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21:39: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不锈钢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酸系统。


背景技术:

2.不锈钢经过冷轧之后,需要经过酸洗,而酸洗的目的一是去掉退火过程中在钢带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二是对不锈钢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提高钢带耐蚀性。
3.然而,现有的酸洗系统,酸洗后废酸中有氧化皮及钢屑会沉淀于废酸桶中,堵塞水管,更严重时会烧坏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效减少废酸罐堵塞,降低检修人员的操作难度,确保产线稳定,同时防止泵被烧坏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包括:废酸罐、内循环结构以及废酸泵;所述废酸罐连接有第一排放管道;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接有输送管道,所述废酸泵安装于所述输送管道;
6.所述内循环结构包括内循环管道以及内循环阀门,所述内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输送管道,另一端连接所述废酸罐,所述内循环阀门安装于所述内循环管道靠近所述废酸罐的一端。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接于所述废酸罐的底部,所述废酸罐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排放管道,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接有第一排放口,所述第二排放管道连接有第二排放口。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放管道上安装有两个排放阀门,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一排放管道的相接处位于两个所述排放阀门之间。
9.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上安装有两个第一阀门,所述废酸泵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阀门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内循环管道的相接处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电磁阀靠近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内循环管道的相接处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上还连接有一段备用管道,所述备用管道的首尾均与所述输送管道相接,所述备用管道上安装有备用泵。
12.进一步地,所述备用管道上安装有两个第三阀门,所述备用泵位于两个所述第三阀门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备用管道上还连接有第三排放管道,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与所述备用管道的相接处位于所述备用泵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阀门之间,所述第三排放管道连接有第三排放口,且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上设有第四阀门。
14.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五阀
门与所述输送管道的相接处位于所述废酸泵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阀门之间。
15.进一步地,所述备用管道与所述输送管道靠近所述内循环管道的相接处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六阀门,所述第二电磁阀靠近所述备用管道和所述输送管道的相接处设置。
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通过在输送管道和废酸罐之间连接一段内循环管道,当废酸停止抽至废酸处理站时,废酸泵不间断运行,将废酸从内循环管道重新打回废酸罐,废酸不会停滞,废酸中的氧化皮、钢屑等就不会沉积在废酸罐或相应的管道中,从而有效解决管道内沉积堵塞的问题,避免烧坏废酸泵,使得产线稳定生产。
附图说明
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本发明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2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废酸循环系统包括废酸罐1、内循环结构以及废酸泵2;其中,内循环结构连接废酸罐1以及废酸泵2。
21.废酸罐1底部连接有第一排放管道3,上端连接有第二排放管道4,第一排放管道3连接有第一排放口5,第二排放管道4连接有第二排放口6。进一步,第一排放管道3连接有输送管道7,废酸泵2安装于输送管道7。内循环结构连接在输送管道7和废酸罐1之间。内循环结构包括内循环管道8以及内循环阀门9,其中,内循环管道8的一端连接输送管道7,另一端连接废酸罐1。内循环阀门9安装于内循环管道8靠近废酸罐1的一端。
22.通过设置内循环管道8连接在废酸泵2以及废酸罐1之间,当废酸停止抽至废酸处理站时,内循环模式运行,废酸泵2不间断运行,将废酸从内循环管道8重新打回废酸罐1,完成内循环;
23.当内循环模式运行时,废酸不会停滞,废酸中的氧化皮、钢屑等就不会沉积在废酸罐1或相应的管道中,到一定周期后将废酸输送至废酸处理站处理,从而有效解决管道内沉积堵塞的问题,避免烧坏废酸泵2,使得产线稳定生产。
24.进一步,第一排放管道3上安装有两个排放阀门10,输送管道7与第一排放管道3的相接处位于两个排放阀门10之间。输送管道7上安装有两个第一阀门11,废酸泵2位于两个第一阀门11之间。输送管道7与内循环管道8的相接处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12,用以将废酸输送至废酸处理站。第一连接管道12上设有第一电磁阀13和第二阀门14,其中,第一电磁阀13靠近输送管道7与内循环管道8的相接处设置。
25.此外,输送管道7上还连接有一段备用管道15,备用管道15的首尾均与输送管道7相接。备用管道15上安装有备用泵16,当废酸泵2损坏后,可以启用备用泵16,有效避免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提高生产效率。
26.进一步地,备用管道15上安装有两个第三阀门17,其中,备用泵16位于两个第三阀门17之间。备用管道15上还连接有第三排放管道18,第三排放管道18与备用管道15的相接处位于备用泵16与其中一个第三阀门17之间,第三排放管道18连接有第三排放口19。此外,第三排放管道18上设有第四阀门20;输送管道7与第三排放管道18之间连接有第五阀门21,且第五阀门21与输送管道7的相接处位于废酸泵2与其中一个第一阀门11之间。
27.除此外,备用管道15与输送管道7靠近内循环管道8的相接处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22,用以将废酸输送至废酸处理站。第二连接管道22上设有第二电磁阀23以及第六阀门24,其中,第二电磁阀23靠近备用管道15和输送管道7的相接处设置。
28.综上,本发明的废酸循环系统通过在输送管道7和废酸罐1之间连接一段内循环管道8,当废酸停止抽至废酸处理站时,废酸泵2不间断运行,将废酸从内循环管道8重新打回废酸罐1,废酸不会停滞,废酸中的氧化皮、钢屑等就不会沉积在废酸罐1或相应的管道中,从而有效解决管道内沉积堵塞的问题,避免烧坏废酸泵2,使得产线稳定生产。
29.只要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的思想,对本发明的各种不同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均应当视为本发明公开的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对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及不同实施例进行的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的思想的任意组合,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酸罐、内循环结构以及废酸泵;所述废酸罐连接有第一排放管道;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接有输送管道,所述废酸泵安装于所述输送管道;所述内循环结构包括内循环管道以及内循环阀门,所述内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输送管道,另一端连接所述废酸罐,所述内循环阀门安装于所述内循环管道靠近所述废酸罐的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接于所述废酸罐的底部,所述废酸罐的上端连接有第二排放管道,所述第一排放管道连接有第一排放口,所述第二排放管道连接有第二排放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放管道上安装有两个排放阀门,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一排放管道的相接处位于两个所述排放阀门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上安装有两个第一阀门,所述废酸泵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阀门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内循环管道的相接处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电磁阀靠近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内循环管道的相接处设置。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上还连接有一段备用管道,所述备用管道的首尾均与所述输送管道相接,所述备用管道上安装有备用泵。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管道上安装有两个第三阀门,所述备用泵位于两个所述第三阀门之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管道上还连接有第三排放管道,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与所述备用管道的相接处位于所述备用泵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阀门之间,所述第三排放管道连接有第三排放口,且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上设有第四阀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排放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输送管道的相接处位于所述废酸泵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阀门之间。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管道与所述输送管道靠近所述内循环管道的相接处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二电磁阀以及第六阀门,所述第二电磁阀靠近所述备用管道和所述输送管道的相接处设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包括废酸罐、内循环结构以及废酸泵;废酸罐连接有第一排放管道;第一排放管道连接有输送管道,废酸泵安装于输送管道。内循环结构包括内循环管道以及内循环阀门,内循环管道的一端连接输送管道,另一端连接废酸罐。内循环阀门安装于内循环管道靠近废酸罐的一端。本发明的具有内循环结构的废酸系统有效减少废酸罐以及管道堵塞,确保产线稳定,防止泵被烧坏。防止泵被烧坏。防止泵被烧坏。


技术研发人员:朱继乔 刘慧丹 李凤娟 卢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江宏旺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7
技术公布日:2022/6/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