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型材、墙体及污水处理箱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8:17: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型材、墙体及污水处理箱。


背景技术:

2.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污水处理也因此越来越受关注。对于某一区域的污水处理,通常在该区域内建造一个污水处理箱,集中对该区域内的污水进行处理。
3.目前的污水处理箱,其墙体的结构强度小,抗弯性能低,需要在墙体的内部和外部设置各种支撑结构来支撑墙体,导致整个污水处理箱结构复杂,组装速度慢,且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型材、墙体及污水处理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污水处理箱的墙体结构强度差及抗弯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型材,所述型材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所述型材包括连接于两个所述端面之间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第三板件及第四板件,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三板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第四板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板件、所述第二板件、所述第三板件及所述第四板件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三板件分别用于与其他型材贴合拼接;所述第二板件的内壁与所述第四板件的内壁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件及所述第四板件垂直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加强筋交叉连接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板件的内壁还凸设有与所述第二板件垂直设置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四板件的内壁还凸设有与所述第四板件垂直设置的第四加强筋。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型材,通过将第一板件与第三板件分别与其他型材贴合拼接,从而提高了型材沿拼接方向上的抗弯性能,同时通过在第二板件与第四板件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且第一加强筋分别与第二板件及第四板件垂直连接,从而提高了型材的结构强度及沿垂直于拼接方向上的抗弯性能,进而提高了整个型材的结构强度及抗弯性能。其次,通过在第一加强筋上设置第二加强筋,从而提高了第一加强筋的结构强度及沿拼接方向上的抗弯性能。此外,分别在第二板件及第四板件上设置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提高了第二板件及第四板件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型材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进而提高了用该型材拼接形成的墙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无需在墙体内部和外部设置各种支撑结构来支撑墙体,简化了整个污水处理箱的结构,降低污水处理箱的组装难度,节约成本。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三板件之间的中间区域设有所述第一加强筋。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
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
9.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三板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加强筋。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加强筋;
11.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三板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加强筋。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交叉连接。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板件的内壁凸设有第五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三板件的内壁凸设有第六加强筋。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三板件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第四板件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2。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板件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形成插接配合的插块,所述第三板件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形成插接配合的插槽;
16.或者,所述第一板件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形成插接配合的插槽,所述第三板件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形成插接配合的插块。
17.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墙体,包括多个上述的型材。
18.本技术实施例提高的墙体,通过上述型材的设置,使得该墙体的结构强度及抗弯性能提高了,无需在墙体内部和外部设置各种支撑结构来支撑墙体,简化了整个污水处理箱的结构,降低污水处理箱的组装难度,节约成本。
19.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箱,包括上述墙体。
20.本技术实施例提高的污水处理箱,通过上述墙体的设置,简化了整个污水处理箱的结构,降低污水处理箱的组装难度,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型材拼接的俯视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型材的仰视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型材的立体示意图;
25.图4是图3中a局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箱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0、型材;11、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3、第三板件;131、通槽;132、u型板件;14、第四板件;15、端面;16、第一加强筋;17、第二加强筋;18、第三加强筋;19、第四加强筋;20、插块;201、连接部;202、插部;21、插槽;211、槽底部;212、槽口部;22、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30、第一密封槽;40、第二密封槽;50、第一密封件;60、第二密封件;p1、第一距
离;p2、第二距离;100、墙体;1000、污水处理箱。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33.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型材10,该型材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15;型材10包括连接于两个端面15之间的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第三板件13及第四板件14,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二板件12与第四板件14平行且相对设置,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第三板件13及第四板件14依次首尾连接,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第三板件13及第四板件14围合形成中空设置的型材10。
34.第一板件11和第三板件13分别用于与其他型材10贴合拼接。例如,在将型材10拼接成墙体100时,沿拼接方向上将多个型材10依次拼接,具体是,第一板件11用于与上一个型材10的第三板件13贴合拼接,第三板件13用于与下一个型材10的第一板件11贴合拼接,依次类推,从而完成一个墙体100的组装。其中,拼接方向即为各型材10的排列分布方向,也即是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
35.第二板件12的内壁与第四板件14的内壁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16,也即是第一加强筋16自第二板件12的内壁延伸至第四板件14的内壁,且第一加强筋16分别与第二板件12及第四板件14垂直连接。
36.第一加强筋16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加强筋16交叉连接的第二加强筋17。其中,
第二加强筋17的相对两端可以悬空设置,也可以分别延伸至第一板件11和第二板件12。
37.第二板件12的内壁还凸设有与第二板件12垂直设置的第三加强筋18,第三加强筋18远离第二板件12的一端悬空设置。
38.第四板件14的内壁还凸设有与第四板件14垂直设置的第四加强筋19,第四加强筋19远离第四板件14的一端悬空设置。
39.本技术的型材10,通过将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分别与其他型材10贴合拼接,从而提高了型材10沿拼接方向上的抗弯性能,同时通过在第二板件12与第四板件14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16,且第一加强筋16分别与第二板件12及第四板件14垂直连接,从而提高了型材10的结构强度及沿垂直于拼接方向上的抗弯性能,进而提高了整个型材10的结构强度及抗弯性能。其次,通过在第一加强筋16上设置第二加强筋17,从而提高了第一加强筋16的结构强度及沿拼接方向上的抗弯性能。此外,分别在第二板件12及第四板件14上设置第三加强筋18和第四加强筋19,提高了第二板件12及第四板件14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型材10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进而提高了用该型材10拼接形成的墙体100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无需在墙体100内部和外部设置各种支撑结构来支撑墙体100,简化了整个污水处理箱1000的结构,降低污水处理箱1000的组装难度,节约成本。
4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之间的中间区域设有第一加强筋16,也即是在型材沿拼接方向的中间区域设置第一加强筋16,从而使得型材10沿拼接方向上的强度及抗弯性能能够分布均匀。此外,在中间区域以外的位置,可以设置第一加强筋16,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加强筋16。
41.在一个实施例中,型材10呈方形,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之间具有第一距离p1,第二板件12与第四板件14之间具有第二距离p2,第一距离p1与第二距离p2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2,也即是第一距离p1小于第二距离p2的2倍,使得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之间的第一距离p1不会太大,从而使得型材10的结构较为紧凑、小巧,进而使得型材10的强度足够大。
4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板件12与第四板件14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6,且该第一加强筋16设于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之间的中间区域,从而不仅提高了型材10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同时也简化了型材10的结构,利于型材10的制作。
4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7与第一加强筋16垂直交叉连接,使得第一加强筋16的结构更加稳定,且结构强度更高。
44.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一板件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18;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三板件1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筋18。
45.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二板件12与第四板件14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6,且该第一加强筋16设于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之间的中间区域。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一板件11之间设有一个第三加强筋18,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三板件13之间设有一个第三加强筋18。这样的结构分布,其不仅使得型材10沿拼接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及抗弯性能均匀化,同时也使得整个型材10的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节约成本。
46.在一个实施例中,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一板件1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
第四加强筋19;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加强筋16与第四板件1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加强筋19。
4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二板件12与第四板件14之间连接有一个第一加强筋16,且该第一加强筋16设于第一板件11与第三板件13之间的中间区域。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一板件11之间设有一个第四加强筋19,第一加强筋16与第三板件13之间设有一个第四加强筋19。这样的结构分布,其不仅使得型材10沿拼接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及抗弯性能均匀化,同时也使得整个型材10的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节约成本。
48.在本技术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加强型材10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在第一板件11的内壁凸设第五加强筋,并在第三板件13的内壁凸设第六加强筋;也可以是,只在第一板件11的内壁凸设第五加强筋,或者只在第三板件13的内壁凸设第六加强筋。
49.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相邻两个型材10之间的快速拼接,第一板件11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10形成插接配合的插块20,第三板件13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10形成插接配合的插槽21;或者,第一板件11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10形成插接配合的插槽21,第三板件13的外壁形成有用于与其他型材10形成插接配合的插块20。则可以通过插槽21与插块20的插接配合即可实现相邻两个型材10的拼接,其装配简单,且无需额外设置一个连接件或多个紧固件来实现相邻两个型材10之间的连接,从而简化了整个墙体100的结构,减少连接件的制作及组装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相邻两个型材10拼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且使得墙体100的外表更加美观。
5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型材10包括两个插块20及两个插槽21,两个插块20均形成于第一板件11上,两个插块20沿墙体10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插槽21均形成于第三板件13上,两个插槽21沿墙体10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墙体100的厚度方向与其拼接方向垂直设置。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适数量的插块20及插槽21的设置,其不仅能够加强相邻两个型材10的拼接强度,同时也能够简化型材10的结构,利于型材10的成型。
51.插块20的长度延伸方向及插槽21的长度延伸方向均与型材10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插槽21至少贯穿其中一个端面15,则安装时,可以将相邻型材10的插块20自该端面15沿插槽21的长度延伸方向插入插槽21中,从而实现插块20与插槽21的插接,其插接动作简单。
52.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插槽21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端面15,则在进行组装时,可以将插块20从任意一个端面15插入以实现两个型材10的组装,不用刻意去看插块20从哪个端面15插入,使得组装操作方便。
5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插块20包括连接部201及插部202,连接部201一端连接于第一板件11外壁,插部202设于连接部201另一端,连接部201的最大宽度小于插部202的最小宽度。插槽21包括槽底部211及槽口部212,槽口部212的最大宽度小于槽底部211的最小宽度。组装时,将插块20自其中一个端面15沿插槽21的长度延伸方向插入插槽21中,并使得插部202插设于相邻型材10的槽底部211中,连接部201贯穿相邻型材10的槽口部212。该实施例通过槽口部212的设置,使得插部202插入槽底部211后被槽口部212进行限位,使得插部202只能沿垂直于端面15的方向离开插槽21,无法于其他方向离开型材10。而墙体100一般竖直放置,使得插块20不易于从垂直于端面15的方向离开插槽21,可保证墙体100拼接后的稳定性。
5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部201的宽度沿拼接方向不变,插部202的宽度沿拼
接方向不变,也即是插块20的横截面呈t型。同样的,槽底部211的宽度沿拼接方向不变,槽口部212的宽度沿拼接方向不变,则插槽21的横截面也呈t型。通过t型的设置,使得插槽21对插块20沿拼接方向的限定力度更大。可以理解地,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连接部201的宽度也可以沿拼接方向变化,插部202的宽度也可以沿拼接方向变化,例如插块20的横截面呈燕尾型;同样的,槽底部211的宽度也可以沿拼接方向变化,槽口部212的宽度也可以沿拼接方向变化,例如插槽21的横截面呈燕尾型,此处不做特别限定。
5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一板件11或第三板件13上形成有分别与两个端面15连通的通槽131,第一板件11或第三板件13的内侧形成有围设于通槽131的u型板件132,u型板件132围合形成槽底部211,通槽131设置为槽口部212。例如,图4中的插槽21为由第三板件13上的通槽131及第三板件13内侧的u型板件132共同组成,则插槽21的形成并没有增大第三板件13的厚度,且也没有使得第三板件13的外壁部分凸出,也即是插槽21的形成并没有影响第三板件13的表面平齐,从而使得第三板件13与相邻的第一板件11贴合紧密,例如墙体100的防水密封,且使得插槽21的结构成型简单。
56.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板件11的外侧壁位于墙体100的内侧和外侧的位置分别内凹形成有第一凹槽22,第三板件13的外侧壁位于墙体100的内侧和外侧的位置分别内凹形成有第二凹槽23;位于墙体100内侧的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23围合形成第一密封槽30,位于墙体100外侧的第一凹槽22与第二凹槽23围合形成第二密封槽40,第一密封槽30内填充有第一密封件50,第二密封槽40内填充有第二密封件60。通过双重阻隔实现墙体100的密封防水。
57.具体的,第一凹槽22形成于第一板件11沿墙体100沿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边角处,第二凹槽23形成于第三板件13沿墙体100沿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边角处,由于边角处的厚度强度,且结构强度大,在边角处形成第一凹槽22及第二凹槽23不会影响第一板件11及第三板件13的结构强度,且在第一板件11和第三板件13上均形成凹槽,则在打胶后,可以加强相邻两个型材10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对相邻两个型材10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
58.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墙体100,包括多个上述型材10,多个型材10沿拼接方向依次拼接形成墙体100。例如型材10的第一板件11与上一个型材10的第三板件13贴合拼接,且型材10的第三板件13与下一个型材10的第一板件11贴合拼接,然后分别在各个第一密封槽30及第二密封槽40的位置进行打胶即可。
59.本技术的墙体100通过上述型材10的设置,使得该墙体100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提高了,无需在墙体100内部和外部设置各种支撑结构来支撑墙体100,使得墙体100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60.第三方面,请参阅图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箱1000,包括上述墙体100。该污水处理箱1000通过上述墙体100的设置,简化了该污水处理箱1000的结构,降低了污水处理箱1000的组装难度,节约成本。
6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