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20:25: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成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2.车载电子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有些零部件需要采用注塑成型,但目前的注塑成型装置一般是单个零件进行加工,而且在注塑过程中需要进行逐个注塑,工作效率不高。
3.专利申请cn213500442u,公开日为20210622,公开了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装置,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的环形板,环形板与底座之间通过多个均匀分布的支柱相连接,环形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下模具,底座上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中空结构的支撑筒,且支撑筒的顶端贯穿环形板的中心处并向上延伸,支撑筒内活动插设有螺纹杆,且螺纹杆与支撑筒之间通过升降调控机构相连接,螺纹杆靠近顶端的杆壁上固定套接有固定环,且固定环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横柱。本发明方便对车载电子产品的多个零部件进行同步注塑成型,从而有效提高车载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上述专利虽然能够提高车载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但是注塑完成后,成品容易粘在模具上,需要人工取出,较为的麻烦。
4.综上所述,故现在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动对成品进行出料的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在使用之后,需要人工将成品从模具中取出,较为麻烦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成品进行出料的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有外壳、出料板、第一下模、第一上模、第二下模、第二上模、推动组件、进料组件和出料组件,外壳下部的左右两侧中间均设有出料板,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后侧设有第一下模,第一下模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一上模,外壳内侧的上部左后侧设有第二下模,第二下模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二上模,第一下模、第一上模、第二下模和第二上模均用于原料冷却成型,外壳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往后运动的推动组件,外壳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用于对原料进行上料的进料组件,进料组件位于推动组件上方,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之间设有用于将成品推出的出料组件。
7.进一步说明,推动组件包括有气缸、接触杆和第一弹簧,外壳内侧上部的前侧中间设有气缸,气缸的伸缩杆后侧设有接触杆,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均与接触杆接触,第一下模与第一上模之间和第二下模与第二上模之间均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弹簧。
8.进一步说明,进料组件包括有第一活塞缸、第一活塞杆、第二弹簧、第一加热管、第一连杆、第一支撑杆、卡杆、第三弹簧、第二活塞缸、第二活塞杆、第四弹簧、第二加热管、第
二连杆、第二支撑杆、接触块、连接管、储料框、防尘盖和第三加热管,第一上模的上部前侧设有第一活塞缸并连通,第一活塞缸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上绕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缸和第一活塞杆连接,第一活塞缸的外侧设有第一加热管,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前侧设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一活塞杆接触,第一活塞缸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二上模的上部前侧第二活塞缸,第二活塞缸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上绕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缸和第二活塞杆连接,第二活塞缸的外侧设有第二加热管,外壳内侧的上部左前侧设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杆接触,第二活塞缸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上部与第一支撑杆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卡杆,卡杆卡住第二活塞杆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卡杆之间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数量为二,外壳的内顶部中间设有接触块,卡杆往后运动能与接触块接触,外壳上部的前侧中部设有储料框,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均与储料框之间设有连接管并连通,储料框的上部前侧放置有防尘盖,储料框的内底部设有第三加热管。
9.进一步说明,出料组件包括有第一推杆、第三连杆、第五弹簧、楔形块、第六弹簧、第四连杆、第二推杆和第七弹簧,第一下模的后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后侧设有第三连杆,第一推杆与第一下模之间设有第五弹簧,第一推杆的右侧前部滑动式设有楔形块,第一上模往后运动会与楔形块接触,楔形块右侧与第一推杆之间设有第六弹簧,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前侧设有第四连杆,楔形块往前运动会与第四连杆接触,第二下模的后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推杆,第三连杆往前运动会与第二推杆接触,第二推杆与第二下模之间设有第七弹簧。
10.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避免成品粘在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的脱离组件,脱离组件包括有第五连杆、第三推杆和第八弹簧,第三连杆的顶部设有第五连杆,第一下模的上部前侧与第二下模的上部前侧之间滑动式设有第三推杆,第五连杆往前运动会与第三推杆接触,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均与第三推杆之间设有两个第八弹簧。
11.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加快原料冷却成型的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有第一冷凝管、风扇、第一支撑框、第二冷凝管和加压泵,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的内侧下部之间设有第一冷凝管并连通,外壳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一支撑框,第一支撑框上间隔设有五个风扇,外壳内部的上侧中部也设有一个风扇,风扇的数量为六,外壳内部的右侧中部设有加压泵,加压泵上部与第一下模下部连接并连通,加压泵底部设有第二冷凝管并连通,第二冷凝管的另一端与第二下模的底部连接并连通。
12.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对冷却液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有第二支撑框、第一散热片、第三支撑框和第二散热片,外壳内部的上侧中部设有第二支撑框,第二支撑框位于上侧的风扇后侧,第二支撑框上间隔设有第一散热片,第一散热片均与第一冷凝管接触,外壳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三支撑框,第三支撑框位于第一支撑框下方,第三支撑框上间隔设有第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均与第二冷凝管接触。
13.进一步说明,连接管为软管。
14.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来讲,具备以下优点:1、本发明通过气缸作为驱动力,能够驱动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往后运动分别与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接触,此时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会往下运动,从而将原料分别输送
至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之间和第二上模和第二下模,然后等待原料冷却成型即可。
15.2、本发明的第一上模往前运动时,能够驱动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往前运动,从而能够将成品往前推出,完成自动出料功能,省时省力。
16.3、本发明通过加压泵作为驱动力,能够使得冷却液在第一下模内部和第二下模内部循环流动,从而能够吸收原料散发的热量,使得原料能够更快的冷却成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推动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进料组件的第一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进料组件的第二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进料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进料组件的第三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出料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本发明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本发明的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本发明脱离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32.图16为本发明冷却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17为本发明冷却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34.图18为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35.图19为本发明散热组件的第二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36.附图中的标记:1-外壳,2-出料板,3-第一下模,4-第一上模,5-第二下模,6-第二上模,7-推动组件,71-气缸,72-接触杆,73-第一弹簧,8-进料组件,81-第一活塞缸,82-第一活塞杆,83-第二弹簧,84-第一加热管,85-第一连杆,86-第一支撑杆,87-卡杆,88-第三弹簧,89-第二活塞缸,810-第二活塞杆,811-第四弹簧,812-第二加热管,813-第二连杆,814-第二支撑杆,815-接触块,816-连接管,817-储料框,818-防尘盖,819-第三加热管,9-出料组件,91-第一推杆,92-第三连杆,93-第五弹簧,94-楔形块,95-第六弹簧,96-第四连杆,97-第二推杆,98-第七弹簧,10-脱离组件,101-第五连杆,102-第三推杆,103-第八弹簧,11-冷却组件,111-第一冷凝管,112-风扇,113-第一支撑框,114-第二冷凝管,115-加压泵,12-散热组件,121-第二支撑框,122-第一散热片,123-第三支撑框,124-第二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37.现在将参照附图在下文中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当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
的实施方式;而是为了透彻性和完整性而提供这些实施方式,并且这些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技术人员。
38.实施例1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参照图1-图14,包括有外壳1、出料板2、第一下模3、第一上模4、第二下模5、第二上模6、推动组件7、进料组件8和出料组件9,外壳1下部的左右两侧中间均设有出料板2,外壳1内侧的上部右后侧焊接有第一下模3,第一下模3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一上模4,外壳1内侧的上部左后侧焊接有第二下模5,第二下模5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二上模6,当原料被传输至第一下模3与第一上模4之间和第二下模5与第二上模6之间后,等待原料冷却成型即可,外壳1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推动组件7,外壳1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进料组件8,进料组件8位于推动组件7上方,第一下模3与第二下模5之间设有出料组件9。
39.参照图2和图4,推动组件7包括有气缸71、接触杆72和第一弹簧73,外壳1内侧上部的前侧中间栓接有气缸71,气缸71的伸缩杆后侧设有接触杆72,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均与接触杆72接触,启动气缸71,即可带动接触杆72往后运动,从而能够推动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往后运动,使得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分别与第一下模3和第二下模5接触,第一下模3与第一上模4之间和第二下模5与第二上模6之间均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弹簧73。
40.参照图1、图2、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进料组件8包括有第一活塞缸81、第一活塞杆82、第二弹簧83、第一加热管84、第一连杆85、第一支撑杆86、卡杆87、第三弹簧88、第二活塞缸89、第二活塞杆810、第四弹簧811、第二加热管812、第二连杆813、第二支撑杆814、接触块815、连接管816、储料框817、防尘盖818和第三加热管819,第一上模4的上部前侧设有第一活塞缸81并连通,第一活塞缸81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杆82,第一活塞杆82上绕有第二弹簧83,第二弹簧8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缸81和第一活塞杆82连接,第一活塞缸81的外侧设有第一加热管84,外壳1内侧的上部右前侧焊接有第一连杆85,第一连杆85与第一活塞杆82接触,第一活塞缸81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杆86,第二上模6的上部前侧第二活塞缸89,第二活塞缸89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活塞杆810,第二活塞杆810往下运动即可挤压第二活塞缸89内的原料,使得原料能够进入第二下模5与第二上模6之间,第二活塞杆810上绕有第四弹簧811,第四弹簧8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缸89和第二活塞杆810连接,第二活塞缸89的外侧设有第二加热管812,外壳1内侧的上部左前侧设有第二连杆813,第二连杆813与第二活塞杆810接触,第二活塞缸89的前侧上部焊接有第二支撑杆814,第二支撑杆814上部与第一支撑杆86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卡杆87,卡杆87卡住第二活塞杆810和第一活塞杆82,第一支撑杆86和第二支撑杆814均与卡杆87之间设有第三弹簧88,第三弹簧88的数量为二,外壳1的内顶部中间焊接有接触块815,卡杆87往后运动能与接触块815接触,外壳1上部的前侧中部设有储料框817,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均与储料框817之间设有连接管816并连通,连接管816为软管,储料框817的上部前侧放置有防尘盖818,储料框817的内底部设有第三加热管819。
41.参照图2、图11、图12、图13和图14,出料组件9包括有第一推杆91、第三连杆92、第五弹簧93、楔形块94、第六弹簧95、第四连杆96、第二推杆97和第七弹簧98,第一下模3的后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推杆91,第一推杆91往前运动时,能够将第一下模3与第一上模4之间的成品往前推出,第一推杆91后侧焊接有第三连杆92,第一推杆91与第一下模3之间设有第五
弹簧93,第一推杆91的右侧前部滑动式设有楔形块94,第一上模4往后运动会与楔形块94接触,楔形块94右侧与第一推杆91之间设有第六弹簧95,外壳1内侧的上部右前侧焊接有第四连杆96,楔形块94往前运动会与第四连杆96接触,第二下模5的后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推杆97,第三连杆92往前运动会与第二推杆97接触,第二推杆97与第二下模5之间设有第七弹簧98。
42.初始时,第二弹簧83和第四弹簧811处于拉伸状态,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内装有一定量的原料,当人们需要使用该设备时,首先将防尘盖818往上拉动打开,再将适量的原料倒入储料框817中,然后将防尘盖818放回原位,再启动第一加热管84、第二加热管812和第三加热管819,第一加热管84和第二加热管812能够分别对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进行加热,避免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内的原料发生凝固,第三加热管819能够对储料框817内的原料进行加热,避免储料框817内的原料发生凝固,然后启动气缸71,控制气缸71的伸缩杆伸长,带动接触杆72往后运动,接触杆72推动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往后运动,第一弹簧73压缩,从而带动第一活塞缸81、第二活塞缸89、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往后运动,使得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分别与第一连杆85和第二连杆813分离,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带动第一支撑杆86、第二支撑杆814和卡杆87往后运动,当第一上模4与楔形块94接触时,挤压楔形块94往右运动,第六弹簧95拉伸,当第一上模4越过楔形块94时,第六弹簧95恢复原状,带动楔形块94往左运动复位卡住第一上模4,当卡杆87与接触块815接触时,卡杆87停止运动,第一活塞缸81、第二活塞缸89、第一活塞杆82、第二活塞杆810、第一支撑杆86和第二支撑杆814继续往后运动,第三弹簧88压缩,当第一上模4与第一下模3接触时,第二上模6也与第二下模5接触,此时控制气缸71的伸缩杆停止运动,同时,卡杆87松开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第二弹簧83和第四弹簧811恢复原状,第二弹簧83带动第一活塞杆82往下运动,从而挤压第一活塞缸81内的原料,使得第一活塞缸81内的原料能够进入第一下模3和第一上模4之间,第四弹簧811带动第二活塞杆810往下运动,从而挤压第二活塞缸89内的原料,使得第二活塞缸89内的原料能够进入第二下模5和第二上模6之间,等待一段时间后,原料冷却成型,然后控制气缸71的伸缩杆缩短,带动接触杆72往前运动复位,使得接触杆72松开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第一弹簧73恢复原状,带动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往前运动复位,使得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分别与第一下模3和第二下模5分离,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带动第一活塞缸81、第二活塞缸89、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往前运动复位,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带动第一支撑杆86和第二支撑杆814往前运动复位,第三弹簧88先恢复原状,然后第一支撑杆86和第二支撑杆814能够带动卡杆87往前运动复位,当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分别与第一连杆85和第二连杆813接触时,会挤压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往上运动,第二弹簧83和第四弹簧811拉伸,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使得储料框817中的原料能够通过连接管816分别传输至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内,当第一上模4与楔形块94接触时,挤压楔形块94往前运动,带动第一推杆91和第三连杆92往前运动,第五弹簧93压缩,第一推杆91能够将粘在第一下模3上的成品往前推出,当第三连杆92与第二推杆97接触时,推动第二推杆97往前运动,第七弹簧98压缩,第二推杆97能够将粘在第二下模5上的成品往前推出,使得成品能够往下掉落至出料板2上,然后会往下滑落至地面,当楔形块94与第四连杆96接触时,第四连杆96会挤压楔形块94往右运动,第六弹簧95拉伸,使得楔形块94与第一上模4分离,第五弹簧93恢
复原状,带动第一推杆91、第三连杆92和楔形块94往后运动复位,使得第三连杆92与第二推杆97分离,第七弹簧98恢复原状,带动第二推杆97往后运动复位,同时,楔形块94与第四连杆96分离,第六弹簧95恢复原状,带动楔形块94往左运动复位,当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与卡杆87接触时,会挤压卡杆87往前运动,第三弹簧88压缩,当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越过卡杆87时,第三弹簧88恢复原状,带动卡杆87往后运动复位,使得卡杆87能够卡住第一活塞杆82和第二活塞杆810,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再次对原料进行注塑成型,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该设备时,关闭第一加热管84、第二加热管812、第三加热管819和气缸71,最后将成品收集起来即可。
43.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参照图2和图15,还包括有脱离组件10,脱离组件10包括有第五连杆101、第三推杆102和第八弹簧103,第三连杆92的顶部设有第五连杆101,第一下模3的上部前侧与第二下模5的上部前侧之间滑动式设有第三推杆102,第三推杆102往下运动时,能够将成品往下推出,第五连杆101往前运动会与第三推杆102接触,第一下模3和第二下模5均与第三推杆102之间设有两个第八弹簧103。
44.当第三连杆92往前运动时,带动第五连杆101往前运动,第五连杆101会挤压第三推杆102往下运动,第八弹簧103压缩,此时,第一推杆91和第二推杆97均将成品往前推出,当第三推杆102与成品接触时,会将成品往下推动,使得成品能够往下掉落至出料板2上,然后会往下滑落至地面,避免成品粘在第一推杆91和第二推杆97上,当第三连杆92往后运动复位时,带动第五连杆101往后运动复位,使得第五连杆101与第三推杆102分离,第八弹簧103恢复原状,带动第三推杆102往上运动复位。
45.参照图2、图16和图17,还包括有冷却组件11,冷却组件11包括有第一冷凝管111、风扇112、第一支撑框113、第二冷凝管114和加压泵115,第一下模3与第二下模5的内侧下部之间设有第一冷凝管111并连通,外壳1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一支撑框113,第一支撑框113上间隔栓接有五个风扇112,外壳1内部的上侧中部也设有一个风扇112,风扇112的数量为六,外壳1内部的右侧中部栓接有加压泵115,加压泵115上部与第一下模3下部连接并连通,加压泵115底部设有第二冷凝管114并连通,第二冷凝管114的另一端与第二下模5的底部连接并连通,当冷却液在第一下模3内部和第二下模5内部流动时,能吸收原料散发的热量,使得原料更快的冷却成型。
46.参照图2、图18和图19,还包括有散热组件12,散热组件12包括有第二支撑框121、第一散热片122、第三支撑框123和第二散热片124,外壳1内部的上侧中部设有第二支撑框121,第二支撑框121位于上侧的风扇112后侧,第二支撑框121上间隔设有第一散热片122,第一散热片122均与第一冷凝管111接触,第一散热片122能够吸收第一冷凝管111内的冷却液的热量,外壳1的内侧中部焊接有第三支撑框123,第三支撑框123位于第一支撑框113下方,第三支撑框123上间隔设有第二散热片124,第二散热片124均与第二冷凝管114接触。
47.初始时,第二冷凝管114内有一定量的冷却液,当原料被传输至第一下模3和第一上模4之间和第二下模5和第二上模6之间后,可以启动风扇112和加压泵115,加压泵115能够对第二冷凝管114内的冷却液进行抽取,并将冷却液传输至第一下模3内部,然后冷却液会通过第一冷凝管111进入到第二下模5内部,再回流至第二冷凝管114内部,冷却液会吸收原料的热量,使得原料能够更快的冷却成型,且冷却液在第一冷凝管111内和第二冷凝管
114内流动时,第一散热片122和第二散热片124均能够吸收冷却液带出的热量,使得冷却液能够循环利用,同时,风扇112吹风能够分别对第一散热片122和第二散热片124进行散热,如此往复,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该设备时,关闭风扇112和加压泵115即可。
48.上述实施例是提供给熟悉本领域内的人员来实现或使用本发明的,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种种修改或变化,因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被上述实施例所限,而应该是符合权利要求书提到的创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