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舱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13:11: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舱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2.如今越来越多地餐厅、饭馆和酒楼等开始尝试应用智能agv回收机器人替代服务员推小车来收拾餐具,在该场景下,回收机器人替代了部分餐厅服务员的体力工作,服务员只需对机器设备发出回收指令,以使其到达指定的区域收拾餐具和厨余即可。
3.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类回收机器人及相关产品的回收功能不够完善和人性化,并不是特别符合实际的应用场景。例如:机器人的回收舱的设计不够合理,回收舱内布置了不少电子元器件,从而导致最容易被弄脏的回收舱不能够直接用水清洗清洁,这就给各餐厅、食肆等的用户带来了不好的体验,使用方式不够人性化,进而导致此类产品不能大量地应用于市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舱体组件及具有其的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机器人的回收舱不能够直接用水清洗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舱体组件,适用于机器人,设置在机器人的上盖组件的下方,上盖组件内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舱体组件包括:舱体,舱体内不设置电子元器件,舱体靠近上盖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维修口,以通过维修口对上盖组件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维修板,维修板可拆卸或可运动地设置在舱体上的维修口处,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维修口,以避让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或防止液体通过维修口流向上盖组件。
6.进一步地,舱体包括舱体顶板、舱体底板和舱体侧板,舱体顶板和舱体底板间隔设置,舱体侧板环绕舱体顶板和舱体底板之间的空间设置,以共同围成舱体空间和与舱体空间连通的舱体开口;其中,舱体顶板和舱体底板均与舱体侧板之间通过焊接或注塑形成一体结构。
7.进一步地,维修口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远离上盖组件的一侧,第一腔体的尺寸大于第二腔体的尺寸;维修板包括位于第一腔体内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二腔体内的第二部分,维修板的第一部分和舱体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8.进一步地,维修板和舱体之间通过维修板紧固件和/或维修板卡扣连接。
9.进一步地,上盖组件和舱体组件之间通过多个上盖紧固件连接,其中,上盖组件靠近舱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柱体,多个第一柱体与多个上盖紧固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柱体上均设置有用于供相应的上盖紧固件插入的紧固孔;舱体靠近上盖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柱体,多个第二柱体与多个上盖紧固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柱体上均设置有用于供相应的上盖紧固件穿过的过孔;各个上盖紧固件穿过相应的过孔后插入相
应的紧固孔内。
10.进一步地,上盖组件和舱体组件之间通过多个上盖卡扣连接。
11.进一步地,舱体组件还包括盖设在舱体的上方的上板体,上板体上设置有与维修口相对应的第一通孔,以避让上盖组件内的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
12.进一步地,舱体组件还包括盖设在舱体的上方的上板体,上板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与多个第二柱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柱体的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二通孔后到达上板体的上方。
13.进一步地,舱体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舱体的相对两侧且均与舱体连接的左板体和右板体,左板体和右板体的上侧与上板体之间均固定连接,且左板体和右板体的下侧与机器人的agv小车均固定连接,以将舱体固定在agv小车上。
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agv小车、外壳组件、舱体组件、上盖组件,外壳组件位于agv小车上方,舱体组件位于外壳组件内部,上盖组件位于外壳组件上方,舱体组件为上述的舱体组件;上盖组件内设置有具有多个电子元器件的主控板,主控板位于上盖组件的靠近舱体组件的一侧,主控板的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的安装板面朝向维修口设置,以通过维修口对主控板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
15.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舱体组件适用于机器人,舱体组件设置在机器人的上盖组件的下方,上盖组件内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舱体组件包括舱体和维修板,其中,舱体由一体成型加工工艺加工而成且舱体内不设置电子元器件,舱体靠近上盖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维修口,以通过维修口对上盖组件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维修板可拆卸或可运动地设置在舱体上的维修口处,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维修口,以避让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或防止液体通过维修口流向上盖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回收舱的设计不够合理,电子元器件设置于回收舱内使回收舱不能够直接用水清洗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防水作用。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机器人在第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机器人在第二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机器人在第三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机器人在第四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机器人在不包括回收盒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机器人在不包括回收盒时的主视图;
23.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机器人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8示出了图6所示的机器人在b处的局部剖视图;
25.图9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agv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外壳组件的爆炸图;
27.图11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上盖组件的爆炸图;
28.图12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上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的上盖组件的半剖视图;
30.图14示出了图13所示的上盖组件的半剖视图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5示出了图13所示的上盖组件的眼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6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舱体组件的爆炸图;
33.图17示出了图1所示的隔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8示出了图17所示的隔板部件的爆炸图;
35.图19示出了图17所示的隔板部件的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0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的回收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1示出了图1所示的机器人所回收的餐具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38.图22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获取部件爆炸图。
3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0.1、agv小车;
41.2、外壳组件;21、前壳;22、前装饰板;23、后壳;24、左装饰板;25、右装饰板;26、语音输出部件;261、音腔;262、喇叭;
42.3、上盖组件;31、支承件;311、第一凹槽;312、后灯板;313、led灯带;32、上盖;321、盖体;322、前缘;33、语音模块;331、语音接收部件;34、急停开关;35、物理按键模块;351、触摸板;352、触摸传感器;36、手势感应模块;361、透光板;362、手势识别传感器;37、表情屏模块;371、表情屏;372、表情屏控制板;373、表情固定盒;374、眼罩;3741、第一侧面;3742、第二侧面;375、眼罩支架;3750、主板体;3751、第二凹槽;3752、屏幕避让孔;3753、侧板体;3754、第一连接板体;3755、第二连接板体;3756、凸缘;3757、卡扣;3758、卡槽;38、操控屏模块;381、操控屏;382、显示盒;39、主控板;
43.4、舱体组件;41、舱体;411、支撑部;412、限位部;413、止挡部;42、左板体;43、右板体;44、上板体;441、第一通孔;45、卡接部;451、销轴;452、凸起部;46、维修口;461、第一腔体;462、第二腔体;47、维修板;
44.5、隔板部件;51、隔板;52、支撑板;53、锁紧件;531、轴体部;532、手柄;533、卡勾;5331、卡槽;5332、端部开口;534、安装板;
45.6、回收盒;
46.7、图像获取部件;71、深度摄像头;72、固定板;
47.8、餐具。
具体实施方式
4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9.如图5至图7以及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舱体组件,适用于机器人,设置在机器人的上盖组件3的下方,上盖组件3内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舱体组件包括:舱体41,舱体41内不设置电子元器件,舱体41靠近上盖组件3的一侧设置有维修口46,以通过维修口46对上盖组件3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维修板47,维修板47可拆卸或可运动地设置在舱体41上的维修口46处,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维修口46,以避让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或防止液体通过维修口46流向上盖组件3。
50.本技术的舱体组件适用于机器人,舱体组件设置在机器人的上盖组件3的下方,上盖组件3内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舱体组件包括舱体41和维修板47,其中,舱体41由一体成型加工工艺加工而成且舱体41内不设置电子元器件,舱体41靠近上盖组件3的一侧设置有维修口46,以通过维修口46对上盖组件3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维修板47可拆卸或可运动地设置在舱体41上的维修口46处,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维修口46,以避让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或防止液体通过维修口46流向上盖组件3,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回收舱的设计不够合理,电子元器件设置于回收舱内使回收舱不能够直接用水清洗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防水作用。
51.优选地,上盖组件3内的多个电子元器件先预装在上盖组件3内之后再将上盖组件3装配在外壳组件2上方。
52.优选地,舱体41的制作材料为易清洗的材料,如塑料和金属中的至少一种,以便于清洗舱体41。
53.如图16所示,舱体41包括舱体顶板、舱体底板和舱体侧板,舱体顶板和舱体底板间隔设置,舱体侧板环绕舱体顶板和舱体底板之间的空间设置,以共同围成舱体空间和与舱体空间连通的舱体开口;其中,舱体顶板和舱体底板均与舱体侧板之间通过焊接或注塑形成一体结构,维修口46和维修板47均设置在舱体顶板上,以形成处舱体开口外的密闭结构,以防止清洗时水流的渗漏。
54.如图7所示,维修口46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461和第二腔体462,第一腔体461位于第二腔体462远离上盖组件3的一侧,第一腔体461的尺寸大于第二腔体462的尺寸;维修板47包括位于第一腔体461内的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二腔体462内的第二部分,维修板47的第一部分和舱体4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55.其中,第一腔体461和第二腔体462均为矩形腔体,“第一腔体461的尺寸大于第二腔体462的尺寸”是指:第一腔体461的长度大于第二腔体462的长度,且第一腔体461的宽度大于第二腔体462的宽度。
56.可选地,维修板47和舱体41之间通过维修板紧固件和/或维修板卡扣连接。
57.如图16所示,上盖组件3和舱体组件之间通过多个上盖紧固件连接,其中,上盖组件3靠近舱体4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柱体,多个第一柱体与多个上盖紧固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柱体上均设置有用于供相应的上盖紧固件插入的紧固孔;舱体41靠近上盖组件3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二柱体,多个第二柱体与多个上盖紧固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柱体上均设置有用于供相应的上盖紧固件穿过的过孔;各个上盖紧固件穿过相应的过孔后插入相应的紧固孔内。
58.除上盖紧固件外,上盖组件3和舱体组件之间还可通过多个上盖卡扣连接。
59.如图16所示,舱体组件还包括盖设在舱体41的上方的上板体44,上板体44上设置有与维修口46相对应的第一通孔441,以避让上盖组件3内的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
60.如图16所示,舱体组件还包括盖设在舱体41的上方的上板体44,上板体44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与多个第二柱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柱体的一端穿过相应的第二通孔后到达上板体44的上方。
61.如图16所示,舱体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舱体41的相对两侧且均与舱体41连接的
左板体42和右板体43,左板体42和右板体43的上侧与上板体44之间均固定连接,且左板体42和右板体43的下侧与机器人的agv小车1均固定连接,以将舱体41固定在agv小车1上。
62.如图1至图2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agv小车1、外壳组件2、舱体组件4和上盖组件3,外壳组件2位于agv小车1上方,舱体组件4位于外壳组件2内部,上盖组件3位于外壳组件2上方,上盖组件包括:上盖32和位于上盖32下方以用于支承上盖32的支承件31;主控板39,主控板39与支承件31连接且位于支承件31的下方;主控板39的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的安装板面朝向远离支承件31的一侧设置,以通过机器人的舱体41上的维修口46对主控板39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
63.其中,主控板39先预装在上盖组件3上之后再将上盖组件3装配在舱体组件4的上方。
64.本技术的舱体组件4还包括:隔板部件5,隔板部件5可拆卸地安装在舱体41内,以便于清洗舱体41。其中,舱体41的舱体空间内设置有支撑部411,支撑部411包括分别位于舱体41的相对两侧的两个支撑凸起,以用于支撑隔板51。
65.本技术的机器人是一种智能餐具回收机器人,主要使用场景为餐厅、饭馆、茶楼等场合,agv小车1底部安装有驱动轮和万向轮,能按预设的控制程序自动行走,以实现对餐具的回收。
66.优选地,支撑部411为m个,多个支撑部411沿舱体4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隔板部件5为n个,m≥n≥1,n个隔板部件5可选择地分别放置在m个支撑部411中的任意n个支撑部411上,以将舱体41分隔为(n 1)个容纳空间。这样,通过调整隔板部件5的数量和位置来实现对舱体空间进行分区调整的功能,解决了因舱体内布局零乱平整性不佳而使舱体空间不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从而导致在摆放被回收的餐具时空间受限的问题。
67.具体地,隔板51和舱体4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锁紧件53,隔板51和舱体41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卡接部45,锁紧件53可活动地设置,以使锁紧件53上的卡槽5331与卡接部45之间连接或分离,以将隔板51和舱体41之间锁定或解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器人的回收舱内支承板或者隔板不易拆装的问题,使隔板部件的清洗更加方便。
68.其中,锁紧件53和卡接部45均位于隔板51的下方,以对防止在隔板51上方的物体进行避让。
69.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锁紧件53设置在隔板部件5上,卡接部45设置在舱体41上。
70.优选地,锁紧件53和卡接部45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锁紧件53和两个卡接部45均分别位于隔板51的相对两侧。
71.如图8所示,锁紧件53包括:安装板534,用于安装在隔板51或舱体41上;轴体部531,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板534上;卡勾533,与轴体部531连接以随轴体部531转动,卡槽5331位于卡勾533上以随卡勾533运动。
72.优选地,锁紧件53还包括手柄532,手柄532与卡勾533连接,以通过手柄532带动卡勾533转动。
73.具体地,卡勾533上还设置有与卡槽5331连通的端部开口5332,以使卡接部45通过端部开口5332进入或离开卡槽5331。
74.其中,卡槽5331绕轴体部531的周向延伸以形成圆弧状槽体,卡槽5331的延伸方向
的两端均设置有端部开口5332,当卡接部45进入卡槽5331中且手柄532不转动时,圆弧状槽体的槽体能够使卡接部45与卡槽533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不会从卡槽5331中脱出;卡槽5331还包括朝向远离隔板51的一侧设置的避让开口,避让开口为圆弧状开口,以使当卡接部45的一部分位于卡槽5331时,卡勾533能够在手柄532的带动下相对于卡接部45运动。
75.如图8所示,卡接部45包括凸起部452和销轴451,凸起部452设置在舱体41上且位于舱体41的内侧,销轴451设置在凸起部452上且与舱体4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以供卡槽5331的一侧壁面通过。
76.当需要将隔板部件5与舱体41之间锁定时,无论卡勾533在手柄532的带动下绕轴体部531的轴线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均能够使销轴451的一端通过位于卡槽5331的其中一端的端部开口5332进入卡槽5331中;当需要将隔板部件5与舱体41之间解锁时,无论卡勾533在手柄532的带动下绕轴体部531的轴线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均能够使销轴451的一端通过位于卡槽5331的其中一端的端部开口5332离开卡槽5331中。这样,本技术的隔板部件5结构简单,操作及拆装方便,有利于快速地实现隔板部件5与之间的锁定与解锁,提高隔板部件5的清洗效率。
77.如图16所示,舱体41的舱体空间内设置有限位部412,限位部412与支撑部411对应设置,且限位部412间隔设置在相应的支撑部411的上方,限位部412包括分别位于舱体41的相对两侧的两个限位凸起,以对隔板51的远离支撑部411的方向的运动进行限位。
78.优选地,支撑部411和限位部41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支撑部411和多个限位部412均沿舱体4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79.如图16所示舱体41具有与舱体空间连通的舱体开口,舱体41内的远离舱体开口的一侧的壁面上设置有止挡部413,止挡部413与支撑部411对应设置且位于相应的支撑部411的上方,隔板部件5通过舱体开口放置在支撑部411上且与止挡部413相抵接。
80.优选地,支撑部411和止挡部41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支撑部411和多个止挡部413均沿舱体41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81.如图17和图18所示,隔板部件5还包括设置在隔板51下方的支撑板52,支撑板52与隔板51连接。以对隔板51进行支撑,以加强隔板51的强度。
82.如图2至图4以及图20所示,舱体41内还设置有用于盛放回收后的餐具8的回收盒6,回收盒6放置在隔板部件5上,以通过隔板部件5对回收盒6进行支撑。
83.如图11和图13所示,本技术的机器人包括:操控屏模块38,以通过用户在操控屏模块38的操控屏381上的滑动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或手势感应模块36,用于接收用户发出的手势指令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或物理按键模块35,用于感应用户的按键动作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或语音模块33,用于接收用户发出的语音指令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这样,当用户的双手往往会被餐具、厨余等弄脏以致不便于操作操控屏381时,用户还可通过手势感应模块36和/或物理按键模块35和/或语音模块33来控制控制机器人的动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回收机器人在弄脏或弄湿手时需要擦拭干净才能够操作触控面板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餐具回收机器人的操作方式较为单一,不能适应餐饮行业日常复杂多变的使用环境。
84.如图11和图13所示,机器人包括上盖组件3,其中,操控屏模块38的至少部分位于上盖组件3内;和/或手势感应模块36的至少部分位于上盖组件3内;和/或物理按键模块35
的至少部分位于上盖组件3内;和/或语音模块33的至少部分位于上盖组件3内。
85.其中,上盖组件3包括上盖32和用于支撑上盖32的支承件31,其中,上盖32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操控屏模块38以供用户操作的操控屏避让孔;和/或上盖32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手势感应模块36以供手势感应模块36感应用户的操作的手势感应避让孔;和/或上盖32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物理按键模块35以供用户操作的物理按键避让孔;和/或上盖32上设置有用于避让语音模块33以供语音模块33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的语音避让孔。
86.如图11和图13所示,操控屏模块38包括操控屏381和显示盒382,操控屏381通过显示盒382安装在上盖组件3上。
87.如图11和图13所示,手势感应模块36包括设置在上盖组件3内的手势识别传感器362和罩设在手势识别传感器362外的透光板361,手势识别传感器362通过透光板361接收来自上盖组件3外侧的用户的手势图像。这样,用户在不便于接触机器人时,可以隔空靠近透光板361来操控机器人的运动方向或者启停动作。
88.如图11和图13所示,物理按键模块35包括触摸板351和触摸传感器352,用户通过接触触摸板351上的不同按键的位置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89.如图11和图13所示,语音模块33包括语音接收部件331和语音输出部件26,机器人通过语音接收部件331和语音输出部件26和用户进行语音交互。这样,用户在不便于接触机器人时,可以隔空通过语音来操控机器人的运动方向或者启停动作。
90.如图11和图13所示,机器人还包括主控板39,其中,主控板39与操控屏模块38连接,以用于接收来自操控屏模块38的操控信号并根据操控信号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或主控板39与手势感应模块36连接,以用于接收来自操控屏模块38的手势感应信号并根据手势感应信号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或主控板39与物理按键模块35连接,以用于接收来自操控屏模块38的手势感应信号并根据手势感应信号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或主控板39与语音模块33连接,以用于接收来自操控屏模块38和/或手势感应模块36和/或物理按键模块35和/或语音模块33的感应信号并根据感应信号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
91.具体地,机器人包括上盖组件3,主控板39设置于上盖组件3内。其中,主控板39固定于支承件31内且位于支承件31靠近机器人的舱体组件4的一侧。
92.如图11至图14所示,机器人还包括表情屏模块37,以用于模拟人的各种表情。
93.具体地,表情屏模块37包括:表情屏371,表情屏371用于显示各种表情;表情屏控制板372,表情屏控制板372与表情屏371连接以控制表情屏371的显示内容。
94.具体地,机器人包括上盖组件3,表情屏模块37还包括表情固定盒373,表情屏371和表情屏控制板372均通过表情固定盒373固定于上盖组件3。
95.如图11至图15所示,本技术的上盖组件3还包括眼罩部件,眼罩部件设置在机器人的上盖组件3中的上盖32和用于支承上盖32的支承件31之间,眼罩部件包括:眼罩374,罩设在上盖组件3内部的屏幕的外侧;眼罩支架375,设置在上盖32和支承件31之间以用于支撑眼罩374;其中,上盖32和支承件3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11,眼罩374的第一侧插设在第一凹槽311内;眼罩支架375的靠近上盖32和支承件31中的另一个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3751,眼罩374的第二侧插设在第二凹槽3751内,以通过第一凹槽311和第二凹槽3751将眼罩374固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器人的表情屏的前眼罩一般通过螺钉结构固定在机器人上,外露的螺钉会破坏机器人整体外观的美观度的问题,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
的表情屏的前眼罩的安装方式拆卸不便的问题。
96.具体地,眼罩支架375的靠近眼罩374的第一侧的一侧和眼罩374的第一侧共同插设在第一凹槽311内;眼罩支架375的靠近眼罩374的第二侧的一侧卡接在上盖32或支承件31上。
97.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凹槽311设置在支承件31上且第一凹槽311的槽口朝向上盖32设置,以用于供眼罩374的第一侧插入;第二凹槽3751位于眼罩支架375的靠近上盖32的一侧且第二凹槽3751的槽口朝向支承件31设置,以用于供眼罩374的第二侧插入。
98.如图15所示,眼罩支架375包括:主板体3750,主板体3750位于眼罩374和屏幕之间,侧板体3753,位于主板体3750远离屏幕的一侧且位于主板体3750靠近眼罩374的第二侧的一侧;第一连接板体3754,平行于侧板体3753且位于主板体3750靠近侧板体3753的一侧;第二连接板体3755,平行于主板体3750且位于侧板体3753靠近主板体3750的一侧;其中,主板体3750、第一连接板体3754、第二连接板体3755和侧板体3753依次连接,以共同围成第二凹槽3751。
99.具体地,上盖32包括盖体321和前缘322,前缘322位于盖体321靠近支承件31的一侧,其中,侧板体3753的远离主板体3750的一侧设置有凸缘3756,以用于与前缘322的内侧相抵接;和/或侧板体3753和前缘322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扣3757,侧板体3753和前缘322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用于与卡扣3757的卡槽3758卡接配合的凸起,以通过卡扣3757和凸起的配合将眼罩支架375固定在上盖32上。
100.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卡扣3757设置在侧板体3753上且位于侧板体3753远离主板体3750的一侧,凸起设置在前缘322上且位于前缘322的内侧;和/或卡扣3757和凸起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卡扣3757和多个凸起均沿第二凹槽3751延伸方向间隔布置。
101.如图15所示,眼罩支架375包括位于眼罩374和屏幕之间的主板体3750,主板体3750上设置有用于避让屏幕的屏幕避让孔3752,屏幕发出的光线穿过屏幕避让孔3752后到达眼罩374处。
102.如图11所示,眼罩374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和/或眼罩374为曲面板,曲面板包括第一曲面和位于第一曲面的靠近上盖组件3内部的一侧的第二曲面,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均朝向上盖组件3外侧凸出。
103.具体地,眼罩374包括环绕眼罩374的主体的周侧设置的第一侧面3741和第二侧面3742,第一侧面3741位于眼罩374的第一侧,第二侧面3742位于眼罩374的第二侧,第一侧面374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面3742的延伸方向的两端连接,以共同围成眼罩374的主体的外周面;沿第一侧面3741的中部朝向两端的方向或沿所第二侧面3742的中部朝向两端的方向,第一侧面3741和第二侧面374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04.本技术的眼罩部件的安装顺序如下:
105.首先,将眼罩374的上侧嵌入眼罩支架375的第二凹槽3751内;然后,将眼罩支架375的上侧嵌入上盖32内;然后,将眼罩374和眼罩支架375的下侧嵌入第一凹槽311内;最后,通过紧固件将眼罩支架375和支承件31连接。
106.如图10所示,外壳组件2包括依次连接的前壳21、后壳23、左装饰板24和右装饰板25,以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舱体组件4的外壳空间,前壳21上还设置有前装饰板22。
107.如图11所示,上盖组件3上还设置有急停开关34,以用于在紧急情况下的启停机器
人。
108.如图11所示,上盖组件3还包括设置在上盖32和支承件31之间的后灯板312和led灯带313,后灯板312和led灯带313位于上盖组件3靠近外壳组件2的后壳23的一侧,眼罩部件位于上盖组件3靠近外壳组件2的前壳21的一侧。
109.如图1所示,外壳组件2上设置有图像获取部件7,以用于获取机器人的外部的图像信息;如图22所示,图像获取部件7包括深度摄像头71和固定板72,固定板72安装在前壳21上,深度摄像头71安装在固定板72上。
110.如图10所示,外壳组件2上设置有语音输出部件26,以用于向外界输出语音;其中,语音输出部件26包括音腔261和喇叭262,前壳21和后壳23上均设置有语音输出部件26,以实现多方位输出语音。
111.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12.本技术的舱体组件适用于机器人,舱体组件设置在机器人的上盖组件3的下方,上盖组件3内设置有多个电子元器件,舱体组件包括舱体41和维修板47,其中,舱体41由一体成型加工工艺加工而成且舱体41内不设置电子元器件,舱体41靠近上盖组件3的一侧设置有维修口46,以通过维修口46对上盖组件3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拆装;维修板47可拆卸或可运动地设置在舱体41上的维修口46处,以用于打开或关闭维修口46,以避让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或拆装动作或防止液体通过维修口46流向上盖组件3,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的回收舱的设计不够合理,电子元器件设置于回收舱内使回收舱不能够直接用水清洗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防水作用。
11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114.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11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116.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
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117.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11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