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曳引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0:17: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曳引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梯曳引布置结构中,如图1-2所示,由于其对重装置的对重导向轮为纵向设置,要实现增大对重导向轮的包角,需要在曳引轮与对重导向轮之间加设导向轮,从而在排布时,需要设置一个导向轮架,再将曳引机设置于导向轮架上,占用空间大,成本高;且众多导向轮的设置,使电梯的运行及维护成本加大,同时也带来不必要的机械损耗及电能消耗。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曳引布置结构,其通过设置有位于传动平面的第一轿厢导向轮、第二轿厢导向轮、承重梁导向轮、曳引轮、第一对重导向轮,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平行于传动平面,所述返绳轮垂直于传动平面且位于第一对重导向轮的前端和第二对重导向轮的后端之间;第一对重导向轮和第二对重导向轮横向设置,缩短了曳引轮和第一对重导向轮的横向投影间距,实现增大对重导向轮的包角,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曳引布置结构,包括有轿厢、对重装置、曳引绳和承重梁;所述轿厢的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轿厢导向轮和第二轿厢导向轮,所述对重装置的顶部并列设置有第一对重导向轮和第二对重导向轮;
7.所述承重梁顶端依次间距布置有第一绳头、承重梁导向轮、曳引轮、返绳轮、第二绳头,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绳头,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轿厢导向轮、承重梁导向轮、第二轿厢导向轮、曳引轮、第一对重导向轮、返绳轮、第二对重导向轮后固定于第二绳头;所述第一轿厢导向轮、第二轿厢导向轮、承重梁导向轮、曳引轮、第一对重导向轮均位于同一传动平面,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平行于传动平面,所述返绳轮垂直于传动平面且位于第一对重导向轮的前端和第二对重导向轮的后端之间。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曳引绳张紧呈竖直设置。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重梁导向轮具有并排布置的两个,连接两个承重梁导向轮之间的曳引绳张紧呈水平设置。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承重梁导向轮紧贴布置。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轿厢导向轮的底部、承重梁导向轮的顶部、第二轿厢导向轮的底部、曳引轮的顶部、第一对重导向轮的底部、返绳轮的顶部、第二对重导向轮的底部后固定于第二绳头。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
方案可知:
13.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位于传动平面的第一轿厢导向轮、第二轿厢导向轮、承重梁导向轮、曳引轮、第一对重导向轮,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平行于传动平面,所述返绳轮垂直于传动平面且位于第一对重导向轮的前端和第二对重导向轮的后端之间;第一对重导向轮和第二对重导向轮横向设置,缩短了曳引轮和第一对重导向轮的横向投影间距,实现增大对重导向轮的包角,省去了原有的导向轮和导向轮架的设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
14.其次是,所述曳引绳张紧呈竖直设置,即实现各轮180度包角,通过缩短轮与轮之间的横向投影间距,实现两轮之间的曳引绳竖直布置;
15.再者是,依据轿厢的大小,可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承重梁导向轮。
16.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是现有技术的正视图;
18.图2是现有技术的侧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22.附图标识说明:
23.10、轿厢
ꢀꢀꢀꢀꢀꢀꢀꢀꢀꢀꢀꢀꢀꢀꢀꢀ
11、第一轿厢导向轮
24.12、第二轿厢导向轮
ꢀꢀꢀꢀꢀꢀ
20、对重装置
25.21、第一对重导向轮
ꢀꢀꢀꢀꢀꢀ
22、第二对重导向轮
26.30、曳引绳
ꢀꢀꢀꢀꢀꢀꢀꢀꢀꢀꢀꢀꢀꢀ
40、承重梁
27.41、第一绳头
ꢀꢀꢀꢀꢀꢀꢀꢀꢀꢀꢀꢀ
42、承重梁导向轮
28.43、曳引轮
ꢀꢀꢀꢀꢀꢀꢀꢀꢀꢀꢀꢀꢀꢀ
44、返绳轮
29.45、第二绳头
ꢀꢀꢀꢀꢀꢀꢀꢀꢀꢀꢀꢀ
50、传动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轿厢10、对重装置20、曳引绳30和承重梁40;所述轿厢10的顶部并排设置有第一轿厢导向轮11和第二轿厢导向轮12,所述对重装置20的顶部并列设置有第一对重导向轮21和第二对重导向轮22;
31.所述承重梁40顶端依次间距布置有第一绳头41、承重梁导向轮42、曳引轮43、返绳轮44、第二绳头45,所述曳引绳3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绳头41,所述曳引绳30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轿厢导向轮11、承重梁导向轮42、第二轿厢导向轮12、曳引轮43、第一对重导向轮21、返绳轮44、第二对重导向轮22后固定于第二绳头56;所述第一轿厢导向轮11、第二轿厢导向轮12、承重梁导向轮42、曳引轮43、第一对重导向轮21均位于同一传动平面50,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22平行于传动平面50,所述返绳轮44垂直于传动平面50且位于第一对重导向轮21
的前端和第二对重导向轮22的后端之间。
32.具体而言,所述曳引绳30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轿厢导向轮11的底部、承重梁导向轮42的顶部、第二轿厢导向轮12的底部、曳引轮43的顶部、第一对重导向轮21的底部、返绳轮44的顶部、第二对重导向轮22的底部后固定于第二绳头45。
33.进一步的,所述曳引绳30张紧呈竖直设置,即实现各轮180度包角,通过缩短轮与轮之间的横向投影间距,实现两轮之间的曳引绳30竖直布置。
34.优选的,所述承重梁导向轮42具有并排布置的两个,连接两个承重梁导向轮42之间的曳引绳30张紧呈水平设置;两个承重梁导向轮42紧贴布置。
35.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36.其主要是,通过设置有位于传动平面的第一轿厢导向轮、第二轿厢导向轮、承重梁导向轮、曳引轮、第一对重导向轮,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平行于传动平面,所述返绳轮垂直于传动平面且位于第一对重导向轮的前端和第二对重导向轮的后端之间;第一对重导向轮和第二对重导向轮横向设置,缩短了曳引轮和第一对重导向轮的横向投影间距,实现增大对重导向轮的包角,省去了原有的导向轮和导向轮架的设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
37.其次是,所述曳引绳张紧呈竖直设置,即实现各轮180度包角,通过缩短轮与轮之间的横向投影间距,实现两轮之间的曳引绳竖直布置;
38.再者是,依据轿厢的大小,可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承重梁导向轮。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