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2:44: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系统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电流保护的快速切换开关。


背景技术:

2.快速开关一般设置在需频繁换接电路的设备中,以进行自动控制及安全保护等,被广泛应用在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上。开关虽小,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这类开关被用来限制机械运动的位置或行程,在接收到相应位置信号后使电信号进行常开或常闭点的切换,达到机械运动开始和停止的目的。
3.目前,常见的快速开关有行程开关、微动开关等,例如公开号为cn11034979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就公开了一种快速切换开关装置、系统和应用。这些开关是通过按压滚珠或者按钮来达到切换电信号的目的,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能够实现切换电信号的功能,但在切换之前机械的传动部分需要达到指定位置,然后微动开关切换,通过切换后的电信号在反馈给其他传动机构进行制动或启停,整个过程超过200ms,对有严格时间要求的电路保护基本无效,并且对频繁切换大电流电机也容易烧坏。因此,设计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来解决上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快速切换开关的电信号切换对系统的保护响应速度慢及可靠性低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包括绝缘座、两个第一静触头组件、两个第二静触头组件以及动触头组件,两个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对称安装在所述绝缘座两侧的上端面,两个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对称安装在所述绝缘座两侧的侧端面,且两个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和两个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座的同一组对边上,所述动触头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之间,且所述动触头组件能够在外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产生靠近或远离所述绝缘座的运动,以实现所述动触头组件的两端分别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相接触或者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相接触。
7.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座两侧的上端面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的第一卡槽,所述绝缘座两侧的侧端面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的第二卡槽。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一触杆和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一触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中,所述第一静触头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杆的侧端面,所述第一静触头远离所述第一触杆的一侧端面上铆接有银点。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杆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触杆远离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一端开有第一端子连接孔。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二触杆和第二静触头,所述第二触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中,所述第二静触头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杆的侧端面,所述第二静触头远离所述第二触杆的一侧端面上铆接有银点。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触杆为z型结构,所述第二触杆远离所述第二静触头的一端开有第二端子连接孔。
12.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可运动的支架、动触头触杆以及动触头,所述支架的顶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动触头触杆穿过所述安装槽设置,所述动触头分别设置在所述动触头触杆伸出所述安装槽的两端,且所述动触头两侧的端面上均铆接有银点。
13.进一步地,所述动触头触杆为腰型结构。
1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下部开设有用于连接外部动力部件的连接孔。
15.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座为门座式结构,所述绝缘座的座体上设有多个用于保证充足电气间隙的格槽。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通过外部动力部件提供动力可带动动触头组件摆动,从而带动动触头组件的两个动触头也随之摆动,再加上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动触头上均铆接有银点,则在动触头摆动时,动触头两端面的银点就会分别同时与两个第一静触头端面的银点相接触,或者同时与两个第二静触头端面的银点相接触,而两个第一触杆和两个第二触杆分别通过第一端子连接孔和第二端子连接孔与不同的回路连接,因此,动触头分别与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接触形成了在不同回路间的信号切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快速切换开关可直接控制动触头与不同静触头之间的接触,信号切换反应速度快,尤其对于切换高频操作的电机等相似工况的产品,明显提高了系统保护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第二静触头组件和动触头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0.图3是图1中所述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所示:
22.1-绝缘座,2-第一静触头组件,21-第一触杆,22-第一静触头,23-第一端子连接孔,3-第二静触头组件,31-第二触杆,32-第二静触头,33-第二端子连接孔,4-动触头组件,41-支架,42-动触头触杆,43-动触头,44-安装槽,45-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包括绝缘座1、两个第一静触头组件2、两个第二静触头组件3以及动触头组件4,两个第一静触头组件2对称安装在
绝缘座1两侧的上端面,两个第二静触头组件3对称安装在绝缘座1两侧的侧端面,两个第一静触头组件2和两个第二静触头组件3设置在绝缘座1的同一组对边上,动触头组件4设置在第一静触头组件2和第二静触头组件3之间,动触头组件4与外部动力部件相连接,且动触头组件4能够在外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产生靠近或远离绝缘座1的运动,以实现动触头组件4的两端分别同时与两个第一静触头组件2相接触或者同时与两个第二静触头组件3相接触。
25.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两个第一静触头组件2、两个第二静触头组件3与动触头组件4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绝缘座1的一组对边上,每一边均设置一个第一静触头组件2和一个第二静触头组件3,且第二静触头组件3位于第一静触头组件2的下方,此处需保证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静触头组件2的触头与第二静触头组件3的触头在同一直线上,且留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用于放置动触头组件4的触头,如此设置,在动触头组件4两端的触头摆动时,其动触头的银点才能分别与第一静触头组件2触头的银点和第二静触头组件3的触头银点相接触。
2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静触头组件2和第二静触头组件3能够与绝缘座1稳固连接,在绝缘座1两侧的上端面对称设置第一卡槽,在绝缘座1两侧的侧端面设置第二卡槽,相应的,在第一静触头组件2上设置第一安装孔,在第二静触头组件3上设置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分别将第一静触头组件2和第二静触头组件3固定连接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中。
27.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优选为腰型孔,可调节第一静触头组件2和第二静触头组件3在绝缘座1上的位置。
2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静触头组件2包括第一触杆21和第一静触头22,将第一触杆21设置在第一卡槽中,第一安装孔开设在第一触杆21上,第一静触头22设置在第一触杆21的侧端面,且第一静触头22远离第一触杆21的一侧端面上铆接有银点。
29.第一触杆21优选为l型结构,第一触杆21远离第一静触头22的一端开有第一端子连接孔23。
3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静触头组件3包括第二触杆31和第二静触头32,第二触杆31设置在第二卡槽中,第二安装孔开设在第二触杆上,第二静触头32设置在第二触杆31的侧端面,第二静触头32远离第二触杆31的一侧端面上铆接有银点。
31.第二触杆31优选为z型结构,第二触杆31远离第二静触头32的一端开有第二端子连接孔33。
3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触头组件4包括可运动的支架41、动触头触杆42以及动触头43,在支架41的顶端开设安装槽44,动触头触杆42穿过安装槽44设置,动触头43分别设置在动触头触杆42伸出安装槽44的两端,且动触头43两侧的端面上均铆接有银点。
33.动触头触杆42优选为腰型结构,动触头触杆42通过开设在其中间的螺纹孔与支架41固定连接。
34.另外,支架41的下部开设有用于连接外部动力提供部件的连接孔45。
35.以及绝缘座1为门座式结构,为了保证充足的电气间隙,绝缘座1的座体上设有多个格槽。
36.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37.将动触头组件4通过连接孔45与外部动力部件连接,则在外部动力部件的带动下动触头组件4发生摆动,从而带动动触头组件的两个动触头43也随之摆动,由于动触头43设置在第一静触头22和第二静触头32之间,再加上动触头43、第一静触头22和第二静触头32上均铆接有银点,那么当动触头43摆动时,动触头43两端面的银点就会分别同时与两个第一静触头22端面的银点相接触,或者同时与两个第二静触头32端面的银点相接触,而两个第一触杆21和两个第二触杆31分别通过第一端子连接孔23和第二端子连接孔33与不同的回路连接,因此,动触头43分别与第一静触头22和第二静触头32的接触形成了在不同回路间的信号切换。
38.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过电流保护快速切换开关可直接控制动触头与不同静触头之间的接触,信号切换反应速度快,尤其对于切换高频操作的电机等相似工况的产品,明显提高了系统保护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39.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