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3:1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线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


背景技术:

2.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机器人线束是用于机器人内部电路连接的线束,相较于普通的线束,其质量更好,做工更精密,从而能适用于机器人内部的精密的电子零件。
3.目前,现有的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由于线束的柔韧性不高,且长时间抓取作业,导致线束易折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由于线束的柔韧性不高,且长时间抓取作业,导致线束易折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和填充胶,所述线束本体的内侧设置有填充胶,所述线束本体的内部通过填充胶固定有第一线组、第二信号线组、第三线组、第一信号线组、第二线组和第四线组。
6.其中,所述线束本体包括线组固定孔、加强钢丝、塑胶粘连层、玻璃纤维层和外侧耐磨层,所述线组固定孔内侧中间设置有加强钢丝,所述线组固定孔外侧一周设置有玻璃纤维层,所述玻璃纤维层外侧一周设置有塑胶粘连层,所述塑胶粘连层外侧一周设置有外侧耐磨层,所述第一线组、第二信号线组、第三线组、第一信号线组、第二线组和第四线组均匀安装连接在线组固定孔的位置中。
7.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线组包括圆环端子、绝缘橡胶套、内部线芯和屏蔽包裹层,所述内部线芯外侧一周设置有屏蔽包裹层,所述屏蔽包裹层外侧一周设置有绝缘橡胶套,所述内部线芯前端端头设置有圆环端子,所述内部线芯通过圆环端子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
8.其中,所述第二线组包括连接螺纹、线连接头和抗干扰包裹层,所述抗干扰包裹层内侧设置有线连接头,所述线连接头前端端头外侧一周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线连接头通过连接螺纹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
9.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线组、第三线组、第一信号线组、第二线组、第四线组均通过填充胶均匀等距的连接固定安装在线束本体的内部位置中。
10.其中,所述线束本体的耐磨层材质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pekk 聚醚酮。
11.其中,所述填充胶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
1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线束本体结构使得具有耐磨性和抗弯曲性,使用时不易折
断的作用,安装线束本体时,首先,通过线组固定孔依次将第一线组、第二信号线组、第三线组、第一信号线组、第二线组和第四线组均匀安装连接在线组固定孔的位置中,并将加强钢丝穿插在其中间,并两端端头处添加填充胶,使其在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时不易松动,进一步的通过线组固定孔由内向外依次包裹玻璃纤维层和外侧耐磨层,而在玻璃纤维层和外侧耐磨层之间通过塑胶粘连层进行粘连,使其更加紧密和牢靠,当使用时,通过玻璃纤维层、外侧耐磨层和内部的加强钢丝,使其具有耐磨性和抗弯曲性,使用时线束不易折断。
1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信号线组结构使得具有减少外部信号干扰的作用,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时,通过内部线芯端头的圆环端子使得可以便捷快速的对其连接,而通过内部线芯双层的绝缘橡胶套和屏蔽包裹层,使其在使用时,避免摩擦导致破损,且可以减小外界干扰信号对线束的干扰。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的线束本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的第二信号线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的第二线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第一线组;2、线束本体;21、线组固定孔;22、加强钢丝;23、塑胶粘连层;24、玻璃纤维层;25、外侧耐磨层;3、填充胶;4、第二信号线组;41、圆环端子;42、绝缘橡胶套;43、内部线芯;44、屏蔽包裹层;5、第三线组;6、第一信号线组;7、第二线组;71、连接螺纹;72、线连接头;73、抗干扰包裹层;8、第四线组。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一
22.参照图1和图2,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包括线束本体2 和填充胶3,线束本体2的内侧设置有填充胶3,线束本体2的内部通过填充胶3固定有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和第四线组8,组合该线束时,将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 和第四线组8依次均匀等距的穿插到线束本体2中,并将线束本体2 两端处添加填充胶3,使内部的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和第四线组8牢靠的镶嵌在线束本体2中不易脱落。
23.本实用新型中,线束本体2的耐磨层材质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pekk聚醚酮,线束
本体2包括线组固定孔21、加强钢丝22、塑胶粘连层23、玻璃纤维层24和外侧耐磨层25,线组固定孔21内侧中间设置有加强钢丝22,线组固定孔21外侧一周设置有玻璃纤维层 24,玻璃纤维层24外侧一周设置有塑胶粘连层23,塑胶粘连层23 外侧一周设置有外侧耐磨层25,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和第四线组8均匀安装连接在线组固定孔21的位置中,安装线束本体2时,首先,通过线组固定孔21依次将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和第四线组8均匀安装连接在线组固定孔21的位置中,并将加强钢丝22穿插在其中间,并两端端头处添加填充胶3,使其在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时不易松动,进一步的通过线组固定孔21由内向外依次包裹玻璃纤维层24和外侧耐磨层25,而在玻璃纤维层24和外侧耐磨层25之间通过塑胶粘连层23进行粘连,使其更加紧密和牢靠,当使用时,通过玻璃纤维层24、外侧耐磨层 25和内部的加强钢丝22,使其具有耐磨性和抗弯曲性,使用时线束不易折断。
24.本实用新型中,填充胶3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环氧树脂,通过带有主要环氧树脂材质的填充胶3,使得具有较好的粘接强度、绝缘强度高和耐腐蚀等作用。
25.工作原理:组合该线束时,将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和第四线组8依次均匀等距的穿插到线束本体2中,并将线束本体2两端处添加填充胶3,使内部的第一线组1、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7和第四线组8牢靠的镶嵌在线束本体2中不易脱落。
26.实施例二
27.参照图1和图3,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第二信号线组4、第三线组5、第一信号线组6、第二线组 7、第四线组8均通过填充胶3均匀等距的连接固定安装在线束本体 2的内部位置中,第二信号线组4包括圆环端子41、绝缘橡胶套42、内部线芯43和屏蔽包裹层44,内部线芯43外侧一周设置有屏蔽包裹层44,屏蔽包裹层44外侧一周设置有绝缘橡胶套42,内部线芯 43前端端头设置有圆环端子41,内部线芯43通过圆环端子41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
28.工作原理: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时,通过内部线芯43端头的圆环端子41使得可以便捷快速的对其连接,而通过内部线芯43 双层的绝缘橡胶套42和屏蔽包裹层44,使其在使用时,避免摩擦导致破损,且可以减小外界干扰信号对线束的干扰。
29.实施例三
30.参照图1和图4,一种抓取机器人复合线束,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二,第二线组7包括连接螺纹71、线连接头72和抗干扰包裹层 73,抗干扰包裹层73内侧设置有线连接头72,线连接头72前端端头外侧一周设置有连接螺纹71,线连接头72通过连接螺纹71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
31.工作原理:在与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时,通过线连接头72 外侧一周的连接螺纹71使其可以很好的对外部机器人电气系统连接时更加便利,且后期在检修时便于拆卸,进一步的通过抗干扰包裹层73使其在使用时,更加柔韧,减少外界信号的干扰。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