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05:54: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绘图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


背景技术:

2.在广大的绘图领域,比如像工科的学生、建筑制图师、机械制图师等,在绘图时是个很复杂的工作,一般都会用到t字尺,来完成垂直线、平行线的绘制。
3.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大多都是通过设置的刻度线来进行定位划线,一旦刻度线由于磨损发生不清晰,将会直接导致划线的精确度大大降低,而且刻度线模糊之后基本都是直接将套尺进行报废处理,更换新的套尺,装置的寿命较短,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长时间手动将套尺进行固定,人员出现疲态将会导致设备的稳定性大大折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我们为此,提出了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解决上述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定尺和动尺,所述定尺一侧表面中间位置滑动连接有动尺,所述动尺两端表面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滑轨,所述滑轨内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均匀安装有若干组齿轮块,所述动尺一侧表面两端位置对称开设有供划线工具安装使用的夹持槽。
8.优选的,所述定尺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驱动腔,所述驱动腔内部中间位置设有马达,所述马达一端表面位置焊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一端贯穿定尺一侧表面位置与齿轮块啮合连接。
9.优选的,所述定尺一侧表面位置对称开设有吸附腔,所述吸附腔内部表面位置固定安装有吸附气垫。
10.优选的,所述定尺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设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下方位于定尺一侧表面位置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按钮。
11.优选的,所述定尺以及动尺表面位置均对称刻画有刻度线。
12.优选的,所述定尺以及动尺一端表面位置均安装有若干组激光发射器。
13.优选的,所述定尺以及动尺均由耐腐蚀金属材质构成。
14.优选的,所述吸附气垫由柔性橡胶材质构成。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马达、激光发射器、夹持槽,在需要进行划线时,通过将划线工具放置在夹持槽内部就能够将其进行固定,相较于传统的手拿划线,能够避免由于疲劳带来的误差,提高的精确度,然后通过输入需要移动的尺寸就可以控制马达运转将动尺进
行推出划线,机械划线相较于人工精确度更高,并且在人工手动进行划线时,通过激光发射器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发射出光线,提示人员划线的准确位置,避免肉眼所带来的误差,提高精确度,具有精确度高的优点。
17.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夹持槽、吸附气垫、激光发射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将划线工具安装在夹持槽内部能够有效的提高划线工具的稳定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吸附气垫可以将装置固定在需要作业的位置上,相较于人手固定能够增强划线时的稳定性,通过两组不同的设备相互配合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作业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定尺以及动尺均采用耐腐蚀金属材质构成,能够保证定尺以及动尺不会轻易受到损坏,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划线的方面,设有激光发射器,在刻度线磨损看不清时,通过激光发射器的光线定位依然可以使得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具有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的马达和驱动齿轮的连接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的吸附气垫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移动t字套尺的定尺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例说明:
24.1、定尺;2、刻度线;3、按钮;4、夹持槽;5、动尺;6、滑轨;7、齿轮块;8、显示屏;9、驱动腔;10、吸附腔;11、吸附气垫;12、激光发射器;13、马达;14、驱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请参照图1-4,包括定尺1和动尺5,定尺1一侧表面中间位置滑动连接有动尺5,动尺5两端表面中间位置对称安装有滑轨6,滑轨6内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均匀安装有若干组齿轮块7,动尺5一侧表面两端位置对称开设有供划线工具安装使用的夹持槽4,定尺1内部设有供控制装置正常运行使用的芯片。
28.本实施方案中:定尺1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驱动腔9,驱动腔9内部中间位置设有马达13,马达13一端表面位置焊接有驱动齿轮14,驱动齿轮14一端贯穿定尺1一侧表面位置与齿轮块7啮合连接。
29.具体的,在需要进行作业时,通过将划线工具放置在夹持槽4内部就能够将其进行固定,相较于传统的手拿划线,能够避免由于疲劳带来的误差,提高的精确度,保证划线的稳定性,然后通过输入需要移动的尺寸就可以控制马达13运转将动尺5进行推出划线,机械划线相较于人工精确度更高,稳定性更强。
30.本实施方案中:定尺1一侧表面位置对称开设有吸附腔10,吸附腔10内部表面位置固定安装有吸附气垫11。
31.具体的,通过吸附气垫11可以将定尺1牢牢的吸附在作业物件上,提高作业稳定性。
32.本实施方案中:定尺1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设有显示屏8,显示屏8下方位于定尺1一侧表面位置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按钮3。
33.具体的,通过显示屏8可以将通过按钮3输入的数值进行显示,便于人员观察,并且还可以将马达13带动动尺5所移动的尺寸进行显示,由于马达13运转一圈所能带动动尺5移动的范围是固定的,因此只需要通过简单编程就可以准确的得知移动数值。
34.本实施方案中:定尺1以及动尺5表面位置均对称刻画有刻度线2。
35.具体的,通过刻度线2能够方便用户读取数值,便于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划线。
36.本实施方案中:定尺1以及动尺5一端表面位置均安装有若干组激光发射器12。
37.具体的,在进行划线时,用户可以通过按钮3输入需要刻画的长度,此时内部的芯片进行处理就可以控制合适位置的激光发射器12发出光线,提示人员位置区域,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读取刻度线2来进行定位,能够极大程度的上提高工作的精确度,并且在刻度线2磨损看不清时,通过激光发射器12的光线定位依然可以使得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38.本实施方案中:定尺1以及动尺5均由耐腐蚀金属材质构成。
39.具体的,耐腐蚀金属材质构成能够保证定尺1以及动尺5不会轻易受到损坏,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40.本实施方案中:吸附气垫11由柔性橡胶材质构成。
41.具体的,通过挤压吸附气垫11内部的空气能够将其牢牢的吸附在需要作业的物件表面,增强作业的稳定性。
42.本实施方案中:芯片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的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仅对其进行使用,不进行改造,故不再详细描述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43.工作原理:工作时,通过将划线工具安装在夹持槽4内部能够有效的提高划线工具的稳定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吸附气垫11可以将装置固定在需要作业的位置上,相较于人手固定能够增强划线时的稳定性,通过两组不同的设备相互配合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
作业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定尺1以及动尺5均采用耐腐蚀金属材质构成,能够保证定尺1以及动尺5不会轻易受到损坏,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划线的方面,设有激光发射器12,在刻度线2磨损看不清时,通过激光发射器12的光线定位依然可以使得装置能够正常使用,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在需要进行划线时,通过将划线工具放置在夹持槽4内部,相较于传统的手拿划线,能够避免由于疲劳带来的误差,提高的精确度,然后通过输入需要移动的尺寸就可以控制马达13运转将动尺5进行推出划线,机械划线相较于人工精确度更高,并且在人工手动进行划线时,通过激光发射器12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发射出光线,提示人员划线的准确位置,避免肉眼所带来的误差,提高精确度,装置整体具有精确度高、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