且,当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可以极力抑制张力布2a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在座椅5内缠绕、卡住,并且可以事先防止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受到阻碍,确保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的稳健性。
87.此外,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张力布2a的结合部24a和张力布2c的结合部24c和上侧的卡止位置f1之间形成有一体化部2d。
88.因此,容易将张力布2a和张力布2c收纳于座椅5的侧部。另外,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由于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一起飞出,所以与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分别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早期调整安全气囊3的位置。
89.并且,通过一体化部2d,在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由于能够更可靠地定位张力布2a的上侧的结合部24a和张力布2c的上侧的结合部24c,所以能够适当地调整安全气囊3的位置。
90.对于与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91.(实施方式四)
92.在实施方式四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各安全气囊3设置有2个张力布2,这些张力布2的卡止位置是可变的。
93.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说明图。图6a示出了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途中情况,图6b示出了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完成的状态。
94.另外,在图6中,仅示出了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情况。实际上,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膨胀展开安全气囊3。以下,使用图6仅对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95.在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左侧的一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侧的一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侧的一端部21c保持在卡止位置f1上。另外,张力布2a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a和张力布2c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c保持在下侧固定部81上(参照图1)。膨胀展开前,张力布2a、2c一起收纳在座椅5的左侧的侧部。
96.在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并且张力布2c也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在结合部23a和结合部24a中,结合部23a比结合部24a远离卡止位置f1,结合部23c和结合部24c中,结合部23c比结合部24c远离卡止位置f1。
97.也就是说,在张力布2a中,结合部23a成为与卡止位置f1的最远部,在张力布2c中,结合部23c成为与卡止位置f1的最远部。
98.此外,在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构成为,卡止位置f1能够移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99.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2c保持在卡止位置f1,并具备可使卡止位置f1移动的预紧机构9。
100.预紧机构9设置在靠背部4的上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预紧机构9具有与卡扣预紧器相同的结构,该卡扣预紧器则用于响应冲击而拉进安全带的卡扣。预紧机构9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使卡止位置f1移动到靠背部4的上表面41的中央侧。
101.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前,卡止位置f1位于靠背部4的上表面41的左侧端部。膨胀展开刚开始时,安全气囊3则在稍微远离乘员p的位置展开(参照图6a)。但是,与此同时,预紧机构9使卡止位置f1从上表面41的左侧端部向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由此,在卡止位置f1中保持其一端部21a、21c的张力布2a、2c被拉向乘员p侧(参照图6b)。
102.这样,通过张力布2a、2c安全气囊3则向乘员p侧施力,乘员p则可靠地被安全气囊3约束。
103.在张力布2a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的距离是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a即l3(第一距离),在张力布2c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的距离是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c即l4(第一距离)。另外,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是l2(参照图3)。
104.在实施方式四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也被构成为,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
105.这样一来,即使在卡止位置f1移动的情况下,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的情况是不变的。因此,张力布2a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和张力布2c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在收纳于靠背部4的内侧时,都位于轴6的上侧。因此,张力布2a与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与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不会在绕轴6的状态下被收纳。
106.因此,容易将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a、2c收纳于座椅5中。并且,当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可以极力抑制张力布2a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在座椅5内缠绕、卡住,并且可以事先防止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受到阻碍,确保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的稳健性。
107.对于与实施方式一至三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108.(实施方式五)
109.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也与实施方式四相同,对各安全气囊三设置有2个张力布2,这些张力布2的卡止位置是可变的。
110.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说明图。图7a示出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途中情况,图7b示出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完成的
状态。
111.另外,在图7中,仅示出了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情况。实际上,由于安全气囊3在乘员p的左右两侧同样膨胀展开,所以以下仅使用图7对在乘员p的左侧的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的例子进行说明。
112.在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对左侧的一个安全气囊3设置有张力布2a及张力布2c。张力布2a的上侧的一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上侧的一端部21c保持在固定位置f3上。固定位置f3设置在靠背部4的上表面41中的左侧端部上。
113.另外,张力布2a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a和张力布2c的下侧的另一端部22c保持在下侧固定部81中(参照图1)。膨胀展开前,张力布2a、2c一起收纳在座椅5的左侧的侧部。
114.此外,在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的一端部21a和张力布2c的一端部21c卡止于卡止位置f1上。卡止位置f1例如是上下延伸的轴,张力布2a、2c经由卡止位置f1保持在固定位置f3上。卡止位置f1构成为,能够从靠背部4的上表面41的左侧端部向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张力布2a、2c(一端部21a、21c)与卡止位置f1的移动方向侧的外周面相抵接。另外,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前,卡止位置f1在靠背部4的上表面41中位于固定位置f3的附近。即,卡止位置f1的初始位置则为,靠背部4的上表面41中的左侧端部。
115.另外,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具备使所述轴移动的预紧机构9。也就是说,预紧机构9使卡止位置f1移动。
116.预紧机构9设置在靠背部4的上侧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时,预紧机构9使卡止位置f1(轴)移动到靠背部4的上表面41的中央侧。在实施方式四中已经对预紧机构9进行了说明,省略说明。
117.在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刚开始时,安全气囊3在稍微远离乘员p的位置展开(参照图7a)。然而,同时,预紧机构9使卡止位置f1从所述初始位置向左右方向的中央移动。
118.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张力布2a、2c(一端部21a、21c)抵接于卡止位置f1的移动方向侧的外周面。因此,卡止位置f1在移动时也保持与张力布2a、2c的卡止状态。也就是说,卡止位置f1在按压张力布2a、2c的同时向上表面41的中央侧移动。
119.因此,当卡止位置f1的移动完成时,张力布2a、2c被拉到乘员p侧(参照图7b),通过张力布2a、2c将安全气囊3向乘员p侧施力,乘员p则可靠地被安全气囊3约束。
120.在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张力布2a具有两个结合部23a、24a,张力布2c也具有两个结合部23c、24c。在张力布2a中,结合部23a成为卡止位置f1的最远部,在张力布2c中,结合部23c成为卡止位置f1的最远部。
121.也就是说,在张力布2a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的距离是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a即l3(第一距离),在张力布2c中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的最远部的距离是从卡止位置f1到结合部23c即l4(第一距离)。另外,从卡止位置f1到轴6的距离是l2(参照图3)。
122.在实施方式五所涉及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也被构成为,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
123.这样一来,即使在卡止位置f1移动的情况下,距离l3和距离l4比距离l2短的情况也不变。因此,张力布2a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和张力布2c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则,在收纳于靠背部4的内侧时,都位于轴6的上侧。因
此,张力布2a与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与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不会在绕轴6的状态下被收纳。
124.因此,容易将安全气囊3及张力布2a、2c收纳于座椅5中。并且,当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可以极力抑制张力布2a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a、24a所涉及的部分,以及张力布2c及安全气囊3的结合部23c、24c所涉及的部分在座椅5内缠绕、卡住,并且可以事先防止安全气囊3的膨胀展开受到阻碍,确保安全气囊3膨胀展开时的稳健性。
125.符号说明
[0126]1…
安全气囊模块
[0127]
2,2a,2b,2c

张力布
[0128]
2d

一体化部
ꢀꢀꢀꢀꢀꢀꢀꢀꢀꢀꢀꢀꢀꢀꢀꢀꢀꢀꢀꢀꢀꢀꢀꢀꢀꢀꢀ3…
安全气囊
[0129]4…
靠背部
ꢀꢀꢀꢀꢀꢀꢀꢀꢀꢀꢀꢀꢀꢀꢀꢀꢀꢀꢀꢀꢀꢀꢀꢀꢀꢀꢀꢀꢀꢀ5…
座椅
[0130]6…

ꢀꢀꢀꢀꢀꢀꢀꢀꢀꢀꢀꢀꢀꢀꢀꢀꢀꢀꢀꢀꢀꢀꢀꢀꢀꢀꢀꢀꢀꢀꢀꢀꢀꢀ7…
头枕部
[0131]8…
落座部
[0132]
21a、21b、21c

一端部
[0133]
22a,22b,22c

另一端部
[0134]
23a、24a、23c、24c

结合部
[0135]
23a,23c

最远部
ꢀꢀꢀꢀꢀꢀꢀꢀꢀꢀꢀꢀꢀꢀꢀꢀꢀꢀꢀ
41

上表面
[0136]
42、43

侧面
ꢀꢀꢀꢀꢀꢀꢀꢀꢀꢀꢀꢀꢀꢀꢀꢀꢀꢀꢀꢀꢀꢀꢀ
100

乘员约束装置
[0137]
f1、f2

卡止位置
[0138]
l1、l3、l4

距离(第一距离)
[0139]
l2

距离(第二距离)
[0140]
p

乘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