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液压切换系统及随车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0:51: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压切换系统及随车起重机。


背景技术:

2.对于随车吊,也就是随车起重机而言,其上、下车液压控制部分通常是通过转阀进行液压回路的切换。具体地,将转阀切换至上车液压控制部分,实现油液仅可以从上车多路阀中的上车换向阀进入上车执行元件,最终使上车执行元件动作;将切换阀切换至下车液压控制部分,实现油液仅可以从支腿阀中的支腿换向阀进入支腿执行元件,最终使支腿执行元件动作。但是对于传统的这种切换方式,由于在上、下车切换过程中需要扳动转阀的手柄,操作比较繁琐;而且,随车吊整体空间布局较为紧凑,通过转阀切换的上、下车管路会比较复杂且不便于管路安装及维修;另外,通过转阀切换上、下车油路对于新的操作手来说容易颠倒而出错,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切换系统,包括上车换向阀、下车支腿阀和第一电磁换向阀,所述上车换向阀用于与主油泵连接,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一工位用于将上车执行元件与所述主油泵连通,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二工位将所述主油泵与所述下车支腿阀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设置于所述上车换向阀与所述下车支腿阀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位用于将回油箱和所述上车换向阀与所述下车支腿阀之间的油路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的第二工位用于将回油箱和所述上车换向阀与所述下车支腿阀之间的油路断开。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切换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6.上车换向阀作为上车多路阀中的一个阀件,其可以用于连接一个上车执行元件,下车支腿阀是用于连接支腿执行元件的,下车支腿阀、上车换向阀和主油泵依次连接,即上车换向阀和下车支腿阀共用一个主油泵,通过在上车换向阀与下车支腿阀之间的油路上设置第一电磁换向阀,上车换向阀和第一电磁换向阀均可在各自的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切换,其中,只要上车换向阀不处于第二工位,主油泵的油液就无法通过上车换向阀进入到下车支腿阀,这样保证与上车换向阀连通的上车执行元件工作的时候,下车的支腿执行元件不会动作;只有上车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位,且第一电磁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位时,从上车换向阀第二工位流出的油液不会卸荷到回油箱,而是在主油泵的作用下进入下车支腿阀,供支腿执行元件工作,实现上车与下车相应执行元件的切换,安全可靠;同时,第一电磁换向阀可通过得、失电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切换,以实现上车液压系统与下车液压系统的切换,不需要手动切换,操作简单,效率更高,也可避免新手的误操作,进而避免安全事故。
7.进一步地,所述上车换向阀为三位六通换向阀,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三工位适于与所述上车执行元件连通,且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一工位适于向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一油口供油,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二油口适于通过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一工位向所述回油箱回油,所述上车换向阀第三工位将所述主油泵与所述上车执行元件连通,且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三工位适于向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二油口供油,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一油口适于通过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三工位向所述回油箱回油。
8.进一步地,所述液压切换系统还包括上车溢流阀,所述上车溢流阀设置于所述上车换向阀与所述上车执行元件之间。
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依次布置,每个所述上车换向阀至少连接一个所述上车执行元件,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二工位依次连接,当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均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主油泵与所述下车支腿阀连通。
10.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集成为上车多路阀,所述上车多路阀的外侧壁设置有供支腿油道,所述供支腿油道与最远离所述主油泵的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二工位连通,所述上车多路阀外侧壁还设置有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供支腿油道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插设于所述插口中。
11.进一步地,所述上车多路阀还包括换向阀组,所述换向阀组的一端与所述主油泵连接,所述换向阀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回油箱和所述上车换向阀连接,所述换向阀组适于将所述主油泵与所述上车换向阀或所述回油箱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下车支腿阀包括支腿换向阀和支腿换向总阀,所述液压切换系统还包括支腿执行元件,所述支腿换向总阀的一端与所述上车换向阀连接,所述支腿换向阀的一端与所述支腿换向总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腿执行元件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支腿换向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腿执行元件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支腿换向总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腿换向阀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支腿执行元件。
13.进一步地,所述支腿换向阀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腿换向阀依次布置,所述支腿换向总阀、所述支腿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多个所述支腿换向阀的第二工位和所述支腿换向总阀的第二工位依次连接并将所述上车换向阀的第二工位与所述回油箱连通。
14.进一步地,所述下车支腿阀还包括下车溢流阀,所述下车溢流阀设置于所述支腿换向总阀与所述上车换向阀之间。
15.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包括如前所述的液压切换系统。
16.由于该随车起重机的技术改进和有益效果与所述液压切换系统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随车起重机做出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切换系统的液压原理图一;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切换系统的液压原理图二;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切换系统的液压原理图三;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车支腿阀与下车执行元件连接的液压原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上车多路阀,11-上车换向阀,12-第一电磁换向阀,13-上车溢流阀,2-下车支腿
阀,21-支腿换向阀,22-支腿换向总阀,23-支腿执行元件,24-下车溢流阀,3-主油泵,4-回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而且,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y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
26.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和y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液压切换系统,包括上车换向阀11、下车支腿阀2和第一电磁换向阀12,所述上车换向阀11用于与主油泵3连接,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一工位用于将上车执行元件与所述主油泵3连通,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二工位将所述主油泵3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2设置于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之间的油路上,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第一工位用于将回油箱4和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之间的油路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第二工位用于将回油箱4和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之间的油路断开。
28.其中,记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之间的油路为供支腿油路。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第一工位用于将回油箱4和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之间的油路连通,就是指的是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第一工位用于将回油箱4与供支腿油路连通。
29.本实施例中,上车换向阀11作为上车多路阀1中的一个阀件,其可以用于连接一个上车执行元件,下车支腿阀2是用于连接支腿执行元件的,下车支腿阀2、上车换向阀11和主油泵3依次连接,即上车换向阀11和下车支腿阀2共用一个主油泵3,通过在上车换向阀11与下车支腿阀2之间的油路上设置第一电磁换向阀12,上车换向阀11和第一电磁换向阀12均可在各自的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切换,其中,只要上车换向阀11不处于第二工位,主油泵3的油液就无法通过上车换向阀11进入到下车支腿阀2,这样保证与上车换向阀11连通的上车执行元件工作的时候,下车的支腿执行元件不会动作;只有上车换向阀11处于第二工位,且第一电磁换向阀12处于第二工位时,从上车换向阀11第二工位流出的油液不会卸荷到回油箱4,而是在主油泵3的作用下进入下车支腿阀2,供支腿执行元件工作,实现上车与下车相应执行元件的切换,安全可靠;同时,第一电磁换向阀12可通过得、失电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的切换,不需要手动切换,操作简单,效率更高,也可避免了新手的误操作,进而避免
安全事故。
30.可以理解的是,当上车换向阀11处于第二工位以及第一电磁换向阀12处于第一工位时,主油泵3供的油液不会通过上车换向阀11进入上车执行元件,而是通过上车换向阀11,再通过第一电磁换向阀12进入回油箱4,此时的上车液压系统处于卸荷状态,这种情况下虽然仍有油液进入下车支腿阀2,但是其不具有油压,不会使下车的支腿执行元件动作。
31.可选地,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为三位六通换向阀,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三工位适于与所述上车执行元件连通,且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一工位适于向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一油口供油,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二油口适于通过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一工位向所述回油箱4回油,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三工位将所述主油泵3与所述上车执行元件连通,且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三工位适于向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二油口供油,所述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一油口适于通过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三工位向所述回油箱4回油。
32.其中,上车换向阀11为三位六通换向阀,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一工位为上车换向阀11的上位(z轴正向上一端的工位),上车换向阀11的第二工位为上车换向阀11的中位,上车换向阀11的第三工位为上车换向阀11的下位(z轴负方向一端的工位)。第一电磁换向阀12为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第一工位为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下位,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第二工位为第一电磁换向阀12的上位。
33.其中,图1中的第一电磁换向阀12处于下位,上车换向阀11处于中位,也就是上车液压系统处于卸荷状态。图2中的最右侧(y轴负方向的一端)的上车换向阀11处于上位,上车液压系统处于工作状态。图3中的上车换向阀均处于中位,第一电磁换向阀处于上位,主油泵3向下车支腿阀2供高压油,下车液压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34.这里,上车换向阀11的上位和下位为工作位,通过将上车换向阀11从上位切换至下位,可以实现上侧执行元件进油口的改变,具体地,上车换向阀11处于上位时,若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一油口为进油口、第二油口为回油口的话,那么,上车换向阀11处于下位时,上车执行元件的第二油口为进油口、第一油口为回油口。如此,实现上车执行元件的往复动作。上车换向阀11可以手动阀,也可以是电磁阀,若其为电磁阀,则可以通过得、失电实现自身工位的切换,若其是手动阀,则可手动实现自身工位的切换。
35.参见图1至图3,可选地,所述液压切换系统还包括上车溢流阀13,所述上车溢流阀13设置于所述上车换向阀11与所述上车执行元件之间。
36.这里,通过在上车换向阀11与上车执行元件之间的油路上设置上车溢流阀,保证进入到上车执行元件的油压是一定的。
37.可选地,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11依次布置,每个所述上车换向阀11至少连接一个所述上车执行元件,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二工位依次连接,当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11均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主油泵3与所述下车支腿阀2连通。
38.这里,每个上车换向阀11用于至少连接一个上车执行元件,上车换向阀11的上位和下位是并列的,上车换向阀11的中位是串联的,只要有一个上车换向阀11不处于中位,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上车换向阀11处于与上车执行元件连通的工位状态,那个油液就不会进入到下车支腿阀2,也即是说与下车支腿阀2连接的支腿执行元件要想工作的前提之一是所有的上车换向阀11处于不与上车执行元件连通的中位时才有可能,安全可靠。
39.可选地,多个所述上车换向阀11集成为上车多路阀1,所述上车多路阀1的外侧壁
设置有供支腿油道,所述供支腿油道与最远离所述主油泵3的上车换向阀11(也即是最右侧的上车换向阀)的第二工位连通,所述上车多路阀1外侧壁还设置有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供支腿油道连通,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12插设于所述插口中。
40.这里,在具有上车溢流阀13的情况下,每个上车换向阀11和其对应的上车溢流阀13构成上车多路阀1的一个工作联,如图1至图3所示,上车多路阀具有四个工作联,四个工作联集成在一起形成上车多路阀1,占用空间小。
41.另外,在上车多路阀1上开设有插口,通过将第一电磁换向阀12插入插口中,实现第一电磁换向阀12与上车多路阀1的连接,集成度更高,减小管路设置。
42.可选地,所述上车多路阀1还包括换向阀组,所述换向阀组的一端与所述主油泵3连接,所述换向阀组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回油箱4和所述上车换向阀11连接,所述换向阀组适于将主油泵3与所述上车换向阀11或所述回油箱4连通。
43.这里,在主油泵3和最左侧的上车换向阀11之间还设置有换向阀组,换向阀组具有两个工作位,换向阀组处于第一工作位时,主油泵3供入的油液进入上车换向阀11,换向阀组处于第二工作位时,主油泵3供入的油液进入回油箱4。如此可以通过使换向阀组处于第二工作位,使多个上车换向阀11连接的各上车执行元件动作停止,此时不需要对上车换向阀的工位调整,当换向阀组处于第一工位时,多个上车执行元件继续动作,更加方便,节省时间。
44.参见图4,可选地,所述下车支腿阀2包括支腿换向阀21和支腿换向总阀22,所述液压切换系统还包括支腿执行元件23,所述支腿换向总阀22的一端与所述上车换向阀11连接,所述支腿换向阀21的一端与所述支腿换向总阀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腿执行元件23的第一油口与所述支腿换向阀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腿执行元件23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支腿换向总阀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腿换向阀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两个支腿执行元件23。
45.这里,支腿执行元件23为支腿油缸,每个支腿换向阀21连接两个支腿油缸(第一支腿油缸和第二支腿油缸),这两个支腿油缸记为支腿油缸组,第一支腿油缸和第二支腿油缸的有杆腔油口并联,分别与支腿换向总阀22连接,第一支腿油缸和第二支腿油缸的无杆腔油口并联,分别与支腿换向阀21远离支腿换向总阀22的一端连接,进而通过支腿换向总阀22和一个支腿换向阀21实现对支腿油缸组的控制。
46.可选地,所述支腿换向阀2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腿换向阀21依次布置,所述支腿换向总阀22、所述支腿换向阀21为三位四通换向阀,多个所述支腿换向阀21的第二工位和所述支腿换向总阀22的第二工位依次连接并将所述上车换向阀11的第二工位与所述回油箱4连通。
47.这里,通过多个支腿换向阀21与支腿换向总阀22的配合,比如四个支腿换向阀21分别与支腿换向总阀22的配合完成与一个支腿油缸组的连接,四个支腿换向阀21与一个支腿换向总阀22完成对八个支腿油缸的连接,减小阀件数量,方便在随车起重机上布置。
48.可选地,所述下车支腿阀还包括下车溢流阀24,所述下车溢流阀24设置于所述支腿换向总阀22与所述上车换向阀11之间。
49.这里,在主油泵3的油液进入下车支腿阀2时,如果油压过高,先由下车溢流阀24进行溢流保护,下车液压系统更加稳定。
50.另外,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随车起重机,包括如前所述的液压切换系
统。
51.由于该随车起重机的技术改进和有益效果与所述液压切换系统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随车起重机做出详细说明。
5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z轴的目的是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各换向阀的多个工位,不代表实际结构的方位,y轴的目的仅是为了方便区分多个依次连接的换向阀,以方便描述多个换向阀。
53.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54.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